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6小儿黄疸

 学中医书馆 2014-01-13

小儿黄疸  



小儿黄疸的辨证要点

  胎黄以皮肤、面目发黄为主证,辨证首先要区别其性质,以黄疽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情况,结合全身症状以区别属生理性胎黄还是病理性胎黄。其次辨别胎黄的阴阳属性,凡黄疽色泽鲜明如橘,烦躁多啼,门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属阳黄;黄疽色泽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则属阴黄。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若黄疸动风,见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冲)、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等。黄疸虚脱,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治宜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选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2.寒温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寒盛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加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气滞瘀积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分析:气滞血瘀,肝胆疏泄不畅,故黄色晦暗无华。瘀血内阻故右胁下结成痞块,质硬。血瘀内阻,血不循经,故见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化瘀。大便于结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加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痞块质硬加穿山甲片、广虫活血化瘀。

中医对于小儿黄疸的辨证论治基本上就包括以上几个方面,用中医的方法对小儿黄疸进行辨证论治,安全可靠,是一种不错的根治方法。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中医一般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也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静点,每日1次热毒型黄疸的发黄多在生后较晚的时间出现,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组成】全瓜蒌60克,广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细粉,3岁每次2克(可随年龄大小的而增减),每日3-4次,白糖水冲服。

  【出处】马荫笃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湿热毒邪交蒸于肝胆。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散瘀退黄。

  【方名】菌陈赤虎汤。

  【组成】菌陈20克,赤芍20克,山楂10克,板蓝根10克,紫草10克,夏枯草10克,金钱草12克,虎杖12克,垂盆草12克,白茅根(或玉米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王西周方




  化疸复肝汤
[药物]绵茵陈 180 克,金钱草 90 克,川郁金 60 克,粉甘草 15 克, 红糖适量。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液冲红糖当茶饮,每天 3~ 5 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黄疸型肝炎 250 例,均治愈。 「来源] 李庆铎,陕西中医


茵郁板枣汤
[药物]绵茵陈、蒲公英各 10~30 克,郁金 8~12 克,板蓝根、大枣、 虎杖各 10~15 克。 [用法]  每天 1 剂,文火水煎取液 300~450 毫升,每天分 3~4 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黄疽型肝炎 171 例,临床治愈 138 例, 基本治愈 17 例,显效 16 例。 [来源]杨发周,等。新中医

丹参清肝软
[药物] 丹参 9 克,龙胆草、甘草各 6 克。 [用法]每天、剂,水煎 2 次,早晚各服 100~150 毫升。若湿重者加 霍香,热重者加白茅根,食滞者加内金。配服维生素C、酵母片。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传染性黄疽型肺炎 70 例,临床治愈 66 例,好 转 4 例。 [病例]何××,男,  10 岁。纳呆神疲尿黄 5 天。现尿黄如浓茶,腹 胀恶心,全身皮肤、巩膜黄染鲜明。检查肝肋缘下 3 厘米,剑突下 5 厘米, 有压痛及叩痛;脾未触及;舌边尖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数,黄疽指数 40 个单位,谷丙转氨酶 5001nme1.s-1/L,胆红素 68.4μmo1/L,总蛋白 63 克/L; 凡登白氏直接间接反应阳性。按此方加白茅根 12 克,服 16 剂症状基本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继服 7 剂以巩固疗效。 [来源]潘子函。湖北中医杂志

白茵奇金汤
[药物]白毛藤、金钱草、奇良各 7 克,绵芭陈 12 克。陈皮 5 克。此 为 10 岁儿童剂量,可根据患儿年龄适当增减。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 120 例,痊愈 116 例,好转 4 例。 [病例]郑××,女,5 岁。近日患儿倦怠,恶心厌食,面目俱黄,小 便短少而色黄,大便 2 天未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肝肋下 2.5 厘 米,剑下 3 厘米,质软有压痛;肝功能检查黄疽指数 24 单位,谷丙转氨酶 3334nmel-1/L。以此方稍减量加竹茹、山楂肉各 5 克,生大黄(后下)2 克, 生甘草 3 克,服 7 剂后黄疽渐消。继上方去竹茹,再进 7 剂,黄疸消退,肝 功能检查正常。随访 3 个月,病未见复发。 [来源] 赵恒,浙江中医杂志

茵陈红花汤
[药物]绵茵陈 15~30 克,龙胆草、红花各 1.5~3 克,广郁金、白术 各 6~10 克,茯苓 10~15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甲型肝炎 110 例,显效 84 例,有效 18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 92.7%。 若病情重者当加服护肝药。 [来源]周国汉,等,浙江中医杂志
 
茵柴汤   
[药物]绵茵陈、板蓝根各 20 克,柴胡、云苓、淮山药、神曲、甘草 各 10 克,白术 7 克,大枣 2 枚。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服。连服 10 坚为 1 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黄疽性肝炎 125 例,治愈 84 例,显效 32 例,好 转 7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8.4%。 [来源] 吕延亭,陕西中医
  茵陈赤虎汤   
[药物]绵茵陈、赤芍各 20 克,山楂、板蓝根、紫草、夏枯草各 10 克, 金钱草、虎杖、垂盆草各 12 克,自茅根(或玉米须)15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分早、中、晚 3 次服完。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黄疸性肝炎 64 例,治愈 58 例,有效 4 例,无效 2 例。 [来源]王西周。陕西中医  

  婴肝汤   
[药物]绵茵陈、炒山栀各 7 克,败酱草、郁金各 10 克,鲜虎杖 15 克。 若患儿纳呆者加鸡内金 7 克,谷芽、麦芽各 10 克;腹胀者加青皮 7 克, 陈皮 10 克或广木香 10 克;便秘者加炒二丑 7 克或麻仁 10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频服。 [疗效]此方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 14 例,痊愈 8 例,好转 2 例,无效 6 例。 [病例]彭×\u65292X男,  43 天。因出生后大便呈陶土色,伴身黄、尿黄 43 天人医院治疗。检查体温 37℃,精神欠佳,稍能吮乳,皮膜、巩膜深度黄 染;腹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曲张。检查肝肿大在右肋缘下 6 厘米,质地偏硬, 无结节;脾肿大在左肋缘下 2 厘米,黄疸指数 55 单位,胆红素 94. 05-1mo1/L,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12 单位,谷丙转氨酶 950.19nmOl?-1/L,HBsAg阴性,甲 胎蛋白阴性,碱性磷酸酶 1.42μmol-1/L,尿巨细胞包涵体阳性。诊断为婴儿 肝炎综合征。曾以高渗葡萄糖、能量、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无效,改以此方 加减治疗 4 周痊愈。随访 1 年,小儿生长发育正常。 [来源]彭兆麟。湖北中医杂志


茵陈苓柏汤
[药物]绵茵陈 15 克,板蓝根、生麦芽各 10 克,茯苓、白术、车前子 (包)、薏苡仁各 6 克,黄柏 3 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液 30~50 毫升,分次频服。 [疗效]此方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 28 例,痊愈 23 例,好转 3 例,无效 2 例。 [来源]陈建平,上海中医药杂志
茵郁灵仙汤
[药物]茵陈 10~20 克,郁金、枳实、茯苓、威灵仙各 6~10 克。 [用法]  每天 1 剂,水煎浓缩为 80~100 毫升,加糖适量,不拘时间 服,少量多次。 [疗效]此方治疗新生儿梗阻性黄疸 14 例,治愈 12 例,无效 2 例。 「病例]肖××,男,  46 天。出生 2 天皮肤发黄,家属以为胎黄未加 重视,1 周后黄疸逐渐加深。诊时目睛皮肤黄染,色泽鲜艳,溲黄如浓茶, 大便色白,不欲吮乳,腹部胀满,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舌苔白腻薄黄,指 纹紫滞。检查肝肋下 3 厘米、剑突下 4 厘米,脾大 1 厘米;黄疸指数 96 单位, 凡登白直、间接反应阳性。诊断为新生儿梗阻性黄疸。以此方加丹参 10 克, 木香 6 克,板蓝根 12 克,服 11 剂后黄疸基本消失,继以异功散加味调理 1 周痊愈。 [来源]姜润林。浙江中医杂志

茵陈丹参汤
[药物]绵茵陈、丹参各 15 克,车前子 6 克,甘草 3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至 80~100 毫升,分 3~5 次口服。 [疗效]此方治疗新生儿迁延性黄疸 54 例,痊愈 48 例,有效 5 例,无 效 1 例。 [病例]高×\u65292X女,  26 天。患儿出生 3 天后出现皮肤及白睛发黄,  10 天后加重,伴嗜睡,呕吐,吃奶少,大便干、色浅黄,尿深黄而染尿布,体 重不增。检查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肝肋下 2 厘米、状软,精神差;血 红蛋白 120 克/L,黄疸指数 116 单位,胆红素 260μmol/L,转氨酶正常。诊 断为胆汁淤积综合征,以此方治疗 15 天黄疸消失,症状好转,肝肿大消失, 复查血清胆红素及黄疸指数均正常。 [来源]张淑兰。陕西中医 1993;  (12)  :  539     水痘    荆防板蓝根汤 「药物]荆芥、防风各 10 克,板蓝根 20 克,芦根 15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水痘 94 例,全部治愈。 [来源] 翁建新。江苏中医

银翘一丁汤   
[药物]金银花、连翘、车前子、六一散各 10 克,紫花地丁 15 克。 [用法]上药纱布包裹,头煎药液 50~100 毫升,分 2~3 次服;二煎 外洗患部。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水痘 11 例,均治愈。 [来源]吕月美.四川中医
水痘方   
[药物]  苡仁 15 克,黄柏 9 克,萆薢 10 克,金银花、板蓝根各 12 克,苍术、甘草各 6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分 3 次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水痘疗效颇佳。 [病例]高××,女,3 岁。患儿 1 天前开始发热、流清涕,翌日晨起 见面部出现疹子,饮食不佳而来诊。刻诊患儿面部及胸部均有散在的红色丘 疹,周围红晕清晰,内有水包如晶;发热(体温 38.9℃),精神欠佳,舌淡、 苔白腻根略黄,转纹淡紫。以此方加山楂、白术各 10 克,服药 1 剂后热退疹 减,2 剂后丘疹水泡消退,诸症消失而愈。 [来源]  雍怀生。四川中医
  银石汤   
[药物]金银花、石膏各 30 克,玄参、紫草、泽泻各 15 克,薄荷 9 克, 荆芥 6 克。 [用法] 每天 1 剂,水煎 2 次,共取药液 250 毫升,分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水痘 116 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 2~5 剂。 「病例] 周×\u65292X女,7 岁。发热并出疹 1 天,身上瘙痒,头面、躯干皮 肤散在丘疹、疱疹,痘疹红润,清净明亮,内含水液;纳食略减,体温 38.4 ℃,咽部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投银石汤 2 剂获愈。 [来源]李江,浙江中医杂志

  青黛牡滑散  
  [药物] 青黛粉、生牡粉、滑石粉等量。 [用法]将上药混匀,加入适量麻油拌成糊状即可,使用时将调好的药 物轻擦于患处簿簿 1 层,每天 1~2 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水痘 32 例,收效良好。痊愈 24 例,显效 8 例。 [来源] 肖颁宪.湖南中医杂志

新生儿黄疸中药方剂
儿科偏方,皮肤病偏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组成】全瓜蒌60克,广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细粉,3岁每次2克(可随年龄大小的而增减),每日3-4次,白糖水冲服。


小儿黄疸的偏方1
儿科偏方,皮肤病偏方
茵郁板枣汤
药物:绵茵陈、蒲公英各10-30克,郁金8-12克,板蓝根、大枣、虎杖各10-15克。
用法:每天1剂,文火水煎,取液300-400毫升,每天3-4次。
疗效:次方治小儿急性病1毒性黄疸型肝炎1171列,临床治愈138列,基本治愈17列,显效16列


小儿黄疸的偏方2
儿科偏方,皮肤病偏方
化疸复肝汤
药物:绵茵陈180克,金钱草90克,川郁金60克,粉干草15克,红塘适量
用法:水煎加红塘当水饮。每天1剂,每天3-5次。
疗效:次方治小儿黄疸型肝炎1250例,均治愈。
来源:陕西中医1989<黄疸>911CHA.com提供: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治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秘方

3.1 茵瓦退黄汤

【来源】袁述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瓦松,穿肠草各10克,紫草5克,青皮,茜草各6克。另配青矾散(青黛、明矾),随汤送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清瘀除浊,润燥退黄。

【方解】胎黄多以湿热为患,故方用茵陈清热利湿为主,配合瓦松,穿肠草,紫草凉血,利水,清湿热;青皮理气开郁;茜草化瘀,在胆道阻塞则瘀结内停,故配合青矾散,猪膏发煎治疗。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瘀除浊,润燥退黄之功效。故用之每收显效。

【主治】新生儿黄疸、或胆道阻塞性黄疸。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选用白鲜皮、茯苓皮、冬瓜皮、桑白皮、陈皮、马鞭草等药,或方中配琥珀面;猪膏发煎,随服。若腹胀重者。加虻虫,水蛭,丹参、红花;若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或酒大黄等。

【疗效】临床屡用,每收显效。



3.2 婴儿利胆方

【来源】时毓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金钱草,郁金,赤芍各12克,当归、生山楂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胎黄的发生,多因乳母湿热遗留于胎儿所致。方中茵陈,生大黄,金钱草有清热利湿之功,然《张氏医通》中提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故在方中加用生山楂,赤芍,当归,虎杖,以增强活血化瘀功效。近代药理证实,赤芍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扩张胆管;当归对动物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生山楂活血消食和胃,对肝胃不和有纳呆的患儿尤为适合。总之,全方配方既清热利湿,又活血化瘀。是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胎黄)的有效方剂。

【主治】胎黄(湿热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

【疗效】时氏治疗35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率为88.6%。停药后平均随访10个月,生长发育正常,病情无反复,疗效甚为满意,后经上海数百例患儿应用证实,效果甚佳。



3.3 清热退黄汤

【来源】时毓民,《中西医结合杂志》(1)1986年

【组成】茵陈,金钱草,萹蓄各12克,山栀,车前子(包煎)、广郁金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生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同时配用西药强地松。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利胆。

【方解】方中用车前子清热利尿;萹蓄利尿通淋,祛湿退黄;金钱草利胆通淋,清利退黄,以上三药有加强茵陈,广郁金的利胆作用;山栀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大黄有清热解毒及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虎杖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及减轻炎症等,使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利胆之功,故有之多效。

【主治】婴儿肝炎综合征(胎黄)。

【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SCPR的高者,加田基黄12克,五味子3~4.5克。

【疗效】治疗50例,治愈率为98%。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3.4 消黄利胆汤

【来源】张志魁,《中西医结合杂志》(7)1986年

【组成】茵陈15克,制大黄、泽泻各3克,茯苓、金钱草各9克,栀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同时适当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如抗生素,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

【功用】清热,利湿,消黄利胆。

【方解】方用茵陈,金钱草消黄利胆,清利湿热;栀子、制大黄清热,通腑;茯苓、泽泻渗湿健脾;方中茵陈,金钱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及扩胀胆管之作用,退黄效果颇著。

【主治】新生儿黄疸。

【加减】若皮肤有脓疱疮及脐炎者,加金银花;惊厥者,加钩藤,僵蚕;腹泻者,去大黄,加黄芩;热重者,加羚羊角粉(吞服)。

【疗效】治疗45例,除1剂发生核黄疸无效外、余44例全部治愈。退黄时间3~12天。



3.5 阳黄清解汤

【来源】王著拙,《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绵茵陈10克,白英、生栀子各6克,黄柏3克,四川金钱草15克,川郁金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一起,日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化瘀退黄。

【方解】新生儿阳黄,证见目黄,身黄,颜色鲜明如橘皮,哭闹不安,呕吐、腹胀,不欲乳食,口干而渴,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揆其病因,多由孕母受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于胎产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重,蒸肝胆,以致胆汁湿泄而发黄疸,故又称胎黄或胎疸。方中用茵陈,白英清热利湿,利湿退黄,共为主药;生栀子,黄柏,金钱草苦寒泻火,清利湿热均为辅药、郁金清气活血为佐。诸药协同共奏清热利湿,化瘀退黄之效。只要新生儿湿热俱盛出现阳黄症状者,皆可加减运用,每获良效。

【主治】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感染伴有发热及黄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及部分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阳黄者。

【加减】若身有发热者,加柴胡,黄芩以祛邪热;呕吐者,加鲜竹茹,陈皮和胃降逆;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小便欠利者。加滑石,车前草利水通淋;腹胀甚者,加枳壳,厚朴。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佳效,笔者临床验证多例,服药2~5剂,均获痊愈。



3.6 茵栀四逆散

【来源】谭兴诗,《四川中医》(4)1987年

【组成】茵陈12克,栀子、枳壳、大腹皮、藿香各5克,板蓝根、金钱草,柴胡各8克,赤芍、木通各4克,茯苓、郁金各6克,丹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6次服。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

【方解】新生儿阻塞性黄疸,多属胆道发育不良或胆道狭窄,闭锁所致。属祖国医学的“胎黄”范畴。此为本虚标实,故当治其标,以清胆退黄,疏肝理气为主,兼温脾化湿治腹胀等。方中茵陈,栀子,金钱草,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柴胡、枳壳、木通、大腹皮疏利气机;茯苓温脾化湿;丹参、赤芍、郁金以活血化瘀。上方使热清湿除,气顺血活,肝胆通利,则病自愈。后以健脾扶正,续加调养,而获功效。

【主治】新生儿阻塞性黄疸。

【加减】黄疸、腹胀减轻后,加牡蛎,夏枯草、莱菔子,以软坚消癥块,健脾消食。

【疗效】治愈1例,患儿出生36天,证见精神萎靡,巩膜及全身皮肤发黄,色泽鲜明、面部手指枯瘦如柴,腹部胀大如蛙腹,青筋暴露,不矢气,大便不爽,色黄灰白,尿黄如浓茶等,西医诊断为“先天性胆道狭窄”,建议手术治疗,其家属,不愿接受而求治中医。服本方4剂后,小便增多,能矢气,腹胀减轻,能吸乳,烦躁啼哭减少,再进10剂,黄疸基本消退,腹胀大减,后再加牡蛎,夏枯草,以软坚消块,健脾消食,再用人参启脾丸参芩白术散等方10余剂善后,追访4年、身体健康。



3.7 退黄汤

【来源】王静安,《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茵陈15~30克,栀子6~9克,黄连3克,广郁金12~15克,白蔻6克,香附15~30克,苏梗9克,金钱草30克,满天星30克,花斑竹30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诸药用冷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文火煎10分钟,取汁,水煎两次,二汁混合,视小儿年龄给药,每日服4次,4小时服1次。

【功用】清热除湿,利胆祛痰。

【方解】本方茵陈性苦微寒。苦燥脾湿,祛中焦湿邪,苦泄下降,又引湿邪从小便而出,其寒能清热,清泻肝胆之郁热,为治肝脾湿热之主药;栀子清湿中之热;黄连清中焦湿热,三药合用,使湿热分消,从下而解,为治黄疸之主药,配伍郁金、白蔻、香附、苏梗宣通气机,并可化湿祛瘀;金钱草、满天星、花斑竹利湿退黄,合而用之,使气化湿而化,湿去而邪无所留,则其热自退,其黄自消,堪谓清化湿热,退黄之效方。

【主治】婴儿黄疸。症见全身皮肤,面目发黄,颜色鲜明或紫暗,小便深黄而短,腹部膨胀,大便秘结或溏,舌苔黄腻,质红、指纹红紫等。

【加减】本方药组成以治湿热发黄为主的黄疸较适宜。

若感受疫毒,黄疸初起,症见发黄、恶寒,身热不扬,纳呆或食少,恶心呕吐,溲黄赤,短少,大便不实。苔厚黄腻或微白,脉数沉细,纹红青紫,属脾湿过重者,加苍术9克,草果10克;新生儿阻塞性黄疸,为气郁不畅,经络阻滞,隧道壅滞,加用疏肝破气之品,重用白蔻,香附加青皮,香橼,槟榔各1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30克;大便干结者,加胖大海10~15克,腑气得通邪气得出;如见腹部有痞块者,加紫丹参15~30克,鸡内金10~15克,酥鳖甲,粉山甲各15克,以活血软坚消痞:呕吐者,加陈皮6克,姜汁竹茹9克,素体虚弱,色黄晦暗,手足欠温,邪气虽盛,正气亦虚者,加明沙参,黄芪各30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服3~5剂见效,15剂左右可愈。



3.8 利肝汤

【来源】田成庆,《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25克,板蓝根10克,败酱草15克,夏枯草、尾连,黄芩,黄柏,金钱草各10克,木通6克,滑石15克(包煎)。龙胆草3克,柴胡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解】方中茵陈黄芩、黄柏、龙胆草、滑石、木通、金钱草等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尾连、板蓝根有清热解热之功;败酱草能解毒,且可活血;夏枯草、柴胡均可清肝胆之热。综观本方组成宜于肝胆湿热型肝炎。

【主治】小儿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口渴,大便干,尿深黄如浓茶,身黄巩膜面部发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

【加减】凡湿热蕴伏所致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本方可用,如兼有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各10克,薄荷5克,生石膏15克;并外感风寒者,加苏叶10克,荆芥穗5克;肝痛者,加川楝子、香附,乌药,赤芍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炒谷芽,扁豆各10克;便秘者。加熟军3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3.9 小儿肝炎方

【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4)1985年

【组成】青黛5克,紫草12克,贯众,寒水石,焦山楂各10克,乳香6克,茜草、木瓜,绿茶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运湿退黄,调和气血,消积止痛。

【方解】方中紫草、乳香、山楂入血分,凉血活血化瘀,主以清血分瘀热,血中瘀热得清,脾胃气机得畅,则湿热之邪得除。此即所谓“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治血”的论点。久服活血药是否伤气?“有是病,用是药”,病邪祛,药则停。另外,治血药药中如紫草,味甘咸性寒,喜入血分,擅凉血解毒,血热瘀结,则可活血化瘀,《本草经疏》称本品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焦楂消食积,散瘀滞,善入血分、功能化瘀开郁行结,其性平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气郁而不伤正气;乳香,行气活血而不伤血、气血互相通和,故亦有生血之力,血行畅通,瘀结祛除,解除阻塞,疏通胆道,为除黄疸,缩肝大之主药。青黛、寒水石清热解毒,且有利湿退疸之功。配以贯众则湿热邪毒易除。加木瓜于咸寒之品中,佐以酸温以和胃化湿。绿茶微苦,凉,主治肝胆湿热,利水退黄,对降转氨酶有卓效。茜草活血利水。综观全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正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和,而致和平”之义。

【主治】小儿黄疸型肝炎,非黄疸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等。

【疗效】在20余年临床实践中,用此方治疗200余例上述3型肝炎,发现本方对退黄,降转氨酶,降浊,降絮均有良好的疗效。一般黄疸型及无黄疸型肝炎,服药1个月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约需服药20个月,可促使部分患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疗效卓著。



3.10 白茅木贼汤

【来源】曹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白茅根15克,木贼草,板蓝根,郁金各9克,枳壳6~9克,金钱草15克,滑石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数次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白茅根、木贼草、板蓝根清热凉血;郁金、枳壳、金钱草,滑石利胆,且方中白茅根,郁金还有活血化瘀之功。综观全方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用治阳黄尤宜。

【主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加减】大便干,加大黄;大便稀溏,加白术,茯苓;有热象,加黄芩,栀子;腹胀,加川朴,大腹皮或莱菔子;腹水,加半枝莲,车前子;纳差,加神曲,鸡内金,山楂;肝大硬加大黄蟅虫丸0.2~0.25克;配合服用或后期加硝矾散0.2~0.25克。

【疗效】治疗25例小儿肝炎,结果痊愈12例,减轻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 性两大类。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2-3日出现,7日左右消退,婴 儿情况一般良好。病理性黄疸则原因较多,在生后36小时内出现 者,多为母子血型不和的溶血症;生后数日至数周内出现,多为新 生儿肝炎综合症、败血症、胆汁瘀积综合症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 病。表现为面部及周身皮肤黄染,分泌物也可呈黄色,溶血性黄疸 多呈桔黄色,梗阻性黄疸多呈灰黄色或黄绿色,如有感染可伴发 热,精神萎靡,纳乳减少,可有肝脾肿大,溶血性黄瘟还可见面色 苍白的贫血貌,呼吸急促。先天性或后天性胆道阻塞,则见大便呈 灰泥士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并发症为核黄疸,表现为嗜睡、拒 乳、呕吐、尖叫;重则双目凝视,两手握拳,肌肉强直,呼吸不规则, 抽搐。其死亡率高达50%-75%,幸存者往往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中医称为脂黄、胎疸。
 
1.生麦芽治婴幼儿黄疸
[配 方] 生麦芽9克,茵陈12-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 克,通草、黄柏各3克。
[制用法] 水煎服。随证加减。
[功 效] 治婴幼儿黄疸。
 
2.茵陈丹参治新生儿迁延性黄疸
[配 方] 绵茵陈、丹参各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制用法)1日1剂,水煎至80-100毫升,分3-5次口服。
[功 效1抬新生儿迁延性黄疸。
 
3.茵郁灵仙治新生儿梗阻性黄疸
[配 方] 茵陈10-20克,郁金、枳实、茯苓、威灵仙各6—10克。
[制用法] 每天1剂,水煎浓缩为80-100毫升,加糖适量,不拘时间服,少量多饮。
[功 效] 治新生儿梗阻性黄疸。
 
4.茵陈红枣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配 方] 茵陈6克,红枣5个。
[制用:法] 水煎,随时服用,每日1剂,连服1周左右,直至黄疸消退。
[功 效] 治疗新生儿黄疸。
 
5.糯稻根治疗新生儿黄疸
[配 方] 稻草根1把。
[制用法] 洗净,水煎,每次服1-2匙,随时服用,每日1剂,连服数日至痊愈。
[功 效] 用于新生儿黄疸。
 
6.云南白药治疗新生儿脐炎
[配 方] 药店买回的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 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用消毒的盐水棉球擦拭干净,将云南白药均匀撤布患处,用干净纱布盖好,固定。
[功 效] 对脐炎疗效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