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5外耳道湿疹

 学中医书馆 2014-01-13
外耳道湿疹

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外耳道皮肤病。可由头面部湿疹蔓延而来,或由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而造成,或因对某些药物的局部刺激过敏所致。急性者起病急,外耳道皮肤瘙痒、疼痛、灼热、皮肤红肿、起小水疱,水疱溃破后流出黄色液体,干后结黄痂。小儿可伴有烦躁不安,抓耳等表现,有时可见有发热。湿疹数日可消退,或变为慢性。慢性者,病变部位可散布于耳郭,红肿不明显,但瘙痒、疼痛、皮肤粗糙、脱屑,耳后皱襞处有时裂缝,经久不愈,有时可并发感染。本病外治为主。

(一)西药

1.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然后用3%硼酸液滴耳。

2.继发感染时用0.02%呋喃西林滴耳液湿敷,渗液减少后,可擦1%~2%紫药水。

3.慢性者:用5%松溜油软膏,或1%醋酸可的松软膏涂擦。

(二)中药

1.地榆9克,紫草9克,青黛3克,共研为细末,芝麻油调和外用。

2.紫草10克,芝麻油适量,炸至紫草焦,滤出药渣。先用淡盐水清洗耳道,并用干棉签擦干,然后用棉签蘸药油,擦涂患处。每日1次。

3.黄连素片,或中药黄连、黄柏研成极细末,过细筛,用芝麻油或鸡蛋油调和,清洗净耳道,并用干棉签擦干耳道后,用棉签蘸药油,搽涂患处,每日1次。


4.野菊花鲜品(根、茎、叶、花皆可)捣烂取汁,没有鲜品,取干野菊花适量,煎取浓汁,依上法搽涂患处。如果渗出较多,亦可将干野菊花研成极细末,吹入耳道。注意每次用药前,应依照前法将外耳道清洗干净,然后用药。

5.苦参、荆芥、白蒺藜各10克,水煎,如前法外涂患处,每天数次。

  【防护】①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②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