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肠肿瘤早筛有四个关键环节

 半道上 2014-01-07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简称“共识意见”)自推出至今一年有余,从最初接触,到临床中有意识地应用,笔者发现其对临床工作的确有很好的指导性,尤其是几个关键环节格外值得关注。

“早期大肠癌”称呼将隐退

长时间以来,国内学术界将大肠癌分为早期癌和进展期癌。所谓早期大肠癌系指癌组织仅浸润黏膜和黏膜下者,其预后明显好于进展期癌。但众所周知,浸润至黏膜下的大肠癌可有5%~10%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在TNM分期中有的已属Ⅱ、Ⅲ期病变了,其远期存活率远低于黏膜内癌,故称这种“早癌”的定义容易引起人们对预后判断的失误。近年认为,肿瘤组织浸润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会转移,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对大肠癌的定义作了修改,即只有肿瘤组织浸润到黏膜下层,才称为“癌”,过去的黏膜内癌和原位癌均不能再称为“癌”,而代之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称呼。

然而,在临床上,这种定义上的改变也会带来理解上的歧义。由于内镜活检组织提供的标本常不是完整的组织,病理医生看到的只是肿瘤的黏膜层改变,无法判断肿瘤是否有更深的浸润,就其所看到的标本而言,描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无不当,但在临床医生看来,常与内镜所见大相径庭。为避免名词使用上的歧义,“共识意见”建议学术界目前仍沿用黏膜内癌、原位癌等原来的命名方法。笔者认为,目前内镜活检标本的报告,同时以两种术语描述,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或高度异型增生)为好”。

有症状者应积极筛查

“共识意见”结合国际的筛查指南和国人平均生存年龄,确定我国无症状人群的大肠癌筛查对象为50~74岁,筛查间隔时间为3年,筛查重点应放在“高危人群”和粪隐血试验阳性者。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尚难以满足疾病预防的需求,故“共识意见”还推荐了大肠肿瘤的伺机筛查。伺机筛查是一种基于日常医疗工作的有症状人群筛查。

筛查可用序贯粪隐血法

结肠镜、乙状结肠镜、CT模拟结肠镜和粪便隐血试验都是有效的大肠癌早诊或筛查方法。然而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方法是,首先以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遴选出大肠癌高危人群,继而对高危者行全结肠镜检查。鉴于费用问题和临床普遍应用粪便隐血试验的现状,“共识意见”罗列了大肠癌筛查中通用的几种粪隐血试验,并强调免疫法粪隐血试验假阳性率低应尽量采用。根据效/价比分析,提倡采用“序贯粪隐血试验”方法(首先行化学法粪隐血检查,阳性者再进行免疫法粪隐血检查,仍阳性者行全结肠镜检查)。

癌前疾病需积极防治

大肠腺瘤和炎症性肠病是重要的大肠癌癌前疾病。“共识意见”参照了国际上的相关指南,着重推荐了腺瘤性息肉内镜切除后的内镜随访时间和方法,这对于规范目前国内随诊的随意性有很大作用。

大肠腺瘤的化学性干预治疗也是国内研究比较薄弱之处。“共识意见”推荐了几种干预方法,包括改善饮食结构,适当补充钙剂、叶酸等。炎症性肠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是大肠癌的另一个癌前疾病。“共识意见”强调了对10年以上和全结肠病变患者的随访,其重点是“尽早发现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国际上几个相关指南均主张,采取内镜下每10厘米做4块活检的办法,避免肿瘤的漏诊。但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很难执行,鉴于炎性肠病常常发生多部位恶变,“共识意见”只提出了多段、多点活检的建议。

摘自《健康报》  2013.02.20     李世荣/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