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
是小儿特有的夏季持续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半岁至两岁的婴儿。它主要是由于小儿机体发育尚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汗腺均未发育完善,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气候所致,往往可连续几年发生。①发热:体温逐渐升高,与气温的变化同步,多持续在38~40℃之间,部分患儿可伴有轻度腹泻,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伴有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厌食、消瘦。②三多一少症:少汗,皮肤干热或仅额头有微汗,但身上干热无汗。多喝、多饮、多尿,并与体温平行。治疗本病,中医药效果好,且无任何副作用,下列方药可在家庭使用。 一、内 治 1.新鲜鸭跖草1500克,洗净切碎,绞汁200毫升,加白糖适量,代茶频服。 2.鲜香薷20克,鲜芦根30克,鲜荷叶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无鲜品,干品亦可,香薷干品以6~10克为宜。 3.鲜荷叶、西瓜翠衣各6克,知母3克,石斛6克,连翘6克,金银花6克,青蒿3克,地骨皮6克,煎水服,每日1剂,每日3次。所剩药渣再煎水洗澡,水温在34℃左右为宜。本方适用于体温较高的患儿。 4.乌梅、苦瓜叶各15克,薄荷、荷蒂、木瓜各10克,梨皮10克。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过滤去渣,加入少许白糖,分3~5次服完,或代茶少量频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伴有腹泻的患儿。 5.鲜竹叶、鲜冬瓜叶、鲜苦瓜叶各50克,鲜荷叶1张。煎汤,加入冰糖适量,代茶频服,每日1剂。本方在天热,未病之前就可服用,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6.蚕茧20只,淡豆豉15克,煎水代茶,频服。 7.绿豆,赤小豆煎汤代茶频服。 8.卷柏或麦门冬,淡竹叶煎汤代茶频服。 小儿夏季热的治疗方法 小儿夏季热小儿夏季热为婴幼儿一种特有的疾病,又称“暑热症”。其主要症状是: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小儿夏季热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玉竹、冰糖各500克。将玉竹洗净切片,水煎2次,合并煎液,浓缩。冰糖捣碎,取部分玉竹浓缩汁溶化,过细罗(60-80目),除杂质合并两液,文火加热,沸腾半小时,呈流膏样。每服20-30克,日2-3次。本方适用于暑伤肺胃发生的小儿夏季热。 [方二]鲜荷叶1张,鲜冬瓜500克,食盐少许。将荷叶洗净,煎碎,冬瓜洗净切片,加水1000毫升同煮汤。弃荷叶,加盐调味,日1剂,分2次吃瓜饮汤。本方适用于暑伤肺胃发生的小儿夏季热。 [方三]扁豆15克,赤小豆30克,怀山药、木棉花各15克,薏苡仁30克,鲜荷叶半张,灯心草少许。慢火将各物煮粥,以豆熟透为度。本方可用于暑湿伤脾之小儿夏季热。 [方四]青蒿、薄荷叶、荷叶、藿香各300克,甘草90克。将前4味切碎,文火微炒,甘草另打粗块,与上药混匀,过1-2号筛,分装每袋13克,开水冲泡,每服1包日2次。本方适用于暑湿伤脾之小儿夏季热。 [方五]蚕茧、大枣各20枚。煎汤,代茶饮服。本方适用于下虚上盛之小儿夏季热。 [方六]羊耳菊10-29克,桑椹于10-15克,黄芪6-15克,葛根、麦冬各6—10克。水煎服,每日j剂,日服4次。本方适用于气阴两伤所致小儿夏季热,为唐冬秀方。 [方七]青蒿、黄芩各3克,银花5克,扁豆花、竹叶、荷叶各3克,西瓜翠衣5克,丝瓜络3克,益元散5克,鲜小青(爵床)、五叶莲(蛇含)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本方为张芝芳方,适用于小儿夏季高热 二、外 治 (一)敷脐 鲜螺10~30个,捣碎,放入布袋中,以螺壳不露为宜,平贴脐上,包裹固定,几分钟后即可降温,如布袋表面干燥,放凉水中浸湿,重新贴敷,袋中碎螺每天换1次,一般5~7天可愈。若配合螺肉汤饮用效果更佳,鲜螺以井水、泉水中的为佳,若无,取田螺在井水中养3~4天再用。 (二)外洗 1.竹叶、荷叶、菊花适量,煎水洗澡,每日2~3次。 2.可采摘竹叶、荷叶、菊花、桑叶、防风、荆芥、苏叶、丝瓜叶、鲜薄荷、野菊花、鲜枣叶、鲜丝瓜叶、蒲公英、大青叶、地丁、鱼腥草、白蒺藜、夏枯草、桑叶、苍耳、马齿苋、金银花、枸杞叶、鲜枣树叶、苦瓜叶、臭梧桐、鲜桃叶、鲜丝瓜叶、桑叶等,或藤、或叶、或全草等清热解毒的草药(干品亦可)或单味或数味相合,煎水,给小儿洗澡,每日数次,以保持小儿皮肤干爽,无黏汗感为宜。尽量让小儿在药液中浸泡时间长些,每日2~3次。 三、其 他 针刺 取穴:内关、曲池,或足三里、太溪、曲池、内庭,每日1次。 【防护】注意居室通风凉爽,勤给小儿洗澡,多饮清凉饮料。饮食给予小儿易消化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有条件的可到凉爽的地方避暑 治夏季热妙方 1清暑益气汤 【来源】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歌诀】清暑益气西洋参,翠衣石斛麦冬臣, 荷梗竹叶连知母,甘草粳米善养阴。 【组成】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解】本方治证乃暑热耗伤气津所致。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以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以养阴清热,共为臣药;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气养胃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使暑热得清,气津渐复,诸症自除。暑伤元气之阴虚证,用之最为恰当。 【主治】暑伤气阴,症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者。可用于小儿或成人夏季热、肺炎、暑季感冒、暑病等病症。 【加减】如见暑热偏重者,加石膏,以增强清暑之功;暑热较轻者,去黄连;气虚甚者,重用西洋参;津伤显著者,加五味子、玄参、生地。 【附记】本方因有滋腻养阴之品,故暑热挟湿者不宜使用。 《医方新解》云:“加大原方剂量,广泛用于四季温热病,凡属气阴两伤,余热未尽,疗效尚佳”。而西洋参价昂,一般可用太子参30克代之。
2清络饮 【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 鲜用辛凉轻清剂,暑伤肺络用之煎。 【组成】鲜荷叶边、鲜银花、丝瓜皮、西瓜翠衣、鲜竹叶心各6克,鲜扁豆花1枚(或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解暑清肺。 【方解】本方常用治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暑之伤气耗津者,治应寒凉清热,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证邪浅病轻,只须辛凉轻清,以免重药过剂。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利尿,有涤暑解渴之效,为君药;鲜扁豆花解暑化湿,鲜银花辛凉清暑,共为臣药;丝瓜络清肺络,解暑热,鲜荷叶升清阳,散暑湿,竹叶清心利水,令暑湿从下而泄,共为佐使药。合而用之,共奏解暑清肺之功。 【主治】暑热伤肺之轻证,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清。症见身热口渴、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者。可用于夏季热,小儿暑风、暑温、小儿支气管炎、肺炎、乙脑等病症。 【加减】如见口渴较甚,加天花粉、鲜芦根,养阴生津;小便黄赤,加六一散清暑利湿。
3清暑饮 【来源】邹继棠《辽宁中医杂志》(7)1985年 【歌诀】清暑饮中用青蒿,西瓜翠衣鲜荷叶, 再加一味滑石粉,夏季热病收效佳。 【组成】青蒿、鲜荷叶、鲜西瓜翠衣、滑石各10~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暑,和脾祛湿。 【方解】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薄弱,卫外功能低下,无力适应外界暑热高温环境,故暑热之邪乘虚侵入而致病。方中青蒿气味芳香,具有升发舒脾,轻透解肌之功,虽苦寒而不胃气,实为治暑要药;滑石味甘气寒,清暑泄热,通窍利便,上可达毛窍,开腠理,散发肌表之暑热,下可利尿窍,渗利内蕴之暑温,使三焦畅通,脾胃中和,津液得调,诚属治暑之佳品;鲜荷叶善于升发脾胃之气而解暑祛湿,鲜西瓜翠衣,功似“白虎”清暑润燥,止渴生津。综观全方,清暑热而不碍脾胃生发之气,利暑湿而不伤肺胃阴津,共奏清热解暑,和脾祛湿之功。 【主治】夏季热。 【加减】若肺胃气阴两伤者,加沙参麦冬汤;脾胃挟湿者,加白术散。 【附记】笔者应用,常依本方加葛根6~9克,糯稻根须15~30克。验之临床,疗效尤著。又洪竹书医师用一味鲜鸭跖草汁200毫升为1日量,加白糖适量搅均匀,频服,即可使热退病愈。可谓简便廉验,得心应手。一般2次即愈。
4藿朴夏苓汤 【来源】清·《医原》 【歌诀】藿朴夏苓汤杏仁,猪苓苡仁白蔻仁, 再加泽泻淡豆豉,芳香化浊渗湿灵。 【组成】藿香9克,厚朴3克,姜半夏45克,赤茯苓9克,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白蔻仁(后下)18克,猪苓45克,淡豆豉9克,泽泻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芳香化浊,行气渗湿。 【方解】方用藿香、厚朴、半夏、白蔻仁化湿行气,合以茯苓、苡仁、猪苓、泽泻健脾利水。诸药合用,共奏芳香化浊,行气渗湿之功。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不渴、胸闷口腻、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脉濡滑者。可用于小儿暑季发热、暑湿夹滞发热、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等病症。 【加减】若见表证明显、恶寒发热,加苍术、白芷;兼有身痛,加羌活、防风;兼有暑邪,加佩兰叶。 【附记】如湿温初起,热重于湿,症见舌苔黄腻,应予慎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