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对称的语言之美——趣谈三字词

 中原高考678 2014-01-10

中国人历来讲究平衡对称之美,如艺术体操、武术杂技表演中的平衡木、空中走钢丝等,给人以莫大的艺术美之享受。然而在语言艺术中也有例外,有时不平衡不对称也是一种美。如断臂维纳斯的残缺之美。至于文学语言中的不对称之美更是令人拍案稀奇,三字词便是其中之典型,笔者试选几例加以说明。

一,“喝墨水”的由来

人们常用“胸无点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知识文化,用“喝墨水”来比喻读书。此说法有何来历呢?

据记载,南北朝时的北齐有明文规定,儒生在考试时成绩非常糟糕者,要被罚喝墨水。此习延续几百年,虽然罚喝墨水可能激励了某些考生学习斗志,但是,也时而发生因罚喝墨水太多使落选考生生病甚至死亡的事件。到了隋朝,皇上恩典,颁布罚喝墨水减量。《隋书仪礼志》记载,凡文理不通、不精或眉宇潦草而没考上的,罚喝墨水一升。原来在此之前,罚喝墨水是一斗,文弱书生根本受不了。

唐朝时些恶习才得于彻底改变。唐太宗没做皇帝时也曾要考试晋官,但一想到考不上要罚喝墨水,轻则喝病,重能喝死,只好打了退堂鼓。他当上皇帝后,觉得此法害人不浅,不仅仅是弄病或弄死书生那么简单,而是令更多的有识之士望考试而却步,严重耽误了国家选拔人才。于是,唐太宗宣布废除罚喝墨水陋习,书生们解除了思想压力,纷纷应试,为唐朝的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座右铭”的功用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一些名言警句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不断地激励、鞭策自己。

“座右铭”一词始于东汉崔瑗。崔瑗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据《文选崔瑗〈座右铭〉》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当然“座右铭”并非一定要置之座右。

后来就有不少人仿效着写“座右铭”。比如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为了督促自己改正嗜酒的毛病,他写了这样的诗句:“忍断杯中物,只看座右铭。”

“座右铭”有时也可以用来警戒他人。例如,南北朝时有一位高僧,他见到寺里的和尚偷懒怕苦,就写了座右铭来激励他们:“勤之勤之,至道非弥。”意思是说要勤奋些、再勤奋些,领悟真理的时间就不会远了。

清道光元年,东阳令陈海楼曾在北京得到岳飞的一方端砚,砚呈紫色,体方而长,背镌“坚贞守白,不磷不溜”八字,字为行书。此砚为文天祥所得,文天祥又刻上铭文:“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铁坚,守之勿失道自全。”岳飞和文天祥就是以这一铭文作为自己的立身处世的准则。

座右铭也常被写成条幅挂在书房和自己经常休息的地方,如林则徐手书“制怒”二字就是。

三、好玩的“打油诗”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而不拘于平仄韵律。这类诗通俗易懂,且幽默诙谐,有时暗含嘲讽。现在一些人仍喜用打油诗来抒发自己所感、所想。

打油诗据说为张打油所创。唐代南阳有个文人叫张打油,他喜欢写诗,却不按当时作诗要遵循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严格的规定去写,而是兴致一来,信口吟唱,不过倒也十分通俗易懂,而且经常使听者捧腹大笑,平民百姓非常喜欢。

有一年冬天,村里下了一场大雪,张打油一时兴起,就吟起诗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难说怎么高明,但能抓住眼前景物,既通俗又形象,描绘出了雪中景物的特点,“张打油”的名字就在附近传开了。

第二年冬天,南阳的参政巡视乡间,适逢大雪难归,住在一个败落的官宦家里。郊野之地,无甚观赏,住了一日,便觉无聊,于是有人想到张打油,若让他前来吟诗取乐,岂不逍遥?参政即刻派人把张打油叫来,问道:“你能做些什么诗?”张打油回答说:“看见什么,或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没个定准。”参政说:“现在大雪纷飞,那就以此为题吧!”张打油稍加思索,即口吟诵起来:

六出飘飘降九宵,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头两句颇有诗味,“六出”即雪花呈六角形;后面几句虽然俗气,但快口说出,一气呵成,也还不错,于是,参政赏其白银二两。

后来,安禄山叛乱攻打南阳,当时南阳城被叛军围困,求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却迟迟不发救兵,南阳城形势危急,参政老爷焦急不安。这时,张打油正在城里一个亲戚家读书,面对面紧张的局势,便去求见参政老爷,谙作诗逗趣,以解其闷。张打油以时事为题,吟道:

天兵百万下江南,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南阳城内缺粮草,外无救援,想破城之日的惨状,参政失魂落魄,束手无策,何等狼狈!

从此,张打油的名声传得更远了。后来,人们就把类似张打油这种通俗浅显的诗称之为“打油诗”。

四、可笑的“老好人”

“老好人”是指那些随和厚道,不愿得罪人,缺乏原则性的人。关于它的来源,传说来自于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襄阳名士司马徽(三国演义中的水镜先生),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他都回答“好”。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好好先生”。

这天,“好好先生”正在家习字作画,农奴来报:“刘员外来见!”司马徽一听,高兴地说了句:“好!”刘员外一进门就哭丧着脸,司马徽问:“刘员外,今天可好呀?”

刘员外的儿子在外面胡作非为,杀了人,被官府抓住,押进死牢,就行秋后问斩了。他听说司马徽为人不错,朋友也多,让他给想想办法,于是对司马徽说:“我儿不孝,犯了王法。”司马徽没听完就接口说:“好。”

刘员外一听,强压怒火继续说:“现在被押在死牢,秋后问斩。”

司马徽说:“大好。”刘员外气得转身就走。

这时,司马夫人上前劝道:“别的事说好无妨,人家儿子要死了,怎可说好?”

司马徽一拍大腿:“夫人,你这话说得更好不过了。”

五、令人头疼的“马大哈”

“马大哈”是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全无所谓,草率办事之人,其实这个词是20世纪50年代由天津市的相声界艺人创造的趣语。

20世纪50年代那段《买猴子》的相声,曾风靡全国。故事说有个叫“马大哈”的人,不负责任,马虎出名。他出了个公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他却写成了“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

结果,马大哈的领导们也是官僚主义,看也不看内容就批准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盲从惯了,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闹出了一连串令人捧腹不已的大笑话。先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去采购猴子,虽然觉得采购单很离奇,但是仍然到处买猴子交货,最后把猴子都运回来了,群猴出笼大闹百货公司。

这段相声使“马大哈”一词由此诞生,迅速传遍全国。

六、 人人喜欢的“戴高帽”

高帽即为很高的帽子。古时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是高帽,且依身份、官职大小的不同,帽子的样式也不尽相同,因而古代人若说给他人戴高帽,是表示将其视若帝王般高贵。时至今日,也有不少人喜欢起高帽来了。他们不但乐于接受别人奉送的高帽,还不时也给别人献上几顶。所谓“戴高帽”,即指那些吹捧、恭维别人的话语。

“戴高帽”一词源于唐代李延寿所著《北史 熊安生传》中的一个故事:北齐有一个叫宗道晖的人,平时喜欢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穿一双很大的根木屐。每当有上级官员到来,他都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官员时,他又总是向上仰着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后来,人们把这种做法叫“戴高帽”。

七、无可奈何的“磨洋工”

人们习惯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所谓“磨工”是指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就是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

此道工序看似简单,不费太多体力,实则要求手工精细,且戒烦戒躁,颇耗时间。至于“磨工”和“洋”字联系起来,说起来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工人就称它为“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烦琐。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表达对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不满。流传至今,“磨洋工”一词就成了干活不积极的意思了。

八、令人尴尬的“闭门羹”

众所周知,“闭门羹”是拒客的意思。但羹本是煮成浓液状汤、粥之类食物的泛称,如鸡羹、莲子羹等,“闭门”是关起门来拒绝客人进入,二者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这里有一段趣闻。

据唐代冯货《云仙杂记》记载,相传在唐代,宣城(在今安徽境内)秦楼楚馆生意兴隆,出了一位轰动一时、令人倾倒的名妓,名叫史凤,有闭月羞花之貌,并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她那迷人的歌喉、动人的舞姿,更使一些纨绔子弟、风流才子神魂颠倒。许多年轻男子纷纷慕名而来,不惜花重金,以求见佳人一面。

但这史凤虽身陷青楼,却不乱来。她有个倔犟脾气,不是任何人才能求见的。如对寻花问柳的嫖客,或因名誉地位,或因人品相貌,或因才学文采,分成三六九等,“最下者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就是说,她不中意的人来了,就闭门不见。为了顾全面子,使嫖客不失体面,她会客气地款待一碗菜羹之类的粥喝。这样,时间长了,一些嫖客见菜羹摆上,就意识到史凤不愿接待,也就知趣地走开了。

由此可见,“闭门羹”隐指主人不愿意接待时所采用一种婉转客气的拒绝方式。流传至今,“闭门羹”就成了拒客人于门外,不与相见的口头语。当然,现在拒绝来客,只有闭门而没有吃羹的待遇了。

九、可怕的“鬼门关”

“鬼门关”意指凶险的地方,如某人得了一场大病,好不容易医治好了,就会感叹地说:“唉,真是上鬼门关闯了一回啊!”

此词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存在于神话中的地方,另一个是实际存在的地方。《西游记》第十一回写唐太宗游“地府”时,“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他就从这“鬼门关”进入了“森罗殿”,会见了阴间诸王,并到“一十八层地狱”等处,后来又还魂回到世间。另外,在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里所保留的神话传说中也有“鬼门”:“沧海之中,有度朔(地名)之山,山有大桃木(树),其屈蟠(枝杈盘曲)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在这些传说中的“鬼门关”或“鬼门”,是指通往阴间的门。

而实际存在的“鬼门关”据《旧唐书 地理志四》记载,是一个古关的名称,在今广西玉林北流县西交界的山口上。这里两边山峰对峙,中间形成一个天然的关隘,地势甚是险恶,是古代通往广西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以及越南的通道,气候温热,在茂密的山林中常有毒害人的瘴气。古代文人官僚获罪迁谪蛮荒,多经由此地,而死者甚多,罕有生还,所以有“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的谚语。后来经过历代的开发,从明朝就已改名为“天门关”。

十、何谓“咏絮才”

古人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汉语中,还专门用“咏絮才”这样一个词指有才气的女子。此语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咏雪》。

谢道韫是东晋时的一位才女,她的叔父谢安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经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谢安也擅长诗文,经常指导孩子们写诗著文。谢道韫在叔父的指导、启发和熏陶下,诗写得越来越好。

一个严寒的冬日,谢安把几个侄儿侄女叫到一起,给他们评讲诗词。这时屋外下起了大雪,雪花漫天飞舞,远近银装素裹。谢安望着窗外的景色,突然想考一下几个孩子的诗才,就指着飘飞的大雪问:“白雪纷飞何所似?”谢安的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

这时,谢道韫望着眼前的飞雪,一下子就想到了春天的柳絮,于是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好一个绝妙的比喻。”谢安不由得连连夸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一个富有诗意的比喻显示了谢道韫的才华。后来人们说起女子有才,总喜欢用“咏絮才女”来形容。

当然,还有很多有趣的三字词如两面派、黄粱梦、败家子、丑八怪、二百五、打圆场等,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赘述。

十一、冰冷绝情的“风凉话”

“风凉话”,照今天的词典解释是“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据考证,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开成三年夏,有一天,骄阳如火,文宗和他的六位词臣聚集在未央宫里吟诗消夏。文宗说:“我们就以‘盛夏’为题旨来作诗吧!”说完,文宗首先朗吟道:“人皆苦炎势,我爱夏日长。”他一吟出这两句,六位词臣都沉默了,各做若有所思状。

突然,柳公权站起来打破这一沉寂,接着文宗的上两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其他词臣也都说出了自己的续诗。而文宗唯独激赏柳公权的这两句,说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这首诗传到后世,后人多有评骘。北宋苏轼就认为柳公权这两句诗“美而无箴(讽谏)”,于是他续上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的确,苏东坡的“清阴分四方”一句道破了诗中隐藏的东西。是啊,百姓酷热,我说风凉。唐文宗在享受熏风生微凉时,哪能想到征夫耕叟正苦于夏日之酷热呢!哪里有一丝半毫的同情心?

今天所说的“风凉话”,就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它的含义是:人家处于苦热中,你却偏说好享福。

十二、匆匆而过的“耳旁风”

耳旁风,又叫耳边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耳旁风是从“秋风过耳”这句话演变过来的。它出自于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宝贵之于我,如秋风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五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五子蹶由。其中季札的品德最为贤良,而且很有才能,因此深得吴王寿梦的宠爱。公元前561年,寿梦得了重病,临终前要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死活不受,他认为这样做破坏了传位给长子的旧制。

于是寿梦只好将王位传给长子诸樊,并对诸樊说道:“我想把君位传给季札,但他不愿,你即位后,希望不要忘了我的遗愿。”寿梦死后,诸樊继承了王位,他和余祭、余昧立下誓约:今后王位由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必让季札继位。

果然,诸樊死后,传位给余祭;余祭死后,又传位给余昧。季札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处理朝政,贤名远扬。余昧临死时,将王位传给年迈的季札,季札还是不受,他说:“父王离世前,我曾明确表态,不继承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像秋风过耳,没什么留恋的。”

后来他干脆去自己的土地上隐居起来。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回到朝中,协助吴王僚治理朝政。十二年后,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假意请季札继位,季札不但严词拒绝,而且对他严加痛斥。公子光即位后,季札逃回封地延陵,在那儿隐居到老,再也没回过吴都。

十三、节骨眼上的“敲竹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那些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关于“敲竹杠”一词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敲竹杠”一词来源于清朝末年,当时,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

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官员抽烟袋锅上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刚说几句,他的一袋烟就抽完了,他就随手在船篙上磕烟灰。没想到这个动作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将鸦片藏在打通的船篙里面。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便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因为“篙”是竹子做的,于是人们将这种行为称为“敲竹篙”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敲竹杠”的说法了。

第二种说法是:四川山道崎岖,路很不好走,有钱人进山烧香时往往要乘坐一种用竹竿做成的滑竿轿子。走到半山腰时,抬滑竿的人就敲着滑杠,暗示坐轿子的人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竿的就只好乖乖地给轿夫加工钱。

第三种说法是:清朝末年,市场上的小额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复竹杆做的钱筒里。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会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第二种似乎更可信一些。

十四、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人们常用“眼中钉”一词,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有一段很有趣的历史故事。

后唐明宗时期,宋州节度使叫赵在礼,他是皇亲国戚,又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便无法无天,到处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宋州的人民吃尽了苦头,对他恨之入骨。

赵在礼在宋州做了几年官之后,觉得宋州太穷了,捞不了多少油水,就通过贿赂上司的办法要求调到富裕的永兴做官。宋州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奔走相告,高兴的庆贺到:“赵在礼走了,这真是咱老百姓的福气,好像拔掉了眼中的一根钉子!”

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的耳朵里,气得他暴跳如雷,立即修书一封上奏皇帝,请求继续留在宋州。皇帝还以为他深得民心,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奏。赵在礼一回来,宋州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赵在礼下令,让宋州的老百姓每人交一千大钱做为“拔钉钱”,不然就押到官府去坐大牢。宋州的百姓只好在心里憎恨这个“眼中钉”,但钱还是得交。

另有一说:相传,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

丁谓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十五、“敲门砖”是什么砖

“敲门砖”的典故语出《留青日札摘抄》卷四。这个词的来历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关。

古代科举考试有很多讲究。“敲门砖”原来的意思是指八股文的那一套写作程式。是说如果把套写作程式练熟了,便可以些敲开官场的大门。因为古代科举考试,往往要考八股文。“敲门砖”就是从科举考试的故事中来的。

如果没有考中,就说“撞太岁”,冒险撞撞运气。考中了的,敲开门就完全抛掉“敲门砖”,就好象用来敲门的砖头,进了门自然就要扔掉了。后来,人们用“敲门砖”来比喻为达到某些目的所使用的手段。目的达到后,这些手段也就抛弃不用了。

现代意义上的“敲门砖”就是考上好的大学,拿一个较高的文凭,然后得以进入好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殊不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人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被讽为眼高手低,所学的虽然为专业,但在专业实战中却一点特长也发挥不出来。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仅靠“敲门砖”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十六、“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是从产马区流传开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家家户户都养。有了马,就可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也常以养得骏马为荣。当两牵马相遇时,一般都会在对方的马屁股上礼节性地拍一下,以示尊敬。在拍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说:“你的马膘真肥啊。”对方也会做出相应的回应。

然而,这种礼节和习俗逐渐从养马区流传开来,变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的马时,不管其马肥瘦如何,就会争着拍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意词,贬义色彩甚浓。

“拍马屁”也称“溜须”。现在人们往往以“溜须”一词来形容那些献媚取宠的行为,提起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笑话呢。

相传,宋真宗时,有个叫丁谓的宰相,他很有一套溜须拍马的功夫,他就是靠这个当上官的。一次他与老宰相寇准一起吃饭,丁谓看到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溜须拂拭,并对其胡须大加赞赏。

没想到老宰相为官清廉,深知此人心术不正,不吃他这一套,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溜须”这一典故从此流传至今。

十七、“穿小鞋”的是女人吗

在封建社会,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的陋习,在女子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用很长的白布把脚死死缠住,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的“月牙儿”。当时的观念是,脚缠得越小越美,并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脚缠小了,当然只能穿小鞋了,这就是穿小鞋的本义。而这跟现在所说的意思大相径庭。现在的“穿小鞋”是指故意刁难人给人穿小鞋。此义的引申跟男女婚姻有关。

有时候的男女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深居闺中,轻易不露面,男方无从知道女方的模样,只能依照媒婆所拿来的鞋样大小去衡量女方的美丑。

男方看到鞋样,就如同是见着了女方本人,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如果男方看了鞋样,有意向的话,就留下这个鞋样儿,并按照此样的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按规矩,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女方如果当初故意把鞋样尺寸弄小,自然就穿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扶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长到了出嫁的年龄,她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聋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同意。不几日,又一个媒人前来提亲,要将她介绍给一个秀才,巧玉很是中意,就答应下来。可这时,后娘的脸色非常难看。

后娘为了刁难巧玉,就暗暗想了一个法子整她。后娘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让媒婆带给男方。男方看到鞋样后,也很满意,就根据这双鞋样子做了一双小绣鞋连同聘礼一起送到了巧玉家。

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花轿。于是巧玉羞愧难当,一气之下便悬梁自尽了。

由此可见,“穿小鞋”给人的伤害有时也是致命的。

十八、贻笑大方的“出洋相”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进行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拔地而起。

在此之前,根本很少有人问津外国的生活概貌和风情。所以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纶,教学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戈登的遗族为了表示感谢,特将竞犬会上获得头奖的名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李鸿章此举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只是可惜了那只获得头奖的名犬。

还有一说,驻英国使馆的中国官员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名声狼藉,但他依旧对钱财情有独钟。

为了增加额外收入,崔某竟让他的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竟公然挂在使馆门前。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成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名噪一时。后来人们把这些出洋大臣和公使等要员所闹的笑话,称为“出洋相”。不过,它的意义有所扩展,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

十九 刚正不阿的“不倒翁”

今人常把“不倒翁”一词以贬义词来解释,用它来形容东来东倒、西来西倒、见风使舵的人。殊不知,“不倒翁”一词却是个褒义词。

“不倒翁”一词源于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国的卞和游荆州的荆山,采得一块璞玉,外表看来像石,却是美玉包藏其中。卞和两次将这块璞玉献给楚王,楚王却认为它是普通的顽石,且听信谗言,便先后剁去了卞和的两足,把他逐出宫门。

楚方文王即位后,卞和便怀抱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得知此事,便命玉工将石削开,发现里面真的包藏一块好玉。于是,文王下令将其制成玉璧,赐名“和氏璧”。

卞和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是这样称赞卞和的:“此人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不倒翁”这一流传后世的名词。

由此可见,今人所谓的“不倒翁”,其实是“易倒翁”。这种人东来东倒、西来西倒,见风使舵。而古人所说的“不倒翁”是指那些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不倒翁”。

二十、可以喷饭的“二百五”

日常生活中,“二百五”往往指那些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这个说法的确切来源已经很难考证了,有人说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苏秦在齐国被人暗杀,齐王很是生气,想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为了引凶手原形毕露,他使用的苏秦在弥留之际说出的计策:在城内张贴榜文:“苏秦里通外国,是个奸贼,杀了他便为齐国立了大功,请杀苏秦的‘英雄’亲自来领赏黄金一千两,并加升官职。”

果然,榜文贴出去没多久,便有四个人揭了榜文,声称苏秦是他们杀的,要求应召领赏。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人一致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查实之后,假意称赞他们是勇士,并问:“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人异口同声地答道:“一人二百五。”

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