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就题干设计方式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直接设问和间接设问。直接设问就是题干明确指出要考查的知识点,不需要考生再去理解或总结题干的意思,可以直接排除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比如, 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B.面否定罗马天主教会 C.提倡理性精神D.争取实现普选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广西单科卷) 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非常明确,考生只需要排除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就可以了。 间接设问,就是题干由材料组成,要考查的知识点隐藏在材料中,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并归纳出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才能解题。比如, 杜鲁门提出“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这一主张付诸实行后 A.所有对日作战国家的军队共同占领了日本 B.战争结束后所有外国军队撤出了日本 C.美苏两国联合控制了日本 D.美国以“盟军”名义占领了日本 这道题目的题干是由一段材料组成的,题干的意思也隐藏在材料中。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准确理解:杜鲁门是美国总统,他的观点体现了美国对占领日本的政策,他指出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也就是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像对德国一样由英法美苏分区占领,特别是不能和苏联共同占领苏联,实质是要由美国单独占领,正是在这一政策下,美国不顾苏联的反对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因此根据的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对选项进行排除了,不难得出正确答案D。像这一类间接设问的选择题,也可以说是材料型选择题,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要做好这类选择题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题干中材料的含义。 其次,在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明确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就可以用排除法进行解题了。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排除法:
第一: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比如, 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D.袁世凯已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是让选出正确的选项,也就要排除在题干情景下说法错误的选项。四个选项单独来看都没有错误,但是题干设定的情景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国内政局,从时间的限定来看是1912年1月,因此要把四个选项都放到这一情景下进行排除。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是南方十几个省宣布独立,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清政府的控制下,所以该说法不符合题干意思;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所以不符合;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武昌起义后,南方先后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但在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所以不符合;其实到这个地方,正确答案已经出来了,就是D项。1911年11月初,清政府被迫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袁世凯也就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所以D项符合题干。 二是指选项本身的说法就是错误的,首先就要排除。比如, 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C.带有笼统的排外的色彩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这道题目是要考查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对义和团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义和团运动正确的表述,因此运用排“错”法。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这个选项的前半部分说义和团从长江流域兴起,而我们都知道“义和团,起山东”,因此A项说法本身存在错误;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从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来看,先是剿灭后改为“招抚”,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最后又采取镇压政策,所以B项说义和团始终受到严厉镇压本身就是错误的;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我们知道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到失败都是分散的斗争根本谈不上建立政权的问题,所以D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是错误的说法。因此,排除掉错误的A、B、D,剩下的C项就是正确答案了。从分析来看,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不能正确区分外来文明和外来侵略,带有盲目的排外色彩,所以正确答案是D。在这道题目中,选项A、B、D三项即使不看题干也是错误的,因此可以很快的排除掉,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第二:排“正”法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学考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