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八、痿证

 学中医书馆 2014-01-10
四十八、痿证

一.肺热伤阴证: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溲短便燥。咽干不利,咳呛少痰。
清燥救肺汤;经霜桑叶9克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人参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痿证加减:
1. 高热、口渴、汗多为热蒸气分,加知母、金银花、、连翘,重用石膏清热撤邪;
2. 咳呛少痰为燥痰阻肺,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清润肃肺。
3. 咽干不利,肺热津伤,加天花粉、百合、芦根,滋阴清润。
加减:
1. 高热口渴,汗多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并加金银花、连翘清热祛邪;
2. 咳呛少痰者,酌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等清肺化痰;
3. 咽干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百合、芦根等养阴生津。

肺胃阴伤,身热即退,食欲不馨,口燥咽干较甚,宜益胃生津,
益胃汤;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薏苡仁5克 炒山药5克 谷芽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二.湿热濡渍,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兼麻木、顽麻、微肿。症状常在下肢为重。足胫热气上虅。小便短赤涩痛。

二妙散加味;炒黄柏15克 苍术15克(米泔浸,炒)薏苡仁15克、萆薢10克、汉防已10克、木瓜10克、木通9克、
           晚蚕砂9克、牛膝9克、炙甘草6克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痿证加减法:
1. 小便短赤,下肢微肿不仁,湿蕴于下,加萆薢、防已、薏苡仁、牛膝、木瓜、蚕砂,利湿通络达下。
2. 胸脘痞满,肢重且肿,湿蕴气滞,理气化湿,合平胃散或胃苓汤。
3.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宣化。
4. 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赤、或中剥、脉细数,湿从热化,偏伤阴份,酌加养阴清热,去苍术酌加龟板、麦冬、知母。
4. 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夹瘀阻隧,活血通络,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变证。
1.气血不足,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气促而短,便溏,饮食不思,渴不欲饮,除湿之外、兼施升清益气补血,清燥汤(石膏 桑叶 杏仁 枇杷叶 人参 甘草 阿胶 麦冬 胡麻仁)。
2。湿流下焦,乘于肝肾,前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加味二妙,酌加知母、地骨皮。或用虎潜丸。
加减:
1. 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
2. 足胫发热,心烦,舌红或舌苔剥脱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砂仁养阴清热而不碍胃助湿;
3. 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者,加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

湿流下焦,乘于肝肾,煎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
虎潜丸;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    胶、枸杞子。 '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    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    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煨肾丸(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    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三.阳明脉虚,宗筋弛纵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气短、面浮。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
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白茯苓5克 
           人参5克(焗服) 炒甘草5克 白术5克 红枣3枚 山药5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加减法:下肢痿弱,酌加实下之品.
 1.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2. 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补中益气汤。
 3.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益    气养阴升清化湿,清暑益气汤。

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
六君子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
补中益气汤;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加减:
1. 食少腹胀者,加山楂、枳壳、砂仁、谷麦芽等理气消食;
2. 便溏者,加薏苡仁、山药、莲子肉健脾除湿;
3. 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气短汗出重者,加重黄芪用量。 

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 粳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

四.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证:痿症渐成,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甚至腿胫大肉消脱,痿废不起。
虎潜丸;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    胶、枸杞子。 '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    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    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煨肾丸(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    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6.热甚者--六味地黄丸+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等
                      
久病阴损及阳(怕冷阳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
鹿角胶丸;鹿角胶500克 鹿角霜 熟地各250克 当归身120克 人参 川牛膝 菟丝子 白茯苓各60克 白术 杜仲各60克 
         虎胫骨(酥炙) 龟版(酥炙)各30克

加味四斤丸;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天麻 木瓜干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熟地黄 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 
           五味子(酒浸)各等分(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阳虚畏寒—
右归丸;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脉络瘀阻                        
圣愈汤;白芍.当归身.黄耆各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15克) 黄芪(18克)。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5g]当归尾 [6g]; 赤芍 [5g]; 地龙 [3g];川芎 [3g];红花 [3g]; 桃仁 [3g]。

大黄蔗虫丸;熟大黄 300g 土鳖虫(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虫(去翅足,炒)45g 蛴螬(炒) 45g 干漆(煅) 30g
           桃仁 120g 苦杏仁(炒) 120g 黄芩 60g地黄 300g 白芍 120g 甘草 90g

肝肾亏损证候 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
壮骨丸加减;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炙甘草3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加减:
1. 热甚者,去锁阳;
2. 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党参;
3. 腰脊酸软者,加狗脊、川续断、补骨脂;
4. 眩晕者,加枸杞子、菊花;
5. 遗尿者,加桑螵蛸、覆盆子;
6. 阳虚畏寒,脉沉者,右归丸加减治之。

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
人参养营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白芍4.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配选鹿角胶丸
地黄饮子;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
四物汤加减;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桃仁6克 红花6克 川断6克 鸡血藤6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单验方
   (1)石斛、怀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治肺热伤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和蒸熟,焙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1日3次,1次79,米饭        
送服。治肝肾不足痿病。
   (3)烤干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拌,每服9g,1日2次。
   (4)紫河车粉,每服3g,1日2次。
   (5)大麦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治湿热浸淫痿病。
   (6)加味金刚丸:萆薢30g,杜仲30g,肉苁蓉30g,菟丝子15g,巴戟天30g,天麻30g,僵蚕30g,蜈蚣50条,全蝎30g          
,木瓜30g,牛膝30g,乌贼骨30g,精制马钱子60g(严格炮制,以解其毒),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1~2次          
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治痿证妙方

1加减四觔丸

【来源】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歌诀】【加减】四觔肉苁蓉,牛膝木瓜炙鹿茸,

熟地五味菟丝子,炼蜜为丸如子桐。

【组成】肉苁蓉(酒浸)、牛膝(酒浸)、干木瓜、鹿茸(醋炙)、熟地、五味子(酒浸)、菟丝子(酒浸)各等份(一方不用五味,有杜仲)。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温酒米汤下。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解】方中以熟地、菟丝子平补肝肾;肉苁蓉补命门而益髓强筋;鹿茸补肾阳而强健筋骨;杜仲补腰膝;牛膝主足筋挛;木瓜主腰足无力。此方对筋骨痿弱尤有良效。

【主治】肝肾虚之痿证,症见筋骨痿弱、足不任地。

 

2二妙散

【来源】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二妙散用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清病自痊。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份。三妙即本方加牛膝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9克,白开水或生姜汤送下。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清热燥湿。

【方解】“本方治证均为湿热下注所致,湿热相搏,着于下肢,阻滞经脉,则见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为痿证;如湿热下注前阴,则病带下浑浊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故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之效,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乔模)。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