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黑土蓝天 2014-01-0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阶段性研究报告  

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     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和空间。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即要求教师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自主求知、愉快学习的氛围,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已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抓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学生发展空间的封闭型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研究教师在教学之中如何利用自己所掌握地信息技术结合自身素质起到主导作用,帮助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从而让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真正地起到它有效整合地目的。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中的首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时代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在承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认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对意义的理解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每个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可以说是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所造成的对世界以及事物意义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它更注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的自发学习,因此它是一种引发学生内部动机的学习,其目的是要使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以及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自由学习学科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课题的实践依据

我校在“十五”期间已经开展了上级电教部门立项的“在小学数学概念意义以及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运用网络课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实验,并于2005年9月顺利通过了潍坊市电教馆专家组织的课题鉴定,获得研究成果二等奖。学校现在拥有12口多媒体教室、两口微机教室,开通了校园网和因特网,是“潍坊市数字化学校”“潍坊市机器人实验示范校”“潍坊市电脑制作特色校”,已具有较好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设施条件和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决定在过去实验的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上,扩大到信息技术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这一课题,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尽快提高全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     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假说

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与学科“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即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的学科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的开展,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指逐步推进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所谓发展性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的主动适应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复合。所谓创造性学习能力可以表达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所必须具备的探求、批评与创新能力。

如果能够科学地依据教育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合理地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加以整合,变传统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协作式学习,以培养合作精神和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实现发现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的发展,就能使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获取、判断、选择、运用信息,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能力、音乐与美术素质。

3、发挥信息技术的综合效益,探讨各学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以及合作互助学习的手段与方法。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

5、探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四、研究内容

(一)语文科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以及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利用校园网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学校已有的大量阅读与快速作文相结合的实验成果。

3、购置与开发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软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数学科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化研究。

3、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音乐科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美术科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尽力提高学生的电脑绘画水平。

(五)其它学科

学校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扩展到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以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五、     究对象及方法

以我校的三、四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班。做好实验变量的控制,对实验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按等组实验的方法划分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年龄、学历及业务能力基本接近。严格控制实验对象,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实验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    实验的整体设计

本项实验周期为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始研究阶段(2006年8月—2007年1月)

1、拟定课题实验方案、组织论证、申报立项。

2、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培训采取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培训质量。

3、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新型的教育技术以及新课程标准,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学会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4、确立实验班和对比班。

5、完成实验前测与统计分析,形成实验资料进入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深化研究阶段(2007年2月—2009年1月)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们的科研素质。进入实验阶段,为保证该项实验的顺利进行,每隔一周进行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的专题研究,组织实验教师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实验研讨活动,学习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

2、根据实验目标分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策略的具体研究实践。

3、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与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

5、研究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使用教学软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现、思考的手段与方法。

6、对实验过程中专题研究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2月—2009年7月)

1、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对课题的实验进行及时的修正,然后将实验成果推广到下一轮的实验运行中进一步验证实验假设的正确性。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发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重复验证实验研究成果,收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写出总过程的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写出和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整理好实验研究档案,申请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

(二)    实验的研究实施

实验研究主要从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面结构(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整合、教育技术的整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五个方面)和新型教学模式初步构建(包括: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使用软件为主的“审美-创新”自主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面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简单混合,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是“要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切切实实

的效果。我们在一年多的实验中也注重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从以下五个层面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实现教材的电子化。学校在信息技术同数学学科整合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把实验领域拓宽到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使整合面更大,内容更广泛。

2、教学模式的整合 使长期以来的以教师填鸭式“教”,学生强迫性“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式“学”,教师针对性“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适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使学习形式由单纯的书本向丰富多采、方便快捷的信息化转变,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共同探讨,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互动化和信息化。

3、教育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书匠”,变成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设计师。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智能化。通过对校园网平台、教师博客及实验圈子、Think.com平台等各种平台的综合利用,教育技术融入了师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如鱼得水、水乳交融、双管齐下的高级教学形式,产生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的整合 学科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方便地搜索到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组织加工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制作出充分体现教师个性的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渲染学习气氛,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资源的多样化和知识的体系化。

5、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学生学习活动不仅要围绕教师的“导”展开听、说、读、写、想等常规活动,而且还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验一年多来,学生参与制作网页500多个,访问、参与师生的博客、主页1000多人次,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求发展,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网络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在以上五个层面的整合,实现了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情景化、工具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驾驭能力和信息素养,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正是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二) 新型教学模式初步构建

  实验过程中,我校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高度交互信息传递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师、计算机、学生三维多向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科教学在整合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教学互动进程最优化状态。

  1、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把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和交流。其模式结构流程: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学习交流——训练运用——总结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适合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目前在我校各学科讲授新课和复习课的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取得良好的普及效果。如朱旭东老师执教的美术课《留住秋天》一课,上课伊始,朱老师用投影将秋天美丽的树叶展示在学生面前,强烈的视觉刺激很快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美丽的树叶装扮着五彩的秋天,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们留住,让美丽的秋天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相机引导:“如果我们用这些树叶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粘贴画,不仅能留住秋天,而且能让树叶更加绚丽多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树叶制作粘帖画。”这样生动、鲜明的形象展示和教师优美的导语,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下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2、以学生使用软件为主的“审美-创新”自主学习模式

现行的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画图”程序为依托,基本形成了以学生使用软件为主的“审美-创新”自主学习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操作流程为:情境体验(感受美)——问题征集(发现美)——创新实践(塑造美)——互动评价(欣赏美)的动态教学过程。如李超香老师在教学第九册《万绿丛中一点红——我设计的贺卡》时,预先在网络教室布置“教师节”贺卡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欣赏各种风格的贺卡,初步感受贺卡独特的美,再利用网络平台带领学生到“贺卡”网站中进行欣赏和感悟;其次,通过问题征集的形式,启发学生相互探讨贺卡“美”在什么地方,从而发现其中的美,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再次,利用“画图”演示制作贺卡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设计美妙独特的贺卡,塑造与众不同的美,传达各自不同的美好情感。最后,当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在学生手中诞生后,由小作者介绍,老师点评,学生互评,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氛围,欣赏学生的作品,从而深层次的感受创造的乐趣。

3、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作用,让老师把课堂教学中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转换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让学生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老师自己制作的一些教辅课件学习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我们充分借助网络优势,从多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

(1)借助“百度贴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语文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所承载的海量信息,一些网站上免费空间的出现,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网络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网上阅读,丰富知识积累,实现网络习作,进而改进习作批改方式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上述跨时空的网络学习活动,必须有一方能实现师生在线交流的、相对稳定、纯净的网络空间作为支持。我们通过比较,认为百度公司的“百度贴吧”这一电子公告版类的免费空间,更适合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的实际需要,于是我们发起并创建了百度“临朐实验一小语文实验课”吧,简称“百度贴吧”。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搭建起了网络平台。以此为依托,我们还开展了广泛的师生、生生互动网络教学活动,初步探索出了几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A、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过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也可在“百度贴吧”内交流心得。

B、网络习作教学模式:

a、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习作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写作——评价环节依托“百度贴吧”完成。

b、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百度贴吧”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之间、读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c、论辨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在“百度贴吧”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而又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C、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我们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之初,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在贴吧内针对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充分交流,时间为3天。并让学生做好课文学完后,在学校网络教室,现场完成网络习作《詹天佑》读后感的准备。在此期间,教师登陆贴吧,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了解学情,使常规课堂的指导有的放矢。教师还发帖告诉学生课文学完后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以及进行此类网络习作的方法、注意问题等,在3天之内继续网上交流。

第二阶段:课文学完后,网上学习的3天期限内,教师把网上搜集的有关他人的创作当作例文,在贴吧内发布,引导学生品评,但是同时告诫学生此后的同题习作,绝对不能和例文雷同。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习作的思路,学习他人的长处;另一方面也打消了学生照搬照抄网上他人范文的念头。

第三阶段:现场网络习作测评。由于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做好了充分的习作素材储备,确立了自己的习作视角,掌握了习作的方法技巧,所以在3天后的现场网络习作中,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电脑键盘输入,完成400字以上、甚至500-600字以上且中心较明确,文通字顺、具体条理的个性习作,并发布到贴吧内,为下一步生生、师生间多层次的习作品评活动打下基础。

 (2)利用“Think.com”平台,张扬学生个性

Think.com是一个免费和无广告的全球网络学习平台,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教师、新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而且它简单的操作方式更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Think.com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通过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开展兴趣化、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资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互助精神。这一平台不但可以很方便的呈现各种媒体材料,而且还可以借助它把师生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过程中,只要教师找准think.com和整合教学的结合点,就可以充分利用好think.com的各种功能实现我们的许多以前不能实现的设想。其基本的模式是“课前搜集,创建网页(背景材料,指导预习)——平台浏览,资源共享(整合教材,页面展示)——体会感悟,系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成果(拓展学习,延伸思维)。如程艳老师在执教《走近祖国自然奇观》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中国自然奇观的资料,并利用think.com平台创建自己的相关网页。上课伊始,教师先利用自己的网页指导学生展开学习,再让学生相互浏览各自创建的精彩网页,在短时间内将中国自然奇观尽收眼底。教师在学生愉快地网上浏览后,引导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充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将教材的教学重难点轻松突破。在结束本堂课的教学时,程老师又利用该平台让学生互相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设立主题资源网站,拓展学习时空

主题资源网站是以一节课为专题,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并按一定规律形成的一个主题教学网站,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每课节主题资源网站都要结合网站内容形成典型的学习指导意见和教学指导意见,务求通过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应用,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性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其基本模式是“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提出要求——选择问题、浏览网页——搜集处理、形成系统——展示交流、解决问题”。

如张彦伟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美术实验课《老鼠嫁女》一课,课前张老师把本课的学习内容组合成老鼠嫁女主题学习网站,由老鼠嫁女的传说故事、老鼠嫁女剪纸图片、民间剪纸简介和民间剪纸欣赏四部分组成。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从谈话入手,与学生交流人类特有的婚嫁活动,进而引申到拟人化的老鼠嫁女故事。然后,引领学生通过主题资源网站进行学习、探讨,了解不同版本的老鼠嫁女的传说故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探究民间剪纸艺术奠定了良好基础。本课的重心是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图、文、像有机结合的优势,让学生带着问题(1、剪纸图片中的老鼠外形特征有什么变化?2、老鼠身上的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欣赏、评析不同风格特点的老鼠嫁女剪纸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老鼠的外形经过概括、夸张、变形,拟人化了;它们身上的剪刻纹样有毛毛剪、月牙剪、柳叶剪、圆孔剪、波浪剪等。学生在掌握了老鼠嫁女这一民间剪纸特点的基础上,再到网上自由学习民间剪纸介绍和欣赏不同题材的民间剪纸作品,把学生的视野自然引领到更广阔的民间剪纸艺术层面,加深了学生对剪纸艺术语言的把握和延伸,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热爱、传承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目的,为学生的实践创作做好了强有力的铺垫。

(4)用好共享资源库,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学校购置和自建的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开展实验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发邮件、博客留言等方式,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模式结构流程图:创设情境——提出分层学习目标——网上分层自学自查——辅导答疑——总结评价。这种模式在我校以前进行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实验中尝试过,效果很好。

(5)尝试个人博客,加强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合作与竞争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快速交流反馈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时,利用网络环境,教师作引导者,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再让学生通过博客将自己搜索到的各种与歌曲有关的信息展示出来,大家共同评论交流,共同提高。当学生操作完成一个问题时,就因有了自信和成就感而特别自豪,兴趣倍增。这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最后,让学生在博客上发表利用网络学习的感想。当从学生的语言中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时,教师便顺势提出让学生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利用网络了解更多更好的知识,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积累都发布到博客中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积极响应。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会在平时利用网络自由汲取想要探索的知识,并不断积累,开阔视野,提高自己,其乐无穷。

七、实验结果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相同的教学时间却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得更加轻松。实验进程足以表明:本课题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一)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王树玲老师在执教习作课《母爱深深》时,利用think.com平台,建立了“母爱深深”网页,把几个反映母爱的典型故事和图片呈现出来,学生在浏览的时候,可以发表讨论并留言,也非唯心地把自己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在自己的网页上发布出来。上课时,学生在网页上共同欣赏佳作,发表评论,指出自己的个性化意见。这乐趣既在写中,又在评改中。通过当场发布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学生分享他人佳作的乐趣,这乐趣体现在比较、欣赏中。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2006年全国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302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0人,学校也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夯实根基。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能熟练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

计算机及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丰富、快捷的信息与知识。实验开展以来,学校机器人代表队在县比赛中连续四年获第一名,并代表县参加市比赛获一等奖;有26名学生的科幻画、电子报刊、学生网站建设、电脑制作等活动在潍坊市获奖;2007年7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科幻画大赛中,我校有33名学生获奖,其中,董晓晗等3名学生获特等奖,李超香老师应邀到北京参加了颁奖仪式,我校也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基地。

  4、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且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

  (二)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桂林山水》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

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通道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关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逐步走出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定位带来巨大变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6项,县级8项,教师乐于教研、关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朱树民等五位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课和张彦伟等四位教师执教的电教录象课均获省一、二等奖;李超香、程艳老师的论文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学校网站地球空间被评为潍坊市学校网站一等奖,省三等奖;朱树民老师制作的主题资源网站有2个获市二等奖,4个获县一等奖;朱旭东等5位教师的论文分别在《山东教育》《现代教育科研》等刊物上发表。

(三)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引进K12资源库和浙大网络平台。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九、问题与思考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又缺乏开发资源的条件。

  (三)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五)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三)深入进行课件与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高耗低效现象。使多媒体课件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向系统的资料库、教学库的方向发展,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

  (四)如何运用在线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五)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师的博客、实验圈子,筹划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专题实验网站。

十一、研究预期

(一)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

1、每学年自查报告、阶段性实验总结、实验论文、课件、课例。

2、实验教师的实验博客及博客圈子。

3、阶段性研究报告。

4、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整合”教师展示课,展示研究成果 

(二)拟完成的最终成果

1、实验结束,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出版经验总结、论文及案例集。

3、建成学校实验专题网站。

4、课堂教学软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学实况录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