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1温脐散(董廷瑶)

 学中医书馆 2014-01-09

8.小儿肠麻痹、肠套叠、疝气

8.1温脐散(董廷瑶)
[组成] 内桂1.5克公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 0.15克 [功效] 温阳导滞。 [主治] 小儿肠麻痹。 [用法] 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复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方解] 用本方药敷脐孔上,治疗小儿肠麻痹症。该症是起於患儿泄泻后脾气虚惫,导致腹胀如鼓,叩之嘭嘭,呼吸短促,食入即吐,而便稀不畅;次多量少,常有粘液,其小溲尚通,形神困疲,病情严重。现代医学认为此系因腹泻所致低血钾或“停滞性"缺氧而导致肠麻痹。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由于药入即吐,因此另辟奚经,制“温脐散”外敷法以弥补之,使即转矢气,拯危为安。本方为温香之品,借麝香的渗透之力,深入肠腔,旋运气机。若得频转矢气,为脾阳复苏之机,即是向愈之兆。婴幼儿泄泻,常遇肠麻痹,其势危急,病情严重者,多系脾惫气窒,中焦阻滞,升降失职,逐致气阻于下而大便不畅,胃气上逆而呕恶吸促,药入即吐,汤剂不纳,内治不易,施此外治、治效颇彰。 [按语] 本症在《幼幼集成》中已有记载:“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厚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附桂’’。症治似略接近。《内经》已知本症为逆症,《灵枢 ·玉枢证》云:“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 咳逆,腹胀且殆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一天之意)而死矣"。由此可见,泄泻而现腹大胀鼓,类似肠麻痹者,以小儿为多见,须及早注意。其病机久泻脾惫,中焦窒滞,升降紊乱,胃气上逆,治当振奋脾阳,复其升降,可用附桂理中汤加木香、砂仁。及至重而吐,胃不受药时,则须另觅途径,急予 “温脐散”外敷之法,历试不爽。可旋运气机,使升降复常而获生机。此类病患,.每多脾阳不振,故应以附子理中善后为妥。 [典型案例] 陶某,男,11个月。 因脾常不足,泄利六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嘭嘭,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予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术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 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瘥,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术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 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续予温扶而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