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子胥所造姑苏城究竟在哪里?

 苏迷 2014-01-08

按:
    根据史籍记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的吴国后期都城——阖闾大城(又称“吴大城”、“姑苏城”),其位置就在今天的苏州古城区,2500多年里位置始终不变,苏州古城因此被誉为“全国第一古城”。
    然而,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2004年7月编印的《吴文化研究·论文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收集的三篇有关姑苏城位置的论文,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其中有论文认为姑苏城在灵岩山,也有论文认为在今天的无锡、常州交界处。此外,还有一篇论文对现在的苏州城建城年代进行了探索,认为苏州城始建于汉朝。
   

一、“姑苏城在灵岩山”说:
    《汇编》第一篇题为《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新考》,作者钱公麟,苏州博物馆副馆长。文中提出,姑苏城位于灵岩山侧。
    钱公麟认为,研究姑苏城主要借助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其中又推《越绝书》为冠,但编成于汉朝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的《越绝书》,说大城周长四十七里多,提供的四边长度相加,实际却只有三十七里多,这里面一定有其他原因,而且记载并不能说明姑苏城就在今天的苏州古城区。他说,认为阖闾城就是“郡城”(今苏州古城)这种观点,是到唐末陆广微的《吴地记》出现后才形成的。
    对于考古发现苏州古城区有东周青铜器这一情况,钱公麟认为这只能证明东周时期今苏州古城区有人在活动,不能因此断言当时这里就有一座城市。
    从建城的选址上,钱公麟引用《管子》的理论认为,国都不在大山之下,就必在宽阔的河流之上。而以灵岩山为起点,依顺时针走向,依次有金山、何山、狮子山、索山、黄山、横塘,走狗塘,荷花荡,上方山,七子山等山水,形成一处环状的半封闭式的天然屏障,正是建都的理想场所。
    从地名上也可以看出写端倪。一是《越绝书》说,放山在今天的狮子山南,被吴王内(纳)入郭(外城)中,说明狮子山南也属“郭”的范围;《吴郡志》又说,“香水溪,在吴故宫中”,说明木渎也应是阖闾大城所在地。
    二是《国语·吴语》称,越王勾践率领中军,“入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这里的姑苏应该是姑苏台,既然姑苏台在“郭”中,那么,灵岩山很可能是吴小城的宫殿区;
    三是上方山东北尽头处有作战时堆垒的吴城遗址,居高临下,其东面隔越来溪有越城。如果姑苏城在现在的苏州古城区,吴城就到了敌人的后面,这样的对峙岂不成为笑话?
    钱公麟最后说,1957年曾在灵岩山南麓的苗圃内发现灵岩山遗址,出土遗物与邻近五峰山所发掘的春秋遗物大致相似,此外那一带还有金山浜遗址、乌龟墩遗址等,说明建城之前土著先民就生活在这一带,吴国统治者选择这一得天独厚之地建筑都城,完全在情理之中。


    《汇编》第二篇题为《吴都西江考》,作者张照根,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论文从考证西江位置入手,同样提出姑苏城在灵岩山一带的观点。
    张照根认为,根据《越绝书》的记载,“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只要弄清西江的“地望”,并结合考古发现,就能最终确定姑苏城的位置。
    根据唐朝诗人韦应物诗中的“始入松路永,独忻山寺幽。不知临绝槛,乃见西江流”分析,在灵岩山上看到的西江,只能是胥江,因此,西江就是胥江,其主体部分在今灵岩山前的平地上,所以,吴治应该在灵岩山前;
    其次,2000年秋冬之季,考古人员进行了一次以吴都为主题的吴文化专题调查,在以木渎镇为中心的山间平地上,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址,并且经次年3至6月的古城墙抢救性试掘后证实,这一大型古城建于春秋晚期,初步断定了大城、小城、郭城、城门、房屋台基、小型城址;其中大城址周长18680米,规模远大于同期其他各国的都城(言外之意,这座城具有都城的规格);
    三,遍观苏州地形,只有上述春秋大城的位置,才是吴境最险要处,从东周列国的选址情况考察,这一春秋大城址应该就是吴国晚期都城;
    另外,《吴郡图经续记》虽然有“阖闾城,即今郡城也”的记载,但书中同时透露出另外一种观点:“而流俗或传吴之故都在馆娃宫侧”,张照根认为,实际上,流俗的说法说不定就是事实。

 

    如果“姑苏城在灵岩山”,那现在的苏州城又始建于什么时候?《汇编》第三篇《苏州城建城年代初探》(作者公平,钱公麟笔名)认为,现在的苏州古城建城于汉朝,其主要根据有:
    一,市木材公司在平门以西基建时,发现由17层夯土所筑的早期城墙上叠压着36座六朝墓,证明城墙应建于六朝之前,具体说是在三国之前;
    二,振亚丝织厂城墙下曾发现战国时期的灰坑和汉朝的陶片,另外在阊门城墙范围内又发现过战国井,这说明战国时期苏州尚未建筑城墙;
    三,相门古水门基础中没有发现早于汉朝的遗物,对基础木材分别取样进行碳十四测定,结果都是汉朝,和同时出土的筒瓦、板瓦、陶片的时代一致;
    四,城内基建施工中于地下发现的遗迹,大部分地区的地表下总能发现一层含铁锈斑的黄土层,里面包含五铢钱、筒瓦、板瓦等遗物,这一层是汉朝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互有联系,和战国时期遗址呈零星分布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汉朝文化层大部分直接叠压在生土层上,说明苏州城在汉朝才粗具规模;
    五,城外的大量汉墓,也为苏州城确立于汉朝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二、“姑苏城在无锡常州交界处”说
    《汇编》第五篇《论阖闾城》,作者陈国柱。原作发表在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主办、江南晚报社协编的《吴文化·专刊》第八期上。
    陈国柱认为,吴国自从泰伯在梅里立国,筑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这里是吴国开始时的疆域,后来领土扩大,这里便成了都城,无锡、苏州(吴县)、常熟、江阴的许多地区都在这范围之内,所以无锡、苏州都可以说是吴国的都城;吴国的都城一直没有变,只是子城(宫城)有过迁移;春秋时吴国没有造过周长几十里的大城;
    陈国柱分析,伍子胥造的阖闾城只能是一座,因为那时国力有限,而且大城、小城是同一座城,小城在大城内,“大城是苏州,小城是无锡常州交界处的阖闾城(因为在闾江旁,又称闾江阖闾城)”一说不能成立。
    他说,闾江阖闾城在太湖北岸,周围山脉成为天然屏障,地势险要,符合建城条件。这一古城遗址尚在,有屯兵基地,有练兵场、兵器库、点将台、伍子胥故垒、烽火台、天井泉(士兵饮用水源)等古迹;闾江阖闾城南面太湖中的夫椒山(现称马山)上有阖闾避暑宫,吴王养马之聚马湾,夫差督战之战鼓墩,可见这一带是吴国的政治、军事中心。
    而《越绝书》里面提到阖闾“徙治胥山”,胥山就在闾江阖闾城旁。相反,苏州城内没有胥山,《越绝书》的著者用“姑胥山”来疏通,但姑胥山(今清明山)在太湖边,又和“建城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区)”之说矛盾。
    陈国柱认为,阖闾大城在灵岩山一带的说法根据不足,即使这种假设成立,苏州建城2500年之说已经被推翻,因为那已不是苏州现在的城址,否则无锡可以因为拥有梅里的泰伯城而说建城3100年了。
    陈国柱断定,《越绝书》作者是根据汉朝的苏州城墙来描述吴大城的情况的;有关“陆门八,水门八”,陆门名称与后来苏州城门基本一致的问题,可能是苏州城墙在建造过程中沿用了闾江阖闾城的城门名称,这可以用无锡和苏州有许多地名相同(如泰伯庙、专诸墓)做旁证。总之,吴国没有在苏州建造大城,阖闾死后,夫差也是秋冬在闾江阖闾城,春夏在姑苏台;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夫差杀害伍子胥后,干脆不去阖闾城,一直住在姑苏台,这是苏州正式作为吴都的年代;两年后,姑苏台被越人焚毁,他就以馆娃宫为行宫,处理国事。

 

 

争鸣:阖闾大城就在现在的苏州城位置上

    针对“姑苏城在灵岩山”、“姑苏城在无锡常州交界处”、现在的苏州城始建于汉朝等观点,一些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认为姑苏城址就在今天的苏州古城区不容置疑,有的表示不能轻易推翻早已形成的历史定论。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原苏州博物馆馆长张英霖表示,虽然苏州古城未经全面的勘察和有计划的发掘,姑苏城的存在尚缺少考古资料的充分佐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献记载是不可靠的。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否定文献记载。
    张英霖说,最早记述姑苏城辟建情况的是成书于汉朝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两书关于大城、小城及城门数(甚至城门的名称)、城的周长和城的筑造者都是相合的,这不是偶然的,只有记述的对象是同一客体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且一般认为,两书的内容是有先秦资料为根据的。
    其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大都会也”,这里的吴,即经过春秋吴王阖闾、战国楚春申君黄歇和西汉初刘濞经营过的“江东一大都会”,无疑是指今天的苏州古城;而司马迁是到过利用姑苏城兴建的春申君故城的。
    张英霖说,历史上阖闾城有好多个,无锡以外,上海市、湖北省阳新县也有,因此不能根据无锡有阖闾城而怀疑苏州前身不是阖闾大城;
    另外,建国以来苏州古城内虽不断发现地下文物,但尚未对古城址进行过全面勘察和有计划的发掘,因此不能作出否定苏州古城历史的结论。按照客观规律,距离现在的时间愈近,所遗越多,因此汉朝以后的遗迹和遗物比较多,不能作为判断古城建筑早晚的依据。而且1957年南京博物院对平门遗址的调查认为,城墙下压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下层为早年(春秋时期)堆积,中层为汉唐及宋代堆积,因此不能作出“苏州最早建于汉朝”的结论。
    他认为,苏州各水门可能经过历代重修,故而基础木材的年代有早有晚,在分析相门水门基础木材碳十四测定年代的时候,应当不排除汉朝只是重修的可能性;而且汉朝的相门水门,是否与最初时的水门位置重合也很难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就我国古城考古的一般规律而言,越是历史上曾经废弃的古城或古城的废弃部分,越能看到过去的遗迹和遗物;越是建城后位置、规模变动小的城市,考古工作越有难度。
    张英霖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的勘探工作在约十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范围内打了十万个以上的探孔,西安古城的勘查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尚未完成;相比之下,苏州的考古实践还是极其初步的,即使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考古资料,也还要与文献资料相结合;
    另外,他认为建城不一定都要选山脉作为屏障,吴国水师力量雄厚,在大河边建城完全有可能,这样也有利于发挥水上作战的优势,并阻挡敌人的进犯。

   
    素习先秦史、近20年来又侧重苏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原苏大历史系教授周国荣认为,苏州古城是全国第一古城,她古为阖闾大城的历史事实无可置疑。
    周国荣首先提出疑问: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四周曾先后建有大批不同类型的“城”,史料有明确记载的就有近20座,灵岩山一带的春秋古城为什么不会是其中的一座(或相仿而未记载的一座)?
    他说,虎丘山东面的苏州古城,是当年的姑苏城,根据是十分充分的,如《国语·吴语》就载:勾践“败王子友于姑熊夷”,“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根据他的考证,姑熊夷就是现在的吴江市同里镇,从时间、地点推算,姑苏城应该就在现在的苏州古城区,焚毁的“姑苏”,不是姑苏台,而应是姑苏城;
    另外,近一半篇章写于战国时期的《越绝书》,篇中直接考明“姑苏”之址者有:“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这与虎丘和现在的阊门的位置关系是一致的;“阖闾子女冢,在阊门外道北……”今阊门吊桥北实有大深渊,方志记为“女坟湖”;“吴古故陆道,出胥明(门)奏,奏(意为‘向’)出土山,度灌邑,奏高颈,过犹山,奏太湖……”,按土山在今天的狮山大桥西首,灌邑即今天的西津桥镇,高颈山就是高景山,在白马涧东面,犹山就是夫差所葬处,这条线路,只有从现在的苏州古城出发才是相合的。
    《越绝书》同时记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如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按巢湖就是现在的漕湖,杨湖在现在的无锡城西,大江指长江,广陵是现在的扬州,根据水路的这一走向,姑苏城显然在漕湖的东南面,无锡阖闾城与灵岩山春秋古城方位与之不符。
    周国荣反问:如果姑苏城在灵岩山,并且如考古报告所说城墙延伸到山上,《越绝书》记载的八个水门,到底怎么开?开了又有什么作用?
    其次,如果今天的苏州古城始建于汉朝,谁有建造的需要?他具备建造的本钱(人力、物力、政治条件)吗?汉朝统治苏州的刘濞,驻地在今天的扬州,后来起兵造反被杀,以刘濞造反时全国62岁以下、14岁以上男丁只有20余万人的实力,另外征用人力新建一座像苏州这样规模的城市是不可能的。
    对于选址问题,周国荣认为,楚国都城郢也是在湿地上筑起来的,开陆门七座,水门七座,来自楚国的伍子胥,以郢都为蓝图建造姑苏城,选址于平地十分正常。
    周国荣最后表示,西江如果是胥江的话,流经的地方不仅有灵岩山,而且有今天的苏州古城,因此以西江来推断姑苏城的位置不能说明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