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拳学阐微——陈小旺
2014-01-09 | 阅:  转:  |  分享 
  
拳学阐微

陈小旺

一、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抓住要点,正所谓“万法归一”。

太极拳虽然千变万化,但运动规律只有一个。

丹田,肚脐下三指,以这部位为核心,全身各个部位支

持这个核心,比如说我们的髋关节一仰,那么核心就跑到别

的地方去了,比如说肩部紧张也会影响这个核心,失去平衡。

松肩、坠肘、含胸、塌腰、开胯、曲膝、开裆、贵圆等等,

这一切的要求,都是让身体各个部位支持丹田这个核心(保

证身体平衡),如果动作做的不准确,就不能保证丹田不能

在身体平衡的前提下移动,动作做的对,就会支持这个核心,

而这个核心反过来会帮助身体各个部位运动自如。因此,丹

田和身体各部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支持的关

系,形成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

的运动规律。

二、太极拳的三种运动形式

第一种运动形式:丹田的左右旋转(缠丝的运动方式)。

丹田转动,躯干的缠丝,肩、肘、手的缠丝,髋、膝、踝的

缠丝,形成了一动全动的运动规律。

气往里走:肩、腰、丹田。

气往外走:背、肩、肘、手。

批注[王辉1]:这里讲的核心,

应该是人体的重心,支持这个

核心,应该就是要保证重心的

稳定,保证身体的静态与动态

平衡。丹田应该就是人体重心

批注[王辉2]:我个人理解应

当是帮助身体各部位发力,也

就是所谓的力发丹田。

批注[王辉3]:实际应当是丹

田(人体重心)上下运动、左

右运动、前后运动的三维运动

气往下走:髋、膝、踝、脚。

我们在练习时,用意一半,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要考虑

的太多,一半想,一半放松可以感觉整体,如果注意力太集

中,就会顾此失彼。

第二种运动形式:丹田的前后旋转(胸、腰折叠运化)

比如起式这个动作,踢二起脚等。那么气的运行方式

呢?

开:气就往手上去了。

合:气是住丹田来的。

第三种运动形式:丹田的混合旋转,是在第一种和第二

种运动之间的一种运动形式。既有前后,又有左右。每次换

劲都是第三种运动形式。

比如:云手,丹田既有前后运动,又有左右运动。

三、太极拳的入门功夫(站桩与预备式)

1、如何练习站桩

太极拳千变万化,但始终围绕一个运动规律,那就是围

绕丹田的运动规律进行变化,若要掌握这个运动规律从什么

地方着手呢?那就是应该从预备式开始。预备式,就是练习

太极拳之前的准备。

究竟应该准备什么?通常,我们一分脚就是预备式,但

多数练习者都没有做到家。

预备式的目的,是要做到形成全身以丹田为核心,全身

批注[王辉4]:从生理、心理两

方面进行准备。生理方面:就

是要做到动作准确,达到全身

放松舒适。心理方面:通过身

体的放松舒适,达到心态平

衡,安定放松

放松、平衡、安定、贯通,心理平衡,重心平衡,八面支撑。

练习站桩,就是加强预备式的训练,一分脚,表面上看象是

预备式,其实还没有真正达到要求,做的不到位。比如说:

站桩就好像修理汽车,而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就像是开汽车,

如果汽车的一个轮胎坏了,汽车开起来必然会走偏,如果预

备式做的不到家,出现肩歪、腰斜等现象,就不能达到全身

放松、平衡、安定、贯通,心理平衡,重心平衡,八面支撑,

在太极拳拳架练习过程中,就不能得到正确的以丹田为核心

的运动规律,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动作出现偏差,气就不能全身贯通,影响动作的连贯,影响

实战中的发力。

因此,加强站桩的练习,能够纠正预备式中存在的偏差,

能够有效的形成一种正确的以丹田为核心运动规律的静态

感知,修正动态练习中错误的感知,找到拳架练习过程中正

确的、动态的以丹田为核心运动规律的动态感知。

2、站桩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⑴脚要正:人体各有差别,有的人髋关节、膝关节、腰

椎关节有问题,一分脚时,两脚分开的角度不一致,这样就

不能达到全身放松。所以,分脚时两脚尖要朝向正前方,或

略分开一点角度都也可以,但一定要保证两脚尖分开的角度

一致,脚正了才能达到八面支撑。

⑵身要正:从正面看头正,两肩高度一致,鼻子、丹田、

两脚正中间在一条线上。从侧面看,耳、肩、髋、踝在一条

线上。人体各有差异,但最根本是达到重心不前、不后,不

左、不右,处于重心的垂直线上。

⑶头要自然正:头要自然领起,耳听背后。耳听背后的

目的是什么?有些人不理解,耳听背后能够保持心理的平

衡,人向前看,往前听,气往上升,心气是浮躁的,人向前

看,耳向后听,气是向下降的,气沉丹田,心态心理是平和

的。从技击的角度讲,亦达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目的。

3、何谓放松?放松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知道,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是放松的要求,但

是,松到什么程度呢?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曲

膝、开档、贵圆都是为了要贯通丹田,不是越松越好,松过

了气就泄了。而是即不紧也不过分放松,放松的目的,也是

为了服务于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打个比方:就好像自行

车的车轴,拧的过紧,车轴就不能转动了,拧的过松,产生

很大的空回量,车轴就发挥不了作用,过松、过紧都会影响

自行车的运动,所以,要松紧适当。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的

道理,不是越松越好,松到节节贯穿,一气贯通这才正好。

4、太极拳全身各部位的要求与丹田有什么关系?

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是放松的要求,但是,松到什

么程度呢?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曲膝、开档、

贵圆都是为了要贯通丹田,怎样才算贯通丹田了呢?这一个

抽象的概念,如何具体到练习当中?如何判断丹田贯通了

呢?那就是从现象上观察。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看到树上的

一个苹果很小,全身都是毛茸茸的,那么这个苹果是不成熟

的;如果很大,表面很光滑红红的,那么这就是个成熟的苹

果。我们就是从现象上判断什么是贯通丹田,全身作到了很

自然的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让人看起来很中正安祥,这

样就达到了贯通丹田。自己感觉丹田饱满,胸部轻松、脚底

生根、心理大脑安定,这种现象就顺利的达到了贯通丹田的

目的了。

我们从要求、目的、现象分析了什么是贯通丹田。

5、什么是中定桩?

在动中求静叫做中定。

很多人讲,太极拳的起势是无极桩,其实是不对的。两

脚分开,调整身体各个部位,使之达到放松、中正、心静,

这个时候叫做无极,因为站立后丹田运动没有产生,所以是

处于无极状态,而起势一抬手一落手,胸腰折叠运化产生丹

田第二种运动方式,阴阳产生,在运动中一沉气,则是动中

求静,所以应当叫做中定桩。中定,就好像在水中丢过石头

后恢复平静。

四、缠丝功与太极图的关系

站桩预备式以后,开始动作就产生运动,那么我们下面

就讲运动规律。从缠丝功第一开始。

㈠缠丝功

陈氏太极拳的动作中左旋、右旋,身体的上下螺旋,用

缠丝这个名词来形容陈氏太极拳动作特点和运动形式(或叫

动力形式)。缠丝的方法叫缠丝法,用缠丝的方法练的劲叫

缠丝劲,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练功叫做缠丝功。

缠丝功分两段:

第一段:丹田以顺向中轴(人体纵向中轴垂线)旋转

丹田以人体纵向中轴垂线左右旋转,丹田的旋转影响到

虚感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肩、肘、手的缠丝,丹田的

旋转影响到髋、膝、踝的缠丝,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

节节贯穿,这就是丹田左右旋转的运动规律。

丹田的旋转影响到手,大拇指领膝向外旋,小指领膝向

内旋。当大指旋转到外旋(侧)的时候(相当于电器开关处

于“开”的状态),气由丹田通过后背,形于手指,手指会

感到热或胀,气从丹田到命门、到后背、到肩,不可以停留

马上到肘,到肘时也不可以停留马上到手,一节一节贯穿起

来。在肩部、肘部、手停留都叫“顶”。气到手之后手马上

向里旋,小指领气(相当于电器开关处于“关”的状态)从

手的方向,到肘、到肩、到腰回到丹田来,叫做阳极生阴。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气”的阴阳变化,就好像太极图在

旋转,黑的一面转到白的一面去,白的一面又转到黑的一面

去,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气到手指叫阳指,不可以在往前走,再走就叫顶,把手

指转化领气向丹田方向来,这叫阳极生阴。气到丹田不可以

再走,再走则产生“丢”的现象,那么从丹田通过重力领气

到手指来,这叫阴极生阳。

第二段:练习缠丝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1、目的:练习缠丝功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练习拳架中的

一种气的感觉,以这种对气的感觉来纠正练习拳架中的动作

误差,达到提高拳术水平的目的。

2、注意事项:在练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气的感觉;

二是要注意动作的阴阳变化;三是在换劲(实际就是阴阳变

化时叫做换劲)时要注意防止“丢”和“顶”现象发生。

㈡缠丝功与太极图的关系

在以上我们讲解过程中,在换劲时大家都知道了,气从

丹田到命门、到背、到肩、到肘、到手的过程是从阴到阳极

的变化,气从手到肘、到肩、到腰、回到丹田的过程是阳到

阴极的变化。

如何建立人体与太极图的联系呢?

以丹田为圆心,以我们动作不产生“丢”和“顶”为条

件限制,上下以头和脚为限制,在我们周围就形成了一个球

体,动作的阴阳变化过程,使这个以丹田为核心的太极球进

行转动。“气”的阴阳变化,就好像太极图在旋转,黑的一

面转到白的一面去,白的一面又转到黑的一面去,这样一来

就产生了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五、何谓双重

“数年成功,不能化劲,双重之病言耳。”意思是说:

练习太极拳很多年了,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化劲,是因为不懂

得双重啊。实际上就等于白白下功夫了。

因此,双重问题对于练习太极拳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

题。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认为,只要是两只脚承受身体的重量

一样多就叫双重。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起势时,双脚承受

身体的重量一样多的,还有很多动作都是这样现象,比如在

进行人体重心的转移过程中,必然会有两脚承受身体的重量

一样多的一瞬间,这样不是“双重”吗,不是违反了太极拳

的原则了吗?

我的理解不是这样的,古书上的本意不是双脚承受身体

的重量一样多,“双重”是属于专用太极拳的一个抽象的名

词。实际上,“双重”是“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被破

坏,或这个运动规律受到消极影响以后,丹田三种运动形式

不能相互转化,全身各部位不能有效动作,双脚移动不了的

这种状态叫做“双重”。

六、拳架与运动规律的关系

㈠衡量拳架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1、气与肌肉的关系:太极拳不是只是用气不用肌肉,

也不是只用肌肉不用气。气的本身是十分脆弱的,我们的动

作稍微有一点偏差,也就是误差,气就受到了影响。我们前

面讲的内容中要求了很多条件,都是为了保证气的顺畅贯

通。肌肉的本身呢,没有气的传导肌肉不能够起到作用,气

传到了肌肉产生了动力。

2、练拳架目的:是为了掌握运动规律,建立起运动中

的动太的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我们练习拳时候,一举

一动,不管顺势还是背势,都能把气贯通,对方对我们的进

攻,都是为了要破坏我们的运动规律,形成自身矛盾,受制

以后才能摔倒。不管是拳打、脚踢、推、掀、拦、摔、擒拿

等(抓拿摔打化)兼施并用,目的都是为了破坏对方的运动

规律,使对方形成自身矛盾。如果在任何条件下,你都能够

化解、都能够恢复原状,破坏不了你的运动规律,就能立于

不败之地。

3、衡量拳架正确与否的标准:练习中,一定要注意动、

静,开、合时气的阴阳变化,保证一气贯通,这也是衡量拳

架正确与否的标准。

㈡太极拳的五层功夫

1、一阴九阳跟头棍:刚开始练拳架的时候,动作比较

生硬,一份阴九份阳,阴阳比例不相等,就像上重下轻的木

棍,脚下无跟立不住,容易摔倒。

2、二阴八阳是散手:两层阴八层阳,比一阴九阳好一

批注[王辉5]:从这个意义上

讲,气的本质是支配肌肉产生

运动的信息流。

点,不容易摔倒,两个人撕打乱捶,谁也不能把对方发力摔

出,乱打。

3、三阴七阳犹觉硬:大圈画成后,相对好一点,有假

阴,动作里面其实还有些生硬的部分,虽然运动规律建立起

来了,但内气的流量还非常薄弱,对方一进攻他,还不能运

化自如,往往虽然带点生硬的动作反对方发出去。就象已经

会骑自行车了,碰上一块石头,虽然没有摔倒,但突然出现

的情况打破了运动规律,让自己着急,虽然化解,但很生硬。

到了这一层,化劲的水平比二阴八阳、一阴九阳要好得多。

4、四阴六阳类好手:继续下功夫,缩小运动的误差,

内气的流量加大,掌握运动的规律能力加强,能比较轻松的

应对较突然出现的状况,层次由大圈到中圈,用比较小的动

作来化解来劲儿,接近好手了,遇敌单人为准,以不见形为

妙,已经不带那些比较明显生硬的动作。

5、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

极,太极一运化无有,挨着何处何处击(对方沾到我任何地

方都可以发力),周身无处不是拳,我亦不知玄又玄(自然

反应):怎么变化都平衡,阴阳不偏,周身皆能变化发力。

得机(时间)得势(空间态势),避实击虚。两个水平相当

的人进行攻防的时候,谁先恢复平衡,谁就得了“机”(时

机),谁就略占上风,但是,往往水平相当的两人很难抓住

这个时机。如果其中一人水平较高,自身的运动规律没有受

到对方进攻的影响,运化自如,就能够抓住这个时机,使对

方进攻落空,就比较容易在格斗中取胜。

通过五层太极拳功夫的讲解,就引出了几个问题:

一是练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不是这样呢?在你

练到了初级、中级的时候是这样的,如果很长时间不练,功

夫会流失很多,但是,到了高级阶段,就会流失的比较少,

就象你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自行车技术,10年没骑,但一拿

来自行车你仍然会骑。道理是一致的。

二是功夫会不会失传?老师留下一手绝活就学不到真

功夫。如果是一个套路丢失了,那不叫失传,编一个拳架套

路不是很难,而如果练功的方法丢失了,不知道太极拳的运

动规律了,那才叫真正的失传。有很多朋友感慨“一代不如

一代,一个师傅留一手绝活,学习太极拳学不到真东西”,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是外行话,太极拳在初级、中级阶段,

是需要老师的指导,在以后的阶段是靠自己下功夫练和“悟”

的。

三是神话太极拳。这样态度也是不对的,必须本着科学

的态度对待这门功夫。人的速度、力量是有极限的,能承受

的速度和力量也是有极限的。在极限内的速度和力量,通过

练习是可以化解的,但是超过了极限的度和力量是化不掉

的。比如一辆火车头缓缓的开过来,速度很慢,但这样的力

量你是化不掉的。再比如,一颗飞来的子弹,质量是很小,

得这样的速度你同样化解不掉。因此,只有在人的极限内的

速度和力量,通过练习你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化解掉。

㈢如何发劲

发劲:首先是气与肌肉的关系中我们也讲了一部分,一

气贯通才会发出你自身最大力量。

太极拳讲力从脚跟起,从脚到腿、到胯、到腰、到背、

到肩、到肘、到手,根本上要保证一气贯通。前面反复讲到

的运动规律、运动形式,就是为了保证一气贯通,只有动作

误差减小才能作到,发劲前要气沉丹田,不能将气提升到胸,

这样会使动作才生误差,发劲不足。

发力时,两腿形成重心变化交错,这样会产生裆劲,随

之腰胯旋转产生腰劲,传导向上产生背劲、肩劲,最后到手

形成(两大劲两小劲)合力,这样才能产生自身最大的力量。

以上的各种力量,通过长时间的练习都会形成弹抖劲。

献花(0)
+1
(本文系潇潇蓝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