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瀑洲夜雨(十四)长不大的儿子(连载2)

 喜欢收藏001 2014-01-09

(二)

 

       儿子在电话里谈起的另一件事儿,更是让老爸有点儿寝食难安。

       在多伦多大学建筑专业时,教授们都说儿子英语很棒,写的论证文章很有逻辑性。现在,电话里的儿子忽然傻乎乎冒出一句:我的英语是全班最滥的……

       为什么啊?你的英语不是挺好吗?

       哎呀,反正我跟你说不清楚……打个比方,他们说的英语像教授说的,我说的英语像大街上要饭的人说的……

       老爸觉得骨髓里边有点儿发冷。

 

       儿子的那些同学们都是些聪明绝顶的小家伙,优越的家庭环境,耳闻目染,从小又都在私立学校中一路走来,起立站坐,文儒礼仪,从小都有严格的训练,语言当然是重中之重。那些孩子一张嘴,遣词用句、语言逻辑,在层次上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和大街上长大的草根阶层的孩子大不一样了。

       儿子十岁出国,跟老爸在人家的地下室里住了六年,虽然学校不错,高中又进了“天才班”,但和他现在的同学们一比,那个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故事,还真不是说着玩儿的。

 

       老爸知道,英语这东西,来不得半点儿虚的,你玩儿虚的,唬哄它,它就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卖你,折腾你。

       人人都说老爸英语不错,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怎么样。他的本事在于,在最需要的时候,强行拿出那点儿最需要的东西,混过去再说。

       当年他打着擦边球进了大学,又打着擦边球上了研究生,还曾经装模作样地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研究院讲学(主讲西藏的佛教艺术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说错了人家也不知道)。英语不怎么样的他,参加当年的国家公费留学人员英语考试EPT,居然混到了130多分,顺势连下一城,TOFEL也混到了靠近600分的地步,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令他傲视群雄的八千多个TOFEL词汇,考完试的第一周他就忘了三千个,再过几周,又忘了两千多个,最后剩下的,还是简单实用的那么几个字。

       有的人做的是大学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老是闷在肚子里让人感觉不出来,老爸最喜欢交这样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受益匪浅啊。老爸倒好,肚子里就那么点儿水,倒出来和“敌敌畏”什么的东西搅合搅合,就成了浓烈的醇芬佳酿,假模假样的,就有了点儿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意思了。

 

       可儿子那边儿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法学院就是拼语言的地方,来不得半点儿虚的!

       老爸在电话里安慰着儿子:不管他,反正咱们已经进了那个院子了,进去了就是胜利,不是吗?咱学到哪步算哪步。儿子天资不错,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老爸这回可错了。问题严重,儿子竭尽全力,但他的成绩总是徘徊在中不溜的水平上。差距明摆在那儿:那是人家几代人的血液中各种素质的综合积累,是主流社会中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的优势和居高临下。再往远处了说,还真不只是上不上私立学校的差别,根本就不是儿子努努力就能赶上去的事儿。

 

       老爸开始动脑子了,认真琢磨儿子面对的局面。

       法学院的学生都是最聪明的一群孩子。那种家庭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已经注定以后要上法学院、当律师了,要不然,那么大的家族生意,谁接班啊?他们从选择大学的专业开始,就做好了全面综合发展的准备。在大学期间,他们可能会选择历史、哲学、艺术、经济、商业、政治、心理学这样的专业。既容易进名牌大学,又对一个人今后的素质和修养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

       经济底子不太厚的新移民的下一代,进入大学这一关好象有点儿生死抉择的意思,谁敢去选择那些阳春白雪的专业啊?

       父母们都唠叨着“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选错了专业,弄不好毕业后连饭碗都找不到。他们大都选择像计算机、会计、医学、工程、建筑这些专业性很强、保险系数大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这些学生一般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接着上本专业的研究生,或直接去工作了,极少会再去转行,因为时间不等人,学习期间,最赔不起的就是时间。

       儿子在大学里学的是建筑专业,现在转到法学院学法律,他把这两样扯不到一起的专业搅合到一块儿了。如果把这个背景利用起来,他就具备了他的多数法学院的同学们不具备的优势。

       老爸忽然隐隐觉得,他知道庙门在哪儿了。从此,他和儿子的谈话就转到这上面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