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脉穴位解说

 别为我停留 2014-01-07
 

任脉起于会阴,终于承浆,我们的常用任脉穴位包括中极、曲骨、气海、神阙、下脘、中脘、上脘、巨阙、鸠尾、膻中等。

任脉穴位解说

——会 阴——

主治 救急回生

根据我家先祖的经验,对于刚上吊不久的人,还没过几个时辰,脖子还没有伸长,此时上吊者处于“假死”状态,可以针会阴穴救急,如果病人能恢复意识,会发出牛叫一样的凄鸣之声。

对于刚溺水不久的“假死”者,可以用脱脂棉包裹皂角一类的东西,堵塞其肛门,然后针刺会阴,可以起死回生。对于已经脱肛者恐怕是没有办法的。

我自己没有机会亲身经验这样的病例,以上都是先祖实践过的例子。

——中极/曲骨——

中极穴我们认为是膀胱的募穴,在神阙以下4寸,曲骨之上1寸处取穴。

主治 淋病

本穴对尿路结石以及膀胱炎等内科所谓的淋病有疗效。

对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等,本穴也关系密切,可以深刺本穴及本穴两旁的大赫,这就是《灵枢》之《官针篇》记载的所谓“齐刺”:

“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这个齐刺的方法对于调整膀胱府证是非常有力且有效的。

本穴可以应用于五苓散、猪苓汤证等。但是,对于湿热下注的猪苓汤证,用照海可能比中极更有效,对于五苓散证、膀胱炎等病人,如果不愿意使用本穴,也可以用复溜代替。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女子容易得子宫肌瘤等疾病,男子容易得前列腺疾病,此时病人的横骨、曲骨、中极、大赫一带容易出现颗粒状,这一带的颗粒状如果能够消除,肌肉不再紧张,那么就可以泻除相关的邪气。

肝肾二脏与此类疾病关系密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很好的治疗这些疾病。

刺法 直刺,刺深大约1寸,向有颗粒状的穴位下针即可。

如果是虚证,那么可以刺得更深一些,针遇邪气后略微提针,效果更好。

——关元/气海——

穴位 关元神阙之下3寸;

气海神阙之下1寸5。

气海位于关元神阙之间,取穴时先找关元

主治:提升阳气

对于阳气极度不足的病人,可以针灸关元

我们说过,回阳救逆可以多状灸关元、气海,不行可以用百会

气海关元效果类似,其区别在于关元主血,气海主气。针灸关元效果类似当归,针灸气海效果类似人参、附子。

其次,在降气补元方面,气海的效果比关元要好的多。

关元在降气方面效果较弱。

刺法 以补法为主

中极泻邪气为主相反,此二穴以补法为主。

直刺,刺深1寸至1寸5。

应用 上下平衡

气海穴可与百会穴呼应合用。比如肝气或者胃气上逆,单用百会无法凑效的,可以多壮灸气海

最近有个患者告诉我心脏不太好,我让他针百会并留针,结果马上呕吐,脉的结代和心脏的难受就消失了。

百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穴位,许多时候,再补一下气海效果会更好。还有些时候,先补气海百会穴就会变得非常敏感。

再比如,腰以下无力的病人,可以多壮灸关元三里,以强化下焦。

宗筋无力,手脚等所有的筋都会无力,使用与先天有关的关元穴和后天的三里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气海与关元的使用区别

我们用火针点刺的是关元而不是气海

关元对于气血都有影响,但使用气海主要是补充元气。

从空间论的角度,滑肉门、天枢、大巨的中间是水分气海,此两穴我们一般多用气海。但水分穴和关元穴(小肠的募穴)及其背后的小肠俞和小肠关系密切。

多壮灸水分,可以从小肠吸收水分,然后分别清浊,通过肾的气化功能送到膀胱后排除体外。这就是水分穴的利尿功能。

——神 阙——

神阙一般不用直接下针,但对脐周还是可以用针的。

主治

对于脑挫伤等非常危险的病人,可以直接针本穴恢复其意识。

(本穴只适于中西医都别无他法,才可以直接用针)

对于某些老弱临终之人,为了让意识模糊的临终者再讲几句必要的遗言,也可以直接针本穴延命几分钟。

此时刺深一般都在1寸5到2寸左右。

对于气脱、阳脱的危重病人,可以采取棒灸本穴的方法(离本穴约3厘米棒灸)。

对于晕针的病人,可以温灸本穴。

对于胃气将绝的危重病人,可以用火针悬离本穴1厘米处,让火针之气直接作用于本穴,然后观察脉象是否得到改善。

——下 脘——

穴位 下脘位于神阙之上2寸。

剑状突起和肚脐正中间为中脘中脘与肚脐的正中间为下脘

下脘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的交汇处,因此,对于脾胃虚弱者,可以取穴下脘公孙太白,此三穴合用大补脾虚。必要时也可以根据先后天的关系,取穴关元中极。

刺法:直刺约1寸,也可横刺。

——中 脘——

要穴 腑会

穴位 神阙之上4寸

中脘为气的发生之所。十二经络之气,即太阴肺经之气始发之所,就在于这个中焦。此处不仅直接起于肺脏,而且还下络大肠,上联上脘。最后,足厥阴肝经最后也是归藏于本处,和百会穴也直接相关。从气的终始来看,本穴也十分重要。

应用 诊察气的去来

针刺关元、气海、中脘,可以分别观察先天、后天及元气的情况。

比如,针刺胃气将绝病人的中脘穴,如果脉象不能由硬变软,大致可以表明病人已到了胃气不受的阶段了。

主治

温补脾胃

中脘是位于任脉上的胃经募穴,当然可以补中焦阳气,调节脾胃功能,横刺温补效果更佳。

三焦同治

本穴主中焦,对于上焦心肺,下焦肾肝虚弱引发的腰痛等病有时也可以同时取效。

祛除痰湿

中脘配两旁之梁门,用泻法可以祛除痰湿。

治疗颈部以上疾病

根据腹部空间论,腹部中脘之上对应人体颈部以上部位,因此,取穴中脘、上脘,有时候可以治疗颈项、头面、耳目等疾病。

——鸠尾/巨阙——

穴位 鸠尾: 胸骨体以下1寸;

巨阙: 胸骨体以下2寸。

均为禁针穴。

——膻 中——

要穴 气会

穴位 两乳头连线正中间取穴

主治 祛除上焦邪气

邪入心肺宗气,用本穴行泻法效果非常好。

名人用此穴可以起死回生,使用不当也可以绝人性命,因此一定要慎用此穴。

一般可以用后溪、神门来代替本穴。

对于普通医生我们不主张用本穴。

内关也是同样道理,特别是心气虚、心阳虚的病人,内关和本穴是绝不可用的,因为内关也是以泻为主的。

宽胸作用

对于哺乳期女性,如果肝郁迫心肺,那么就发生母乳难下的问题,此时可以用少泽和本穴来宽胸下乳。这是因为本穴和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关系密切。但我们一般不用膻中,而是只用少泽

刺法 横刺,速刺速拔,不可留针。

因为膻中行泻是很高风险的手法,因此,对于普通医生,绝不可留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