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59.关于温度与光子密度关系的思考

 王东镇 2014-01-10

3259.关于温度与光子密度关系的思考

2014.1.10

互动百科关于温度的定义如下: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

以上定义也是目前物理学的权威定义。

可是温度与电磁辐射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温度总是伴随红外辐射,凸透镜聚集光线可以形成高温,燃烧现象总有光子释放,“火”其实是集中释放的光子!而昼夜温差与光线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现象让我思考形成温度变化的物质基础。

电磁辐射就是光子辐射,光与“电”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原子结构告诉我们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因此我大胆推论光子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统一体(严格来讲是正负电子的对偶统一体),电线里流淌的永远是正负两种电流!

分析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时我否定了恒星燃烧自身物质氢元素的可能,发现恒星表面的核聚变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聚变,也就是光子的形成,电弧和闪电都是光子的形成,正负电荷相遇并没有相互湮灭,而是转化为光子,光子通过光合作用或进一步的聚变可能形成氢元素,而燃烧现象很可能就是氢元素(包括中子)裂变为光子的过程,氧元素只是起到了催化和替代作用,因为燃烧过程中氧元素和碳元素都没有消失,只是碳氢化合物转化成为碳氧化合物。联想到上下地幔中的能量来源,我认为也是正负电荷转化为光子的过程,因为放射性物质在其形成的环境中可能没有放射性,也不会发生裂变,何况地球已经存在数十亿年。

除了正负电荷对偶存在之外,通过原子结构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同电相聚现象:正物质偏带正电荷的质子聚集于原子核内,而负电子聚集于原子核外,而核外负电子不过是一定负电荷的聚集体,可以消散,也可以恢复,所谓离子和去离子化。离子和同电相聚现象使正物质星球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聚集负电荷,对偶存在形成系统,通过交流电荷共同成长。所以星系的形成与正负电荷的普遍存在和物理性质密切相关,所谓电磁力、弱力(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可以形成轨道力,即核力)、强力(同电相聚可以形成吸引力),可以在正负电荷的物理属性上得到统一。

外太空2.74K的背景温度与稀薄的光子密度有关,所以我们有夜晚。2.74K的背景温度也决定外太空寒冷无比,反映了星系存在条件下外太空正负电荷的一般密度,因为光子是正负电荷的一般存在形态(还有其他形态)。

在正物质星球表面很难找到正电子,因为同电相聚,上下地幔需要大量的正电荷,云朵也会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会相反,道理就不用我解释了。

能量守恒定律符合热能物质性的认识,而光子密度影响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可能是动能热的理论基础。光的波粒二重性的认识是一种认识论的回归,也是一种进步。对热能物质性认识的回归也应该是一种进步。力的统一只有建立在形成力的物质基础的统一之上才有生命力。

光子密度可以影响物质存在形态,如固态、液态、气态、膨胀和收缩,并转化为不同强度的电能,可能是人体感觉温度变化的物质基础,所以我认为环境和物质中的光子密度决定环境和物质温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