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生意远及邻地今夕建筑留下趣闻———文兴祥的那些人和事 [中国玉溪网发布时间:2014-01-02 进入社区 来源:]□记者 顾世丹 文/图 位于棋阳路的黄色大房子是玉溪人郭新民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不仅是玉溪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同时,它还蕴含了当地的风物人情。 1947年春夏之交,受李鸿祥邀请,罗庸、刘文典、钱穆3位著名学者到这里饮涩水,并曾提议建一亭子,取名为“洗心亭”。 1947年,当文兴祥发展到高峰期,地方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后,当时国内较有影响力的3位学者来到玉溪,并居住于此。 位于中心城区的“文兴祥”对于老玉溪来说有太多的记忆。除了人们所了解的它是玉溪旧时有名的商号等以外,现在人们所关心的似乎已经不再是这所商号建筑本身,而是与之衍生的趣闻。这些趣闻融合于历史之中,并被人们渐渐遗忘,以至于当有人说起它的故事时,人们会表现出诧异的表情,问:“还有这种事?” “文兴祥”见证昔日辉煌 “文兴祥”位于中心城区棋阳路,主体为黄色,是玉溪人郭新民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并用来做棉纱换布生意的一个商号,它是中西结合“五天井天台”建筑的代表,是玉溪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据了解,文兴祥创始人郭尚文,生于清光绪年间。民国元年,其15岁的儿子郭新民在昆明读完南区太傅坊小学,因无力再升中学,便和父亲郭尚文在昆明摆摊做土布生意营生。因以薄利招揽顾客,财源不竭,仅两年便购得铺面一间,随即撤摊开铺,安稳落脚。为进一步扩大经营,又以经营棉纱为主。因得广商祥和号的关照,铺面取牌号为“滇省文兴祥纱布庄”。经过发展,慢慢的生意越来越好,直至到达其高峰。 期间,文兴祥在昆明先后购置了打猪巷(现维新街)金漆彩画的土木结构楼房三院、威远街菜市铺楼房二大开间。在玉溪县城瓦货街(现棋阳路)买得顾姓及毗邻旧房地数亩,改建为当时堪称宏丽的中西结合之宫殿式四合五天井三天台。同时,还在郭井开办了老式之利群织布厂,以及开办了专营玉溪至昆明的福安汽车运输行。而这时的文兴祥,也渐渐成为玉溪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 关于文兴祥,家住北门街老巷子的赵开华说:“听老辈人说,那时文兴祥在玉溪、昆明等地都开展了以纱换布的业务。当时昆明状元楼附近,还有近百家四川籍的个体织布户,也大量背生布来换棉纱。那时候,文兴祥在玉溪州城、北城租铺兑换,后又扩大至大营街。每逢街天,天没亮人们就做好开铺前的准备工作。由于郭新民少小家贫,曾多次说‘如事业上能够不断发展,将以余力办学,由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可惜的是,到解放前只办了一所新民幼稚园。” 时值今日,当人们说起它的时候,是否还会记得呢?而随着岁月的洗礼,除了文兴祥自身,它还会向人们展现怎样的风物人情? 起家传说各有不同 记者行走于人民路、南门街等玉溪的老街之中,人们对于文兴祥似乎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都集中到了它如何起家上。那么,在人们口中文兴祥是如何起家的呢? 人民路与文兴祥仅一路之隔,从地理位置来说,居住在这里的人是最了解文兴祥的。“文兴祥放了一串鞭炮便起了家。那时,广商祥和号在昆明经营棉纱,开张之前,曾邀昆明城内外较大铺面的商号老板前去赴宴,目的是便于相互联络。但由于门户之见,商户们都不予理会。据说当时在门前迎候的人,见无人前来很是丧气。就在这时,一位衣着朴素、面容憨厚的中年人笑盈盈地迎上前来,手中还提着一串鞭炮,向迎候的人说:‘我是来贺喜的。’其后,人们把他迎进门说:‘你真是好人!谢谢你看得起我们广(广东)人……’从此,文兴祥得到该商号的万般关照,就发起来了。”82岁的冯家琪这样说道。 而据记者了解,关于文兴祥的起家还有其他说法:即文兴祥起初在昆明打猪巷盖房子时,从地下挖出了两大缸银子做本钱,才逐渐发起来。 由于人们对文兴祥发迹的历史众说纷纭,除了史料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外,人们似乎更愿意探索传闻中所说的内容。因为在他们看来,传闻中的内容总有个起源,不会无缘无故编造一个。而这样的看法正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更多来自于文兴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旧时人们对这所黄色大房子的敬畏。想想,那时当人们看见这样有别于传统建筑的“豪宅”时,会怎么想?里面住的是谁?从哪里来?一切都是谜。 史上名家曾入住“豪宅” 随着文兴祥生意的红火,凭借着它在当地办学、“平盐”、建盖玉溪县参议会等贡献,影响力也渐渐扩大。1947年,它迎来了3位当时在学术上同样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学者。 据记载,1947年春夏之交,云南“重九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过云南省民政长(省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的李鸿祥邀请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罗庸,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刘文典,以及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3位著名学者到玉溪参观游览,并住于文兴祥。 关于这3位学者在文兴祥做了些什么,史料中并无详细记载,而记者也未寻获到相关线索。据记载,他们3人在到达玉溪之后,是由当时的玉溪县长严中英亲自出面接待,并安排住在玉溪名绅郭新民住宅文兴祥。期间,他们游览了九龙池、李鸿祥故里杯湖村、大士庵、灵照寺等。据了解,当时严中英还送这3位学者去饮涩水。他们饮后还建议说,可在此建一亭子,供游人休息。刘文典将其取名为“洗心亭”,但并未实现。 行走于大营,当记者问及有关罗庸、刘文典、钱穆3位著名学者到这里喝涩水的事情时,老者们都不曾听说。或许这只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遗忘了,又或许只要多一点好奇心它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