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症下药,看人下菜(上)

 LuXin4164 2014-01-09

*老北京杂谈(老北京商情系列之八)

对症下药  看人下菜(上)

 [转载]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六)

 “对症下药”、“看人下菜”,对这两个词人们并不陌生。但比起第一个词来,“看人下菜”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贬义词,其实若用这两个词儿来形容老北京一些商家的经营之道,那么没有灵活的头脑、丰富的阅历和高超的手段的商家,一般还真做不到。我认为,这八个字的灵魂是:看准客户的心理和身份,推销出自家的商品。我小时候和一些店铺或小商贩打过交道,在这些方面,有些人和事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  一个精明的菜贩

我所住的胡同里有个经常推着车子来卖菜的小贩。那时候,穿街走巷做生意的小商贩还很多,特别是干同一行生意的小贩,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很厉害。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专打没眼的。用在对小商贩的视点上,就是看你能不能瞅准机会,拉住“买主”。经常来我们所住胡同的几个菜贩子中,有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我只知道他大概姓满,在此就称他“老满”吧。

   都说过去做买卖的人在经营中是“不分贫富一样看待”,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句面儿上的话,作为商人当然目光瞄准的是有钱的买主,就是现在的商家一般不也是盯着“大客户”吗!不过,我佩服过去一些商人和小贩,他们对富户的经营显不出奉迎巴结、溜须拍马;对贫穷人家的交往也显不出“看人低”来,真是上下逢源让你看不出对人不一致来。就拿老满来说吧,有几个例子就说明他处事的精明:一是我们胡同里住着一户有钱人家,是大家公认的富户。老满会抓住时机向这家富户显示出对他们的另眼看待。如那时候刚上市的一种名叫“野鸡脖儿”的韭菜价格很贵,老满会瞅准时机将韭菜送到富户住家,并会说上几句“这是头茬儿的野鸡脖儿,您贵人吃贵菜,给您先尝尝鲜儿”之类的话。对方听着既顺耳,又正想吃,于是肯定会买几斤。老满专找这样的富户推销价格贵的菜,自然不愁“货物积压”或滞销。

对于生活条件差的人家,老满决不会带出含有蔑视的词语,而且会把话说得更“动听”。有一次,我看见老满把剩下不多的小白菜(大概有十几斤),主动送到一家生活较困难且孩子较多的人家,他一进院就说:“大嫂子,我特意给您留了点儿新鲜的小白菜儿,您孩子多,这要掺点肉末儿或虾米皮包包子,嘿!孩子们准爱吃这鲜劲儿!咱们是熟人,我给您便宜点儿,您看怎么样?”您看,明明是剩余的菜,让他说成了“特意留的”;明明知道对方购买能力差,被他说成了“我给您便宜点儿”,整句话带不出一点儿影射对方贫困的意思,让对方花钱买了菜,还心理得到满足,说不出什么话来。您说,老满“高不高”

    在这里也举一个老满和我家打交道的例子。我母亲是一个善良、宽厚、富于同情心和好强的人。我想,老满通过几次和我母亲打交道,肯定了解了我母亲的为人。有个例子就是说明。在一年“打春”的前两天傍晚,老满端着一筐菜送进我们屋,说:“马太太,后儿个打春,给您送点儿吃薄饼(春饼)的菜,省得您大冷天还得出去买!”看着那装着韭菜、豆芽菜、菠菜等蔬菜的筐,我母亲二话没说就付了钱,而且还很高兴。接着,母亲问老满:“满师傅,该收车(指卖完菜回家)了吧?”老满说:“还得待会儿,车上还有一点儿菜,卖完了就收。”母亲问他还有什么菜,老满说也就是一点儿韭黄和几个萝卜,没多少了。母亲让他搬进屋来看看。看看笸箩里大约有十几斤萝卜、二三斤韭黄和几斤藕等。我母亲认为天冷这些菜肯定不容易坏,于是说:“干脆,我都买下了,您好赶紧收车,多少钱?”母亲付完钱后,老满说了声“回见您呐”就高高兴兴地走了。看着老满远去的背影,我母亲还感慨地说:“咳!这大冷的天儿,真不容易!”包圆了老满的剩菜,还同情老满“不容易”,这就是我母亲的为人。老满肯定摸准了我母亲的为人,不然胡同里那么多住家儿,老满为什么单单给我们家送吃春饼的菜呢!肯定是知道:往我家送菜,剩下的菜我母亲肯定会买。

二、“谁没有走窄了的时候”

我家胡同东口右边不远处有一家饭馆,早上经营的早点是烧饼、油饼、炸丸子汤等,午、晚餐经营米饭、馒头、花卷儿和炒菜。掌柜的是个见了人不笑不说话的和气的中年人。时间长了,饭馆近邻的人们中,大人称他大哥;孩子们称他大爷。那么对女主人的称呼呢,自然分别是大嫂、大妈了。大爷做生意总是那么和气待人,服务周到,人缘儿很好。

一天早上,我和我母亲在铺子里吃早点时,看见门外有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不断地往店铺里面探头,欲进又不进的一副犹豫的样子。这时,掌柜的看见了,便主动迎出去说:“怎么啦?年轻人,有什么事儿吗?”那位年轻人欲言又止,摇了摇头似乎想走,但却迟迟不迈步。掌柜的说:“您八成有什么难处吧,没事儿,您要不介意跟我说说好吗?”看到掌柜的诚恳的态度,那年轻人终于向掌柜的述说了他的事儿。原来这是位来北京投亲的人,在前门火车站下火车后,不慎把自己的包袱丢了,而所带的东西和钱都在包袱里面。小伙子第一次出门就遇到了这种事儿,只好从前门火车站一步一步地走到这里。据他说,他的亲戚住在北新桥附近的一条胡同,他一路打听着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这家饭馆门前。由于肚子饿,身上又没钱,所以站在门外不好意思进来。正在吃早点的人听了他的遭遇,都很同情,还没等大家说什么,只听掌柜的说:“嗨!就这么点儿事呀,年轻人,别着急,您先进来,我给您盛碗热丸子汤先解解渴!”(明明丸子汤可以充饥却偏偏说“解渴”,可见掌柜的考虑到这青年的自尊心)说着,掌柜的把年轻人让进铺子,让他坐在一张桌子旁的凳子上,又盛了一碗热丸子汤、拿了两个热烧饼,让年轻人吃。这时,一位吃饭的客人说:“掌柜的,这小伙子的钱我给!”只听掌柜的说:“大哥,谢谢您啦!一碗汤没几个钱(不提烧饼),您要这么做可就把我看扁了,孩子遇到这事我能袖手旁观吗,谁没有走窄了的时候?您说是不是呀,大哥。”听得那位客人一个劲儿地冲掌柜的伸大拇指,连声说:“佩服,佩服!”掌柜的和几个客人在详细地问了年轻人亲戚的住址后,掌柜的给了那年轻人一元钱,说:“年轻人,你那位亲戚的住处离我这儿还真不太远,干脆你雇车去吧,我给您找个熟脸儿,花不了几个钱!”说完,掌柜的在店铺门口找了一个他熟悉的蹬三轮车的工人,又用纸给年轻人包了两个烧饼,把他送上了三轮车。感动得那位年轻人连说“谢谢”,满怀感激之情,离开了这家饭馆。客人们开始了议论,议论的内容肯定是赞扬掌柜的义举。听说,过了两天,那个年轻人和他的亲戚特意来向掌柜的道谢。原来那个年轻人还是个高中毕业生,他的亲戚在当时也算个有头有脸儿的人物。您想,这么一来,掌柜的还不是“墙头上吹喇叭,名声在外”吗!记得当时那位年轻人说话很文明,举止也很规矩,掌柜的八成看准了人。另外,在中国人当中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即“人在难中你帮他一把,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不管怎么说,人家掌柜的在这年轻人落难时,主动出手帮助,慷慨解囊,这种做法,谁见了、听了都得称赞。后来,这家店铺的生意越来越“火”,与此类事儿不无关系吧。而且,似乎听有人说过:后来这小伙子和他的亲戚和掌柜的家走得还很近……

三、“您在家等着吧!”

那时候,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有不少成衣铺(裁剪和做衣服的铺子),经营者都是会裁、剪、缝做衣服的手艺人。这类铺子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所用之人也是亲戚朋友。其规模一般也就是一间或两间门脸儿的小铺子,几台缝纫机而已。

我们胡同内有一家成衣铺,就在我家斜对面,因此彼此比较熟悉,也常来往。我们发现,他们在接待来铺子裁做衣服的客户同时,把目光盯准了胡同内及附近住户中的大户人家。这些家庭人口多,而且年轻的女孩子多,生活条件较富裕。这类人家有些不愿意去买现成的衣服,而爱做衣服。况且,这家成衣铺人的手艺在我们这一片地区还是首屈一指的。所以,这些大户的主人常在这家成衣铺做衣服。当掌柜的了解了这些大户的家庭情况后,便对那些女主人说:“太太,您看这样好不好,您什么时候做衣服,您打发个人来叫我,您在家等着吧,我去您家量尺寸。这多方便!”女主人听了都很高兴,从此这家掌柜的常带伙计去这些人家量做衣服。当然,像这类人家,这么多人口,做衣服肯定每次是好几件(套)。

掌柜的高就高在不仅盯准了客户,而且还叫你看不出他巴结有钱人。在胡同里,也有几户人家家里的老人较多,生活条件也一般,因此难得一年做一次衣服。掌柜的因势利导地来了个“鱼目混珠”,他主动到其中喜欢做衣服穿的几户人家说:“老街坊,您家老人多,要有个需要做什么裤褂儿的,您让孩子招呼我一声,我过来。可千万别让大妈、大爷这么大年纪上我那儿去,我这做小辈儿的担待不起!”结果,人家听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掌柜的也看准了,这样的人家一年做不了几身衣服,一旦需要,上门量衣送衣也就是稍带脚儿的事儿,这么做即充满人情味,也使周围人家看到,他并不是专门巴结有钱人家。这就叫,看人下菜,还叫你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夸好。(未完待续)

分享:

3

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