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多而无用的梁元帝萧绎

 风云际会2009 2014-01-07
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元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湖北荆州)。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即位称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军破江陵时被杀。
  梁武帝得子很晚,襄阳起兵那年(齐东昏侯永元三年,502年),他年已三十八岁,才生长子萧统。终其一生梁武帝共生了八个儿子,依次为:萧统、萧综、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萧纪。
  梁武帝即位后,封萧统为皇太子。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其中次子萧综封豫章王,因自疑为齐东昏侯萧宝卷之子,于普通六年(525年)奔魏,被削爵夺封,撤除属籍,改姓悖氏。不过,萧综死后,有人盗其灵柩回到建康,梁武帝仍然以礼埋葬,还是承认了这个儿子。
  四子萧绩封南康王,死于大通三年(529年);五子萧续封庐陵王,死于太清元年(547年)。萧续死后,存者唯太子萧纲、六子邵陵王萧纶、七子湘东王萧绎、八子武陵王萧纪四人。
  萧纶的行事已经够荒唐的了,但发生在他七弟萧绎身上的事却更加显得荒唐。
  当初萧绎降生的时候,武帝梦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僧人,手执香炉至金殿前,口称他自己要托生于皇宫,径直地往宫里走。梁武帝笃信佛教,对这个梦是深信不疑的。不过,这个梦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却百思不得其解。天长日久,也就慢慢地淡漠了。
  有一天,梁武帝到郊外游玩。一阵风吹来,吹开了身旁一个宫女的衣襟,引逗起梁武帝的情欲,便让这个宫女当晚侍寝。据说这个宫女这次侍寝,梦月亮坠入怀中,因此怀孕。十个月后,生下了萧绎。史书记载萧绎出生的时候,胎胞是紫色的,整个产房也奇香异常。梁武帝觉得这个宫女为自己生了一个不平凡的孩子,就赐给她一个尊贵的姓氏,并封她为修容(皇帝九嫔之一,地位相当于九卿)。
  萧绎从小就很聪明,因此甚得梁武帝的喜欢,被视为掌上明珠。 据《梁书?元帝纪》所载,萧绎异常好学,他五岁时就能背出《曲礼》的上半部。此后更是“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
  不过萧绎“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弥加愍爱。既长好学,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 才辩敏速,冠绝一时。” “初生患眼,医疗必增,武帝自下意疗之,遂盲一目。……及长,好学,博极群书”。萧绎天生就有眼病,但是其父萧衍刚愎自用,不用医生,自己为他治疗,结果治瞎了一只眼睛。与通常所说的读书刻苦导致眼病无关。
  梁武帝给萧绎治瞎了一只眼睛,为此非常沮丧。但继而一想,又高兴起来。原来,他想起了几年前做的那个荒唐梦。他认为萧绎就是那个瞎了一只眼睛的和尚转世。他觉得这一定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佛祖,佛祖才派一个转世罗汉来帮助自己。由于这个缘故,梁武帝对萧绎特别宠爱。萧绎六岁那年,梁武帝便封他为湘东郡王,食邑二千户。
  他十七岁那年就当上了荆州刺史。他这个湖北省省长可不简单,掌管着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的军队。据说他能当上这么个大官,纯属沾了孙权的光,高祖问他:“孙策在江东建功立业时年岁几何?”萧绎回答:“十七。”高祖长叹道:“正是你这个年龄啊。”于是封萧绎为湘东王,出镇荆州,为刺史。
  以后不断升迁,到太清元年(547年)他三十九岁的时候,已经是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受命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秦、北秦九州的军事。当时的梁朝国土,主要是长江以南,而萧绎管辖的地区,就占了整个国土的大半。
  少年得志的萧绎生活得并不开心,因为他的病让他总是抬不起头来。小时候生病被老爹治瞎了一只眼,古人文绉绉的说法称之为"眇目"。当时他眼瞎志不瞎,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自己看书不便,就让身边的侍者们轮流念给自己听,而且是从早念到晚。这些人战斗力有限,总想趁萧绎迷瞪时偷懒,或是偷工减料,少念两页。每当这个时候,独眼兄都会突然清醒,先把侍者臭骂一顿,然后逼着他们从头开始念一遍。
  尽管如此萧绎还是沦为兄弟、妻子、大臣、敌人眼中嘲笑对象,经常被人写诗写檄编歌谣用来嘲笑。
  第一个恶搞他的是六哥萧纶。梁武帝生出的几个儿子都会舞文写诗。萧纶也不例外,他有次灵感突现,就萧绎的"眇目"写了一首大作:
  湘东有一病,非哑复非聋。相思下只泪,望直有全功。
  做成之后,他还当面抑扬顿挫地念给萧绎听,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
  不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多年后,萧绎连本带利在郢州(今湖北武昌)城要了六哥的小命。
  兄弟恶搞完了,大臣们也赶来凑热闹。某天,他到江边游玩,一个大臣引用楚辞中的一句经典话说:今儿个真是"帝子降于北渚"啊。这是楚辞里的一句,下一句就是“目眇眇而愁予”。才子萧绎当然知道什么意思,于是怀恨在心,以后萧绎没少找他麻烦。
  最后是敌人也笑他。王伟曾是侯景的军师,侯景失败后,萧绎赏识他的才华,想任用他。有人把王伟以前为侯景做的檄文给萧绎看,里面有这么一句:“项羽重瞳,尤有乌江之败;湘东眇目,宁为赤县所归?”萧绎大怒,把王伟的舌头拔出来钉在柱子上,并把他的肠子从肚子里挖出来,周石珍、严亶也因为与王伟有牵连而被夷灭三族。
  只怪王伟太敬业了。所谓檄文,你骂他祸国殃民,淫荡滥杀,连带祖宗十八代全骂翻身,他也不见得记恨,比如陈琳骂曹操,骆宾王骂武则天。就是王伟早前骂高澄,高澄被骂了,也只是苦笑着对左右说:“王伟这么有才华,你们怎么都不让我知道?”
  萧绎这只"眇目"让他唯一高兴的一次,就是某段时间有传言:"独梁之下有瞎天子。"他刚高兴了两天,就发现手下的杜嶷也是个独眼龙,而且瞎得比自己还严重。他疑心顿起,怀疑瞎眼天子会不会是杜嶷,索性叫人摸黑刨了人家的祖坟,破坏了风水。巧合的是,杜嶷一家后来差不多都死在战乱中。
  身体的缺陷,外人的嘲笑,无疑会扭曲萧绎的人格,也是他后来变得那么暴躁偏激凶狠的一个重要因素。。
  早在他第一次出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普通七年至大同五年,即526年至536年),曾因触犯法律,被他的皇兄萧续告发,因此怀恨在心,不与萧续往来。太清元年(547年),萧续病死,萧绎听说后不但不感到悲痛,反而高兴得大跳,结果把鞋子都蹦破了。
  大概在相貌上面实在没法跟别人比,萧绎才心有不甘,把自己的文学修养练到了国学大师的水平。
  萧绎在登皇位之前作为皇子,在太平盛世时代,不贪慕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十分勤奋辛苦地读书、著书,即便因一只眼瞎不能亲自捧书观阅也要令书僮读给他听,彻夜不停,著书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始终是他奋斗的理想。
  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萧绎又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
  他的才华以及学问简直无人能及无所不包。萧绎天资颖异,博学多才,对经、史、诗、书、画、天文、音律等都颇有研究。时人对他有文、书、画“三绝”的美誉,称之为“奇才”、“全才”。
  他出生在文学世家,文才十分了得。据《梁书?元帝纪》所载,他五岁时就能背出《曲礼》的上半部。虽然自幼瞎了一眼,却异常好学,“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他的诗文虽然不脱轻薄浮艳习气,但也不乏清新隽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据有一席之地。
  萧绎曾经写过一篇《春日诗》,全诗如下:
  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情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夏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游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是惜春时。
  整首诗不过九十个字,但是"春"字就用了二十三个。它们犹如一片片花瓣,错落有致地组合出一朵栩栩如生的"春天"之花。后世许多文人想尽办法想要超越这首《春日诗》,但是想了一千多年,也没一个人能找出超越的办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引用过他《采莲赋》中的一段:“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文辞纤丽工雅,朱自清也不禁脱口称道“说得好”。
  萧绎还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寓言的帝王作家。萧绎的文集《金楼子》中,可称为寓言这种“另有寄托”的故事不少,涉及面广,作品思想内容都比较深刻,表现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善于借鉴西方的和民间的寓言故事与传说,来再度进行创作和加工,并为促进中国与东亚、西亚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绎的寓言代表作主要有《盈成我百》、《岂分香臭》和《假越救溺》。透过它们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寓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难看到它们的价值所在。
  萧绎所处的南北朝时期,亦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以及《圣经》等西方文化经典由商旅从西域传入,就使得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出现了有别于先秦寓言和两汉寓言的南北朝寓言,并涌现出不少寓言作家,如邯郸淳、阮籍、干宝、刘义庆等,萧绎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寓言作家之一。纵观萧绎的寓言成就与影响,一点也不逊于他的文、书、画,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寓言的皇帝作家。
  萧绎还工书善画,与他的长子萧方都是当世有名的画家,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其他俊才为布衣之交。常说:“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萧绎曾作《宣尼像》,为之作赞并亲自题写,当时人称之为“三绝”。
  梁元帝萧绎出任荆州刺史时绘《蕃客入朝图》,描写25国使者不同的相貌与服饰,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当时各个小国的人物形象,上面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因此,这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唐代张彦远疑《职贡图》即是《蕃客入朝图》。一些美术家认为,宋人此卷即据萧绎的《职贡图》摹绘。
  论及绘画水平,漫漫五千年历史百来个帝王之中,无人可出其右。 他虽没有宋徽宗那样直到今日仍未被超越的“瘦金体”书法水准,但是对比于宋徽宗的书画,梁元帝的才华绝对不差,而且文字水平直逼后来的南唐后主,这些亡国之君的文化知识水平实在是和他们的业务能力形成天地之别。
  除了当诗人,他还是著名的人物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忠臣传》;史学家,代表作为《注汉书》;
  萧绎博学多才,从《隋书?经籍传》留下的资料来看,他研究的花样可谓五花八门,包容万象。除去作为文学家、诗人、学者、皇帝、画家、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音乐理论家,对中医的研究放到今天可拿博士头衔;他的围棋水平至少是九段高手,因为他也写了好几本棋谱研究;他是姓氏学家,也是玄学研究高手,还是著名的风水大师,写过一本《周易讲疏》,就别人一辈子都搞不明白的周易讲得头头是道,在众多研究周易专家之中仍可占据显赫的地位。生在重文轻武的南朝的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兵书《玉韬》。更叫人吃惊的是,南朝士大夫们对骑马十分反感,认为那是野蛮人才做的事情,萧绎却不辞辛苦花费大量时间在养马的研究上面,并且写了一部研究马的专著,叫做《相马经》,里面的研究成果据说超出了相马专家伯乐的水准。
  他在帝位虽然只有三年,但却是中国历史上著述最多的皇帝之一。
  他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五十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三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合计超过四百卷。如此广博浩繁的成果,即使是专业学者也并非唾手可得,对于一位活了四十七岁、又经历了多年乱世的皇帝来说,实在是了不起的成绩。可惜的是如今仅存《金楼子》。此书是他能够成为中国文论史上可以占一席的人物。
  他既是作家,学问家,又是藏书家,。作为皇子,他先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建康、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和荆州(治江陵)任职,萧绎还利用“职务”之便,广罗遍搜天下典籍,共得图书十四万卷,堪称皇家私人藏书第一。
  他沉迷于书,“搜索骈丽,攒集影迹”,平生著述,“非破万卷而不能”。然而作为一国之君,他读书却多而无用,终成败国之君。西魏军攻破他的都城江陵时,他下令烧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册,抱着对自己读书生涯的追悔和对十四万册书深恶痛绝的愤慨,在敌军的屠刀下结束了生命。
  从梁元帝最后的心态看来,读书岂止是无用,简直是有害了。
  萧绎性情异常嫉妒,争名好誉,不愿别人胜过自己.有比自己强的人,他一定想办法进行侮辱,甚至加害。他的表兄王铨,兄弟九人都很有才能,在当时享有很高威望。萧绎嫉妒他们,叫宠妃王氏的哥哥改名王琳,与王铨弟兄的父亲同名来泄愤。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无聊极了。但在当时,却是对王铨的极大侮辱。
  萧绎有个谋士叫刘遴之,有学问,有威望。侯景之乱的时候,刘之邻想回家。萧绎怕刘之邻回乡以后被别人所利用,对自己不利,于是派人把他毒死在半路上。事后萧绎怕别人知道实情,为掩人耳目,又假惺惺地为刘之邻作了墓志铭,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免费培训,整天叫一大帮人到自己面前,然后开始摇唇鼓舌,侃侃而谈,今儿个讲老子,明儿个讲风水,充耳不闻天下事,尽情陶醉口水间。由此也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不好色。
  不管是先前做王爷,还是后来做了皇帝,他对自己庞大的老婆团都没太上心。人是最不甘寂寞的,何况是个个风华正茂的小女人,于是他的后院里的红杏们纷纷出墙。其中表现出墙出得最著名的就是成语"徐娘半老"中的那位徐娘--徐昭佩。
  据《南史》记载,徐昭佩出身名门望族,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天监十六年十二月,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史书记载:“初,妃嫁夕,车至西州,而疾风大起,发屋折木。无何,雪霰交下,帷帘皆白。及长还之日,又大雷震西州听事两柱俱碎。帝以为不祥,后果不终妇道。”
  徐妃本来就资色平平,毫无大家闺秀的风姿,而且性格善妒,不过是政治联姻,因此元帝对她很冷淡。不过两人还是产生了婚姻的结晶--儿子萧方等和女儿萧含贞。可以说从头到尾,萧绎对她只是出于男人的本能,没啥爱情可言,在萧绎看来,美人远没有书籍可爱。短暂的温存过后,萧绎把徐昭佩晾在了偌大的王宫里。
  萧绎当时为湘东王,手握重兵镇守江陵。当时的萧绎更受他父亲的影响,身着布衣,饮食惟豆羔粗粒而已。正当梁武帝在建康城西设立士林馆,延集学者讲学论文的时候,萧绎也在风光旖旎的江滨,天天与文人雅士谈玄说道。
  徐昭佩聪明,长于诗词,正值花样年华,一度曾试图接受丈夫的生活方式,试着打入丈夫的兴趣圈子,因此她一改常态,淡妆素抹地去参加丈夫的诗酒之会,经常与萧绎左右的文友酬对,从而使她的精神领域与情感生活,得到了相当程度开展与疏解。
  徐昭佩在素蝶向林飞,红花逐风散,花蝶俱不息,红素还相乱的江陵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女人。
  尽管她的才情,已经得民了客观的肯定,然而萧绎却依然对她没有感觉,依旧谈玄论道。最后徐妃无法可施,开始灰心,便由曲意迎合转为另一副面孔。
  如果兄弟用的是诗歌这种传统艺术来嘲笑萧绎,那么,萧绎老婆徐昭佩用的就是新潮的行为艺术。萧绎一年才去探望徐妃几次。徐妃非但不受宠若惊,反而十分冷淡。有一次为了刺激梁元帝,就故意在皇帝来临幸时候只画了半面妆,而另半边脸什么粉也不施,以此羞辱元帝的一只眼看不见。后人有诗讽刺元帝:“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这下可羞辱了梁元帝,当然龙颜大怒,拂袖而去。徐昭佩还酗酒:“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大醉后常常吐在萧绎的衣服上,几千年来的后宫妃子,如此疏狂的,也独她一人了。
  以萧绎的身份,身边不可能缺少女人,但不代表他能获得她们的爱情,难免压抑晦暗。萧绎写出了大量的宫体诗,专门描写女性的体香轻汗、翠眉怨黛、纤腰玉手以及轻帏罗帐、绣被锦衾等,挑逗、暗示、玩味、意淫的色彩更浓,并大力扶持“立身须谨慎,为文须放荡”的文字工作。
  这当然跟南朝那种轻靡冶艳的风气有关,然而不能不说,萧元帝也是给那位半老徐娘给伤着了。被污辱的和被损害的,这一回不是女人,而是男人。
  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改元承圣,成了梁元帝,徐昭佩被册封为贵妃。然而萧绎仍旧习不改,依旧以读书属文为乐,动辄与文武百官讲授老庄的道经,久久不倦。萧绎对后宫佳丽均不屑一顾,徐昭佩仍然是深宫寂寞,芳华虚度,这时她已经年近不惑了。
  于是宫人们纷纷找寻情感出路,徐昭佩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终于按捺不住。徐昭佩更为了报复老公,前前后后一共外遇了三次。第一次是和荆州瑶光寺中的智远道人。
  徐昭佩邀请当时的一个叫贺徽的诗人隔三差五地跑到附近的普贤尼里私会。这次她做得很出格,二人在白角枕写情诗,互相唱和。
  元帝好读书,卷籍繁多,但读书时自己不拿书,令左右的侍臣轮流代执,经常昼夜不间断。因此左右的侍臣出入随意。不久徐妃又看上了元帝左右的暨季江。每当萧绎在殿上与群臣大谈老庄之道时,也正是徐贵妃与暨季江在深宫内苑中尽情欢乐的时候。
  闱秘事,本该讳莫如深,心照不宣,谁知暨季江对外人感慨道:“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尚多情。”意思是说柏直这个地方的狗,老了也能狩猎,溧阳这个地方的马,老了却还有神韵;徐妃虽然老了却仍然很多情。暨季江做如此比喻,可见两人无真情可言,只是相互玩弄的关系。最后一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徐娘半老"。
  面对这顶硕大的绿帽子,萧绎终于抛弃了最后的一丝文人涵养,用自己特有的武器--笔,对她进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报复。这篇以揭露徐昭佩偷情丑事为内容的千古奇文名叫《荡妇秋思赋》
  荡妇秋思赋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不清,月何秋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於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萦翠眉敛,啼多红粉漫。
  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那徐昭佩呢?她在后宫之中紧紧拥抱着情郎暨季江,原以为海枯石烂,此情不移,不料暨季江听说都城已被攻破,在此紧要关头毫无留恋地挣脱了情人的拥抱,一溜烟逃得无影无踪。
  徐昭佩给天子扣上一顶绿帽子,下场她不是不知道,但此时,她已无视自己的生命了。
  两人对峙与僵持,如果在他的生命里留不下爱的话,那么就留下恨好了,浓浓的,纠结不清的,后来,他到底成全了她。
  《南史》这样记载: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楼子述其淫行。
  徐氏自杀后又不准入葬,下令将死尸送往徐氏娘家。有一位大臣进行规劝,对他说:“帝王之家,这样做不好吧?”他瞪着一只独眼吼道:“有什么不好!老百姓还可以‘出妻’,难道我就不能‘出妻’!”皇帝“出妻”,应该是是萧绎的“创举”。
  都说徐昭佩太硬朗,但史达祖的《夜合欢》里,道出了作为女子的柔弱:“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她也有过单纯美好。
  史记里的文字,何尝不是历史棺椁之上的铭文,没有一丝生命的热度,他与她恩恩怨怨的纠缠,曾有温度,有过酸甜苦辣的,在文字中,哪里能够触摸一二。
  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 ”(即宫城)。侯景本是北朝东魏中原地区的太守,因与东魏宰相高澄有隙,以河南之地来降。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但是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使反复小人侯景转过来反梁。对侯景的叛乱,开始梁武帝还大言不惭地说:“是何能为?吾折鞭以答之。”
  侯景的叛乱部队不过几千人,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却能把偌大的建康城围得团团转。当时前前后后赶来的援军多达二三十万,据说当时梁武帝在城上说话,城下的援军都能听见,但就是没人动手。
  宗室诸王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诸子认为太子萧纲不是当然的继承者(武帝第三子),于是觊觎王位者多。“上年高,诸子不相下,邵陵王为丹阳尹,湘东王在江州,武陵王纪在益州,皆权侔人主;太子纲恶之,常选精兵以卫东宫”。如萧衍命邵陵王萧纶为大都督率军平叛,梁军曾有无数个机会消灭叛军,但萧纶皆迟迟不肯采取行动,以致错失良机,不可收拾。
  侯景之乱时,湘东王萧绎以荆州刺史都督荆、雍、湘等九州诸军事,是长江中游的一大力量。在侯景包围台城时,萧绎移檄所督湘、雍、江、郢等州发兵入援。就当时各方的实力来看,萧绎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手下大将,都是数一数二的。在建康被围期间,碍于舆论压力,他才勉强带兵三万东下,而这时已是侯景包围台城四个多月以后。尽管如此,他仍然是虚张声势,淹留不进。他仅有的军事行动,还是去往建康半路的儿子萧方等主动请缨,要求去营救爷爷,萧绎才勉勉强强给了一万人。虽然萧方等身先士卒,杀敌时从不畏死,奈何独木难撑,眼巴巴地看着爷爷落入叛贼的手中,只好率兵回到了爹妈身边。  萧绎看到儿子这么给自己争脸,罕见地冒着被吐酒水的危险跑去找徐昭佩商量:"若更有一子如此,吾复何忧!
  后来梁朝与侯景暂时订立盟约以后,本来无心援台的各路援军纷纷退走。在这一间隙里,萧绎利用手中的权力,先后向他四周各镇发动了进攻,全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萧绎的势力首先向西发展。当时在他的西方,是他的堂侄信州(治今湖北巴东)刺史桂阳王萧慥的势力。萧慥曾受萧绎节度东讨侯景,侯景与梁朝议和后随军返回,暂时留住在江陵(今属湖北)。这时,前湘州(治今湖南长沙)刺史张缵因与萧慥和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昭明太子萧统次子)、雍州刺史萧詧(萧誉弟)有矛盾,便给尚未回到江陵的萧绎送去一封信,造谣说:“河东起兵,岳阳聚米,共为不逞,将袭江陵。”“桂阳留此,欲应誉、詧”。谣言一击即中。萧绎以最快的速度奔回江陵,一到江陵就杀掉了萧慥。接着,又发动了对萧誉的战争。
  萧绎以九州都督的身份率军东讨侯景的时候,曾先派人到湘州去征求萧誉的意见,说是愿意让萧誉为元帅带荆州兵东讨。萧誉不愿带兵打仗,回绝了。不久,萧绎又派人来,说自己愿意带兵东讨,请湘州出一部分兵力和军粮同往,也被萧誉拒绝。与此同时,萧绎还派人到雍州,想让萧詧拨出一部分精兵随军东下,萧詧以防范西魏为借口也不肯出兵。萧绎号令不行,甚为不满,等到杀了萧慥以后,于是向湘、雍二州用兵。
  太清三年(549年)六月,萧绎任命少子萧方矩为湘州刺史取代萧誉,令派长子萧方诸等率精兵二万人护送。萧方诸等率军行至麻溪(今湖南临湘),和萧誉遭遇,双方交战,荆州兵大败,萧方等落水而死。萧方矩率残兵逃回江陵。
  萧绎派竟陵太守王僧辩、新任信州刺史鲍泉攻打湘州,很快兵临长沙城下。萧誉见事情危急,派人向萧詧求援。萧詧率步兵二万、骑兵二千进攻江陵。江陵是萧绎的根基所在,听说萧詧来攻,萧绎调兵遣将,组织守城。萧詧虽然兵力不少,但因连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四尺,使军队的进攻能力大为减弱。同时,萧绎一面加紧对萧詧部将的诱降活动,一面派人偷袭襄阳。萧詧后方吃紧,只得引军退走。
  萧詧退走后,萧绎便派王僧辩代鲍泉为都督,加紧了对湘州的进攻。萧誉长期被围,又失去了萧詧的支援,长沙很快失守,萧誉也被乱军杀死,传首江陵。这样,继萧慥之后,萧绎又除去了一个可能与他争夺皇位的隐患。
  在萧绎发动对湘、雍二州战争的同时,他的六兄邵陵王萧纶也在扩张势力。侯景攻占广陵后,萧纶从会稽逃到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郢州刺史南康王萧略(梁武帝侄)推萧纶为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制建置百官。那时,正值萧绎派王僧辩替代鲍泉攻打萧誉。萧纶便写了一封信给萧绎,认为大敌当前,天仇未雪,兄弟子侄间应该捐弃前嫌,坦诚相见,共思匡复。如果继续同室操戈,国家便有灭亡的危险。萧绎却置之不理,并以为是在与自己争当皇帝,因此又向萧纶发动战争。大宝元年(550年)八月,萧绎派王僧辩、鲍泉等率水军一万东下,诡称讨伐侯景,迎萧纶还江陵,实际上袭击郢州(今湖北鄂城)。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萧纶召集将士,流泪说道:“我修武备,本来没有别的意思,不过是想为国尽力,讨伐贼臣罢了。湘东王(指萧绎)却以为我这样做是想和他争夺帝位,所以今天派人来进攻我。想不到一片忠心,无法报国!”他不想与萧绎的军队打仗,因此主动撤离了郢州,退到汝南(今河南息县)一带。大宝二年(551年)二月,西魏大将杨忠攻破了汝南城,萧纶被杀。
  萧绎则一直忙于兄弟叔侄间的内讧,无暇东顾。在先后攻杀桂阳王萧慥、河东王萧誉,逼岳阳王萧詧叛逃西魏后,于大宝元年(550)四月才发布檄文,下令讨伐侯景。但萧绎发布檄文后,仍然没有任何行动。(此时只剩下萧绎、萧纪两兄弟有实力争夺帝位了。)
  萧绎占领郢州之后,正想把进攻矛头指向长江上游的八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不想侯景乘梁宗室内乱,领军横行三吴,北折广陵,沿长江西进江陵,进攻湘东王萧绎的地盘。侯景大将任约、宋子仙等兵临江、郢二州;侯景本人也带兵西上,“号二十万,联旗千里。江右以来,水军之盛未有也”。大宝二年(551年)四月侯景攻占江夏,接着偷袭萧绎十五岁的儿子——郢州刺史萧方诸,郢州失守。兵至巴陵(今岳阳),逼近江陵(萧绎治所)。
  在这种情况下,萧绎不得不腾出手来对付侯景。湘东王萧绎的地盘受到威胁才组织大军迎战侯景,此时已离台城攻陷一年零八个月了。
  这下萧绎才开始着急,派出王僧辩、杜龛、王琳等几个自己的得力大将,向建康发动全线进攻。
  551年4月,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等人东击侯景,屯驻于巴陵(今湖南岳阳)。侯景虽日夜进攻,也未能攻下。不久,萧绎派武猛将军胡僧祐和信州刺史史陆法支援王僧辩。侯景派大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截击,两军在赤亭(今湖南华容西南)遭遇。胡僧祐纵兵攻打任约,任约兵败被俘。侯景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连忙烧掉营盘逃遁。途中又遭豫州刺史荀朗袭击,狼狈逃回建康。
  这次战役,是侯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六月,萧绎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尚书令,命他与胡僧祐等引兵东下。王僧辩攻克郢州,生擒侯景大将宋子仙、丁和。七月,王僧辩乘胜东下湓城(今江西九江),与萧绎所属江州刺史陈霸先所率三万人会合,军势大盛。
  侯景自巴陵败逃建康后,感到大势已去,便想过过皇帝瘾。大宝二年(551年)八月,侯景废简文帝萧纲,立豫章王萧栋(昭明太子萧统孙)为帝,改元天正。大权在握的候景开始屠杀,梁朝宗室,不但临贺王萧正德,太子萧大器等王侯二十多人做了刀下鬼,而且连傀儡皇帝萧纲最后也被土囊压身,活活闷死.
  十一月,侯景废萧栋,自立为帝,改元太始,国号汉。同时,将萧栋和他的两个弟弟都锁于密室之中。
  侯景三年前起兵寿阳时,只是为了发泄一腔怨愤,他自己也没想到今日能登上九五之尊,所有礼仪丝毫不懂,以致闹出了不少笑话。王伟请立天子七庙。侯景问道:“何谓七庙?”王伟说:“天子祭七世祖考,故置七庙。”并请侯景说出其祖上七世名讳,以便设祭祀之礼。侯景答道:“祖上名讳我不知道,只知道我爹名叫侯标。但他已死去多年,而且葬在朔州(今山西朔县)。千里迢迢,如何能够到建康享受祭祀?”众人见他如此说,都窃笑不止。王伟无奈,只好胡乱涂抹些名字了事。
  侯景犹做困兽之斗,但接连失利,只好用皮囊盛其在江东所生二子,挂于马鞍,与数百骑东逃。当年侯景攻陷建康,曾纳羊侃之女为妾,以羊侃子羊鹍为库直都督,待之甚厚。此次东逃,羊鹍也是随从之一。他见侯景大势已去,便乘侯景睡觉的机会,将其杀死。
  羊鹍将侯景的尸体用盐腌渍,送到建康。王僧辩下令将侯景肢解,将其首级送到江陵,将其两手送到北齐,同时下令将无头的尸体扔到大街上示众。由于侯景民愤极大,百姓们纷纷咬他的尸体解恨。不到一天功夫,尸体上的肉都被咬光了。暴弃的骨头被人烧成炭灰,曾遭其祸者乃用灰和酒饮之。
  至此,历时三年多的侯景之乱被最后平定。王僧辩刚从江陵出发的时候,曾向萧绎请示:侯景平定后应怎样对待简文帝。萧绎答道:“六门之内,自极兵威。”当时台城有六个城门,说明了,就是干掉所有未来可能威胁他当皇帝的人(包括亲兄弟、亲侄子)。王僧辩说杀害皇帝的事,他不能做,请用别人,他只能攻打侯景。萧绎见他不愿意,便给宣猛将军朱买臣下了一道密令:侯景平定之日,便是简文帝等灭亡之时。建康光复时,简文帝已为侯景所杀。萧栋兄弟三人从幽禁处逃出,路上有人为他们去了锁。两个弟弟高兴地说:“如今总算死里逃生!”萧栋却说祸福难知。后来他们遇到了朱买臣,朱买臣叫他们上船,在船上设宴款待。还未等终席,便把他们沉入江底。
  平定候景之乱后,公元552年萧绎在江陵即位称帝,史称梁元帝,年号“承圣“。关于定都何地,群臣展开一番争论。仆射王褒等人认为建康为原来都城,宗庙基业所在,应还都建康。但黄罗汉、宗懔等大臣认为江陵为兴起的根本之地,大臣兵将又多是当地人,不愿离开家乡,又说建康王气已尽。萧绎自己本人也不愿移都,尤其是他相信江中洲已满百,是帝王兴盛佳兆的说法。原来江陵附近江中有九十九洲,故老相传“洲满百,当出天子“一说。东晋时桓玄任荆州刺史,想篡夺帝位,便派人凿迫一洲,一分为二以满百数,结果却被江水冲毁,终未成功,自然桓玄也告阴谋失败。宋文帝刘义隆为宜都王时,江中自然形成一洲,不久刘义隆便继承了帝位。后来,宫中政变,宋文帝刘义隆被杀,洲又淹没。近来江中又出现一洲,刚好满百,无论如何不能舍此而去。萧绎<<周易>>有研究,本来就对求卦问卜、风水吉凶深信不疑。于是最终决定建都江陵。
  萧绎打败了侯景以后,又消灭了江浙一带的弱小势力,基本上稳定了那里的局势。免除后顾之忧以后,萧绎又转过头来对付长江上游的八弟萧纪。
  萧纪(508年—553年),字世询,又字大智,梁武帝萧衍的第八子,梁元帝萧绎的弟弟。萧纪“少勤学,有文才,属辞不尚轻浮,甚有骨气。”没有纨绔子弟的轻浮习气,凡事很有主见,深得武帝喜爱,他7岁时就被封为武陵郡王,食邑两千户。18岁以前,萧纪已历任将军、郡守、尹(都城行政长官)、刺史等职。是武帝众多的儿子中唯一因为功业而不断得到升迁的。18岁时任命为扬州刺史。在中书省下发的任命诏书上,梁武帝特加上“贞白俭素,是其清也;临财能让,是其廉也;知法不犯,是其慎也;庶事无留,是其勤也”四句话,高度评价萧纪。
  大同三年(537),30岁的任职益州刺史,统管益、梁等十三个州,开始了他在益州(今成都)17年,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政治生涯 。
  萧纪在益州励精图治,睦邻友好,开发四川经济,颇有成效,有“恤人拓境” 之功。大同九年(543)朝廷升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在梁武帝诸多儿子中十分少见,故有“武帝诸子罕登公位,唯纪以功业显著,先启黄扉(即黄阁,宰相官署。)”史载:“益州刺史、太尉武陵王纪,颇有武略,南开宁州(今云南陆良东北)、越雟(xī今四川西昌,今作越西),西通姿陵(今四川小金东)、土谷浑,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有马八千匹。”侯景作乱时,江南“所在皆尽,死者蔽野”,“人迹罕至,白骨成堆,如丘陇焉”。但“是时唯荆、益所部尚充实” [6]。
  萧绎、萧纪,都以为侯景之乱是他们夺取帝位的最好时机,侯景乱起时大为高兴。那时,萧绎是荆州刺史,萧纪是益州刺史。侯景之乱发生后,萧绎以“不急(王)莽、(董)卓之诛,先行昆弟之戮”闻名,萧纪也想乘乱夺取帝位。
  萧纪在侯景之乱时,萧纪曾派长子萧圆照率军三万东下,命他受湘东王萧绎节度。萧绎命萧圆照驻于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梁武帝死,萧绎派人至成都,将父亲的死讯告诉萧纪。萧纪欲率军东讨侯景,萧绎又派人送信至成都,说:“蜀中斗绝,易动难安,弟可镇之,吾自当灭绝。”另外,还附了一张纸,纸上写道:“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这种比喻,隐含一种威胁:萧纪如果东下,无论动机如何,他都要像当年孙权对付刘备那样,给予迎头痛击。萧绎的用意,萧纪很清楚。兄弟二人从此决裂。
  当时,萧纪次子萧圆正为西阳太守,由于他宽和好施,很多人归附他,有兵一万。萧绎见他强盛,便于大宝二年(551年)六月假意升迁他为平南将军,等他到江陵拜谢的时候,就把他抓了起来,把他的军队、地盘据为己有。萧绎抓了萧纪的儿子,更加深了他们兄弟的矛盾。若不是侯景寇逼江陵,双方就可能发生大战。
  萧纪时刻觊觎帝位。承圣元年(552年)四月,时任益州刺史的武陵王萧纪抓住侯景之乱后梁国无主的机会,抢先在成都称帝,改元天正,立萧圆照为皇太子。萧绎比他晚称帝七个月(萧绎于上年十一月在江陵称帝,史称粱元帝),很显然二帝不并立。
  萧纪文武兼备、颇具将略,萧绎对这个老弟是甚为惧惮,所以他一再阻止萧纪东进。他也不想同萧纪闹翻,"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各据一方,相安无事,是他的想法。
  同年8月,以讨伐侯景为名,带水军东下,准备歼灭在江陵也宣布登上皇帝位的七哥萧绎,以夺取天下。
  及至梁元帝萧绎闻知武陵王萧纪亲率大军出川东征讨贼,甚为忧惧,梁元帝萧绎派人向萧纪通报侯景死讯,希望萧纪退兵。使者到了巴东(巴东郡,治白帝城),却被萧圆照扣留下来,继续编造侯景未平,江陵已被叛军攻破的假情报。
  远在蜀地的萧纪消息闭塞,尚不知此时侯景已灭,七哥已经登基做了萧梁皇帝,就相信了儿子的谎话,决定东征平叛。萧纪委托秦郡王、益州刺史萧撝留守成都,小儿子宜都王萧圆肃为其助手;自己遂于承圣元年(552)八月亲率大军出蜀东下,讨伐叛贼侯景。为了激励士气,萧纪用黄金打制成一斤重的金饼万余个,银饼子五万多个,至于锦缎织品更是不可胜数;他晓谕众将士,这些都是奖品,打了胜仗,即给予赏赐。由是士气大振,兵锋甚劲。
  萧绎没有能力击败益州军,又怕萧纪抢自己的地盘,于是请求西魏出兵相救。西魏觊觎梁朝已达五年之久,早就有“经略江、汉”的战略目标。碍于萧绎是梁宗室中最强大的势力,又担负着与侯景作战的主要任务。认为过早消灭萧绎,可能使西魏卷入梁内乱之中不能自拔才未出兵。今见机会成熟,又是梁元帝萧绎求救,魏太师宇文泰接信后脱口便说:“取蜀制梁,在兹一举。“公元553年3月,宇文泰即遣大将军、魏安公尉迟迥率众伐蜀。梁剑阁守将杨略对萧氏兄弟的你争我夺早已心灰意冷,西魏兵一到,便举关投降。
  武陵王萧纪率军抵达巴东(今四川奉节东)时,才知道侯景已被平定。他质问萧圆照为什么要撒谎,萧圆照讲了实话:“侯景虽平,江陵未服”,应当消灭萧绎。萧纪当时陷入了矛盾:魏军乘虚而入,应该还救根本;但既称皇帝,便不可复为人下。他决定还是先打萧绎。
  不过此时的萧绎已经占据主动,他写信给萧纪说:我是兄长,平乱有功,皇帝自应我做。你我兄弟从此“无复相见之期”,“永罢欢愉之日”。表示要和萧纪一决生死。
  承圣二年(553年)五月中旬,萧纪率军抵达西陵峡,与萧绎所派陆法和军战于西陵峡口。萧纪从成都出发时,曾随身携带黄金一万斤,白银五万斤,说是要赏赐给作战勇敢的将士。将士们在金饼的激励下,士气高涨,几次战斗打下来,都取得了胜利。然而得胜后,萧纪那里却没了动静。但始终不付诸行动。有胆大的将士要求面见统率请赏,萧纪听了心慌不已,连忙让侍卫转告说自己身体有恙,正在养病,一概不见。大家顿生受骗上当之感,斗志随之锐减。
  公元553年7月,元帝萧绎命令部队反攻,萧纪的大军转瞬就分崩离析,兵败如山倒。萧纪及儿子圆照、圆满等被樊猛军包围,无路可逃。樊猛当即斩杀萧纪及幼子圆满。临死时,萧纪请求梁元帝萧绎看在兄弟份上,放过圆照兄弟。圆照、圆普、圆肃三兄弟被陆法和送到江陵,萧绎根本不理萧纪的请求,将圆照兄弟关进监狱中,不给饭吃。圆照兄弟饿极,自己啃吃自己的手臂。12天后饿死。萧纪父子被杀,萧绎把萧纪一宗开除萧氏属籍,赐姓“饕餮氏”。饕餮是种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自身的贪惨恶兽。
  萧纪死后,益州刺史萧撝在坚持了五十日后向西魏请降,蜀中落入西魏版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邵陵王萧纶以后,“则人望归于荆、益” 。荆、益比较,荆州萧绎平侯景之乱有功,并消灭了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其他宗室子弟,平定了宗室内乱。为自己称帝作了很多基础工作。由于萧绎死守峡口,不放萧纪出峡,萧纪平乱无寸功,却先于萧绎称帝,失了人心,输了舆论。萧纪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用以号令三军的名义(平侯景之乱)不复存在,“蜀中将卒日夜思归。” 将士离心,失败在所难免。
  萧绎在江陵即位称帝的时,当时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那么江陵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从四川出兵消灭江陵,只需要顺流而下,非常容易,李白有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梁朝屡屡损失疆土,这并不是因为北周宇文氏能够造成的,而是自取灭亡。
  不过更为严重的是随后襄阳也被西魏控制之中。这涉及到萧绎的侄子萧詧。
  萧詧(519—562)萧詧是梁武帝的嫡孙,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少有大志,幼而好学,长于文章辞赋,对于佛义更是通晓,喜文好佛的梁武帝对这个乖孙儿很是嘉许赞赏。梁普通年间,萧詧被封为曲江县公。
  531年四月,年仅三十周岁的昭明太子萧统病故。梁武帝改立萧统的胞弟、晋安王萧纲为太子。梁武帝舍詧兄弟而立昭明太子同母弟萧纲为太子,自愧未尊儒祖“大宗传位” 之教诲,愧疚之,特封昭明太子三子为王,萧詧被进封为岳阳郡王,任东扬州刺史,兼任会稽太守。爷爷疼爱孙子,梁武帝认为会稽是个大都会,民殷物阜,人文荟萃,所以才将会稽郡交给萧詧管理。
  萧詧因为自己兄弟没能嗣为东宫储君,内心自是愤愤不平,再加上梁武帝衰老昏聩,朝政多疵,已渐露败亡之象,于是就有将本属于自己的皇位夺回来的雄图。人小心大的萧詧于是蓄聚财货、结交宾客、招募豪侠,屈己下人以待之。
  数年后,十六七岁的萧詧被授予西中郎将、雍州(辖境今湖北中北部及河南西南部,治襄阳)刺史,都督五州诸军事。萧詧认为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旧城)是形胜之地,又是爷爷武帝开创基业的地方,国家承平足以树根本,时局动乱则可图霸业,于是务修政理、励精图治,用心经营这块宝地。
  太清二年(548),梁武帝任命萧詧的哥哥河东王萧誉为湘州(治今湖南长沙市)刺史,前任刺史张缵就此与萧誉结下了怨恨。不久,侯景作乱,梁武帝被幽禁而死,湘东王萧绎在江陵起兵讨侯景。张缵致书萧绎,挑拨说萧誉及萧詧兄弟意欲图谋他。此时已心怀不轨的萧绎也想早日铲除潜在的皇位竞争对手,就令其世子萧方等及大将王僧辩率军相继攻打萧誉。
  河东王萧誉抵挡不住萧绎大军的攻势,赶忙向弟弟萧詧告急。萧詧亲率二万余马步兵攻打萧绎的老巢江陵,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救援萧誉。萧詧兵至江陵,设十三座大营围攻江陵;孰料老天突降大暴雨,平地水深四尺,萧詧的兵众以为是天不助詧,士气极为低落。
  萧詧的部将杜岸被萧绎诱降,并主动请缨以五百轻骑袭击襄阳。萧詧闻报襄阳危急,赶忙连夜回军驰援,慌乱中,器械辎重大多失落于湕水(即今湖北省源出荆门市南、南流入江陵县东北长湖的桥河)。幸运的是萧詧总算赶跑了杜岸,保住了襄阳。
  萧詧既已与萧绎为敌,担心仅凭自己的力量守不住襄阳,就派遣蔡大宝出使西魏求救,愿做西魏的附庸,原梁属汉东的土地尽归西魏。西魏打算让萧詧继承帝位,萧詧推辞不受;宇文泰遣使策命萧詧为梁王,萧詧这才承制封拜,在襄阳设置了官署,任命了百官。
  梁元帝久滞江陵而不还旌建康,使得与梁国接壤的西魏大起恐慌,因为江陵靠近西魏,以为萧绎是要进攻西魏,于是紧急整军经武,准备向江陵用兵。
  承圣三年(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有版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傲慢。宇文泰命令于谨、杨忠等将领以五万兵马在萧詧的协助下大举进攻江陵。
  其实,二年前梁元帝定都江陵,就已经注定了他覆灭的命运。江陵无天险可据,而且远离南朝长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建康。萧绎手下最能干的大将王琳、王僧辩又被他远远地放到外地,对北方的强敌西魏非但不加防范,梁国军队根本无力抵抗宇文泰大军。
  西魏的主帅于谨在出兵时就对梁元帝的战术作了预测:上策是“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扬”,即军队总动员后主动放弃江陵,转移到建康。中策是“移郭内居民还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即将外城居民迁进内城,加固城防工事固守,等待援兵。下策是“难于移动,据守罗郭”,即不作任何主动转移,死守外城。而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梁元帝必然采取下策。以后的发展果然不出于谨所料,梁元帝的战术甚至比下策还糟糕。
  12月10日,魏军渡过汉水,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袭占江津(今荆沙市沙市区东南),截断了江陵以东的长江水路。魏军大举渡过长江,筑起包围圈,江陵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
  尽管梁元帝已多次向四方征召援兵,但没有一支到达。实力最强大的王僧辩远在建康,虽已作了部署并派出前军,却准备采取等待时机、袭击魏军后路的策略,可惜还来不及实行,江陵就已陷落。另一支援兵由广州刺史(治今广州市)王琳率领,虽日夜兼程,但刚赶到长沙。27日,深感绝望的梁元帝撕下一块帛亲笔写上:“吾忍死待公(你),可以至矣!”催王僧辩进军,但早已无济于事。
  555年1月4日,梁军分路开门出战,全部败还。10日,魏军全面攻城,梁军主将胡僧中流矢而死,军心动摇。
  被俘之前,萧绎跑到自己藏书的东阁竹殿,举起火把把里面的十四万卷古籍烧了个底儿掉。一边纵火,他还一边砍柱子,嘴里大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有人就不明白了,问他烧书干啥?萧大才子回答:"读万卷书,犹有今日,故焚之。"
  元帝在焚书时想赴火自杀,被左右阻止。大臣谢答仁力请收拾残兵,继续坚守,萧绎便授于他为城内大都督,赠给他自己用的鼓号,又将公主嫁给他,勉励他尽忠,但谢答仁离去组织防务后,萧绎听信王褒的谗言,怀疑谢答仁的忠诚,因此在他建议收集内城残部五千余人固守后又拒绝与他见面,气得谢答仁吐血而去。
  萧绎以太子和王褒为人质,出城求降。西魏于谨接受降表,命王褒去带萧绎出城。元帝换上白马素衣出东门投降,出东门叹息说,萧世诚啊萧世诚,你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西入魏营,被迫向于谨跪拜,任凭萧詧辱骂。
  12月辛未日,在萧詧的极力劝说下,于谨下令处死萧绎,派尚书傅准监刑。萧绎将自己在监禁中所写的诗,拿给傅准看,傅准边读边流泪,无奈主命难违,只得命令士兵取来土囊,用土袋子将他活活闷压致死;然后以粗布缠尸,用蒲席卷殓,茅草捆束,葬于津阳门外,时年四十七岁。萧詧杀死了他的几个儿子,算是给哥哥萧誉报了仇。
  次年其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萧绎为元帝。
  这场战争实际只进行了一个月,而且梁军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抵抗,最大的损失还是这十四万卷书和江陵城中的无辜百姓。魏军从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选了数万人为奴婢,作为战利品押回长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杀尽,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当时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冻死或被人马踩死。
  江陵被北周军队攻陷,著名诗人曾写了一篇哀江南赋来记述江陵之祸,庾信当时正值出使北周,被羁押,北周人大盖出于仰慕他的才情,竟封他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因此庾信被杜甫称为庾开府。
  萧詧后在江陵称帝,国号“梁(后梁)”,年号“大定”,为西魏附庸;在位七年病逝。子萧岿继位,在位二十三年,病逝;孙萧琮继位,一年后为隋朝所灭。后梁国祚三十三年(555—587),三世而亡。
  梁元帝萧绎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他沉迷于书,“搜索骈丽,攒集影迹”,平生著述,“非破万卷而不能”。萧绎一生勤奋读书,辛苦聚书四十余载。先后在会稽、建康、江州和荆州任职,共收罗7万卷图书。侯景之乱平息后,他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收集到的公私藏书共7万余卷运回江陵。再加上在江陵的7万卷旧藏,他的藏书达到了14万卷。
  公元554年11月,多疑寡断的梁元帝萧绎无从抵挡强悍的西魏军,西魏军攻破他的都城江陵时,眼见江山易手,,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他下令烧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册,抱着对自己读书生涯的追悔和对十四万册书深恶痛绝的愤慨,在敌军的屠刀下结束了生命。
  从梁元帝最后的心态看来,读书岂止是无用,简直是有害了。王夫之说:“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元帝哉。”
  历史上毁书事件屡见不鲜。隋人牛弘有“五厄”之说,明人胡应麟有“十厄”之说。牛弘总结历代图书失散状况,指出文化典籍发生过五次大灾厄:一为秦始皇下令焚书;二是王莽灭亡,赤眉军入关;三是东汉末年董卓迁都;四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第五次就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破国自焚万卷藏书了!
  据专家估计,梁元帝焚书从数量上说,毁灭了当时传世书籍的一半。众所周知,当时未有印刷术,图书都是抄本,多为孤本和善本。梁元帝这一把火,几乎将南方有价值的图书烧了个精光,给我国的历史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浩劫。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亡山林,有的连儒家经典也没有能保存下来,只能靠口头传播。
  汉惠帝时取消了禁止百姓收藏图书的法令,儒家学者才开始在民间传播学说,但由于原书没有完整地保留,长期依靠口头流传,造成很多错乱和遗漏,《书经》出现了两种本子,《诗经》有三种,齐地流传的《论语》与鲁地不同,《春秋》有数家之多,其他的典籍更混乱。
  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作为专门机构,收藏全国献上的图书。到了汉成帝时,这些藏书又流失了不少,因而派陈农到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又令光禄大夫刘向等人加以校阅整理,刘向死后,汉哀帝令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终于将三万三千九十卷书分为七类,编成《七略》。
  王莽覆灭时,皇宫中图书被焚烧。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都很注重儒家典籍,各地纷纷献书,皇宫中的石室和兰台的藏书又相当充足了。于是将新书集中在东观和仁寿阁,令傅毅、班固等依照《七略》分类整理,编成了《汉书?艺文志》。可是到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时,军人在宫中大肆抢掠,将用缣帛写成的长卷当作帐子和包袱,但运往长安的书籍还有七十余车之多。以后长安也沦于战乱,这些书籍被一扫而光。
  魏国建立后,开始收集散在民间的图书,由中央机构秘书负责收藏整理,根据不同内容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加上西晋初在汲郡(治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书,共有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不久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爆发,首都洛阳饱受战祸,成为一片废墟,皇家图书荡然无存。
  东晋在南方立国后,又陆续收集了一些,但对照原来的四部目录,只剩下三千十四卷。此后北方的遗书逐渐流到江南,如东晋末刘裕攻占长安时,曾从后秦的府藏中收集到四千卷古书。到宋元嘉八年(431年)秘书监谢灵运编成《四部目录》,已著录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到齐朝末年,战火延烧到藏书的秘阁,图书又受到很大损失。梁初的秘书监任在文德殿集中、整理图书,不计佛经共有二万三千一百六卷。
  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绝,图书散失更加严重。北魏统一北方后,朝廷的书籍还很少。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向南方的齐朝借书,藏书才稍有增加。尔朱荣之乱时,朝廷的藏书又散落民间。北周在关中建立之初,藏书只有八千卷,以后逐渐增加到一万多卷,灭北齐后又获得了五千卷。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接受了秘书监牛弘的建议,派人到各地搜访异书,规定原书可在抄录或使用后归还,并且每卷发给一匹绢的奖赏,因此收获很大。隋灭陈后,又获得了不少书籍,但这些大多是太建年间(569—592年)新抄的,用的纸墨质量差,内容也错误百出。这说明经过江陵焚书,南方的古籍已毁灭殆尽了。经过整理,隋朝秘阁的藏书达到三万余卷。
  唐武德五年(622年)灭王世充,攻占洛阳后,将所有图书装船运往长安。由于过三门峡时翻了船,大多数图书落水漂没,留下的只有一二成,连目录都残缺不全。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收集到的书有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由于唐初的藏书包括了555年以后数十年间问世的书籍,实际恢复的旧籍还不满原来的一半。从数量上说,梁元帝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质量自然远在民间所藏或太建年间抄本之上,所以损失是无法用数量来估价的。
  从唐初到现在,天灾人祸又难计其数,当时的近九万卷书中大多也没有能保留下来。但一次由皇帝主动焚毁十四万卷书的记录,在这二千多年间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萧绎其人,也算列位亡国皇帝的一个,但其在历史上的人气还是略显单薄了些,比起隋炀帝、南唐后主这些大名鼎鼎之辈,他简直处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至今甚少为人所知。
  萧绎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许是对他不太准确的一句总评。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呆在华屋高墙之内除了读书著作,写诗作画,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乱”的机遇走上历史前台,登极为帝,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诟病的举动。
  但他在父亲晚年做出种种“大逆不道”之举。作为人夫的他,夫妻生活极不美满,他的妻子徐妃并且与人私通,将绿帽戴到了身为皇帝的萧绎头上,这真可谓是中国历史最高“级别”的一顶绿帽。  作为人父,到了晚年他先后丧失五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令其悲痛欲绝。作为别人的亲兄弟亲骨肉,做出极端残忍之举动,将对他登极皇位可能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一一诛杀。古往今来为了皇位争夺而骨肉相残者或许并不鲜见,但像他这般身份与手段之不般配,言语与做法之不一致者,绝对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父子兄弟之恩”,到他这边,“可谓绝矣”(大儒王夫之语)!作为皇帝的他,登基时间前后不超过三年,身死国灭,江陵数十万百姓或成萧绎的陪葬品,或被掠入关中从此一生为奴,曾经繁盛一时的萧梁王朝也被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所取代。
  作为一国之君,他读书多而无用,终成败国之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