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猛:邵逸夫和他的影视帝国

 上善竹林 2014-01-07

107岁的邵逸夫走了。不过他缔造的香港影视黄金时代,即使再过100年,依旧是个传奇。这位生于大清帝国光绪年间(公元1907年)的历史人物,于1958年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之后上千部脍炙人口的华语电影在此拍摄。过了半个多世纪,他旗下的无线电视(TVB)亦执香港电视行业之牛耳。   

香港回归那年,一位90岁的长者举办了人生第二场婚礼。他叫邵跑跑(ShawRunRun),萧伯纳的Shaw,范跑跑的跑跑。在内陆,他以邵逸夫之名而家喻户晓——国内哪个看过电视的人没看过邵氏电影?又有哪个有点规模的大学没有逸夫楼?   

香港电影是贫乏的,说的是邵氏以前;香港电影是没落的,说的是邵氏以后。1932年邵逸夫捣鼓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从而声名鹊起,到了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因他一跃成为“东方好莱坞”。邵逸夫以其近乎垄断的姿态向世人宣布,他就是香港电影业的那个老大。   

邵逸夫是香港电影业的英雄,谈不上开天辟地,也有那么点意思;说不上无坚不摧,但也横行霸道过;论不了盖世英雄,但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言蔽之,他就是一拓荒者,霸道了一些,但值得我们去尊敬。现在他要放手了,给世界留下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   

与电影结缘的富二代   

邵逸夫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其父邵玉轩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老板。邵氏四兄弟也过着不错的日子,邵逸夫的大哥当了律师,而他本人也自幼受英文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邵逸夫跟电影结下不解之缘。当时上海剧院“笑舞台”老板因无力还债,只得把剧院典当,邵逸夫他爹就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邵家老大经营有方,剧院改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风云激荡的1923年,邵家开始走向没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剧院。邵氏兄弟破釜沉舟卖掉房子,全家挤在剧院里边。精明能干的老大邵醉翁从买卖电影片子做起,后来开始放电影,没过多久竟然开始拍起电影来,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横空出世。   

邵氏兄弟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1924年出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该剧原是邵醉翁编导的一部话剧,影片获得极大成功。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为之欢欣鼓舞,之后一口气拍出《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深受观众喜欢。   

电影公司一开始就是个家族作坊:老大邵醉翁是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是编剧,老三邵山客管发行,中学刚毕业的邵逸夫也被搞得心痒难耐,放弃升学进电影“作坊”当了个小伙计。由于邵逸夫勤奋又肯钻研,很快对摄影、编剧到导演等电影制片环节都了如指掌。这些经历,成为邵逸夫此后扎根电影业的资本。  

 海外图存:中国有声电影鼻祖   

在上海滩吃电影这碗饭没那么容易,“天一影业公司”很快遭遇四面楚歌。为求一条生路,老三邵仁枚跑到东南亚开拓门路。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来自广东、福建的新加坡华人拒之门外,幸得一位浙江老乡出手相助,邵仁枚带去的几部片子很快受到欢迎,一时爆棚。   

生意太好的老三忙不过来,只得拍电报回国让六弟过来帮忙。1926年,19岁的邵逸夫赶到了新加坡,协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创业的时日里,邵逸夫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由于流动放映需要到处跑,江湖笑传这就是其英文名ShawRunRun的由来。不过根据邵逸夫的解释,RunRun是根据他的原名“仁楞”音译而来。   

走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兄弟俩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于1930年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收购几家剧院,专门上映“天一影业公司”的新电影。   

目光敏锐的邵逸夫很快就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状态定将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命不该绝的他抱着一块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飘了一夜后获救,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邵逸夫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后,在他的电影院安上了有声设备。放映设备有了,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腿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训练人员,包括他自己。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1932年,邵逸夫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先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这部电影为邵逸夫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打开了道路,影片成本1万元,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第一人。   

东方好莱坞: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二战开始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然而,战争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他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亚和美国,迫切地感到邵氏的电影事业不应该只是恢复旧业,而是要重新创立一个全新事业。   

他选择了香港。   

1950年代,得历史之机的香港百业兴盛,电影业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以50岁年纪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拼搏。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要想抢占香港这个制高点,还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后者难度更大,关键要有制作优质电影的摄影厂。建厂就得买地。香港地少供不应求,他只买得清水湾一块地皮。那是一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话说,在山上向四周开枪,都不会击中任何人。   

邵逸夫以实际行动来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   

邵逸夫曾言:“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是观众喜欢不喜欢。为了保证影片质量,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他宁愿烧掉。据称,邵氏烧掉的影片有数十部。以这样的态度做电影,场场爆满也就不足为奇了。据说邵氏最盛之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清水湾影视基地的建立让香港电影腾飞起来,几千家影院也给香港经济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工业化的做法给电影本质以致命打击:人们受不了早上还是清纯的林黛玉,中午就客串抢盒饭的包租婆,晚上又演绎媚态十足的潘金莲,更受不了抢劫、坐车、贩毒、掐架、黑社会谈判都在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中。   

邵逸夫造就了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但他从未懂得珍惜。霸权主义的思想看上去是人人平等,实际上就他一人享受了应有的待遇。李翰祥和邹文怀等人的离开、李小龙等人的弃用,直接导致了其没落,还好,精明的他又捣鼓出了TVB,从影坛老大转为电视老大。   

笑傲香港电视圈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于1967年正式开播,邵逸夫为常务董事。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1980年,利孝和心脏病突发逝世,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无线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邵逸夫开始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电视明珠台和翡翠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雄视港岛,影响扩及中国内陆、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时至今日,仍然是香港免费电视的翘楚。   

1967年邵逸夫创建TVB,并于1971年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   

TVB在邵逸夫带领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则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当年轰动一时的“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由邵逸夫一手操办。   

慈善大业:“东方诺贝尔奖”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首屈一指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陆。从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陆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他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20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陆捐助了30多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   20021115日,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吿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邵逸夫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8日定为“邵逸夫日”。   

传奇百年   

邵逸夫创造的记录之多,令人咂舌——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摄了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拍摄电影数量(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他还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这位叱咤影视圈和商界80余载的老人,除了拥有邵氏兄弟和TVB两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业,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100亿港元。   

回首邵氏百年,其实就是回顾中国电影史的百年,中国电影因他变得连贯而精彩——1907年农历10月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原名邵仁楞。因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   

1926年,19岁的他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   1928年,赴南洋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30年,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1957年,从新加坡正式来香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6日正式启用。   

1965年,与利孝和、余经纬等创办无线电视台,于19671119日开台启播。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猛的电视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1974年,由于贡献突出,获得英女王颁发的CBE勋衔。   

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   

1980年,邵逸夫以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制作。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将每年的9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会公益方面所做的贡献。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   

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颁“世纪影坛大奖”。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虽无大碍,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50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