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了,把“心”带回家

 tuzididie 2014-01-12
插图:李媛
 
  还记得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央视在基层采访时,曾问过一个著名的问题:你幸福吗?最简单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反思。
  2014年伊始,春节来临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又抛出了一个“简单”问题:你快乐吗?此次的调查共有21万人在线参与,采访者横跨上海、北京、成都、西安等6座城市做了视频访谈,重心在于探寻自己的快乐与家人的快乐,并试图找寻、弥补两者之间的距离。
  在新春佳节这个寓意合家团聚的时间节点,也许重新审视快乐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条文,此法于7月1日起实施。“常回家看看”入法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谁“守约”回家看看?谁能把乐带回家?子女心中家人的快乐是什么?家人想要的快乐究竟又是什么?这才是春节“常回家看看”背后的深意。
  
快乐认知存巨大落差
  2014年新年刚过,关怡梅就收拾行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过去几年,每年要拖到1月底2月初她才会动身,今年则提前了大半个月。关怡梅说,提前回家,是出于几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今年春节的时间比较早,春运1月16日就开始了,关怡梅的老家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这条路线是春运时的最拥堵路线,极难买到车票;另一方面,关怡梅在上海从事的是纺织业,今年公司生意不好,12月她就辞职了,“我淘到了春秋航空340元的便宜飞机票,少了火车回家的舟车劳顿,赶紧飞回去。”关怡梅告诉记者,去年她直到年初三才折腾到家,今年正好早点回去陪陪父母。
  过节回家,礼物自然是少不了的。父母身体不太好,关怡梅买了些深海鱼油等保健品和补品准备送给父母。她也计划好了,趁着春节之前还有段时间,陪父母去华山旅游几天。不过在这件事上,她和父母有点小小的摩擦,“我跟父母说了一起旅游的事,他们好像都不太愿意,说不用陪他们出去玩,多待在家里几天,省点钱留着买套房子。”
  这让关怡梅多少有些“好心没好报”的沮丧,她告诉记者,自己19岁就外出打工,今年快要27岁了,8年里回家次数不会超过10次,更从来没有带父母出去玩过,现在生活稍微好些了,就想着带他们出去玩玩,让老人家开心开心,“我今年7月就要结婚了,男友是江苏人,以后回家机会说不定更加少了。”
  在关怡梅心中“一起旅行”的快乐,却并不是父母心中所想所要的快乐。春节团圆之际,归家的儿女也许很少有人想过,自己与家人、长辈之间的快乐,并不一定有着相同的认知。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土豆网联合发布了《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通过随机抽样配对调查的方式,在北上广等6座城市访谈了360组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或伴侣,并在线访问了21万网友,结果显示,75%的年轻人对于家人的快乐认知,与家人实际的快乐程度存在落差。双方分数落差在10分以上的达到38.3%,最大落差值竟达到67分。随着城市环境的不同,落差度也不同,上海、广州和西安相对较高。
  中国社科院的调研发现,年轻人评估的父母快乐指数为85.4分,而父母实际评估只有77分,平均落差达到8.4分。“一般来说,如果落差在5分以上,就可以认定为认知偏差。”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在一线城市这个落差更大。
  从具体数据来看,34%年轻人认为送礼物会让家人快乐,32%认为带家人旅行可以为家人带来快乐,21.6%认为努力奋斗改善生活条件可以使家人快乐,但是分别有66.8%、61.9%、76.1%的家人并不认为上述方式能够让他们感到快乐。相反,超过半数的父母家人选择了“聊天、表达情感、一起吃饭、一起做喜欢的事”。
  
落差背后折射关怀缺失
  那么,是何原因造成了年轻人与家人父母对于快乐的认知偏差?《报告》指出,年轻人的快乐多是来自于自我满足或他人“给予”。例如努力奋斗改善生活条件,做好自己不让家人操心以及他人的陪伴、示爱都成为令年轻人快乐的重要因素。
  文化评论人叶传龙认为,年轻人对于快乐的理解,与他们所处的“压力山大”的时代特点有关。庞大的“不快乐”群体基本涵盖了中国各个阶层,高考扩招、研究生自费、学历贬值、自主择业,成为“独一代”、“独二代”,还要承担起沉重的养老任务,“原有的福利体系被阻断后,80后就像一个跳伞者,被教练推出了飞机,这当然会让年轻人失去重心。”叶传龙分析认为,因此很明显看到,80后、90后对于快乐的理解,大都以物质生活至上,而忽略了情感交流。
  对于年轻人而言,由于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忙碌的年轻人与家人相处、彼此交流、关怀的时间非常有限。本次调查同时显示,逾4成受访年轻人认为对家人父母陪伴关怀不够。在相处时间上,近一半年轻人每天与家人相处不足2个小时,1小时以内的则占了4成;在日常交流上,每天保持交流的仅为38.9%,每周交流不到一次的则达到32.4%;从关怀的角度,47.7%的年轻人都不能保证对于家人的持续性关怀,21.6%的年轻人很少关怀家人。
  如果再究其原因,30%的年轻人表示“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超过50%的年轻人则认为“表达障碍”造成了对他人的关怀缺失。但年轻人普遍认为,通过奋斗和努力来改善家庭物质生活,是使家人开心的方式。“很多人说,年轻人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自己家人,事实上应该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差,落差背后折射出的是两代人的情感隔阂。”叶传龙说。
  这不禁让人想到去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该法中,“常回家看看”首次被写入法律条文之中。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常回家看看”入法后的首个春节,又是一场“人口大迁移”,根据发改委的数据统计,2014年春运客流量预计将达到36.2亿人次。据此推算,过亿漂泊在外的年轻儿女将回家过年,一家团圆,完成“常回家看看”的“可操作性”。不过,百事公司大中华区主席林碧宝指出,“常回家看看”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入法“约束”,而需要“入心”,这是在法律框架之外、道德层次之上的期许,“仅仅量化每年回家几次、回家带价值多少的礼物没有什么意义,家中父母所要的精神赡养,指的是彼此间心灵的沟通。”
  根据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预测,2013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或超过2亿,而其中一半人过着“空巢”生活。这位律师指出,出于生活和经济压力,很多子女每年回家1、2次,作为父母都能够体谅,但在春节这样的回家时点,社会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为数不多的相聚时光中,给父母送去足够的关怀,找到他们的快乐并给予快乐,提高“常回家看看”的质量。
  
家不以远近,乐无论大小
  在法律层面上,“常回家看看”有了强有力的约束;在道德层面上,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常回家看看”的反思。春节,是子女与家人团聚的节日,而春节的意义也不局限于亲人之间的团聚,对于失独老人、贫困老人、子女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老人家庭,一场社会的关爱正悄然来临。
  前不久,百事公司发起了“快乐送”的新春关爱活动,提出“家不以远近,乐无为大小”的理念,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妇基会)、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以及众多明星,呼吁人们用实际行动送出关爱、收获快乐,将快乐汇聚起来,共同把乐带回家。
  年过八旬的老人魏淑珍,独自照顾残疾的儿子和年幼的孙子,一个母亲撑起一片天,面对极其简陋的房屋,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想有个家”。在收到名为“母亲邮包”的公益捐助时,她热泪盈眶地说,她其实几次想要轻生,但一想到家中的儿子和孙子无人照顾,心中又割舍不下。
  据悉,“把乐带回家母亲邮包”公益项目旨在让边远山区的贫苦母亲温暖过冬、快乐过年。邮包内包含有冬季保暖用品等10多种物品。活动发起人、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首席市场官李自强告诉记者,“贫困妈妈们虽然一贫如洗,却仍然顽强坚韧。我们所送给她们的不只是物资,其实更是一份坚强活下去的希望。社会上还有许多需要关爱和帮助的弱势群体,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呼吁和感染更多人一起送快乐,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快乐年。希望‘家不以远近,乐无为大小’的理念能够不断传承,让‘快乐送’融入大家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共同实现快乐的中国梦!”
  据悉,1月15日至18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再次携百事下到基层,在青海和贵州开展“把乐带回家·母亲邮包送给贫困母亲的新年礼物”落地活动。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甄砚告诉记者:“‘把乐带回家-母亲邮包’公益活动,是公益组织、企业力量的一次整合,同时契合了公众参与慈善的内在需求。活动旨在为公众搭建一个慈善参与平台,号召公众身体力行,传递社会关爱,为贫困母亲送去实实在在的新年祝福,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与此同时,在后台,由妇基会、百事公司、天猫共同发起的“网络微捐”于去年12月20日正式上线启动,打开了“网络微捐”公益新模式,借助网络的力量,带动更多年轻人把快乐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据了解,用户每送出“2元”,便送出一份快乐,100份快乐将汇成一个“母亲邮包”。项目官网和天猫网站也将全程公示,以透明促公信,让公众获取知情权、监督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慈善的认知,推动全民公益,让“家与快乐”在更大的维度上伴随每个人快乐过节。
  
车票难买,旅途漫长,年礼压力大…… 过个年还真不轻松但是,回家还是很快乐
  “过年回家”是萦绕在每个外出工作、学习的人们心头上的一抹温暖,也是每年年初人们最关心的话题。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人在旅途的归乡一族,在购票、送礼、交通体验、情绪体验等方面的感受如何。去年年底,上海联通联手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对在上海生活、工作、求学的1200名白领及在校大学生展开调查,并推出首份移动互联沃生活指数白皮书。其中的移动互联“沃回家”指数部分,披露了在上海工作或就读的白领、大学生群体过年/过节与“回家”的各种体验感受。
  
怎么回家?火车是首选
  调查显示,火车仍是人们主要的回家出行方式,但自驾/拼车/租车也逐渐成为人们会考虑的回家出行方式。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相对北方道路交通更发达,长途汽车成为相对重要的出行方式。
  受访者回家选择交通工具分布
  火车:72.1%
  长途汽车:33.3%
  飞机:18.8%
  与别人自驾拼车:7.3%自驾:3.5%
  租车:2.4%
  
回一次家,路上花掉多少?
  回家路上的交通开支,白领平均花费1035元。相对而言,大学生一族在回家路上更考虑经济,将近半数的大学生回家出行费用不超过150元。此外,西部地区受访者回家路上花费高于其他地区。
  回家预计交通支出
  东部:1062元/269元(白领/学生)
  中部:860元/277元
  西部:1205元/569元
  北方:1097元/412元
  南方:932元/281元
  总计平均:1035元/355元
  
回家路上如何消磨时间
  随着手机智能化,人们越来越多的碎片时间属于手机。漫漫回家路,睡觉与玩手机成为消磨时间的主要旋律。对白领而言,手机已逐渐占据旅途中的所有时间。
  睡觉:65.0%/75.3%(白领/学生)
  玩手机:63.9%/62.3%
  聊天:59.2%/46.7%
  看风景:43.6%/43.1%
  看书:41.3%/33.7%
  打牌:27.9%/30.9%
  发呆:17.7%/15.6%
  
  不同职业回家路途中打发时间分布
  睡觉:60.2%/69.6%/62.9%/57.6%(老板/管理层/普通员工/公务员等其他)
  玩手机:56.8%/63.6%/69.4%/49.4%
  聊天:59.1%/58.6%/62.4%/48.2%
  看风景:38.6%/46.6%/41.9%/42.4%
  看书:25.0%/45.0%/41.3%/41.2%
  打牌:26.1%/26.4/31.2%/22.4%
  发呆:11.4%/14.1%/23.3%/16.5%
  
回家路上,手机是主要娱乐工具
  随着手机智能化,人们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属于手机,漫漫回家路,睡觉和玩手机成为消磨时间的主旋律。其中智能手机的拥有者在回家路上比非智能手机有更多手机娱乐方式,采用3G服务的用户比2G用户的手机娱乐更丰富。
  听音乐:51.9%/55.9%(白领/学生)
  发短信:38.8%/37.4%
  看下载的电子书:32.6%/37.4%
  打电话:28.1%/29.3%
  上网浏览网页:22.9%/21.6%
  玩手机游戏(单机):22.4%/20.4%
  qq、msn、米聊、啪啪等:21.6%/19.5%
  微博、微信:21%/18.4%
  玩自拍、拍风景上传:9.4%/7.0%
  逛论坛:9.0%/4.6%
  玩在线游戏:5.8%/4.3%
  上网看小说:5.2%/2.7%
  视频聊天:1.1%/0.8%
  
白领年礼账单:3000元是“起步价”
  多数受访白领预计年礼支出在2000元-10000元,5000元左右提及最多。
  预计回家红包开支分布
  500元以内:3.3%
  501元-1000元:12.2%
  1001元-1500元:9.5%
  1501元-2000元:10.8%
  2001元-2500元:11.9%
  2501元-3000元:13.6%
  3001元-5000元:17.6%
  5001元-7000元:11.3%
  7000元以上:9.9%
  
东部地区送礼开支最高
  大部分受访者预计花费至少半数工资以上准备年礼,开支压力可见一斑。
  预计不同地区回家年礼与红包均值情况
  东部:6706元/4208元(年礼总开销/红包开支)
  中部:4721元/3148元
  西部:5472元/3142元
  南方:6437元/4290元
  总计平均:5797元/3613元
  
  年礼占月工资比重
  月工资0-25%:5.7%
  月工资25%-50%:18.2%
  月工资75%-100%:26.5%
  月工资的1-2倍:19.6%
  月工资的2-3倍:5.3%
  月工资的3倍以上:0.9%
  
男人送礼更大方
  男人在送礼上比女人更大方,年礼预计开支明显高于女人;中高层管理者拥有更广泛的社交范围,其年礼开支也更高,一般职员年礼支出与红包开支相对最低。
  男士:6121元;女士:5482元
  
收入越高,“出手”越爽气
  3万元以下:2806元/1436元(年礼总开销/红包开支)
  3-5万元:2495元/1628元
  5-7万元:3492元/2201元
  7-10万元:5083元/3106元
  10-13万元:7239元/4300元
  13-15万元:9017元/5829元
  15万元以上:9729元/6429元
  
不同职业,年礼开支差别大
  个体经营者:6007元/4087元(年礼总开销/红包开支)
  私营企业老板:4536元/3163元
  自由职业者:4206元/2349元
  专业人士:5649元/3291元
  国内企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6333元/4270元
  国内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6572元/3907元
  三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7285元/4669元
  专业技术人员:5153元/3145元
  公务员:5000元/2705元
  一般职员:3333元/2413元
  
过年年礼:年货、红包最流行
  调查显示,年货与特产仍是白领准备年礼的大热,3C数码产品在礼品类型中提及较少。
  选择礼品类型分布
  年货、土特产:79.1%
  红包:72.3%
  衣服美容等时尚礼品:56.8%
  手机及平板电脑:26.0%
  其他3C数码产品:23.1%
  
不同地域的白领、学生预计收到年礼价值
  东部:1453元
  中部:1268元
  西部:1888元
  北方:1592元
  南方:1435元
  总计均值:1517元
  
西部地区大学生预计收礼价值最高
  大学生最希望收到红包与手机、平板电脑等3C数码产品,相对不喜欢年货、土特产礼品。其中西部地区受访大学生收礼价值最高,北方地区受访大学生收礼比南方更高。
  大学生希望收礼分布
  红包:60.4%
  手机平板电脑:52.6%
  其他3C数码产品:39.3%
  时尚礼品:19.2%
  年货/特产:11.0%
  书籍:0.2%
  
回家总是开心的
  高强度、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白领对回家过节更开心,但也有相对大学生更多白领由于家庭、工作、开支等因素对回家感觉忐忑不安。
  非常开心:36.0%/34.2%(白领/学生)
  很开心:48.5%/40.6%
  一般:12.7%/22.8%
  忐忑不安:2.7%/1.8%
  很不开心:0.1%/0.7%
  
回家过节外出娱乐时间占比
  基本在家很少出去:10.1%/21.0%(白领/学生)
  占在家时间很少一部分:21.3%/25.0%
  占在家较少时间:38.9%/32.7%
  占在家较长时间:26.8%/18.2%
  占在家时间很大比例:2.9%/3.1%
  
在家过节怎么玩
  调查显示,家庭聚会、外出聚餐、看电视、逛街、打牌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5大过节消遣方式;看电视、打牌、看视频、打麻将、上网聊天则是宅在家过节的提及最多的消遣方式。
  回家过节在外消遣方式分布
  家庭聚会:71.7%
  外出聚餐:49.6%
  逛街:44.1%
  唱KTV:33.0%
  看电影:31.9%
  出游:28.6%
  泡吧:5.8%
  
  回家过节在家消遣方式分布
  看电视:46.6%
  打牌:37.1%
  上网看视频:36.6%
  打麻将:33.7%
  上网聊天:32.8%
  上网玩微博:27.1%
  在家玩游戏:23.6%
  玩桌游:17.2%
  逛网页泡论坛:12.9% 

记者 徐晶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