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外耳道炎

 学中医书馆 2014-01-12

外耳道炎


是耳部的常见病,多由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或游泳、洗澡等耳内进水,耳内皮肤渐湿软化等,致使细菌感染,引起外耳道发炎。症状表现可分为两类:一是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一是外耳道疖肿。两者皆剧烈的疼痛,张口、咀嚼、牵拉耳郭、压耳屏时,疼痛加重,疖肿溃破后,可自愈,但易复发,容易导致耳周蜂窝织炎或脓肿等并发症。

辨证分型

      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耳道瘙痒、灼热、微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或有少量渗液,或伴发热、头痛、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耳痛明显,口苦咽干,烦躁发热,便秘溲赤,外耳道弥漫性红赤、肿胀、糜烂、渗出黄色脂水或脓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耳道瘙痒,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外耳道皮肤潮红增厚、粗糙脱屑,舌淡,苔白,脉细数。

      四、辨证论治 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证 [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祛湿。

      [方药]银花解毒汤加减。耳道红肿疼痛明显者,可选加皂角刺、白芷、桔梗等,或可配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证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便秘者,可加大黄、玄明粉等。

      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证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地黄饮加减。耳道皮肤增厚暗红者,可加桃仁、红花、川芎等;局部潮红肿胀、分泌物稀少,日久不愈者,可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

      五、适宜技术

      1.清洁外洗法

      适用于耳道有脓或耵聍或耳道不洁者,本法也可以认为是其他外治疗法的前提疗法。用药物加水,浸泡、煎熬至一定浓度,制成液体制剂,直接清洁淋洗患处。既可清洁局部,又可使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淋洗药液可选用板蓝根、鱼腥草、黄柏、蒲公英等,煎水取汁清洁外洗。

      [注意事项]将药液温度控制在患者皮肤耐受的程度,注意用药后皮肤的反应;清洁时,避免局部过多过重的擦拭。

      2.涂敷法

      将药物涂敷患处,以起到局部治疗作用。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粉散剂或膏、糊剂,涂敷于局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祛腐之功。

       常用青黛散、四黄散、金黄膏、黄连膏、紫金锭等,或用野菊花、木芙蓉叶、鱼腥草等鲜品捣烂外敷,也可用5%鱼石脂软膏、金黄膏、紫金锭等,敷于红肿处。

      [注意事项]在应用清洁外洗法清洁干净外耳道后,再予涂敷。

      3.通耳散吹耳治疗

      [制备方法]枯矾、五倍子、全虫、硼砂各10克,冰片25克,黄丹5克。将上药共研极细粉装瓶备用。

      [功效]祛风湿、除痒痛、消肿胀、活血络、通耳窍。

      [用法用量]常规消毒耳门、耳郭皮肤,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分泌物,将通耳散用硬纸筒吹入耳道,每日两次。

      4.疔疮散棉栓治疗急性外耳道炎

      [制备方法]参三七粉100克,玉枢丹10克。上两种药碾末混合,加食用香醋30毫升调成糊状,装入经高温高压灭菌的容器内备用。

      [用法用量]每次上药前,将外耳道以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清洗,拭干后以棉栓疔疮散塞入耳道红肿部位,患侧耳周可辅以止痛消炎膏外敷,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一、内 治

西药

  复方新诺明,成人首次量4片,以后每次2片,每天2次。小儿每千克体重25毫克,首次量翻倍(用50毫克),每天2次。
二、外 治

(一)西药

1.鱼石脂软膏,外涂,每天2次。


2.金霉素软膏或红霉素、四环素软膏外涂治疗。

3.清洗外耳道后(用3%双氧水清洗),滴入0.25%氯霉素液(眼药水亦可),每日3~4次。

(二)中药

1.复方延胡索酊,外搽局部。适用于剧痛者,有止痛作用。


2.可参考选用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药治疗方法。

  【防护】①平时注意耳部卫生,不乱挖耳屎。耳内进水后,应用干棉签将水及时吸出。②患病后,最好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饮食
以流质为宜 

外耳道炎  
 
耳炎灵
[药物]枯矾 8 克,黄柏 2 克,黄连、猪胆汁粉各 1.5 克,冰片 0,2 克。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装入大口瓶中,紫外线照射 45 分钟备用。 使用前用 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拭干后将药末撤于患处,隔天 1 次。 [疗效]此方治疗外耳道炎症 186 例,全部治愈。一般 3~5 次可愈。 [来源]吕韶光,等,陕西中医
 

芩柏滴耳液   
[药物]黄芩、黄柏各 12 克,枯矾 6 克,冰片 3 克,麻油 500 毫升。 [用法]将黄芩、黄柏放入麻油中浸泡 24 小时,置入铁锅煎炸变为黑 黄色,取出后研末,与枯矾、冰片细末同时放入麻油煮沸,过滤装瓶备用。 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局部涂抹或塞入外耳道,每天 1~2 次。 [疗效]  此方治疗外耳道炎 96 例,痊愈 93 例,无效 3 例。 [病例]  朱×\u65292X男,3 岁。1 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耳疼痛,渐加重, 夜间烦躁哭闹不能入睡。检查右耳廓牵拉痛,外耳道急性充血、肿胀,鼓膜 边缘充血。以此方治疗 3 次后症状消失,检查外耳道皮肤正常。 [来源]  谷志平,辽宁中医杂志
  

消炎膏   
[药物]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 6 克,朱砂 1.5 克。 [用法]  将乳香、没药麸炒去油,与余药共研细末,加适量蜂蜜调匀 成膏备用。使用时,用药棉制成粗细合适的棉栓,蘸此药膏塞敷患处,每天 或隔天换药 1 次。 [疗效]此方治疗外耳道疖肿 197 例,有效 139 例,无效 58 例。 [来源]  程煦和,浙江中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