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古典园林----松江醉白池(图文)

 mhml 2014-01-11

上海古典园林----松江醉白池(图文)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松江堪称园林荟萃之地。自明代以来,私家园林渐多,明清间松江镇冠冕云集,官邸园林比比皆是,而且园林主人大都是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们心胸中丘壑、野趣运用于造园之中,布局精练爽朗,景点布局注重艺术,建筑线条简洁明块,色彩朴实无华,座座园林骨格清秀、古拙高雅、工艺讲究,充满诗情画意。醉白池即为其中之代表。

\

  醉白池简介

  醉白池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南路,始建于l644年,为明代画家董其昌觞咏处,也是名人学士常游之地。上海松江醉白池占地5公顷。与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也是五大园林中是最古老的园林。现醉白池已被扩建为公园,园内古木葱宠,亭台密布,古迹甚多。其中现存园林部分为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工部主事顾大申在明代旧园遗址上所辟建。是上海的旅游胜地。

  醉白池历经300余年,至今仍保存有堂,轩,亭,舫,榭等古建筑,并保持着明清江南园林风貌,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园林布局以一泓池水为中心,环池三面皆为曲廊亭榭,晴雨均可凭栏赏景。园内古木葱笼,亭台密布,古迹甚多,有四面厅、乐天轩、疑肪、雪海堂、宝成楼、池上草堂等亭台楼阁及邦彦画像石刻、历史艺术碑廊、“十鹿九回头”石刻、《赤壁赋》真迹石刻、《难得糊涂》石刻等艺术瑰宝,还有树龄在三四百年的古银杏、古樟树,年龄在百年以上的牡丹。

  醉白池得名

  醉白池的前身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名叫“谷阳园”。园名意思是说,这是陆机、陆云家乡的名园。因为陆机曾有诗说“仿佛谷水阳”,说自己的家乡在谷水之阳。朱之纯是以名人名句来命名宅园的。清顺治年间取名醉白池。醉白池之名取于苏轼《醉白堂记》,谓宋代宰相韩琦慕唐诗人白居易晚年以饮酒咏诗为乐而筑醉白堂。“醉白池”这个名字新颖别致,含义深湛,意境优美,令人神往。几经兴废,几经劫难,醉白池终于迎来了生气勃勃的春天。苏轼《醉白堂记》记载,宋代宰相韩琦仰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风流闲逸、逍遥自在的性格,特别是白居易晚年长居洛阳,以饮酒咏诗为乐的“中隐”生活,而在家乡河南安阳筑有“醉白堂”。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顾大申将此处列为私人别墅,顾大申也非常崇拜白居易,也常常陶醉在白居易的诗的优美意境中,于是也仿效韩琦的做法,将自己的园林命名为“醉白池’”,也有说法认为,顾大申将园建好时,曾想如果大诗仙李白再世,来此悠游,一定会被池上景物所迷醉、会被池旁园林所陶醉,所以取此作为园名。
 

\

  醉白池历史沿革

  “谷阳园”从醉白池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余年历史。醉白池的前身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名叫 “谷阳园”。

  扩建醉白池。历代在“谷阳园”的基础上都有所扩建。到了明朝末年,松江著名书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在此处建造“四面厅”、“疑航”等建筑,并团结了当时一批文人在此处吟诗作赋,咏解不断。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顾大申将此处列为私人别墅,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精华,利用松江最具有江南水乡,秀丽风光这一特色,以七百平方米长方形荷花池为主体,以不规则对称等园艺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为相互配衬,融合一体,建造了这座名扬江南的醉白池。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醉白池曾被改为育英堂。

  建国后恢复园林。醉白池在1958年开辟为“醉白池公园”,1959年,政府规划60亩农田并入醉白池,并发动广大群众义务劳动建设公园,同年国庆节,扩充后的公园基本建成并开放,总面积为76亩。园内多樟、女贞、桂等古树。

  文革前夕,醉白池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文革中,许多古代建筑的构件、碑刻、匾额被毁,几近荒芜。直到1979年才恢复醉白池原名,1980年,由上海市园林局拨款修建,1983年又增建“赏鹿厅、玉兰院、深柳读书堂、雕花厅”等,占地面积达到80余亩,园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经过几次整修与扩建之后,如今的醉白池既具有明清时期江南园林山石清池相映、廊轩曲径相衬的风格,又具有历史古迹甚多、名人游踪不断的特点。而今园内有四面厅、乐天轩、疑肪、雪海堂、宝成楼、池上草堂等亭台楼阁及邦彦画像石刻、历史艺术碑廊、《赤壁赋》真迹石刻等艺术瑰宝,还有树龄在三四百年的古银杏、古樟树,年龄在百年以上的牡丹。今天的醉白池,古木参天,怪石磷峋,楼台亭谢相连,曲径回廊相接,古朴清雅,闻名江南。她正以绰约的丰姿,优美的风韵,亭亭玉立在云间胜境,深得中外游客的赞赏。

  现在的醉白池分外园和内园两部分,从西门进公园先经过占总面积70%以上的外园,是1959年政府划入的部分。现在外园的风景也很不错,景点以新建为主,或从别处搬来一部分古建筑,如清代的“雕花厅”、“读书堂”,但也有少数是原来就有的,如清末的“雪海堂”。

\

  醉白池园林艺术

  醉白池既具有明清时期江南园林山石清池相映、廊轩曲径相衬的风格,又具有历史古迹甚多、名人游踪不断的特点。它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胜驰名江南。以不规则对称等园艺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为相互配衬,融合一体,形成了这座名扬江南的醉白池。

  全园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外园是新建的,内园是原有的。内园为全园精华之所在,庭院相接,亭台错落,长廊回环,清泓秀矗。堂、轩、亭、舫、榭、池组成了主体建筑群,有池上草堂、玉兰院、雕花厅、四面厅、束鹿苑、卧树轩等十景。内园以黄石堆砌的长方形水池为中心,四周绕以楼阁亭榭和长廊,以及高低错落、迤俪相连的花墙。池周怪石林立,用我国明代见石不露土的手法叠成,精莹剔透,富有诗意。外围则置有长廊、云墙和楼阁,高低错落,迤逦相连;花圃水榭,石桥漏窗,小巧玲珑。园内廊壁和部分庭园里,石刻碑碣较多,这是该园的特色之一。

\

  主要景点

  醉白池胜景颇多,有莲叶东南、花露涵香、半山半水半书窗、疑航、邦彦花像廊、雪海堂、四面厅、乐天轩、卧树干、池上草堂等十景。整个园以黄石堆砌的长方形水池为中心,南半池有曲廊环绕,东岸有大湖亭、水榭,西岸有六角亭,北部池岸有一株三百多年的大樟树。四周多数建筑物由高低错落的花墙迤俪相连。池上草堂跨于水上,原来挂着清初画家王时敏所题的“醉白池”匾额,不幸在“文革”中遭劫,今为邑人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重书,风格近唐隶,运笔舒展流畅。凭栏俯望,水中堂榭亭台、花木山石与岸上景物相映成趣。醉白池建筑采用自然布局手法置于池周,与景物互为对景,起到步移景换的艺术效果,形成了当时醉白十景。

  从人民南路西大门进园,迎面是一座大型砖刻照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醉白池的风光景点。沿着两排法国梧桐和棕树林荫道向东行,途中可见一座崭新的院宅,那就是迁建不久的清代雕花厅。再向前是一座拱形石桥,石桥底有一对茅亭,上桥可纵观南北开阔的荷花池。夏秋之际,湖中荷花盛开,清香扑鼻。荷花池上有曲尺形长廊和鹤亭。过桥穿过杉树林,由西边廊屋可进入内园,这就是醉白池景色的精华所在。

  醉白池池沼面积有600余平方米,乱石堆砌,别具一格。内有老树轩、池上草堂和鸳鸯亭等胜景及宋、明以来的名人碑碣、石刻。那曲亭榭围拥池水,游人依栏赏景,趣味盎然。池南廓间壁上有《云间邦彦图》石刻,镌明、清松江府属各县乡贤名士百余人之画像,刻画甚工。

\

  砖雕照壁--醉白池公园大门口的砖雕照壁,是一座反映醉白池及松江古代风物的建筑。它以斜眺俯瞰的角度、以浮雕的精致刀法,将醉白池的主景、近景、远景、背景等突现出来。

  长廊--外湖区有一条穿湖而过的弧形长廊,长达七八十米,廊边有石砌坐凳,廊外植有珍贵花木。长廊中段的边上有个亭榭(建在岸上谓之亭,建在水中为之榭)。亭榭六角翘檐,檐角翘起,亭顶又高又尖,顶上停着一只仙鹤,即华亭鹤。

\

  池上草堂--池上草堂无疑是内园的主景,其名取白居易《池上篇》“有池一方”之意,草堂并非真的是草,而是具有100多平米的典型清代建筑。它建于清代宣统元年,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胜而驰名中外,整座建筑凌空于池上,气势雄伟,古朴雅观,堂正中挂有一块“醉白池”匾额,堂前有乔木参天,怪石布岸;堂后桂林华茂郁郁青青。上有树荫蔽日,下有流水通池,曲栏横槛,临于水上;小桥流水,座落池畔。池中莲叶东南,花香阵阵袭来, 自有一番诗情画意。

  醉白池堂上匾额“醉白池”三字,是邑人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墨宝,风格近唐隶,运笔舒展流畅。里面“香山韵事”横匾,是著名书法家胡文遂先生墨迹。池上对联“韩公高意题醉白池,顾士雅仿名清池”概括了醉白池取名的由来。堂内有书法家胡文遂先生书写的挠闵皆鲜聪匾和明清时期的古桌椅,茶几等。池中莲叶东南,花香阵阵而来,若自有一番诗情画意。

\

  雕花厅--雕花厅是明代南安知府、松江藉名人张东海的后裔建造的清初古建筑,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为三进二庭四厢房,是一座结构谨严的江南古典民宅。门厅粱枋上密布着百花及人物浮雕,十分稀有珍贵,前厅雕百花,后厅雕人物。雕花厅比苏州东山雕花楼早一百多年,是江南地方雕花细腻、不可多得的一座古建筑。

  前厅的窗棂上、门楣上、梁坊上雕的都是各种各样正在开放的花。厅内中间放置的大屏上有“百花齐放”四字,概括前厅雕花的内容。雕的花不重复,有神韵,细腻无比,栩栩如生。正像柱上的对联所说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蔽卧晓枝”一样,将花的情态雕活了。

  后厅包括厢房在内,门窗上,门楣上都是一整套的三国人物故事浮雕图,每幅图反映三国中一个故事,前后决不重复。从“桃园结义”开始,到司马懿统一中国为止,大概有三国人物故事图一百多幅。

\

  《云间邦彦图》石刻--清雍正、乾隆年间,松江出了一位著名画家,他善绘山水花卉,又擅长人像,松江醉白池内《云间邦彦图》石刻,就是这位徐璋画家所作。他访求松江府籍各故家收藏的影照百余人,精心摹绘于白绢上,装裱成册。画像中“邦彦”,取自《诗经》“邦之彦兮”的诗句,“云间”乃松江之前称。为松江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献资料。

  徐璋,字瑶圃,画技高超,所绘的松江《邦彦图像》,不仅善用古法,且有所创新。除用线条勾勒外,又用淡墨或颜色渲染晕托,使人物面部浑然有立体感,入画者眉目须发,红如膏芒,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实为画像中的杰作。传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仇竹屏、顾香远两太史都认为《邦彦图像》萃松江一代名人,且画艺极工,为乡土之重要文献,允许勒石,以垂久远。后人把这幅石刻《邦彦图像》就嵌砌在府学宫明伦堂的壁上。民国初年,地方人士把它从移出,嵌在醉白池的廊壁上,以供众多的游人瞻仰。这是醉白池的镇园之宝。

  “文化大革命”中,《邦彦图像》经有关人员用纸筋石灰加以粉刷,幸免于难。后撬起纸筋石灰,除个别石刻略有损坏外,其于基本上恢复本来面目,现能嵌置在松江醉白池的游廊上留传后世。

\

  “十鹿九回头”石刻--是反映松江历史传说的一块石刻,这块石刻浮雕略呈方形,边长约一米。画面上是十只雄健的梅花鹿在奔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十只鹿中有九只都是回头看的,所以叫“十鹿九回头”。雕于何年,一时难以考证,据推测,大概是民间工匠根据民俗传说,在明清之际雕刻而成。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记载:“以做事不全者,谓之十鹿九回头”。民间一般传为:松江历来为鱼米之乡,外出做官或经商的人,十有九人都是思念家乡、且要返回家乡的。因鹿与禄谐音,寓意为靠俸禄吃饭的人十有八九要回到富庶的家乡来,叶落归根,不忘故土。所以“ 十鹿九回头”就成了留恋故土的代名词。

  这块石刻,最早嵌置于松江普照寺前石桥旁边壁上,桥被拆除后,石刻被搬到“云间第一楼”上陈列,楼毁后(1950年)才搬至醉白池园内。

\

  “难得糊涂”碑刻--“难得糊涂”这组字句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于官场失意之际书写的。当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府,时遭受严重灾荒,庄稼颗粒无收,农民到处逃荒求乞,饿死灾民较多,大批农民涌向官府求粮。按照当时官府规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需向上一级官府办理审批手续,来回周折,少则也要七天。郑板桥眼看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不能再等待,于是果断毅然地打开粮仓,迅速向灾民发放了救济粮。灾民得救了,而郑板桥却被罢了官。罢官后的他就挥笔写了“难得糊涂”这组字句。

  “竹叶诗”碑刻--碑石上刻画的竹叶,其实是关羽作的一首四言五绝,寄托对刘备的日夜思念之情。竹叶组字排列是:“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羽身在曹营在汉,知道兄长刘备下落后坚决要回到刘备身边去,由于曹操设防森严,因此发生了三国演义中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魁星像”碑刻--此石碑刻刻于清代嘉庆年间。其用孔子的话“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组画成了一个“文魁”像。其“正”字为额头、眼睛、鼻子,“心”字为嘴,“修”字为左手和腰,“身”字为右脚,“克”字为右手,“克”字上面一横被画成一枝毛笔,“己”字为耳,“复”字为腰带结子,“礼”字为左脚。看上去,这个文魁星还在手舞足蹈呢!传说文魁手中的笔点到谁,谁就会中状元。

\

  四面厅--池上草堂的东侧相隔一条石板小路,有一座同样坐北朝南的明代建筑,位置偏南一些,这就是四面厅,因其四面均有花格长窗贯通而得名。厅前有300余年的大香樟浓荫蔽日,厅后有百年左右的古紫藤盘旋缠绕,十分古朴典雅。

  原为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泼墨畅吟之处,别名“柱颊山房”(又名东园),董公曾为此厅书屏“堂敞四面,面池背石,轩豁爽恺,前有广庭,齐柯丛筱,映带左右,临世濯足,希右振缨”。

\

  疑舫--四面厅的东北不远处,又有一似屋非屋、似船非船的明代建筑“疑舫”,它比较低矮,“舱门”是面西的,呈八角形,上有“疑舫”匾额,据说是董其昌手迹,从“舱门”走入,前为书房,后似卧室。南北均有窗,南窗外是个小天井,有叶状洞门与外相通。北窗外是临水的,石基下即是河道,设计巧妙,尤其适合盛夏时在此小憩消暑。疑舫与四面厅之间,植有两株已逾百年的老腊梅,至今仍在寒冬时花香四溢。

  小湖亭--池的东北角有一个建在岸上的半屋式小榭,其名却叫“小湖亭”,它近水而不临水,系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所建,人在榭中,可北望古樟、四面厅,南望池中。榭外北侧,还植有紫花牡丹两株,已逾百年,每当牡丹花开,如果凭栏观赏,无不怡然自得,故取名“花露涵香”。

  大湖亭--池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大榭,名却叫“大湖亭”,它与“小湖亭”同时兴建,由于临水而建,比小湖亭的视角宽阔,是盛夏赏荷的绝佳之处,故取名“莲叶东南”。

\

  三半亭--池的西南角有一个大型六角亭,乃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所建,该亭一半建于岸石上,一半悬空水上,临池三面有窗,其余都无窗,故名“半山半水半书窗”,又名“三半亭”。亭中还有一联:“幽树幽花幽静处幽窗观幽景,清池清水清心境清座赏清荷”。不仅用词奇妙,而且概括了此处能充分观赏荷花的特点。

\

  “乐天轩”--沿着池上草堂东侧的石板小路往北走,过一顶平整的小石桥,就是内园的最后一景——“乐天轩”了。这是一座书房式的建筑,据说在宋代就有了,但后来损毁,用茅屋代替。直到民国16年(1927年)才重建。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所以也是仰慕白居易的意思。该轩虽是民国所建,却颇有明清风格。由乐天轩向东,即是醉白池的东门了。

\

  雪海堂--雪海堂是一座五开间的大厅,是清末宣统年间建造。因此原来的大厅前广植梅花,梅花开时,一片雪海,故叫雪海堂。堂上匾额原是邑人封文权所书,已毁于战乱。现在的“雪海堂” 三字,是邑人朱孔阳在92岁高龄所书。雪海堂西面东面各有一个小庭院,庭内各植有百年以上树龄老桂花树一棵。堂前现有一对石狮,原为明代松江籍宰相徐阶夫人沈氏的墓前遗物,乃现代迁来此处。石狮旁各有一株桂花,树龄已达百年。堂前院子内,还有一个石砌的方形喷水池,周围都是花岗石栏杆,里面养有睡莲。文革前,在该院东园门南侧,还砌着一块看似很平常的石头,石头前有一个石槽,里面盛水,只要用水泼上石头,便显出一个清晰的僧人打坐的侧面像,这就是闻名松江的“泼水观音石”。民国前,孙中山、恽代英等领导人都到过这里开会、演讲,宣传革命道理。

  轿厅--轿厅和宝成楼是一座前后进结构的高大的厅堂,前进为轿厅,后进为宝成楼,中间有庭院隔开。看去古色古香,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 轿厅,是专供主人出门用的轿子的地方,可见当初屋主人是个有身份的财主。轿厅内东侧停放专供男主人用的八人抬的大轿,西侧则停放女主人四人抬的大轿,男尊女卑,非常分明。

\

  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改造 力求“修旧如旧”

  为重现“醉白清荷”美景,最近园方聘请专业清淤队以冲浆、抽取、装船外运等方式全面开展清淤工作,从人民河引入活水,为公园众池注入洁净的流动水源,并将原本互补流通的六处大小水池通过管道连接……松江醉白池公园最近变化不小,“醉白清荷”、“池上草堂”等美景都旧貌换新颜。

  “醉白清荷”曾被誉为松江老十二景之一。可是近年来,园内水体联通的外部水系逐渐被市政建设所填埋,使得园内水体闭塞,加之每年池水周边的落叶日积月累垫在池底,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腐质泥,清荷之水因此变得黑臭,荷花生长也日趋衰败。

  为重现“醉白清荷”美景,园方聘请专业清淤队以冲浆、抽取、装船外运等方式全面开展清淤工作,从人民河引入活水,为公园众池注入洁净的流动水源,并将原本互补流通的六处大小水池通过管道连接。

  “换水”完成后,园内各水池安装了21套“潜水净”——物理氧净化装置,维持良好水质。同时为恢复“醉白清荷”这一景致,还从杭州引进了优良品种的荷花予以补植。

  此外,池上草堂也将修缮一新。建于清宣统元年的池上草堂,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驰名中外,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古厅堂经日久风吹雨淋,四周油漆剥落、磨损、开裂,其观赏性打了“折扣”。时值老公园改造之际,池上草堂也将旧貌换新颜。

  醉白池的内园面积不大,却异常精致,醉白池是松江保存最好又最优美的古代私家园林,游览后不由会令人感叹:美哉,醉白池!今天的醉白池,古木参天,怪石磷峋,楼台亭谢相连,曲径回廊相接,古朴清雅,闻名江南。她正以绰约的丰姿,优美的风韵,亭亭玉立在云间胜境,深得中外游客的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