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记忆,那些远去的笑声

 MOGU_YAN 2014-01-08

2014-01-08 看看新闻网 微观上海

说到滑稽戏的经典,你们一定认为我要贴《72家房客》的照片了,嘿嘿,今朝偏偏不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些名字,就说一些对年轻人来说,相对生僻的,我们就从这张照片开始:1963年的滑稽戏改编影片,《如此爹娘》,又名《糊涂爹娘》。

照片上的两位,老上海一定不陌生,杨华生和绿杨兄妹两,而演他们儿子“小宝”的,正是日后著名的滑稽演员筱声咪。电影是根据1961年的同名滑稽戏改变的,笑嘻嘻老先生也在其中有出演——算来,滑稽界可以称得上“泰斗”的,其实不多,也就是笑嘻嘻、姚周和杨华生老先生了。


这部戏经典到什么程度,即便多年以后再翻出来看,依然觉得好笑、噱头十足,里面那段:“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现在哼唱起来,别有风味。

算起来,筱声咪演出“孙小宝”的时候,年纪已经28、9岁了,能演活一个嗲声嗲气,淘气调皮的“孙小宝”着实不易——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筱声咪老师的搭档,也姓孙,也是一个“活宝”,他就是孙明。


筱声咪擅唱,各类戏剧、歌曲随手拈来,演出起来精灵古怪,喜欢调侃人;而长得一副纯朴、老实样子的孙明,自然就成了他的调侃对象。孙明并非科班出身,当年就是在工人文化宫里业余表演,后来经人牵线和筱声咪组成了上海滩当年的“黄金搭档”,孙明的风格与筱声咪不同,他的幽默中透露着些许含蓄,将筱声咪掷出的包袱捧得恰到好处。


这对“黄金搭档”先后创作、演出了60多个独脚戏,这些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让人发噱?因为他们紧贴潮流、针砭时弊,创作手法大胆,在题材上敢于进入“禁区”,比如《现身说法》、《机器人》、《流言蜚语》等,当年在社会上的反响也是相当大,报纸还拿这些作品,反过来讨论社会问题。


80年代,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里有一档曾经风靡上海滩的节目,名字叫《说说唱唱》,受欢迎到什么程度,一到礼拜天早上(当年是六天工作制),站在天井里,侬能听到家家户户飘出来的音乐,全部是《说说唱唱》的片头曲。而在这个节目当中,筱声咪、孙明的独角戏,是听众点播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孙明走的比较早,当时正在舞台生涯的巅峰时期,却突发脑溢血离世,令人惋惜不已;而在2012年年底,78岁的筱声咪安详离世,人们只能感叹,两位“黄金搭档”又在天堂重聚,却带走了我们的笑声。


那么,在《如此爹娘》里的这个“小阿龙”又是谁呢?他可不是“小朋友”,他是著名的滑稽名家,当年上海滩“四大天王”之一的沈一乐,可以说,当年他是和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齐名的滑稽界的一块招牌,可惜,沈一乐在“文化革大命”期间被迫害致死。


还有一部滑稽戏改编的电影,小辰光看过许多遍,看一遍就笑一遍:《三毛学生意》。


照片上的三毛,就是滑稽名家“文彬彬”,这个哭鼻子的小女孩,就是嫩娘老师。在上海滩,文彬彬就是“活三毛”,外国专家还送他一个“东方卓别林”的称号。当年天马电影厂特别邀请黄佐临来指导影片,片中还不乏刘侠声、范哈哈(李九松的师傅)这样的滑稽名家。


至今还记得片中一些噱头十足的对白,用苏北话模仿起来,依然会发噱。有这么一个场景:三毛手拿地址,到“杨树浦250号”去敲门。

坏人:谁啊?

三毛:我找杨树浦;

坏人:杨树浦么在外面;

三毛:杨树浦在外面啊,那里头是二百五啊?

坏人:TNND;

三毛:我找乡下的姐姐;

坏人:乡下的姐姐么到乡下去找呀。

还记得周立波海派清口当中的这个段子么?说文彬彬老师在文革期间,被一则“独眼龙”批斗的故事。“独眼龙”还教文彬彬老师“出路”,弄得文彬彬领会错误,爬柱子逃出了牛棚。


具体故事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当年文彬彬老师的确是条“硬汉子”,学过京剧练过身手的,造反派曾经出动几个年轻人,对文彬彬老师“夯三合土”,就是高高举起,再狠命摔下,最后几个年轻人满头大汗,文彬彬老师却面不改色。当然,毕竟人是不是铁打的,1972年,文彬彬老师因在长期在隔离审查中,受到残酷迫害,呕血身亡。

说到周立波,当年周立波的确是年轻一代里,比较出挑的一个,成名于80年代末,后来因为老上海都知道的原因,到“庙里”待过几年(注:上海话切口里,用“庙”,或者“山上”,暗指监狱)。现在大家都捧他的“海派清口”,其实,过去滑稽界有很多形式与之接近,最接近的,有一个人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陈卫伯。


陈卫伯原来是评话演员,评弹么,评话+弹词,苏州人称陈卫伯这样的演员,“说大书”的。后来加入上海广播艺术团之后,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单口独脚戏”。和“海派清口”最大的区别,估计就是“单口独脚戏”每一本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上海的老听众朋友们,一定还记得当年那个著名的单口独脚戏:《汤司令的烦恼》。那天坐出租车,正好听到师傅在放这个段子,仿佛又回到了从前,20多年前,里面说的为结婚烦恼的“汤司令”,如今不是依然有人“前赴后继”地烦恼着吗。

后来,78岁的陈卫伯老师曾短暂复出过,上海人叫“过过腻头”,演了几场单口。随后,就有一个自媒体人,胡乱在南方某报上写了一篇评论,说陈卫伯老师是“拿周立波海派清口来炒作自己”——旁友,帮帮忙哦!人家只不过是错过了网络时代,当年《汤司令的烦恼》不晓得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个乘风凉的日子。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上海人宣传自己的文化,宣传自己的艺术形式还是太少;而滑稽演员上电视的频率又太高,滑稽戏又不再“针砭时弊”,以至于让人觉得,侬上海的滑稽,不过就是电视里演的,老套市侩的小市民风格,而我们这些老上海,也只能翻老档案出来,在广播电台播播,过过瘾。(来源:看看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