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7腮腺炎

 学中医书馆 2014-01-13

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时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在这些器官中进行增殖后,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导管呈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往往引起腺管组织堵塞,内压增加,导致腺体肿大。涎腺、睾丸、卵巢、胰腺亦可有类似炎症改变。腮腺导管部分阻塞时,唾液中潴留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并从尿中排泄,导致血清与尿淀粉酶增高。脑组织病变可呈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病变,包括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偶见室管细胞坏死,结疤使大脑导水管狭窄,形成颅内积水。青春期患者易并发睾丸炎。睾丸曲精管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可见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疼痛,怕进酸食。包括发热,颈、颌下、耳前唾液腺肿胀、疼痛。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25%会出现睾丸肿大,三分一感染者可无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儿死亡及流产,并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二)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疑并发胰腺炎时除检测淀粉酶外,血清脂肪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 低滴度如1:2提示特异免疫反应。中和抗体特异性强,但不作常规应用。
  2.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 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4.尿 肾脏受累时可出现尿蛋白、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尿的改变。
  [并发症]
  (一)生殖系统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后期的成人患者,小儿少见。
  1.睾丸炎 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见于腮肿后一周左右,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肿痛、伴剧烈触痛,重者阴囊皮肤显著水肿,鞘膜腔内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急性症状约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后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
  2.卵巢炎 发生率约占成年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主要表现为骤起畏寒、发热,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触及肿大的卵巢,伴有压痛。不影响生育力。
  (二)胰腺炎 发生率约5%,儿童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1周左右,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肌紧张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便秘,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消失。血清淀粉酶活力升高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μ%(正常值0.2~0.7μ%),提示近期有胰腺炎存在。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
  1.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发病率5~25%,局部地区可达35%。一般认为系该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1周内发生。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或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均呈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一般预后良好,个别重者可致死亡。
  2.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 偶于腮腺炎后1~3周发生,预后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面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见脑膜脑炎后因导水管狭窄,并发脑积水。
  3.耳聋 表现为呕吐、旋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是由内淋巴迷路炎及听神经炎所致。虽然发病率很低(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多发生于单侧(75%),故仍能保留一定的听力。
  (四)心肌炎 约4~5%患者发生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严重者可致死。但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而无明显临床病状。偶有心包炎。
  (五)肾炎 早期尿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腮腺炎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症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相同,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六)其他 约占5~10%,如乳腺炎、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泪腺炎,急性疱疹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多发生在腮腺肿大1~2周之内,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
  
  [诊断]
  (一)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1.补体结合试验 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2.血凝抑制试验 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
  3.病毒分离 必要时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脑脊液或尿,接种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管培养,以便鉴定。由于手续繁杂,一般甚少采用。
  [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三)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四)其它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如单纯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萨基病毒A组和B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确诊需借助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疗法,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主要给予充分的水、足量的进食、卧床休息,服阿斯匹林以控制感染。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一)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二)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日,或强的松40~60mg/日,连续3~5天,儿童酌减。
  睾丸炎治疗: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数1mg,一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脑膜脑炎治疗 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
  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
  
  [预后]
  不会再感染,患病后有终生免疫。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有预防疫苗。在12-15个月时注射的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中就含腮腺炎疫苗。
  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怀孕妇女,那些有蛋类过敏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须由医生决定。
  (四)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儿童得了腮腺炎有哪些表现
  ①发烧、头痛、嗓子痛、嘴干、口渴、全身无力、哭闹不安、不想吃东西。
  ②患病1~2天后,可有腮腺肿大。表面皮肤紧张、发亮、不红、发热、疼痛明显。张口或吃酸东西时加重。先是一侧腮腺肿大,然后发展为双侧。有时双侧腮腺同时肿大。
  ③2~3天后症状突出,体温可达39~40℃,在上颌第二臼齿旁颊部粘膜上,可看到肿大的腮腺管口,无脓性分泌物排出。约7~14天痊愈。

  
  流行性腮腺炎与耳前淋巴结炎有何区别?
  耳前淋巴结炎的肿大部位仅限于耳前区。范围较小,肿大的淋巴结边缘界限清楚,按触时可摸到一个较硬的核状腺体,压痛明显,腮腺管口无红肿。常伴有中耳炎等原发病灶。
  流行性腮腺炎肿大部位是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周围边缘界限不清,按触时稍有弹性感,有轻压痛,腮腺管口红肿。

  如何区别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仅限于一侧腮腺肿大。腺体表面皮肤红肿,周围边缘界限清楚,按触时有波动感,压痛明显,挤压腺体时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减低的情况下。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的病史。大多是两侧腮腺都肿大,腺体表面皮肤无红肿,无波动感,轻压痛,挤压腺体时腮腺管口无脓液流出。
  六神丸可治腮腺炎
   
   春秋季,儿童容易患腮腺炎。简便的治疗方法,可每日服六神丸3次,每次5~8粒,
  同时每天用六神丸 10~20粒研碎,食醋调匀涂患处,2~3天即可见效。
  流行性腮腺炎对胎儿有影响吗?
   
  孕妇是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妊娠期发病率为0.8~10/10000人。孕妇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后对胎儿的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可引起流产、早产及胎儿先天性畸形,但有些研究表明这些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无关。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痄耳风、大嘴巴病、猪头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2~15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16~18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但不发红,表面可发热,但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1~4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3~4天可达高峰,再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6~7天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10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曝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如发现睾丸肿大、有压痛,可用湿毛巾局部冷敷。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在冬春季节加强孩子的营养、保暖及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人们往往只注意腮腺的肿胀是否消失,却常忽视其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由腮腺炎引起的高烧,有可能导致昏迷、惊厥、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炎以及脑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炎、耳聋等。这是由于腮腺炎病毒侵犯有关器官所致。极个别的病人可以留下智力减退、听力障碍、运动神经麻痹1单侧永久性耳聋或死于脑炎。
  腮腺炎病毒经血液循环侵袭生殖器官,可引起男性睾丸炎和女性卵巢炎,这两种病对今后生育功能都会带来有害的影响。
  据统计,在12~18岁患腮腺炎的病人中,约有20%并发睾丸炎。一旦发作睾丸炎,可发高热、寒战、睾丸肿胀、发红、疼痛,并伴有剧烈触痛。除了睾丸肿大外,阴囊皮肤水肿,鞘膜腔积液,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发生睾丸萎缩,如果只罹患一侧睾丸,可引起少精症;若累及双侧睾丸,可造成无精症。最近有学者指出,流行性腮腺炎所至的男性不育并非睾丸丧失了生精的能力,而是产生的精子被自身抗体所杀灭,这种情况称为自身免疫性不育。
  女孩并发卵巢炎时,有腹痛、腰痛等症状,也可能造成不孕症。有5~7%的成年女性腮腺炎患者并发卵巢炎,引起月经失调、提前闭经。许多不孕女子,经检查发现卵巢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排卵者,其中也有些人曾患过流行性腮腺炎。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女若患了流行性腮腺炎后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对于今后生育功能的影响格外大。所以青春期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后,更应注意防止睾丸炎或卵巢炎的发生。
  
  "大嘴巴"的腮腺炎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小儿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剌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若发现患儿,应加强晨检工作,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3-5天。有一点要注意,丙种球蛋白对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现代医学病理: 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中医学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引起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预后良好。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奎滞;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诊断: 1.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2.临床表现:以耳垂前下方为中心肿胀、发硬与压痛,且多为双侧,并不成脓。部分病例可并发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脑膜炎等。 潜伏期:14-24日,以17-18日最为多见。 前驱期:1-2日,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偶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征,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腮肿期:腮肿一般多为两侧性,可先见于一侧,1~2日后另一侧亦肿大,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相对增加,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尿淀粉酶活力增高, 50%以上有脑脊液细胞轻度增高。如有特殊必要可进行血清学(中和抗体,补体结合、血凝抑制)检查、灭活病一皮肤试验以及病毒分离而确定诊断。 4.并发症 脑膜脑炎与睾丸炎较多见。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为发颐)多为一侧,红肿疼痛显著,成脓后有波动感,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抗菌剂治疗有效。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非以耳垂为中心,呈边缘清楚的硬结,压痛显著,其附近多有炎症(牙齿、咽峡、耳部疮疡等)。
3.继发性腮腺肿大:可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药物性(碘剂、羟保泰松、异丙肾等),多对称,柔软,无疼痛。
4.其他:偶或尚须同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相鉴别,这些均有反复发作史,肿消皆速。尚有青春期男子有单纯腮肿者,但不伴其他症状。 现代医学疗法: 一般护理:卧床休息,并发睾丸炎时宜半卧位,以利消肿。保护口腔卫生,呼吸道隔离,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饮食,并发胰腺炎者,禁饮食,输液以维持营养,酌给维生素B、C等。 药物治疗:早期重症可试用病毒唑、干扰素。并发睾丸炎时可用己烯雌酚1mg,3次/日,口服。并发胰腺炎可酌用解痉剂阿托品、654-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温毒在表: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腮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板兰根15克,夏枯草9克,丹参15克,黄芩9克。 水煎服,1日1剂。

2.胆热犯胃,气血壅滞型: 症状:壮热烦渴,腮肿拒按,心烦恶心,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柴胡6克,升麻9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僵蚕9克,牛蒡子9克,板兰根15克,马勃9克,黄芩12克,桔梗9克,丹参15克。 水煎服,1日1剂。

3.余毒未清,腮肿尚存: 症状:热退腮肿渐消,或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解余毒,软坚散结。 方药:消瘰丸加减。 夏枯草12克,玄参9克,全瓜蒌12克,浙贝母12克,牡蛎12克,板兰根15克,大青叶9克,王不留行12克。 水煎服,1日1剂。

4.气血亏损,痰瘀阻留: 症状:热退神呆,痰鸣涎垂,肢体活动不灵,舌淡红或紫暗,体胖苔润,脉细涩。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菖蒲6克,郁金6克,丹参12克,茯苓9克,地龙6克,胆南星3克,葛根6克,黄芪12克,白术9克。 水煎服,1日1剂。

5.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症状:头晕心烦,纳呆困倦,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方药:沙参6克,麦冬9克,茯苓9克,白术6克,太子参6克,炒麦芽9克,神曲6克,炒山楂6克,甘草3克。 水煎服,1日1剂。 随证加减: 腮肿硬结不散加海藻、昆布;热毒壅盛,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并发睾丸炎,加龙胆草、荔枝核、元胡、枳壳;并发脑膜脑炎,神昏惊厥加僵蚕、地龙、紫雪丹;呕吐加玉枢丹。
单方验方:
1.夏枯草30克,水煎代茶饮。
2.金银花、板兰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4.生石膏50克,黄芩、连翘、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次。 以上4方用于痄腮轻症。

5.鸬鹚瘟方:柴胡6克,贯众6克,干葛3克,竹茹3克,半夏曲3克,黄连2.1克,枳壳2.1克,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痄腮颊腮红肿,呕恶发热,下午烦热,口苦,夜不能睡,脉洪大。
6.青黛汤:青黛1.5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5克,瓜蒌1/2个,加酒50毫升,水煎温服,每日1剂。适用于两腮肿硬,发颐。

外治法:
1.仙人掌(鲜)适量,除去针刺后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1日更换2-3次。

2.天花粉、绿豆各等份,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3.万年青根、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鞭蓉叶、鲜鱼腥草、鲜大青叶、鲜地龙糊(可任选1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数次。

4.吴茱萸9克,虎杖5克,地丁6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6-15克,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适用于痄腮腮肿咽痛。
5.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清茶加蜂蜜少许调匀后,外敷患处。适用于腮红肿硬痛。

6.蟾蜍1只,清水洗净,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煎成膏药状,表皮向外直接贴敷患处。若自行脱落后,可浸水后重贴,待肿消为止。

7.石田螺醋磨、白胡椒粉外敷。

8.白绛丹膏外敷。 9.季得胜蛇药外敷。 10.米醋调冰片、醋调青黛等外敷。

针灸疗法: 1. 风热上扰证: 取穴:翳风TE17、颊车ST6、合谷LI4、外关TE5、风池GB20。 配穴:咽红肿痛者,配少商LU11、商阳LI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2. 邪毒炽盛证: 取穴:大椎GV14、曲池LI11、中渚TE3、足临泣GB41、颊车ST6、翳风TE17。 配穴:头痛甚者配风池GB20、头维ST8、腮腺肿甚者配少商LU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3. 热郁肝经证: 取穴:太冲LR3、曲泉LR8、大敦LR1、归来ST29。 配穴:高热者配大椎GV14、曲池LI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4. 邪陷心包证: 取穴:劳宫PC8、行间LR2、人中GV26、百会GV20、十宣EX-DU11。 配穴:项背强直者配阳陵泉GB34、大杼BL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耳穴疗法: 取穴:腮腺、颊、神门、交感、内分泌。 配穴:睾丸疼痛配睾丸穴。 毫针直刺或斜刺,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2次,3次为1疗程。也可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每周换2次,3次为1疗程。 刺络疗法: 取穴:耳尖穴、少商、关冲、少泽,每次选2-3穴,用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用手挤压,放血3-5滴。 电针疗法: 取穴:取腮腺炎刺激点(肿大腮腺之上缘处)、少商(双侧)。 针腮腺炎刺激点时由肿大之肋腺上缘呈45度角刺入,深约1-1.5寸,通电10-15分钟,起针后点刺双侧少商出血,每侧3-5滴,每日1次。 皮肤针疗法: 取穴:合谷LI4、颊车ST6、翳风TE17、列缺LU7、外关TE5、二间LI2。 配穴:发热配曲池LI11、大椎GV14。 叩刺,中等刺激。 穴位激光照射: 取腮腺肿胀局部。颊车(患侧)、翳风、合谷、发烧配大椎、曲池。 用3兆瓦氦-氖激光源光束或经光纤传输光照射腮腺肿胀中心,再照射穴位。每日1穴,每穴(或局部)3-5分钟,3次分1疗程。 灯火灸疗法: 取穴:角孙穴TE20。 剪去病侧角孙穴处的头发,取灯心草点燃,迅速触点穴位,闻及声响后,立即将火移开。若腮肿不消,则次日可再次施灸。 拔罐疗法: 患者取坐位,用三棱针点刺一下大椎和曲池穴,后取口径1.5厘米的玻璃罐,用闪火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然后再拔双侧颊车穴和外关穴5分钟,每天1次。适用于痄腮之热毒蕴结证型。

推拿疗法: 手法:按摩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揉小天心、揉牙关、揉耳后高骨。 初起有表证时,重用清天河水解表泄热;邪毒内陷心肝,可掐老龙、十宣、揉二扇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注意: 1. 忌吃海带、鱼虾、香椿等发物; 2. 初期慎用升提与辛温之品,如升麻、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等; 3. 应用解毒药的同时,佐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 预防: 隔离患者至肿胀完全消失,保护易感人群,尽可能避免同腮腺炎患者的接触。

   消毒饮
[药物]板蓝根 30 克。 [用法]上药加水 200 毫升,煎成 60 毫升,分 6 次服,每 4 小时 1 次, 空腹服。此为 1 天量。 [疗效]此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满意,一般连服 3~5 剂可愈。 [来源]穆桂馨,黑龙江中医药

腮腺炎糊剂   
[药物]木鳖子适量。 [用法]木鳖子去壳取仁,用瓷碗或碟将木鳖子仁加少许清水磨成浆糊 状,以棉签蘸涂于患处,每天 10 余次。干后即涂,保持湿润。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腮腺炎 18 例,均痊愈。 [病例]田×\u65292X男,8 岁。发热、恶寒 3 天,两侧颐颌部色白濡肿 1 天, 按之酸痛,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腮腺炎。以此方 治疗 3 天痊愈。 [来源]罗原福.广西中医药

梧桐花汁   
[药物]鲜梧桐花 20 朵。 [用法]上药捣烂外敷患处,药干后再换,1 天数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腮腺炎数 10 例,取效满意。 [病例]李××,男,7 岁。两耳下红肿疼痛,张口咀嚼困难,头痛、 恶寒已 3 天。来诊时体温 38℃。以此方外敷 28 小时,共计 12 次,热退肿消。 [来源]  李庆.浙江中医杂志

青叶敷剂
[药物] 大青叶(鲜品)100~300 克。 [用法]上药加白醋,捣烂敷腮肿部位。敷药面积较患处大。每天敷1 次,必要时敷 2 次。药干后加醋使其保持湿润,连敷 5 天为1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 12 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治愈 9 例,效果满意。 [来源]周联耀。广西中医药

公英煎剂
[药物]鲜蒲公英 30~60 克,白糖 30 克。 [用法]将鲜蒲公英洗净和白糖同放药罐内,加水 300~400 毫升,文 火煎开后再维持 15 分钟左右,用净纱布滤过,取药液分早晚 2 次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84 例,均治愈。 [来源]  梁昌银,河北中医

地龙糖浆
[药物]  地龙 20~30 条,白糖 30 克。 [用法]将地龙洗净肚内泥土,置玻璃杯内,加入白糖腌渍,约 50 分 钟后逐渐分泌出白黄色粘液,然后以玻璃棒用力搅拌,即成糊状灰棕色的地 龙糖浆。将之直接涂于肿胀处,再用湿纱布覆盖固定,每天涂药 3~4 次。 [疗效]此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80 例,全部治愈。疗程最长者 7 天。 [来源]何国兴,乡村医学   

全蝎方   
[药物]全蝎 30 克,香油 60 克。 [用法]用清水洗去全蝎杂质与咸味,晾干备用。香油烧热,将全蝎放 入,炸至焦黄,取出。每天服 15 克,分早晚 2 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腮腺炎 120 例,痊愈 100 例,好转 20 例。服药次数 最多 5 次,最少 2 次。 [来源]岳静,山东中医杂志   

小豆糊剂  
  [药物]赤小豆 100 克,鸭蛋清适量。 [用法]将赤小豆研粉过筛,与鸭蛋清调成糊状,放纱布上敷患处,5 小时换药1次。若双侧发病者赤小豆倍量。 若发热者,以此方外敷的同时,可用解热药控制热势。 [疗效] 此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45 例,全部获效。 [来源]彭宗柏,湖北中医杂志  

腮腺炎糊剂  
  [药物]鲜蒲公英适量,鸡蛋清1个。 [用法]上药捣烂如泥,加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 1 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一般 1 周之内肿胀消退,疼痛消 退,热退,多无并发症。 [来源] 杜健,等.中医杂志   

侧柏叶糊剂   
[药物]鲜侧柏叶 250 克,鸡蛋清 1 个。 [用法] 上药捣烂如泥,加入鸡蛋清调匀摊于纱布上,贴于患儿肿胀 部位,每天更换 1~2 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腮腺炎,多在 1~2 天内消肿热退。 [病例]林××,男,4 岁。因右腮部肿痛,发热,体温 39.8℃,曾诊 为腮腺炎,服吗啉呱及中药治疗 4 天未效。现证见右腮部红肿,舌红、苔白, 脉滑数。以此方治疗 2 天,肿消热退而告愈。 [来源] 黄明,四川中医

冰片地龙饼  
  [药物]冰片 5 克,大活地龙 6 条。 [用法]将冰片研细末,地龙捣烂,制成直径 5 厘米左右的薄饼摊于纱 布上,贴于患处,外盖一层薄塑料膜,胶布固定。每天换药 1 次。 [疗效]此方治疗腮腺炎 56 例,全部治愈,轻者敷 1 次,重者敷 3~4 次即愈。 [来源]扈新钦.浙江中医杂志  

痄腮膏  
  [药物]大黄、芒硝、赤小豆各 100 克,白矾 20 克,凡士林 300 克。 [用法]   前 4 味药共研细末,过 80 目筛;将凡士林加温溶化,与药 粉调匀为膏,装瓶备用。使用时视肿处大小,将药膏摊于敷料上,贴在患部, 胶布或绷带固定(一侧发病用胶布,两侧同时发病用绷带)。每天换药 1 次。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腮腺炎 268 例,均在 3~5 天痊愈。 [病例]李××,女,6 岁。微恶寒左耳下热 1 周,3 天前左腮部始酸 痛,继之肿胀,吞咽咀嚼不利。诊见左耳垂下方漫肿如手掌大、质硬微热、 压痛轻微,苔薄黄,脉浮数。以此膏外敷,每天 1 次,3 次而愈。 [来源]   洋崇军.四川中医
百日咳   

百部煎剂
[药物]   百部适量。1 岁患儿每天 3 克,2~4 岁 6 克,5 岁以上 10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取药液约 30 毫升,加适量白糖,分早午晚 3 次服。 [疗效]   此方治疗百日咳效果显著,一般服用 3~6 天可痊愈。 [来源]刘砚方.河北中医


冰硼散  
  [药物]冰硼散(市售成品药)。 [用法]2~4 岁每次服 1 克,4~7 岁每次服 2 克,8 岁以上每次服 4 克。开水冲服,每天服 2 次。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百日咳 20 例,收到显著效果,轻者 3~6 天,重 者 7~10 天即可控制痉咳。 [病例]严×\u65292X男,7 岁。阵发性痉孪性咳嗽已 8 天,眼睑浮肿,结膜 下出血,曾治疗乏效。用冰硼散内服,7 天症状改善,  10 天痊愈。 [来源]方选书。四川中医

  马齿苋煎剂   
[药物]马齿苋 200~300 克。 [用法]上药水煎 2 次,浓缩 100~150 毫升,分早晚 2 次口服。5 天为 1 疗程,1 疗程不愈可再服 1 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百日咳 50 例,治愈 48 例,无效 2 例。 [来源]樊英诚,等,黑龙江中医药

  鸡胆百合散
   [药物]鸡胆 1 个,百合 10 克。 [用法]将鸡胆焙干,与百合共研细末。1 岁以内分 3 天服;1~2 岁分 2 天服;3~6 岁为 1 天服;7~10 岁以上药量加倍,1 天服完。每天量分 3 次内服。 [疗效]此方治疗百日咳,一般用药 4~10 天痊愈。 [来源]阎保祥。浙江中医杂志

全蝎末
[药物]全蝎 1 只,鸡蛋 1 个。 [用法]将全蝎炒焦研末,再将去壳熟鸡蛋蘸全蝎末食之,每天 2 次。 3 岁以下酌减,5 岁以上酌增。 [疗效]以此方治疗百日咳 74 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长 7 天,最 短 4 天。 [病例]王×\u65292X男,5 岁。患百日咳曾治疗 10 余天效不佳。诊见颜面浮 肿,咳嗽颇剧。以此方治疗 5 天,诸症皆愈。 [来源]王保贤,等。浙江中医杂志


鸡胆川贝散
[药物]鲜鸡胆 4 只,川贝 20 克,百部 10 克。 [用法]将后 2 味药研极细末,用针尖刺破鸡胆取汁滴入药粉内调匀, 阴干备用。用法:每天服 3 次,3 岁以下每次 1 克,4~5 岁每次 2 克,6~7 岁每次 3 克。服时加蜂蜜适量用温开水调冲服。5 天为 1 疗程,若不效可酌 情延长。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百日咳 132 例,效果较好。 [来源]沈志忠,河南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