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笔髓论》原文和译文 1

 翰墨逸仙 2014-01-10
                       虞世南《笔髓论》原文和译文
 
虞世南简介和解题:

虞世南(五五八年——六三八年),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初仕南朝?,终入。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博学善文辞,尤工书法。为人耿直不阿,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器重,称其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其书胎息智永,妙得其体,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风神萧散,自开面貌。相传他勤於学书,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字,作字不择纸笔,都能如志。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或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初唐四大家。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

《笔髓论》一卷,兼论用笔法及行草各体书写规则。此文所述,一方面讲真、行、草各体的用笔,另一方面讲书法艺术的神韵,“契妙”一节,尤为精髓。虞世南指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求神韵于法外,可谓深得书法三昧。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首段、《指意》一篇,文字于虞世南雷同着甚多。

 
 
原文:

笔髓论

叙体

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俗殊,书文各别,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及乎蔡邕之辈,锺繇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辩应

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指意

用笔须手腕轻虚。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乾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释真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於心,应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於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於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於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蕝,按转易也。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锋下开,牵撇拨 ,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矣。

释行

行书之体,略同於真。至於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於轮扁。”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释草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於狂逸,不违笔意也。羲之云:透?兮不高,逾悬壑兮能越,或连或绝,如花乱飞,若雄若强,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又生 锋,任毫端之奇,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契妙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於妙。心神不正,书则攲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和之谓也。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於妙也。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於至道,则书契於无为,苟涉浮华,终懵於斯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