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厥证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十五、厥证
  
A 气厥 
 1实证:
顺气开郁  五磨饮子(【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厥证加减:
1. 若肝阳偏亢者,加入钩藤、生石决明、磁石以平肝潜阳。
2. 若兼痰火加入胆星、贝母、橘红、竹沥以涤痰清热。
3. 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加珍珠母、茯神、远志、炒酸枣仁安神。 
厥证加减:
1.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者,加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
2. 醒后哭笑无常者,可加远志、茯神、酸枣仁、丹参等药以安神宁志;
3. 痰多气壅者,可加胆南星、川贝母、橘红、竹沥等药以清涤痰浊。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发病突然,口噤不开,急救药品难以下咽,可先用手指掐人中、合谷以开郁解噤,继之灌服药物。
 本证常有遇情绪刺激而反复发作的倾向,患者平时可常服逍遥散调理。

合通关散 【处方】猪牙皂500g 鹅不食草250g 细辛250g

平时可服消遥散(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越鞠丸〖组成〗  香附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各等分(各6g)。
        
2 虚证:
补气回阳  四味回阳饮(【组成】炙甘草6克 生附子5克 炮干姜4.5克 人参3克
厥证加减:
1. 若汗出特别多可加入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以加强益气固涩止汗。
2. 若纳谷不香,咳嗽多痰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以健脾化痰。
3. 若心悸不宁者,可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厥证加减: 
1. 自汗出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等药益气固表;
2. 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等以固涩敛汗;
3. 心悸不宁者,可加丹参、远志、酸枣仁等养血安神。
 临证参考本证实乃气陷欲脱之证,务以救急为先,缓以图本。平素脾亏气虚者,多易发本证,宜常服人参养荣汤或香砂六  君子汤以健脾益气,调和脾

 平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组成】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 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广皮30克 制半夏60克【用法】共研细末,每料用生姜、枣子各30克,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食后开水吞服。
  
B 血厥  
1实证:
活血顺气  
通瘀煎(【组成】当归尾9~15克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 乌药3~6克 青皮4.5克 木香2.1克 泽泻4.5克)
厥证加减: 
1.气滞重者,加大腹皮、枳实、厚朴。
2.血瘀重者,加失笑散、川芎、三棱、莪术。
3.热证明显者,加黄芩、黄连、山栀子、丹皮。
4.寒证明显者,加桂枝、细辛、干姜、附子。
5.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6.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首乌。 
厥证加减:
1. 若肝热甚,当加丹皮、菊花、龙胆草,
2. 肾阴不足当加生地、天冬。 
厥证加减:
1. 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
2. 风阳内盛而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草决明、生地、枸杞子等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临证参考急救可用醋或童便火焯,取烟熏鼻,亦可灌服童便(取男性儿童中段尿),待患者苏醒后,继服通瘀煎。本证患者平常宜服用杞菊地黄丸等清肝滋肾之品。

羚角钩藤汤[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g),双钩藤三钱,后入(9g),霜桑叶二钱(6g),滁菊花三钱(9g),鲜生地五钱(15g),生白芍三钱(9g),川贝母四钱,去心(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茯神木三钱(9g),生甘草八分(3g)。
         
2 虚证:
补养气血  急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方剂:十全大补汤加减组成。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C 痰厥:行气豁痰 
导痰汤  组成半夏12克 姜天南星3克 枳实3克 橘红3克 甘草3克 茯苓3克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厥证加减:
1. 若痰气壅滞过甚可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 若有化热倾向加黄芩、山栀子。
 厥证加减:
1. 湿盛者,症见咯吐痰涎,苔白腻者加入白芥子、苏子降气化痰湿;
2. 痰热内蕴者,症见痰稠而黄、苔黄腻,可加山栀、黄芩、竹沥等清热化痰。
   临证参考痰在膈上者,应急用盐汤探吐;属寒痰者,可用巴矾丸研细末调水灌服;属热痰者,
   可用白金丸研细调莱菔汁灌服。

喉中痰涎壅盛可先予猴枣散;组成】羚羊角3克 麝香1.2克 猴枣12克 月石(煅)3克 伽楠香3克 川贝母(去心)6克 青礞石(煅成绛色,水飞)3克 天竺黄(飞)9克 【用法】上药各取净粉,除麝香、伽楠香外,先将其余药粉充分和匀,研至极细,随后加入麝香、伽楠香二味细粉和匀,瓶装固封。每次服0.3~0.6克,每日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川贝10克 

食厥,暴饮过食之后,复逢恼怒,食填中脘,气机不畅,气逆于上,清窍闭塞故突然昏厥
盐汤探吐;食盐(若干)  水2000克
 1.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
 2.干霍乱可加姜汁、童便,以祛痰降火;
 3.癃闭可加防风以助肺气宣发,进而通利水道。 
  小承气汤;大黄12克 炙厚朴6克 枳实3克。腹痛者,可加木香

暑厥,卒然昏仆,甚至谵妄。眩晕头疼。胸闷身热,面色潮红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若兼湿者可加入藿香、佩兰。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粳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
气随汗脱证,多汗肢冷。头晕心悸、四肢无力
参附龙牡汤;人参6克 附子10克 煅龙骨15克 煅牡蛎15克
1.当用于休克、心衰而见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的阳气欲脱之证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
  白芍、炙甘草等敛汗潜阳之品,以增强固脱之效。
2.若伴有烦燥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秽厥,吸入秽毒之气,突然毛发耸立,手足厥冷,肌肤栗起,头面青黑,神不守舍,或错语妄言,牙关紧闭,四肢颤栗,      昏晕不知,二便自遗,急用姜汁调服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继用藿香正气散治之。
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厥证加减:
1. 清窍不利者,加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2. 素体亏虚,病发则阳气暴脱者,宜按气厥虚证处理,补气回阳,用人参、黄芪补气,附子、炮姜回阳,龙骨、
   牡蛎回阳敛汗。

酒厥,纵饮酒浆,昏晕仆倒,轻者犹能知人,重者昏厥如泥。急用鹅毛拭咽探吐,或用盐汤探吐,继用
葛花解酲汤;白豆蔻仁15克 砂仁15克 葛花15克 干姜6克 炒神曲6克 橘皮4.5克 泽泻6克 白术6克 
            猪苓4.5克 人参4.5克 白茯苓4.5克 木香1.5克 莲花青皮0.9克
1.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2.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化积;
3.偏寒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
4.临证可酌加枳椇子。 
厥证加减:
1. 中脘痞满,舌苔厚浊,口气臭秽者,去人参、白术,加山楂、鸡内金、麦芽以消食导滞;
2. 探吐后口干口渴者,可去白豆蔻、陈皮,加沙参、玉竹、石斛、生地、麦冬养胃生津;尚可加枳棋子助葛花醒酒。
   临证参考酒后致厥,以祛除酒邪为先,急当探吐,待吐出酒食之后,再以梨汁、绿豆汁、浓茶交替灌之,
   神清后再以葛花解酲汤治之。

寒厥,手足厥冷,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痛面青,甚则昏厥
四逆汤;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附子5克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厥证加减:
 1. 手足厥逆者,可加桂枝、枳壳温经通络;
 2. 昏厥者,可加黄芪、人参益气温阳。
    临证参考血虚寒凝者,则宜养血和营,宜当归四逆汤。

痛厥,身受创伤或体内脏器剧痛难忍,汗出,面色苍白,痛苦面容,渐出现手足厥逆
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蒲黄9克 五灵脂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厥证加减:
1. 属寒者,加服苏合香丸,调姜汁化服,以芳香开窍醒神;
2. 属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竹沥汁化服,以清热醒神开窍;
3. 阳虚欲脱者,急服参附汤;
4. 气阴两虚者,宜用生脉散。

尿厥,排尿时突发昏晕倒地,人事不省,四肢厥冷,额出冷汗,面色苍白
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厥证加减:
1. 中气不足者,加黄芪、白术、柴胡、升麻补中升提;
2. 肾亏甚者,加鹿角胶、龙骨、牡蛎、金樱子、菟丝子、仙茅等温补下元。
   临证参考对于尿厥患者,平素宜采取蹲位排尿。

色厥,男女同房,突发昏厥,汗出喘促。先灌服独参汤大补元气以固脱,继用一贯煎填精补血
一贯煎;生地黄18-45克、麦冬9克、白芍药9克、知母9克、地骨皮9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厥证加减:
1. 鼻衄甚者,宜酌加茜草、仙鹤草、大蓟、小蓟、槐米、地榆等止血之品;
2. 病势重者,要注意益气温阳固脱,可加附子、肉桂、龙骨、牡蛎及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温补命门,填精益髓。
   阴竭于下,阳脱于上,最为危候。故辨治时要注意阴阳消长的动态变化,滋阴不可过用寒凉,壮阳不可劫灼阴精。
单验方
   (1)取生半夏或皂荚末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2)石菖蒲适量,研末,取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3)取生铁一块,烧红醋淬,熏鼻。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4)山萸肉30~60g,水煎服。用于厥病属虚证者。
   (5)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灌服。用于尸厥者。
   (6)炒蒲黄30g,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7)升压汤:黄精、制附片、生甘草,水煎送服苏合香丸。治中毒性休克。
单方及简易疗法
   1.醋炭熏法,将烧红之煤炭块置于碗中,将食醋浇其上,气味遂大出,使患者嗅之以治厥证,可以醒神开窍。 ,
   2.以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以此汤灌救尸厥患者。 .
  3.用菖蒲末吹鼻中,肉桂末纳舌下,并灌以菖蒲根汁,此方出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死尸厥方第二》。 .
   4.炒蒲黄s0克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