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来自河北金融支持扶贫的报告(二)
2014-01-08 | 阅:  转:  |  分享 
  
来自河北金融支持扶贫的报告(二)

“扶”出一片新天地金融扶贫转型保定寻路?

2013年09月14日????汪洋李文龙李博常琳????????来源:金融时报



李保顺是保定市阜平县王林口乡的养殖户,而肉鸡养殖是阜平县政府规划的重点扶贫项目。对于大部分像李保顺这样的贫困户来说,一个大棚30万元的投资确实难以负担,“东拼西凑了10万元,剩余20万元全靠农行贷款。”李保顺告诉记者。

从一个普通养殖户到一个初具规模的养殖专业大户,李宝顺只是这里众多农户的一个缩影。8月底,记者在阜平、易县等贫困县采访时了解到,经过多年的扶贫实践,保定市的扶贫工作已经到了转型阶段。“过去扶贫解决温饱,现在要解决发展的问题,让贫困农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记者在保定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扶贫到了提质增效阶段后,关键是要运用金融的力量,以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推进扶贫攻坚行动。鉴于之前的教训非常多,保定市农村金融机构正在寻找扶贫与商业运行的结合点上,寻找可持续扶贫道路上进行着积极探索。

产业和市场:

扶贫转型“双轮”驱动

阜平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后,阜平县就一直未走出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单。虽然多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许多老百姓依然贫穷,至今仍有160多个行政村未整体脱贫。许多人意识到,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传统扶贫的思路需要转型。

在王林口乡东庄村的鲟鱼养殖场,记者见到了正在给鱼喂食的陈彦明。他告诉记者,这个养殖区、育苗区井然分明的养殖场一年可出20万斤鲟鱼。在养殖场的中心位置,有3台发电机组,一刻不停地工作着,供氧上水。这个五户联合投资的初具规模的养殖场,显然已经带来了效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产业规划是做好扶贫工作也是金融扶贫的前提。”人行保定市中支行长邵仁姿认为,缺乏项目和产业集群是制约农户脱贫的最大瓶颈,特色农业不够突出,拉动作用不大,是这些贫困县的普遍现象。因此,在一个贫困地区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产业和项目非常重要,只有形成大的产业才能抵御各种风险,带动农民整体脱贫。

“两种”(核桃、大枣)、“两养”(养牛、养羊),就是阜平县去年确定的扶贫重点产业规划。为了从中寻找到金融扶贫的切入点,银行积极参与了前期规划。比如,阜平县引入的乾元农业科技公司,打算与12个村签订1万亩土地流转合同以种植核桃。在该项目规划中,银行计划贷款1亿元,以支持核桃产业发展以及大市场的培育。

然而,产业扶贫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产业不能与大市场相适应,那么就会发展不稳定,并可能导致农户返贫。而在阜平的贫困山区,大多仍然是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所以,重视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就成为保定市推进扶贫转型的又一着力点。“成立合作社,形成市场,吸引外来的批发商,有了市场和产业链的支撑,贫困户才有增收的途径和希望。”这已经成为保定扶贫工作者的共识。

陈彦明对此颇有感触,王林口乡的鲟鱼养殖实际上从甲鱼养殖演变而来。从前这里的野生甲鱼就特别多,农户们把大的卖了小的养起来,逐渐发展起了大棚温室养殖。但是随着近几年市场逐渐萎缩,虽然甲鱼还有养殖,但是规模已经大不如前,许多农户已经转行养殖冷水鱼,并成立了新的合作社。

李保顺从事的肉鸡养殖,已经有了市场的依托,在他与北京华都肉鸡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这一龙头企业不仅负责担保、防、治,还负责成鸡回收。不仅如此,为防止农户养殖失误,出现疫病,政府还鼓励,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养殖的肉鸡全部入保,每一只鸡的保费,华都掏1毛,农户掏1毛,政府补贴1.5毛,而赔偿额可达到损失的50%。有了这样的保障,即使是留守的老两口也可以盖一个棚,两个月就能见到回头钱。

金融创新:扶贫转型攻坚“生力军”

扶贫攻坚,关键是资金投入,阜平县甲鱼产业协会的贾利平体会最深。“原来贷款2万元,现在贷到10万元,还是不能满足养殖的需求。”贾利平掰着手指头说。在这场惠及千家万户的扶贫工程中,许多贫困村成立了合作社,形成了养殖集聚区,之前的联保贷款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眼下正值水产养殖的低潮期,农户们迫切需要银行能够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和升级,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从阜平县扶贫整体推进情况看,原来主要依靠国家的专项扶贫资金以及部分转移支付。但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不仅仅包含产业扶持,还涉及到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资金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切实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真金白银”,支持扶贫转型。

“单把农户作为承贷主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保定市农信社员工们的深刻感受。面对金融扶贫中的贷款额度急剧放大,使信贷资金既能有效扶贫又能实现经济效益,就成为金融机构的第一考虑。因为,当地农信社曾因支农和扶贫,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小额信贷中心”就是保定农信社尝试金融扶贫新路的破题之作。据介绍,这个业务单元的不同之处是,加大客户经理的个人责任和权限,通过严厉的问责以及重重的奖励,鼓励他们一身汗一身泥地在贫困农村中寻找可扶持的客户,并借以推广可直接在POS机上转账的小额授信。农发行阜平县支行发放的8000万元水利建设贷款,可以使该县南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还款来源则为王快水库卖水获得的收益。

“在确定了向市场化,扶贫机制转变的方向后,就需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就是探索扶贫转型之路的典型案例。

走进易县扶贫社的大厅,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小型的银行网点,几个农户正在柜台前办理业务,靠近窗口的书架栏上,整齐地摆着几本关于小额贷款实践的书籍。合作社主任周学仁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家1993年社科院与易县政府共同组建的机构,旨在通过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创新中国扶贫资金,以商业化的运行模式达到资金既能到户又能互动双赢发展的目的。贷款发放针对的是县域的贫困人口,额度大多在几万元。截至2012年末,扶贫社已经累计投放小额信贷3.2亿元,累计借贷农户2.6万户,使67%以上的农户得到了脱贫。

接受采访时,易县塘湖镇的王艳来声音有些哽咽。父母是聋哑人的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为了讨生活,最初只能在别人家里打工掏鸡粪,别人不愿干的他也去干。就这样一边干,一边学,王艳来积累起了养殖经验,2007年他就把家里的地锄了盖了鸡舍,在易县扶贫社的贷款支持下,逐渐从散户达到了养殖场的规模。“3年赶上1年好就能赚钱。”脱贫致富后的王艳来总是满怀信心和希望。扶贫社摸索出的自我管理以及“整贷整还”、“整贷零还”的还款模式,也受到农户的欢迎,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

环境和机制:金融扶贫转型必需的土壤

在保定,接受集体采访的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地表示,打造能够实现金融扶贫的信用环境和运行机制,的确是扶贫以及金融扶贫走向市场化运作的必由之路。

农行保定分行的一位人士说,目前仍有部分农户把贷款看作是救济,不愿还贷款。而唐县汇泽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在催收贷款时,也遇到过找不到人或者被放狗咬的情况。为做好养殖户贷款的贷后管理,信贷员们不得不跟随运猪车辆到屠宰现场。如此一来不仅银行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贫困农户负担的贷款利息也很高。

就在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保定市正式挂牌成立了执行指挥中心,目的是有效破解“执行难”,打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许多银行机构也参与其中,这意味着,将来保定有望通过征信、法院、各家银行联合制裁失信者,改善大面积起诉执行不下去的现状。而金融司法环境和清收环境的改善,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银行扶贫的积极性。

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也越来越感觉到成长的烦恼。尽管农户们从低利率贷款中得到了实惠,尽管经过20年探索走上了良性循环,贷款回收率也很高,但是由于机构性质等原因,扶贫社在发展中仍然遇到了政策和法规障碍。扶贫社属于在民政部注册的社团组织,无法面向市场筹资和吸收存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服务农户的长期瓶颈,也无法完全按照公司来治理。

有人评价扶贫社:“出生”时坎坎坷坷,“长大”后没有“户口”。不少人也建议扶贫社向村镇银行改制,但既没有经验可循,也无相关政策的支持。今年已60岁的周学仁仍然在为扶贫社的出路而奔波,但是至今没有结果。虽然他对扶贫的方向很坚定,但是对未来的道路却很迷茫。不仅如此,记者在和当地政府领导交谈中,探讨起扶贫社的发展方向,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尽管如此,大家都坚定地认为,随着扶贫以及金融扶贫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难题总归是要解决的。

整整一下午的调研采访结束时,回首端详这个小小门脸却挂着一块大牌子的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还有列队欢送的那群终年奔波在金融扶贫一线、深受农户欢迎的年轻“信贷员”们,记者不觉地把祝福和关注留了下来……



献花(0)
+1
(本文系战小学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