分享

深刻的“沉默教育”

 禅艺惜霜 2014-01-07

深刻的“沉默教育”

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会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孩子,自己说十句话,比不上某些人一句话管用。话都是好话,但效果却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

人的态度表达方式中,语言只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表情、姿态、动作、声音、状态等等方式。所以说,即使一句好话,如果搭配皱眉、叹息、不屑、讽刺、笑话等应对方式,孩子接收到的一定不是“好话”的内容,而是一系列的负面冲击。唠叨就是这种冲击的具体名称。

    如果教育者的状态是饱满,积极且平和的,即便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也会直达孩子心坎里,变成有效果的教育,这才是好的影响,好的教育。

 

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孩子最不喜欢妈妈的行为,首当其冲就是“唠叨”。家长唠叨的出发点是有爱的,唠叨的内容是有爱的,但为什么话出口,就令孩子如此反感呢?

 

语言是我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但语言在教育面前变成了裹着刺的糖果,善用语言的的家长可以以糖果示人,不善语言的家长只会用刺扎人。

 

“唠叨”的语言刺是家庭教育中最无力的教育方式,是强迫式的噪音灌输,丝毫不能解决孩子身上任何问题。如果家长明白,真正体会到不唠叨对家庭氛围,孩子教育的积极影响,这将是与孩子成为朋友的突破口。

 

一位年轻的妈妈曾向我诉说与7岁儿子之间的隔阂,说儿子很少对她说学校的事,反而很乐意跟爸爸有说有笑。我建议这位妈妈在孩子没有提问的时候,尽量不要发表过多意见,保持沉默。一天放学,儿子气呼呼地把书包一扔,大声嚷着:“老师把我的手机缴了,还把我骂了,好没面子,我不想上学了!”在平时,妈妈一定会呵斥儿子不许胡闹,而那天,她没有说话。还在生气的儿子继续说着:“我是上课玩手机了,但是,玩的人也不止我一个啊,他不应该当那么多同学的面责骂我一个人,太欺负人了!”儿子伤心地哭着,妈妈还是没有说话,只是搂着儿子。过了一会,儿子起身擦擦眼泪,平静地说:“我心情好多了,我想明天就去学校找老师评理去。”

 



儿子通过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位妈妈体会到沉默和少言的作用,那一刻语言是刺,而沉默才是金。

 

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这也是教师的责任。互动是师生交流学习的手段,很多教师忘了这一点,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台下的孩子动笔写写画画,死记硬背,这种机械式的学习,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

 

很多家庭教育的无效,甚至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感,是因为父母说得太多。学校教育的低效,也来自 于老师们一刻不停地耳提面命。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靠“语言”,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尽管这并不容易,但需要我们慢慢体会领悟。

 

但“沉默教育”不是不合时宜地随时使用,应该寻找时机,适时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对于需要关注的孩子,用这个教育办法是不适合的,所以,请家长们注意这一点。

 

如果您曾经是一位多言的父母,如果您的孩子不愿意跟您沟通,如果您的孩子很叛逆,您就可以试着去做一个沉默的人,做一个能让孩子在自己身上有所领悟并以此为戒的人,实现随时随地的“沉默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