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花山寺壁
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录自《苏学士文集》)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早年做过荥阳、长垣县令,后受范仲淹推荐,到朝中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终因冒犯权贵被罢黜,退居苏州,筑沧浪亭。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和欧阳修、梅尧臣交好,致力于诗歌革新运动,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诗风奔放流畅,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
全诗大意: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栽培香花需要经常辛勤地修剪培土,因为香花容易凋零而杂草容易蔓延。该诗后两句,是激励人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著名佳句,用来比喻人必须努力克服缺点,才能培养好品德,取得更大进步。
题德云堂
宋·孙觌.
千丈银山屹嵩华,浪涌云屯天一罅。榜舟夜并鼋鼍窟,杖藜晓入鸡豚社。处处人家桔柚垂,竹檐茅屋青黄亚。牛羊出没怪石走,蛟龙起伏苍藤挂。楼殿青红隐半山,两腋清风策高驾。
饥鼠窥灯佛帐寒,华鲸吼粥僧跌下。世味久谙真嚼腊,老境得闲如啖蔗。山灵知我欲归耕,一夜筑垣应绕舍。(录自《吴郡志》)
【作者简介】
孙觌(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大观进士,历任国子司业、侍御史、翰林学士。汴京沦陷,为宋钦宗起草制降表。曾被李纲罢官,安置归州(今湖北秭归)。后被主和派引入朝,任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外任温州知州、平江(今苏州)知府,以扰民罢职。绍兴元年(1131)起知临安府,次年以盗用军钱除名,羁管象州,绍兴四年(1134)放还,归居太湖二十余年。孙觌早年弹劾李纲,附会和议,后又依附秦桧党羽,诋毁岳飞,为人所不齿。然孙氏早有文才,工于俪语。又因年寿长,居闲久,学问也深。诗多流连山林,酬答友朋,就艺论艺,不乏淡雅悠妙之作,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花山寺诗(并序)
宋·胡松年
余罢自平江,谋居雪川。过洞庭西山,暂寓观音院德云堂。坐揖湖山胜概,亦足以少洗薄书役矣。数年兵火之祸,何所不至,独此地清凉安稳,岂非林屋洞天,金屣玉柱,为神仙窟宅,有物常护持耶?余愿挂冠终老此间也。
小舟乘凤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杖藜径踏花山去,试问莲开今几许?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渔鼓。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幽磬时和野鸟鸣,飞泉暗泻岩花香。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人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压。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录自《吴郡志》)
【作者简介】
胡松年(1086~1146),字茂老,海州怀仁(今}赣榆县)人。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便闻风敛迹。到任后,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兴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让广大百姓献计献策,监督执行,深受人民拥护爱戴。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坚决抗金,大造战船,建立水军,加强长江防线,得到朝廷的赏识。胡松年出使金国,在金国朝廷上,不顾个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因主战有功,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朝廷每次给予他的赏赐,都婉言谢绝。秦桧当政时,胡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宋绍兴五年(1135),胡松年因极力主战、反对宋高宗赵构与金国媾和而被降职,改任宣州知州。绍兴十六年(1146)胡松年病逝,后迁葬故里。
花山寺
宋·葛胜仲
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礼紫旃檀。亭亭宝刹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桔瘦暗飘红万颗,竹迷曾莳绿千杆。藕花不是南朝梦,真有残香透画栏。(录自《吴郡志》)
【作者简介】
葛胜仲(1072~1144),字鲁卿,江苏丹阳(一说江阴)人。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曾任太学正、太常卿、国子祭酒、邓州知府等职,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年间曾因抵制“花石纲,而被革职,以刚正敢言著名于时。还两度出任湖州知府,“修城郭作战舰以御盗”、“岁大饥发官廪以济民”,深受百姓爱戴。与叶梦得时相唱和,词风亦相近。有《丹阳集》,今存词近百首。
花山寺
宋·范成大
在西山尽处,多泉泓,僧房中数处有之。有汤岐公、胡茂老、枢密孙仲益尚书诸公题诗。
五湖西岸孤绝处,旃檀大士来同住。性空真水遍清凉,随缘出现无方所。蒙泉新洁鉴泉明,沦茗羹藜甘似乳。何须苦问莲开未,桂子菖花了今古。三翁彩笔照青霞,从此他山都不数。
我今闲行作闲客,暂借云窗解包具。魂清骨冷不成眠,彻晓跏趺听粥鼓。脚力有余西坞尽,明日湾头更鸣橹。却上东山唤德云,别峰应在银涛许。(录自《林屋民风》)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历任处州知府、静江知府、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力主抗金,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险遭杀害。晚年退居故乡苏州石湖,与陆游交密。范成大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所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及民生疾苦,尤为生动,被文学史家誉为集古代田园诗大成之作。亦精于书法(其母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 《骖鸾录》、 《吴郡志》、 《桂海虞衡志》、 《范村菊谱》、 《范村梅谱》等。
花山寺
宋·程楠
雨过群峰翠谷飞,白云菘径鸟声微。山僧间卧呜钟起,共话无生醉月归。(录自《全宋诗》)
【作者简介】
程楠,南宋诗人,安徽歙县人,生平不祥。
花山寺
宋·方信儒
万花春老正红酣,不是丛林优钵昙。山下女郎来问讯,未饶萱草解宜男。(录自《全宋诗》)
【作者简介】
方信儒(1177~1222),字孚若,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人,南宋名臣,《宋史》有传。开禧三年(1207),原在浙江肖山县任七品县丞的方信孺,假朝奉郎之名出使金国,自春至秋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名噪一时。因力主抗金得罪权贵韩伲胄等人,终身郁郁不得志,历任淮东转运判官、真州知府、道州刺史等职,。终被罢官回乡,屏居岩穴,放浪诗酒以终。有《好庵游戏》、《南海百咏》等著作传世。
花山泉
元·张雨
寺以花山名,一一灵泉泻。会昌旧文字,毁壁存牖下。往劫莲花开,曷以信来者。 (录自《林屋民风》)
【作者简介】
张雨(1277~1348),元末书画家、茅山道士,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吴郡(一说钱塘)人。张雨素有精诗、能文、善书、工画之名声,尤以诗歌享誉元末文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道士,其诗清虚雅逸,其书雄沉遒劲,其画清新流丽,倪云林称张雨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著作有《碧岩玄会录》、《寻山志》、《玄品录》、《句曲外史集》、《茅山志》等。
花山泉,在花山寺旁,其源有三:灵泉、蒙泉、鉴泉也。 (明潘之恒《太湖泉志》)
绮里草堂题壁
明·况钟
白傅当年守此州,芳声奕奕古今留。怀人不剪甘棠树,筑室还依杜若洲。朝局偏安常北向,勋名无意付东流。高风合与唐贤并,‘翘首孤峰忆故侯。(录自《况太守集》)
【作者简介】
况钟(1383~1443),明代苏州知府,著名清官。字伯律,号龙冈,又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为苏州知府,帝亲赐敕书,许以便宜行事。时苏州府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况钟为人刚正廉洁,有治剧之才。知苏期间,不慑权势,敏达敢为,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执法如山,断狱严明,凡有讼者必辨其是非,为民伸冤(昆剧《十五贯》讲的就是况钟破案的故事)。他还与江西巡抚周忱悉心计划,奏减苏州府税粮70余万石,并建义仓,均徭役,疏免军户,招复流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其政绩显著,郡民数度向朝廷请其留任,使况钟连续三度出任苏州知府达13年之久,病故于苏州。吏民念其刚正廉洁,孜孜爱民,为其立生祠,誉之为况青天。著有《况太守集》。
绮里草堂,位于西山绮里,为况钟到西山招复流民、兴修水利时居住的茅屋。
花山寺
明·徐章
烟霞深锁梵王宫,石壁苍苔路几重。山入半空风作雨,水流深涧玉为龙。乱摇云影千竿竹,怒吼涛声万树松。正欲登临遍游览,夕阳敲断讲时钟。(录自《林屋民风》)
【作者简介】
徐章,明代西山人,工诗文,生平不祥。
花山寺
明·秦嘉铨
花山寺夜集,分得山字,同陆二云、蔡元修及定水檀林二上人。
高林霜老枫树删,归云寂寞栖南山。空岩籁息一叶落,深寒僧定孤灯闲。视听入静见幽独,梦寤通古遗颠顽。松声子夜起秋雨,蓼蓼激和惊柴关。(录自《百城烟水》)
【作者简介】
秦嘉铨,字存古,诸生,明末西山秦家堡人,工诗文,著有《既耕堂诗钞》等。
四皓祠
清·叶松
高贤所游止,往往说不一。吾闻有四皓,本是商山逸。汉祖莫能臣,而为太子客。片言已定储,子房亦辟易。伊昔鲁仲连,解纷辙同迹。乾坤偶戏玩,飘然任所适。东海死可蹈,西山生可历。矧兹季札地,仍多好泉石。黄独杂紫芝,日夕供采摘。乐斯则忘返,相见嘻莫逆。
冥冥天边鸿,慕者奚以戈。土人高其风,建祠自畴昔。千秋万岁后,波靡犹能式。(录白《太湖备考》)
【作者简介】
叶松(1615~1674),字梅友,清初诗人,苏州东山人。敦忠孝,重气节,终身未仕,徜徉于泉石山水间,著有《七十二峰诗》、《两山古迹诗》、《西山古迹诗》等。
四皓,即甪里先生、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是汉初隐居于西山的四个著名的长者,因秦末曾隐居于陕西商山,又都白发皓首,故并称为“商山四皓”。
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太伯之后,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东园公姓庾名秉字宣明,因住东园,故号东园公。绮里季姓吴名实字子衡,号用禄,后号绮里季。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曾隐于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后四人以才学任秦朝博士,掌管史事典籍,德高望重。后因不满秦庭暴政,一齐弃官隐居商山,称商山四皓。刘邦称帝后曾屡聘四皓,四皓因少时不齿刘邦的为人,每次都借故推辞,不愿入汉为官,刘邦对此也深以为憾。刘邦晚年宠幸戚妃,欲废吕后之子太子刘盈(即汉惠帝),而改立戚妃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得知后采用张良的计策,由张良写信,太子刘盈亲自坐马车送到商山,厚礼相邀,终于感动了四皓,入汉辅助太子。入都后四皓与太子同游,高祖见太子有此四人辅助,叹道: “羽翼已成,难动矣”,由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意图。四皓虽因而为汉室立了大功,但同时也得罪了戚妃和赵王刘如意,遂辞官,云游天下,最后在太湖之中的洞庭西山隐居。
在西山,至今还有四皓的许多遗迹。甪里先生隐居于甪里,甪里之名即由此而来,今尚有用里先生读书处,甪庵遗址,村中有周姓大族,即角里先生后人。东园公隐居于凤凰山西南一里,即今东村,地名即因东园公而来。绮里季隐于绮里,今石桥马迹犹存,相传为东园公的坐骑过桥时留下的痕迹,绮里旧有四皓祠。夏黄公隐于慈里万花谷,其地曰黄公井,亦称黄公泉,其旁居民多姓夏,俗传即夏黄公后人。四皓隐居西山后不问世事,外面无人知其所终,整日乐于山水之间,今缥缈峰山上有仙人台,相传为四皓相聚下棋之处。因当时四皓隐于西山之事不为外人所晓,故有关四皓在西山的墓葬,历代史志均无记载。
汉惠帝刘盈登基后,感四皓之恩,虽不知四皓下落,仍在商山脚下,丹江之滨,建四皓陵,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四皓古陵冲北斗”为旧时“商州八景”之一,当地官吏为祭祀方便,亦建有四皓墓。甪里先生墓在陕西商县玉峰山下,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的墓在陕西丹凤县商镇西的公路旁,今均已整修一新,对游人开放。隔丹江对面,便是四皓隐居地商山,有四皓庙,李白、白居易等均有诗作。
花山寺
清·周公贽
佳水佳山兴不赊,招提重到感年华。空怀十里松为巷,常踏孤峰寺当家。石上藓书留姓名,崖前澡思动云霞。我无述作追先哲,只听流莺数落花。 (录自《百城烟水》)
绮里
清·姚承绪
在上真宫西,绮里季隐此。季姓吴名实,字子景,绮里季其号也,今石桥马迹犹存。
上真宫外白云封,遗老商山采药逢。太息石桥空马迹,人间何处访仙踪。 (录自《吴趋访古录》)
【作者简介】
姚承绪,清代文学家,字缵宗,一字八愚,道光年间吴县诸生。博学能文,力功于诗,日课一首,吴中胜迹题咏殆遍。著有《吴趋访古录》、《留耕堂诗集》等。
观音园文选
圆通殿记
宋·释怀深
洞庭花山观音教院者,本在胥湖之北。宋元嘉中,会稽内史张裕请于朝而立焉。初,裕尝事应真,谨甚。感池产千叶莲,因名院曰花山。隋大业间经毁废,暨唐开成四年,始迁于此。往时浚治,得会昌断石刻,其略云:罗浮常安禅师卜其地,即里人进士徐正甫所施也。逮咸通十五载,奏赐今名。再废于会昌,至是复兴。有屋数十楹,视洞庭西峰诸刹,最为胜绝处。主僧维照,笃志学佛,材器足以立事。尝语其徒曰: “兹院虽号观音,盖未睹其像,名存而实亡矣。或问观音安在,吾将何辞以对?”于是发广大心,欲令一切睹相闻名,悉蒙解脱。乃用紫旃檀八百两,造菩萨像。饰以黄金丹砂,珍珠琉璃,端严瑞相,工妙天下。并刻诸天十有六尊,庄严毕备,为大殿以居之。规模雄伟,动人心目。费钱凡三百万,毫累铢积,阅二十年,阙功乃就。来者作礼,叹未曾有。弟子维鉴实左右之。既而照公欲刻诸石,自太湖泛舟登灵岩,谒慈受叟怀深,求纪其事。怀深曰,《华严经》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是。大宝殿跨起于曾波之中,真若鬼工神运。所谓普陀洛迦山者,岂异此耶?余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乃至心精遗闻,圆融无碍。悲愍群品,迷本循声。是故不动道场,涉入诸国,广施无畏,饶益众生。请试宴坐,反听嘿观,则风涛彭湃,水石相搏。林木鸟兽,粥鱼鼓。莫非三十二应身,八万四千手眼,遍周法界,又何止于一方耶?虽然不假乎像,无以示圆通之捷径。俾夫见闻者,各随根器。普皆证入,或由此也欤?独喜照公,能以如幻三昧,成就不思议事,故乐为之书。造像于崇宁五年二月,工休于四月。殿作于靖康二年之二月,落成于建炎改元之七月。作记以是冬之十月初八日也。 (录白《吴郡志》)
【作者简介】
怀深和尚,号慈受,宋代高僧,原为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皇家寺院大相国寺住持,靖康元年辞归江南,遍走江浙,至苏州。先住木渎灵岩山寺,不久到西山已经荒废的包山寺,任住持,使包山寺得以重兴。
游花山寺题记
明.文征明
嘉靖癸卯二月八日,徵明同诸客游花山寺,汎平湖,沿支港而入,长松夹道,万杏明香,怳然如涉异境。寺虽劫废,胜概具存。相与读故碑,溯三泉,不竟日暮,遂留宿寺中。客自城中来者汤珍、张瓒、王日都、陆师道、王延昭,山中客蔡范、陆栩、陆鹄、劳珊、蒋球玉。僧大鑫立石。(录自民国十八年李根源编《洞庭山金石》)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正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时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年90岁,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诗文著作有《甫田集》等。明代著名画家、西山涵村人陆治(陆包山),是文征明的学生。该碑原在花山寺,现存缥缈峰水月坞碑廊。
“文徵明游花山寺题记”碑,行书,高五尺,共102字,原在花山寺(现存水月坞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