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敦政经

 jayis 2014-01-07


最近有点怠工。本来应该用在读reading的时间,都被自觉不自觉地拿来重读北岛这种,高中必备读物。也不是完全不知道原因,就像我现在又花时间胡写一样。只是想做些轻松但同时又能让自己落脚的事。也并不是觉得孤单或者无趣。虽然不能像在北京一样三天两头跟好友见面,但是偶尔收到一条老友问候微信时的欣喜,却丝毫没逊色于面对面八卦吐槽中所感受到的基情。我真很好,就是边读书边hao头发的恶习快让我秃顶了!你们呢?

 

伦敦政经现在在我看来,真心是学霸的天堂,学渣的坟墓。而我,在与世界各国大学霸济济一堂的日子里,正在用生命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红墨汁谱写学渣的报应与逆袭。当看到三位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小哥室友万圣节都没有去party各自在寝室自习的奇景之后!我就知道,这个所谓渣和霸已经不只是说学习认不认真刻不刻苦熬到几点这种程度。这些学习心态上的问题,在这里好像已经是一种必然要做。渣和霸的区别在于,吭哧吭哧读完一样的reading后seminar上的不同表现和反馈。首先,老师并不会幼儿园大班似的梳理理论,劈头盖脸就请问,你对作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方面有什么评价!对这种现实问题,比如人们在FB发状态照片日志或者某少年因为看黄片累觉不爱,基于Sherry Turkle的Growing Up Tethered中的论点,你能提出什么研究问题!还是Sherry Turkle,她对Mediation这个概念所持的基本观点跟之前学的哪位学者对媒体与传播的观点类似!我:...... 半懂不懂看了后边忘前边随大流的滥双鱼的玻璃心分分钟被秒崩溃!但就在这时,人家某国秃顶小哥说话了:Coming up with any research questions based on Turkle is one sided, coz as Nxxx Mxxx and Axxx Xxxx(两个貌似耳熟,但就是想不起来是谁但是肯定是大学究的学究)states...Turkle is too pessimistic towards mediation... 我:!!!...所谓旁征博引大概也就这程度了吧...

 

所以我无时无刻,特别是前两周,都在蒙圈!都在觉得我其实还是没对读研这件事做足准备。我一直以为还会是美国交换时那种周周要quiz,两周一小考,一个月一大考的那种学习模式,虽然辛苦,但只要好好准备,完全可以HOLD住。政经似乎给了学生许多"自由"的空间。除了MT5和6需要交不算成绩的formative essay和自选时间的几次presentation之外,学习真的好像"轻松"许多。但每周动辄一两百页的课前必读学术著作或经典论文,真是让智商越来越捉急的我理解不上去。或许这不单是英美,也是undergraduate和master教育的区别。小伙伴给我脑补因为晚到错过的各种orientation活动的时候,也特别提醒,老师说的很明白:seminar上如果不发言,会在最后专门留出十分钟让你陈述自己的观点;没有看reading不要来上课,没有观点也不要来上课!两次不来上课会通知academic advisor (因为之前有人承受不住压力直接偷跑回国了)找谈话。实在不行遭到层层上报就要卷铺盖走人。我:!!!...有人说,We don't need sex because LSE fucks us every day. 也有人说,政经的学费就为内一份书单,但是真的值。


以上种种,当然不只适用于政经的社会学及相关专业。听说政经最牛Master之一计量经济学系,上周有三个中国学生辍学回国了...后来一问,他们每周每门课都至少要读一百多页文献的节奏,同学也多半是有工作经验的三十岁大叔。如果赶上seminar leader是刚毕业的博士,大叔们分分钟就能把博士吊崩溃...我也是现在才懂,reading,senimar,对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对critical thinking的看重是伦敦政经之所以成为伦敦政经的原因。由于是社科类院校,政府对LSE的财政预算仅为IC的十分之一不到,但这种情况下仍有17位诺奖获得者,国际学生学费平均比IC少五万RMB左右,seminar确保15人左右的课堂容量,让我对政经充满敬意。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理论学习或者喜欢这种教学方式,LBS或者IC的Business School,美国的传媒或者公关相关专业或许是更适合的选择。(最近总回答各种可爱学弟学妹的问题,有点儿扯远了...)


除了提高阅读效率迫在眉睫,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无奈,我似乎太纠结学习以至于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本该格格不入的生活。翻着自己以前写下的卡镇记叙,突然发现尽管著名景点伦敦塔桥就在对面,路上熙来攘往、定时跑过的超Q红色双层巴士,自己却没有第一次出国读书的时候那股好奇劲儿了,也好像再写不出那样有趣的对陌生文化的独特体会。但即便如此,除了极度憎恶不放血的猪肉的骚味以至于马上要变vegetarian,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学校和这个城市。伦敦的古典厚重,不像北京的快速喧嚣,高楼林立的同时文化底蕴却留下太少。各自小店门脸上红黄蓝紫的盆栽小花和在城市中心的Hyde Park,Green Park,St. James Park,三个巨大的公园连成一条线,一条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理解的寸土寸金的顶级城市中的绿地线。这种无需高楼却不输气势的气质竟让我觉得很有安全感。Oxford St.上H&M,ZARA,River Island,Topshop的门店到Bond St.上最顶级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再有钱伦敦也可以让你花的身无分文。甚至淘宝样的Primark也遍布伦敦,有许多中国没有却很漂亮款式。伦敦极具奢华,却也一样贴近大众。最最最喜欢的,当然还是独立上演各自音乐剧的大小新老theatre们。当我坐在歌剧魅影的现场看高中音乐课反复学过的这部剧时,依然有好多地方听不懂,但当顶灯落下,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心醉感。时隔多年的亲身感受,一种对后天不能改变的与生俱来的残缺的无力,最后一幕落下,我也流下泪来。

 

没有quiz的步步紧逼,只凭自觉自尊自愿的reading和presentation的教育形式,确实似乎更能激发学霸的潜力。但对于政经的喜爱,却更多的来自接触到的人们。当认识到或听说身边的同学曾是巴西某著名节目的制片人,三四十岁曾做过发言人、记者、NGO咨询顾问的非洲男人,在法国和德国各交换过半年的立志做国际新闻记者的俄罗斯美女,已经获得剑桥经济学硕士学位但因为政经金融项目能弥补自己研究领域方面不足又来读书并且正在奋战申请哈佛金融博士的西班牙姑娘,人大新闻本科毕业在辽视做了四年的电视编辑,上海卫视某著名制片人带着上幼儿园宝宝来读书的中国姐姐,还有上文提到过的每每发言都能旁征博引的光头小哥……从他们身上,我似乎第一次接触到看到人生放慢脚步后的无限可能性。听到许多IC的同学说,身边的同学都在听宣讲填网申找工作,就好像在贸大一样。我打心里喜欢感谢贸大教会我的危机意识和苦干精神,但同时也庆幸现在的自己终于逃离了那样一种做什么都过快过急的生存方式。与伦敦与政经,或者任何大学,或许短期内的这一年缘分,埋没在对未来对工作的焦虑与急切中真的好吗?

 

所以我也常问自己,对这一年的期许到底是什么?落脚点究竟在哪里?其实我自己也没有答案。只是每每抬头,看到伦敦风云变幻却仍能从乌云缝隙中隐约看到的乌云之上的蓝天,就好像总能更安心一些。这是个岛国,还好我从不是一个缺乏梦想与目标的人。但这一年,就让我彻底与“外经贸模式”决裂吧!

———

“我并没有通过写作来变成完人,我只是借此消磨掉了一些愁闷和青春。”

--《不存在的骑士》,卡尔维诺

 

张杰西同学

2013.11.24 伦敦。


------------

只是一篇茶余饭后锻炼掌管创造性讯息的右脑的娱乐之作。观点、看法、见解和思考都是个人体会和见闻。百种人有百样生活,难免其中一些偏执偏见偏念。感恩能对想了解政经或留学的同学有帮助,与正在政经PG或曾在政经甚至其他海外学府的伙伴们有共鸣,和一些来自陌生盆友的祝福与好奇。

见谅。耍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