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鱼巢 给鱼妈妈安个产床

 苏迷 2014-01-09
几十年里太湖鱼类从106种降到了60种适合繁育的水草湖区缩减是个重要原因
人工鱼巢 给鱼妈妈安个产床
梅鲚鱼
银鱼
鳗鲡
鳜鱼
花鲢
罗非鱼
太湖冬季放鱼
  □商报记者 张鹏
  因为增殖放流,太湖捕捞量最近几年不断增长。但是相比几十年前,太湖里的鱼类仍是少了很多,特别是很多土著鱼类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产量越来越少。建设人工鱼巢,在太湖中模拟出一种天然水草的环境,让鱼妈妈们有更多适宜繁育的场所,为太湖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有记载的鱼有106种
  如今稳定在60种

  徐师傅是从小就生活在太湖边的渔民。在太湖里生活了一辈子,徐师傅说,每年捕鱼能赚五六万元,收入还算满意,但是能捕到的品种少了。以前一网撒下去,能捕到点野生螃蟹、甲鱼,现在几乎绝迹了,还有不少品种也只能捕到一两条。
  老徐的感受也反映了太湖里鱼类品种的变化。包括苏州人引以为豪的“太湖三白”在内,在近50年间,太湖里有记载的鱼共有106种,主要分为三类,一种是在太湖定居的鱼类,如鲤、鲫、鳊、鲚和银鱼等; 一种是江海洄游性鱼类,如鳗鱼、鲥鱼和东方鲀等;还有江湖洄游性鱼类,草、青、鲢和鳙鱼等,在繁殖季节到长江流水环境产卵,繁殖后再回到湖中肥育。
  但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太湖的鱼类种类逐渐减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2002年到2006年间,对太湖鱼类进行了采集,只采集到了60种鱼,这几年一直维持稳定。现在太湖的经济鱼类主要有20余种,主要是刀鲚、银鱼、鲤、鲫、团头鲂、草鱼、青鱼、鲢和鳙等。

  水草分布区域缩减鱼儿天然“产床”少了

  相关人士介绍说,减少的50多种鱼,主要是江海、江湖洄游性的鱼类,如鲥鱼、胭脂鱼、松江鲈等,主要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沿江通江口和沿湖先后建立了百余座闸坝,阻隔了太湖和长江间的鱼类通道,导致不少洄游性鱼类不能到达产卵场进行繁殖。
  鱼类减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又开始“围湖造田”,并且水草湖区被过度开发利用,缩小了鱼类的繁殖和肥育场所。太湖渔管办工作人员介绍说,千百年来,太湖里的鲤鱼、鲫鱼等鱼类,保持着固定的繁殖习性。每年的四五月份,鱼儿们会在水草丛中“缠绵”,交配之后的受精卵就会粘附在水草上。可以说,密度合适的水草,是一些鱼儿产卵的必备。
  然而近年来,由于水环境的改变,太湖里有部分水域的水草分布在减少,这就使得鱼儿天然的“产床”减少了。“鱼妈妈”们没有了“产床”,即使产下卵也容易被水流冲走,“鱼爸爸”们也只能徒唤奈何。

  引来不少鱼儿“拍拖”今后扩大投放量和范围

  为了有效增殖太湖“土著”鱼类资源,优化太湖渔业资源种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11年3月份,省太湖渔管办启动了人工鱼巢增殖渔业资源试验项目,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在太湖里的几个水域建造15000平方米、4000个人工鱼巢,为鱼儿营造用来生长、繁殖、索饵和庇敌的场所。
  人工鱼巢建起没几天,便有不少“鱼妈妈”、“鱼爸爸”前来“拍拖”,产生的受精卵就附在了鱼巢的网上。据渔民反映,在人工鱼巢范围以外的太湖水域,去年曾一个晚上便捕鱼上百斤,而去年同样时间、地点仅能捕获二三十斤。省太湖渔管办科研人员也证实这人工鱼巢的效果不错,据日常监测,最高产卵量达到每平方厘米0.8粒。
  “今后人工鱼巢的投放量和实施范围都会进一步扩大。”.省太湖渔管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进一步研究鱼儿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他们还在材料上做了新的尝试,采用了500个用水花生和茭草等水生植物制成的人工鱼巢,这种天然材质的人工鱼巢,更接近鱼儿交配的自然生态环境。

  产量最大:梅鲚鱼

  梅鲚鱼是太湖里产量最大的品种。记者获悉,2012年太湖梅鲚鱼的捕捞量超过20000吨,排除放流的花、白鲢,比排名第二的银鱼的产量足足高出19000多吨。不过,因为梅鲚鱼是1年生的鱼类,每年产量浮动较大,约占捕捞总产量的15%-67%左右。

  “游”得最远:银鱼

  银鱼是太湖名产,银鱼分为大小银鱼,市民平时买到最多的是小银鱼,又叫陈氏短吻银鱼,而大银鱼可以长到一支笔长。从1979年开始,银鱼移植到了全国的10多个省市区,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品种,也是太湖向外推广的土著鱼品种。

  高身价:鳗鲡

  鳗鲡是一种江河洄游性鱼类。太湖里的鳗鲡原来都依靠天然捕捞,在太湖通江河道建闸后,鳗苗逐渐减少。鳗鲡肉细刺少,肥嫩鲜美,营养丰富。从1976年开始,太湖渔管会就在太湖里人工放流鳗鲡鱼苗,2010年又放流了10万条,现在鳗鲡逐渐可以捕捞到,但是量很少。

  最凶猛:鳜鱼和黑鱼

  翘嘴红鲌(白鱼一种)、乌鳢(黑鱼)和鳜鱼处于太湖中鱼类的食物链顶端,是肉食性凶猛鱼类。乌鳢骨刺少,有手术后促愈伤口的滋补功能。鳜鱼摄食鳑鮍、鲫鱼、虾等鱼类,渔民捕鱼时就利用鳜的食性,以蚯蚓为饵,先诱鳑鮍上钩,再以鳑鮍诱捕鳜鱼。

  长身材:花鲢

  花鲢也叫鳙,是太湖地区常见的食用鱼类。花鲢比较温和,行动缓慢,也是每年增殖放流鱼类的一种,俗称“食藻鱼”。据历史资料记载,太湖中捕捞到的最大的花鲢有一人高,2009年,曾有人在蠡湖中抓到33斤重的花鲢,一般20多斤重、1米多长的花鲢很常见。

  外来客:罗非鱼

  罗非鱼就是俗称的非洲鲫鱼。据了解,相关部门也曾在太湖中捕捞到一定量的罗非鱼,据传是周边香客放生的鱼种。不过相关人士表示,太湖是禁止放流外来物种的。罗非鱼摄食量大繁殖强,会和太湖里的土著鱼种竞争饵料,甚至吃太湖鱼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