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分析
2014-01-08 | 阅:  转:  |  分享 
  
●文学大视野●

一石三鸟寓意深远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分析

李淑静

(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红楼梦刻画人物的手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或用比较

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林黛玉进贾府》对林黛玉三次肖像的描写可谓是鬼斧神工,一个言谈举止不俗、态度自然风流、美貌多情、体

弱多病的少女形象浮现在眼前。这三次肖像的描写一石三鸟,寓意深远。

关键词:肖像描写;一石三鸟;寓意深远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08)04—0032—02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肖像是一次写就的,

而对林黛玉的肖像却描写了三次。

第一次,借众人的眼光和感觉正面描写林黛玉的体态

和气质:“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

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便知她有不足之

症。”这里的黛玉年貌虽小,却具有才气,身体虽弱,却风流

自然,但究竟“举止言谈”、“身体面庞”、“自然的风流”的

详细情况如何,我们还不甚了解,因为是概写的。只是从众

人专注的眼神里,我们感受到黛玉充满了少女的楚楚风

韵。她的童年本该是欢乐的,然而却过早地罩上了不幸的

阴影。那“怯弱不胜”的身体面庞,经得起种种打击和折

磨吗?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命运的关注,同时也为日

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借王熙风的观察来写黛玉的容貌的标致和气

派的不凡。。这熙风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

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

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

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

一时不忘’。”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比起第一次

来,它更多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凤姐本身“模样而又极

标致”,然而她竞如此夸耀黛玉,这就不仅仅是为了讨好贾

母了,可使人想到黛玉的貌美绝伦,联想到黛玉的处境,教

养秉赋,联想到中国古代具有相同素质的一系列少女的形

象,一个清晰的林黛玉便浮现在人们的眼前。难怪脂砚斋

批语:“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121,黛玉丰姿可知,宜作

史笔看”。

第三次,通过贾宝玉的的眼看心评,从正面绘出了一

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美人图。“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

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

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于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

见过的”。

到这里,黛玉肖像才清晰而又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

前。宝玉对黛玉的举止容貌眼看心评,众人眼中的“怯弱

不胜”,在他这儿变成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其娇弱

多病的身形可睹;王熙凤眼中的”标致”、“气派”,在他这

儿成了“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画面,其妩媚姿容、轻盈

体态可掬,黛玉不仅貌美,而且才智聪颖,可惜病魔缠身。

宝玉还从那含愁万种的“两靥”中发现了她那多愁善感的

个性特征。好一个慧口慧心的宝玉,是他让人们知道了

黛玉的品貌,也使人们从那“似蹙非蹙之眉”、“似喜非喜

之目”的神态中,感受到她那幼年丧母、离家远栖、寄人篱

下、对前途渺茫未卜的隐忧。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

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比较三次描写,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深入,一

次比一次精彩。这好比画家作画,先上一层,再上一层,由

淡到浓,逐层着色,使黛玉的肖像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给

人一种立体感。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李淑静(19“—),女,沧州人,河北唐山师院初等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32·



第2l卷第4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0121No.04

11塑至兰旦!!!望型竺!坚i堕竺璺!婴旦!!!竺堡望!型i!!l£墅!!!!P堑塑璺墅垒型童i望!箜2垒P塑!!!!!

作家对林黛玉的肖像之所以要进行三次描写是富有样”和“气派”,这跟她的品格和心术是分不开的。凤姐是

深意的。本来,林黛玉进贾府,同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个“脂粉队里的英雄”,“本性要强,唯恐落人褒贬”,她凭

见面时,就应该对她的相貌加以描写,但作者却没写,与众自己的才貌气派在贾府中取得了声势赫赫的地位。黛玉

姐妹见面,也只不过是浑写一笔。当王熙凤“上下细细打远道而来,贾母十分珍爱。察颜观色,机变逢迎的凤姐自

谅”时,就该详写了吧,但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直到与宝然就怕黛玉在模样和气派上占了上风,于是在“上下细细

玉见面,才作详细的肖像描绘。如果说与贾母相见是因贾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之后,才说出夸奖的话

母过于伤心来不及写,与众人见面,人多眼杂不便细写的来,她百倍地热情地笼统地极赞黛玉的模样和气派,竭力

话,那么,凤姐“细细打谅”后,就该写了吧,然而没有,非地讨贾母欢心。这样,我们既可以看出凤姐不高的品格和

得放到宝玉“细看”时才写,因为作者这样安排是别有用低下的伦理眼光,还可隐略地感受到要强、争宠和不端的

心的。这是因为,凤姐的打谅、夸奖更多的因素是走过场,心术。宝玉见黛玉,不写衣裙服饰,珠光宝器,因为这是宝

是讨好贾母,她内心并没把黛玉放在眼里。只有在宝玉细玉眼中的不屑之物。他生于“膏粱锦绣”之家,华丽的服

看时写才合乎性格逻辑,宝玉喜欢“内围厮混”,“见了女饰早已司空见惯,他注重的是人物的自然本色和内心的性

人便清爽”,这就决定了他对黛玉看得仔细,何况黛玉是格气质,因此慧眼识知己。由此可见,凤姐、宝玉的性格也

“林姑妈之女”。“早就听说过的”,好奇的心理使他要加倍从黛玉的肖像刻画中得到了折射。

细看。更重要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作品情、总之,作者对林黛玉肖像的三次描写的安排是寓意深

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远的,收到了~石三鸟之效。它不仅再现了林黛玉的形象

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与性格,而且揭示了其他人物的性格及其之问的关系,同

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时也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参考文献:

感情上的默契,为以后这对痴男怨女的生死恋埋下伏笔。[1]钟礼平,陈龙安,红楼梦鉴赏珍藏本[M].宁波:宁波出版

这样安排,不仅展示了林黛玉与王熙风,林黛玉与贾宝玉社,2001.

的相互关系,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寓意深远。[2]邓彤.红楼梦导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从王熙凤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观察,我们还窥见了作[3]周汝昌红学精品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

者寄予的另一层意义及其作用,王熙凤打谅黛玉只见“模

(上接第3l页)创作思想和理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叶

芝两首不同时期的诗歌中同一意象——“玫瑰”的转变和

丰富,来近距离审视叶芝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的

不同特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叶芝不同时期诗歌的

风格和特征。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主

要表现在感性象征与理性象征、想象力运用、韵律表现等

方面。可以说,对这些转变的理解是我们更好地阅读和赏

析叶芝诗歌的关键。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转变也见

证了叶芝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创作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思齐.论叶芝诗歌创作中的抒情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2(4):43.47.

[2]叶芝.叶芝诗集(爱尔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J].国外文学,1999(3):41.49.

[4]王恩衷.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1989.

[5】乔国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上)[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6.

[6]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8.

·33·



一石三鸟寓意深远──《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分析

作者:李淑静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刊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OFHI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年,卷(期):2008,21(4)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钟礼平.陈龙安红楼梦鉴赏珍藏本2001

2.邓彤红楼梦导读2004

3.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998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dhsxb-zxshkxb20080401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7日

献花(0)
+1
(本文系红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