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机评测】Sony RX1 全幅消费型数位相机开箱动手玩,Cyber

 锦的城 2014-01-10

大片幅的消费型数位相机?这样的主意不知道是谁先想出来的,但比较知道数位相机历史的朋友,应该都见过曾经号称「超级消费机」的 Sony R1 吧?更别说另一个同样震撼现今 DC 界的 1 吋感光元件的轻薄消费机 RX100 了,也让我们早早的就见识到 Sony 在 Cyber-shot 系列机型中的大胆创新理念。而尽管在此之前 Sony 在 DC 与 ILC 的数位相机系列中的感光元件尺寸,都还是仅止于 APS-C 的大小,不过直到前阵子 Sony 突然一次发表了一大群全幅战线中,蹦出了一部 Full-frame DC,市场产生了急剧变化。

坦白讲,RX1 的出现,其实倒也不这麽令人惊讶,毕竟 Sony 也不是第一次在 Cyber-shot 系列机型中带来让我们惊艳的类似产品。但... 话是这麽说,全幅 Full-Frame 的 DC 耶!即使是拖到发表会前才正式亮相,Sony 当时推出的其他相机也还是很难不被其光芒给盖过。这次我们有机会借测到这部刚刚空运来台,即将在台湾上市的 Sony Cyber-shot DSC-RX1 全幅固定式镜头数位相机。

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这部同样搭载了一票 Sony 最新影像科技的最高阶「DC」,到底是否能符合其同样高阶的昂贵价位呢(建议售价 NT$92,980 / HK$23,990,约 19,270 元人民币)?这点笔者也十分感到兴趣,但在我们更完整的评测来临之前,既然拿到了盒上标着台湾公司货,盒内有有着保证书的接近市售版本,那麽,何不点击继续阅读跟着我们先看看这部经典的全幅 DC 开箱,以及它与笔者相处首日的快速预览评测的动手玩报告吧!



有别于以往的 Cyber-shot 机型,不论在规格或在价位上都堪称名副其实的「机皇」的它,除了包装盒的开法略有不同外,机身还以黑色的绒布套子装在盒装当中,整体而言真的很有经典的味道。规格上,它拥有跟现有全幅系列机型相同的 2,430 万画素的 Full-frame CMOS 感光元件,并且使用最新型的 BIONZ 影像处理器,原生感光度范围为 ISO100 到 25,600 而透过连拍六张照片合成的多框除噪功能,还能让自动 ISO 的范围一整个大幅提升至 ISO102,400 的可怕超高感度(最低可扩张为 ISO50),并支援 14-bit RAW 与 5fps 的连拍速度。

在显示规格上,RX1 的萤幕也相当地强悍,具备 123 万点的 Sony Xtra Fine LCD -- 使用的是 RGBW 的 White Magic 萤幕技术,可减少强光在观赏照片或拍摄时所带来的影响。RX1 的机身上搭载着不需要再换算等效焦段的 Carl Zeiss T* 35mm f/2.0 定焦固定镜头,还有着相当直觉的光圈环配置,而且还能透过很有趣的近拍切换环设计,让 RX1 获得可以近拍达 20cm 的表现,至于到底是怎麽个操作法,用起来又是如何?各位就请透过下段的动手玩心得深入了解吧。

动手玩心得


外观与介面

感觉有点现代感的线条,却又感受得到复古手动机的那种浪漫操作感,整体而言我们可以从满布着的手动操作转盘与自定按钮,嗅得到这部相机绝对非等闲之辈。顶部它拥有许多 NEX 机型(NEX-6 除外)都垂涎已久的独立曝光模式转盘 -- 还在其上加入了三组可记忆的自订模式,场景模式与便利的全景接图也可在此找到。顶部肩膀一边则是有着一个独立的 EV 曝光补偿转盘,快门钮的中间则是有着可以自己安装装饰按钮的快门线锁点,紧邻一旁的则是预设为感光度设定的「c」自定功能按钮,另一侧则是有内闪的配置 -- 可惜试过了,并不能像其它机型一样可以「手动」改成跳蹬使用。

机背的部分则是有着 AEL丶可叫出快速选单的 FN 钮、还有左右下都能自定义功能的十字键转盘,以及第二个曝光转盘,还有播放丶删除与 MENU 选单按钮。这里比较有趣的是,RX1 的萤幕其实有点突起于机身之外,刚看到还以为它什麽时候被偷改了翻转萤幕规格呢 -- 可惜没有。侧面的部分,有着具备 micro USB丶mini-HDMI 与红色的 3.5mm 外接麦克风插槽 -- 在此要提的是,貌似即使售价已经破九万台币,Sony 还是不肯附上专用的充电器,所以仍然要靠机身连接 USB 电源才能进行充电。

正面的部分则是搭载了蔡司的镜组(镜头盖用的还是金属材质的呢!)。整体而言 RX1 其 113 x 65 x 70 mm 的身形其实并不算大台,可惜的是因为镜头比较大颗的关系,所以在可携性方面还是比较逊色于自家的 RX100;这样的关系倒是跟富士的 X100 与 X10 类似 -- 只是片幅「都」大上不少呢。藉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 Sony 为了 RX1 所带来的资讯介面,这主要是为了选购原厂 EVF(型号为 FDA-EV1MK)的朋友使用,整体而言资讯相当完整,重点是也会即时更新色阶图以及 RX1 所拥有的双轴水平仪在其上,整体而言感觉用了电子观景窗应该可以有更完整的操作体验才是 -- 好吧,我是观景窗控(逃)。


手感与操作


说真的,只要有用过 NEX 系列机身的朋友,应该对于 RX1 都不会觉得太难上手,但真要说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有点不同。个人是没有用过原厂的那个装载在热靴上的那个原厂配件,但说真的在摸过 NEX-6 与 5R 之后再摸到这部 RX1,其实看起来有比起前述机型好像有点浅的蒙皮隆起,其实比想像要来的好握。这可能要归功于蒙皮的材质似乎比起 NEX-6 甚至是 NEX-7 都要来的防滑不少,软硬也相当适中,可惜的是,要绑背带的那个扣环依然是让笔者的手心有点卡卡的感觉 -- 这依然是小巧机身的原罪,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背带倒是绣上了 RX1 的型号,这真的是旗舰机必备的待遇之一啊。

含电池重量约为 482g 的 RX1,由与使用的是铝镁合金的材质,手感真的相当稳固,金属感也很强烈,操作上,在自定按钮相当多的状况下,其实还是偶尔会有点手忙脚乱 -- 偶尔会忘记自己自定了什麽功能。镜头的阻尼感十分不错,尽管好像有人对于 1/3 格的光圈环,觉得其格段感有点太软,但个人觉得这与笔者曾经摸过的蔡司镜头手感相当一致,所以并不觉得有太多不妥,重点是在光圈先决的情况下,拍摄者也可以直接省略按下快门预览钮的时间,因为 RX1 在你操作镜头时便直接将光圈缩到该数值,所以你便可以透过 LiveView 直接看到目前的景深范围,可说是相当方便。机顶转盘的部分,曝光补偿的转盘相当就手反馈的力道也很刚好,而模式转盘则是跟 NEX-6 一样有点难转(要靠两三只手指),这方面就连快门旁边的电源开关也是一致,比起其它系列机种要来得硬朗一些。

但那个近拍的切换功能,感觉就有点不是这麽便利了,毕竟 30~35cm 这段分界线一般人还是比较难以掌握,所以常常都是「哎呀,不能对到无限远了」,才会想到要切回来 -- 当然,近拍不够近自然是会切到「近拍」罗。切换的当下,前镜组将会往前延伸一点点突出对焦环一些。好玩的是,即使没有切换到对准白线,而使得画面上的「Macro」提示不断地闪烁,但其实在这个同时你还是可以按下快门拍照,也证明这个切换其实是物理性的更动。反过来提提电子式对焦环的特性,它的速度可以依照你转动的快慢改变,所以你转的很快,对焦的距离便会大幅改变,而很慢很慢很慢的话,你甚至会有一种「现在真的有在对焦吗?」的感觉,不过话是这样说,个人还是没有很喜欢在 RX1 上手动对焦 -- 即使它也拥有峰值对焦也还是这样。

对焦反应


前段讲到了手动对焦,相信 RX1 的自动对焦速度,应该是大家最最最关心的一点了吧,详细的对焦状况影片我们会在之后的 RX1 完整评测中带给各位,但就目前笔者的使用心得而言,其实在我的心目中算是及格的。整体而言不若新一代的 NEX 机型要这麽快,但也不会差太远,感觉有点像是 NEX-C3 配上 Kit 镜的对焦速度吧。对焦判断这点,则是稍微偏弱了一点点,但只要光源不要太差,基本上都有着相当稳定的表现 -- 重点是精度也相当不赖呢。

实拍预览


APS-C VS Full-frame,两者都是 f/2.0、等效 35mm 的镜头

我们都知道全幅的纯净度较好丶画质较佳之类的 blah blah... 但真的令很多人疯狂着迷于全幅这个规格的,「浅景深」这三个字应该还是脱不关系吧?刚好笔者最近入手了同样焦段、同样最大光圈的 APS-C 复古固定式镜头数位相机 Fujifilm X100,直接实际比较了一下两部机器在背景虚化能力上的差异 -- 是说,貌似色调也有很大的不同呢。


一样是浅景深的简单测试,即使是缩图,这张 RX1 开放光圈的照片,还是可以让我们看得出全幅感光元件在比较接近人全身高度物体距离时,依然拥有一定的背景虚化能力(流口水)-- 不过,其实用到 Full-Frame 的相机,基本上想不「浅景深」好像反而要花更多精神就是了。另外,还是要抱怨一下... 台北可不可以不要再下雨了啊啊啊。下面最后两张,就让我们看看 RX1 在 ISO6400 的实际表现吧 -- 第二张是 Sony 有名好用的环景拍摄功能所拍的喔(没错!RX1 上有这个功能),也请各位静心等待笔者与这部全幅 DC 相处更久后接着而来的正式评测罗。


ISO6400、1/60sec、f/4.0、NR 弱


RX1 环景拍摄

完整评测也会带来与同为大感光元件固定式镜头数位相机的 X100 的比较照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