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秋天的海 2014-01-12

2014年1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发布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数据: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去年国产影片占内陆票房58.65%,33部中国影片票房过亿。相较2012年引进片票房以51.54%的占比压倒国产片,国产片在2013年重新夺回市场主动权。而在国产电影“逆袭”好莱坞的背后,更是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张、群众消费理念不断变化以及商业地产投资逐渐兴盛的发展历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尽管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高达217.69亿(约合36亿美元),但在2010年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2009年全国总票房62.1亿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总计不到10亿美金。这与好莱坞大腕们的电影票房有天壤之别。那年全中国电影总票房还不及《阿凡达》一部电影票房收入的一半……2009年底上映的《阿凡达》的全球票房高达27亿美元。同年,北美市场电影总票房高达105亿美元,总票房不足10亿的中国电影市场望尘莫及。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也正是在2004-2009年这个阶段,中国一些核心城市的观众不再宅在家里看影碟,“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10年,《阿凡达》更是带动了全国人民去影院观影的热潮。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四年里突飞猛进,总票房从不足10亿美元成长到将近36亿美元;与之相比,北美市场票房则止步不前,从2009年的105亿美元“微升”至2013年的109亿美元。在过去四年中,商业地产也与中国电影市场同样成长了起来。2012年,全国新开工商业营业面积为2.2亿平方米,2013年约在2.5亿平方米。2013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约400家,影院数也与此同时呈现规模型膨胀,新增银幕数在2013年达到5000块(几乎相当于增加了一整个法国的银幕),购物中心中的影院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猛涨。按照商业地产开发2-4年的周期,影院数量将会在未来进一步增长。

票房成长的背后是商业地产的兴盛与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那么,观众观影模式发生变化的源头又该追溯到哪里?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中国大陆26年电影票房规模变化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2013年国产电影火爆

天时、地利、人和

简单地说,去影院观影的人群主要在三个因素的促使下慢慢形成起来了:一是因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影院观影的体验价值,二是因为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影院的覆盖,三是因为城市人口消费行为的改变促成了去影院观影的动力,分别代表天时、地利与人和。

以上三个因素按时间线分列如下:

1998年,为了拉动内需而进行的住房改革,促使个人购房成为市场主体,房地产行业逐渐趋向于市场化。为了在地价与售价之间找到平衡,将人们勾引到郊外原本荒山野岭的区域,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成规模开发的物业中配套一些商业建筑,为周边住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大部分单个购物中心面积约在5万平米以内,往往以百货为主,配套有超市、影院以及餐饮等,让你“吃喝拉撒 — 购”都可以在一个地方解决了。这些购物中心分流了原本集中在城市传统商业中心的人流,并逐渐推动了在大型城市影院数量的增加。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一站式休闲”模式逐步带动电影市场发展。

2003年,为了抵御非典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城镇化建设节奏加速。5万平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开始在一些北、上、广、深这样的核心城市出现,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从一站式购物逐渐向一站式休闲转变,而影院也随之成为一站式休闲中重要的消费场所。但此时,电影的票价仍然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门槛1994年,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为6元左右,但当时最火热的电影《亡命天涯》最高票价却卖到了15元(一般影院都是10元),而当年北京市民的月均工资为545元,只够看36.33次电影。2010年,引进大片平均票价已超过30元,《阿凡达》的IMAX版票价在一线城市一度卖到180元一张。目前,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约为37元,好莱坞大片一般都在80元以上,IMAX版基本在120至180元之间。20年间,引进大片的普通票价从10元到80元,涨幅为7倍;最高票价则从15元到了180元,涨幅为11倍。2012年,北京市民的人均工资收入为5223元,约为1994年的9.8倍,但电影的最高票价已经翻了11倍,相比之下,还是电影票价的涨幅大。尽管票价高昂,但一部分中等收入人群因为对体验的敏感,成为影院观影的主体,所谓的进口/国产大片支撑了整个电影市场的票房。

2004年之后,因为宽带升级,中国年轻人跟盗版电影接触的平台发生了改变,互联网所能提供的内容比以往更加便利和丰富。在免费面前,之前的光碟从最为犀利的盗版利器逐渐走向没落。2007年11月,华硕第一款易PC上网本面世,拉开了低价笔记本的帷幕,让年轻人从网吧时代劈叉到了笔记本时代。易PC上网本当时只有七英寸屏幕、售价约2500元,掀起全球低价笔记本电脑的浪潮。同时,各大品牌加入上网本战场,华硕的做法还被哈佛商学院列为 “破坏式创新”经典教案。易PC上网本不仅助力笔记本电脑在2008年迈过年销售一千万台,也使得光碟这种传统载体逐渐退出盗版电影市场,以前流窜于大街小巷卖盗版光碟的小贩,慢慢的转去卖煎饼果子。

2009年时,因为视频网站的兴盛,中国观众与全球电影之间的接触已经变得非常紧密。但是这一年视频网站集体放了观众们的鸽子,9月,部分视频网站发起反盗版联盟,促使所有主流视频网站开始逐渐清理盗版电影,观众获取盗版电影的渠道只剩下P to P工具(观察者网编辑注:P to P即对等网络,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可以发起一个通信会话。P to P中实现共享文件资源的软件有Napster和Gnutella等。用户可以直接从任意一台安装同类软件的PC上下载或上载文件,并检索、复制共享的文件。)对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来说,这样的转变抬高了观看盗版的使用门槛,政府不断加大的反盗版力度又让盗版光碟的产业体系难以翻身,因此一度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有线电视的电影点播逐渐升温。

2010年1月,《阿凡达》的上映成为电影市场的标志性事件。该片在中国大陆横扫14亿元票房。观众们忽然发现影院观影确实与PC、电视有着一定的区别,为了迎合观众们的需求,3D银幕在当年从700块迅速增长至2000块。在2008年加速上马的商业地产项目又支撑了银幕数的不断扩张。以目前的七大票仓城市为例,购物中心在2010年的开业面积合计达到了500万平米以上,是前一年的两倍之多。由于商业地产建设密集增加的影院,又促使原本高昂的票价开始浮动,各种折扣形式陆续出现,团购网站在这一年的兴起更是加快了票价浮动的力度,让影院观影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阿凡达》上映成为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愈来愈多的人选择去影院观影。

2012年,某网站有过一个调查,在票房排名前200名影院中,有185家是位于购物中心内,独立的单体影院只有15家,这表明观影购物一体化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消费模式。在这个模式背后,是大量的年轻观众以及女性观众开始主动加入到观影人群中,甚至成为选择电影的主要决策者。与之相对应的,是量贩式KTV热度的减退,这个曾经是20岁以下青少年以及女性主要的社交活动场所,逐渐被影院所取代。随着观影人群规模的壮大,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进入分众时代。

2013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约400家,二十个大中型城市约开业150家左右,其中仅7个核心城市。新开业购物中心面积就达到了2000万平米以上,很多是超过20万平米的超大型购物中心。同时核心城市消费行为的转变所引发的舆论热度,也带动了全国各地影院建设的热情,影院数在2013年再次呈现规模型的膨胀,新增银幕数在2013年达到5000块,影院在一些城市开始进入过度竞争的阶段。

口说无凭,以图为证:全国银幕数变化与每年7大票仓城市新开业购物中心面积变化。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中国大陆近4年银幕数随商业地产建设高速增长。

从商业地产发展与消费方式追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一站式休闲”模式带动电影市场发展。

中国电影市场崛起原因总结

影院观影因为可以提供更好的体验,其需求一直存在。只是这种需求受到经济收入、影院数量、盗版影响的制约,曾被抑制,近些年才因为商业地产开发、消费行为的转变被释放了出来。促使观众走入影院观影的因素有很多,但核心要素无非是这样几个原因:

1.成本收益: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当影院观影成为购物休闲一体化中的某个环节时,曾经制约影院观影最主要的时间成本便大大降低。随着影院密度的增加带来的出行便利和票价折扣,相对比其他休闲娱乐项目,影院观影的经济性因此提高。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影院观影所能给观众带来的收益,无形中就拥有了更高的价值。

2.投资产出:国家为了鼓励经济转型,对文化创意产业所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正在不断加大电影产业从制作一直到放映环节的支持力度。在这些政策刺激下,迅速涌入的资本加速了影院观影市场的成熟,其中大部分的资本配合2008年之后商业地产市场的兴盛,沉淀在了影院建设中。2012年,全国新开工商业营业面积为2.2亿平方,2013年约在2.5亿平方米,按照商业地产开发2-4年的周期,未来几年,我们应该还将会继续迎来影院数量的膨胀。

3.技术革新:电影产业目前正好处在了一个全球技术升级的阶段,一是数字技术全面取代胶片,二是3D技术的普及。3D电影拥有天然的防盗版优势,以及更好的影院观影体验,促使了国内观众更多的走入影院。国内的影院建设也抓住了这一次技术升级的契机,截止2013年上半年,中国已经拥有3D银幕11854块,占整体银幕数的77%,相信不用多久,中国会首先在3D银幕总量上超过美国。

综合自虎嗅网王义之专栏文章等内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4_01_10_198864.shtml
来源:虎嗅网等 | 责任编辑:朱康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