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妈妈的五个误区

 野李子 2014-01-10
一位母亲向我求助,要求帮她十三岁的孩子。事情是这样的:
 
离婚后这几年,母子俩相依为命,孩子上初二,很聪明蛮乖的。但今年已经有两次离家出走,不过最近孩子又听话了。前几天发生的两件事让她又犯愁了。
 
妈妈以前每天会给孩子四元零花钱。大约十天前,妈妈想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把一个月的零花钱共120元一次性给了儿子,没想到儿子四天就花光了。妈妈很生气,对着孩子讲了好一通道理,然后对孩子说:“这个月我不会给你钱,剩下这20多天,你就体验一下没有零花钱的滋味,这样你才知道乱花钱意味着什么!”。
 
一周前,儿子说有同学过生日,要钱买礼物送人,妈妈问20元够吗,孩子说只要5元就行。但她发现儿子在她的钱包里偷了100元,于是生气地想找儿子好好管教一番。这天孩子放学后没回家,妈妈打孩子手机不听后来还关机,打到同学家也找不到人,到学校联系老师也没结果。直到很晚孩子终于回家,原来是怕妈妈再责骂和讲道理,于是和同学跑去玩电子游戏机了。妈妈当然又是一番愤怒的盘问和讲道理,孩子低着头听着,不时不耐烦地顶撞几句。妈妈强忍着怒火总算这次没有发泄出来。
 
求助者是我的同学,她的孩子我也见过。这孩子实在令她头疼,于是来求助。
 
听完她的话,我告诉她:“我感觉到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你”。经过近半小时的电话交谈,她终于明白这一点。妈妈们啊,要小心自己的误区啊!
 
通常,妈妈(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有以下几个误区(或困惑):
 
1. 喜欢和孩子讲道理。
因为妈妈的妈妈当初就总是给妈妈讲道理,所以妈妈继续给孩子讲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妈妈从妈妈的妈妈那里听来、从书上看来、从电视里学来、从细胞里(古老的灵魂)提取出来、从社会的道德标准中捡来。通常讲道理时孩子都是恐惧地低着头,没有发言权,也听不懂,或是听了没感觉,多数的反应是不耐烦。当然了,妈妈讲的都是妈妈的道理。如果,让妈妈坐下,13岁的孩子来讲道理,他会有更多的道理、会讲得比妈妈还好,因为他有他的世界、有他的需求、渴望、标准。妈妈呀,可不可以换一下角度呢?
 
2. 觉得自己爱孩子,孩子却没感觉,很失望。
如果父母的爱孩子感觉不到,孩子只会困惑,只会觉得自己不好。怎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得到?比如上面讲到的这位妈妈,如果她不是用惩罚、讲道理,而是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告诉孩子,孩子的反应会完全不一样。亲子关系中,惩罚、讲道理永远都没用,父母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子,把真实的感受和孩子分享,然后再说出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而不是命令)。双向沟通的基础是平等。
 
3. 总是认为孩子不够好,需要改变的是孩子。
妈妈们见面聊天,多数都在羡慕别人家的好孩子、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好、挑出一大堆自己孩子的毛病。我的亲子关系课程开课时,很多父母都以为是给孩子上课的,当他们知道这是给父母讲的课,都觉得很奇怪。不论是统计数据还是身边的情况,好孩子都是因为拥有善于改变的父母,而“坏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不愿意改变。
4. 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伤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生而为人,就有了创伤。有些来自童年,有些来自后来的事件。对于那些离异家庭,单亲父母的创伤更大。善于觉知的人,容易从创伤中走出来,每次想起当时的引发事件,只剩下淡然一笑,甚至那些往事转变成正向的能量。遗憾的是,多数父母很容易就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伤(导致的恐惧和愤怒)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更严重的是,孩子还会继续这种循环,可能把他的创伤再投射到他的孩子身上。避免这种恶性循环的方法是,父母要学会觉知,要懂得去留意那些不太容易留意到的自己的身体、感受、情绪、念头的变化,一旦觉察到负面情绪要爆发,让自己静下来,深呼吸,或将注意力放在脚板上,看着一切慢慢的来、慢慢的走开。给自己一个觉知的空间,一切就会变得不同。情绪是你的,但你不是那情绪。
 
5. 不断重复旧的方式,没效果也不反省。
如果旧的方法没效果,就要改,而改变是在于自己的。许多父母几年、十几年来都是同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最后的结论就是“我的孩子没用”。于是孩子和父母生活在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里。孩子是陪伴父母成长的天使和老师,父母一定要善用这个老师。父母要做的,是不断向内观察,不断调整自己,改变那些无效的方法,跟孩子活在同一个世界。
 
爱是孩子跟父母之间的纽带,却因为频道不同,孩子跟父母无法连接。怎样才能让爱流动起来,这大概是亲子关系中最大的课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