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目标是做最好的自己——从蒙卦看变易的教育现象

 芦苇片语馆藏 2014-01-13

教育的目标是做最好的自己——从蒙卦看变易的教育现象

面对变幻莫测、多样纷呈的教育现象,如何坚持“蒙亨利贞”原则,坚守“童蒙求我”本质?蒙卦卦辞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周文王的告诫是,学生初次提问给予相应回答,就同一问题再三滥问,应视为亵渎教育而不回答。孔子则认为,初者一也,一者义也宜也,故言“止于一为正”。再者二也,不可为,故称君子“不二过”。三者多也渎也,更不可为,故有“渎蒙也”之称。唯一是取,不可再三。教先正心,循道而行。是故,他在蒙卦彖辞里这样解读蒙卦卦辞: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这里,孔子用蒙以养正四个字概括了教师面对变易的教育现象所应把握的教育规律。其中,“蒙”指启蒙时机,“养”指课程内容,“正”指正确方法,“以”则指“养”和“正”均要依“蒙”而行。所谓“蒙以养正”,意为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进行课程教学是圣人的目标追求,也是教育的基本方针。

3岁孩子问妈妈“天为什么会下雨?”,你会怎么回答?一位文盲妈妈回答:“老天爷哭了!”而一位当科学老师的妈妈回答:“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凝聚成小水滴,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当云中的水滴重量超过空气的浮力时,就会形成雨降下。而且,云还分为水成云、冰成云和混合云……”或许有人感叹:当老师的妈妈给力啊,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其实,这恰恰违背了“蒙以养正的要义,甚至可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同样是“初筮告”,何时“告”、“告”什么怎么“告”不同,结果则不同。孩子听了“老天爷哭了”的回答很高兴,因为孩子的世界是童话的幻想的,他就是这样天马行空进行想象的,结果还得到了母亲的证实,以后就更喜欢向妈妈提问了。老师妈妈的回答虽然很科学很耐心,但忽视了三龄童的年龄特点远离了儿童的世界。孩子听得云里雾里,没等妈妈说完早就转移了注意力,今后孩子还有兴趣与母亲一起探索问题吗?

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做文盲妈妈,更不是主张把不正确或错误的知识教给孩子,而是提醒我们领悟文王“初筮告”的智慧,明白蒙以养正”所揭示教育原理。这也是文盲母亲也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原因,更反映了教师难以把自己子女培养成为优秀人才的尴尬现实。就历史上看或者从统计数据看,不仅今天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甚至连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儿子孔鲤也是表现平平。《礼记》中就曾记载了“古之易子相教”的礼俗。为什么古代会出现这种亲子教育的演化历史呢?为什么今天调查显示中小学一线教师子女学业成绩显著低于同学历其他职业人群呢?

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教师与父母的角色过于相近容易导致角色混乱,或受亲情影响而过于溺爱,或因职业习惯而责罚过严。譬如这位老师妈妈,显然是把家庭当成了学校。你在学校当老师,在家还做老师,孩子怎么办?我们换位想过孩子的需要吗?我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吗?孩子的需要是,在学校有老师,在家里有妈妈。所以,“老天爷哭了”虽然不可能是“天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答案或标准答案,但却是给予三龄童的最佳答案之一。

三龄童之所以特别喜欢天下雨是因为老天爷哭了”这个答案,是因为孩子们在想象世界中度过的时间,远远超过在现实世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热衷于假扮游戏,沉迷于物我两忘的幸福空间。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事物的真相,创造自己的新理论;他们在游戏中想象事物的可能,创造自己的新世界。其实,人类的生命进化是有分工计划的。如果说童年是研发基地,那么成年就是制造车间。儿童负责提出发现的理论和发明的思路,而成人负责验证这些理论和落实这些想象。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可能千奇百怪,而且绝大多数一无是处,但偶尔也会有三五个点子,竟然梦想成真。发现和发明,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人类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最为重要的进化优势。

儿童在游戏中虚构一个想象世界的时候,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方式,类似于老子、爱因斯坦、吴承恩、莎士比亚,并对其可能性保持足够开放的态度,由此形成了对于身边事物的因果脉络图。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哲学家、科学家、小说家、戏剧家都是依然保留了童年游戏爱好的人。儿童,在人类改变世界和自身的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缩短童年,就人为地拉近了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距离。伴随着“童蒙”、童真和童年的消逝,或许将付出民族消亡的代价,甚至将可能导致人类这一物种的退化。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蒙卦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是:一旦教育远离“蒙以养正”,以扼杀童年为能事,不仅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甚至很难进化成正常的人。

珍惜“童蒙”,呵护童真,捍卫童年,我们必须“蒙以养正”。有智慧的人只做最合适的,而不是做“最对的”。对于这个问题,孟子甚至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章句下》)。所以,当孩子来向我们问问题时,我们要表扬孩子善于发现问题,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回答问题,不要拔苗助长,要鼓励孩子尝试自己探寻问题的答案。有些人,别人一问,他就讲一大堆,到最后人家都听烦了。也就是说,孩子问问题,你应该只讲他听得懂的部分就停止。同样的问题问第二遍时,就要沉下脸反问他。如果问三遍,就要告诉他,他无心学习何必问这问那?这样回答的目的是要学生主动学习,引导他形成自主的学习态度。因为培养与学习态度相关的兴趣、动机远远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为此,我们早有“君子观棋不语”的古训孟子更是发出了“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的警告

山水蒙,艮为山,坎为水,上静下动,外止内险,是为蒙象也。蒙卦给我们的提示是,学生要像山一样:宽厚,宁静,知止;老师要像水一样:处下,不争,利物。学生是山,教师是水,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的人。教师不居高临下,不要相互攀比,不无视孩子需要。否则,不是导致孩子无能,就是引发师生反目成仇,问题丛生。因为只有“山下出泉”的常理,不应有“水倒流回山上”的反常。是故,孔子在蒙卦象辞里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论语·雍也》则进一步记载了孔子对于山水蒙的理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从“山水之性”到“仁智之功”再到“师生之用”,完整演绎了从结构到性质再到用途的逻辑推理。在孔子看来,面对变易的教育现象,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蒙以养正”,帮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永恒的目标,也是圣人从事的功业。山水兼爱,当果行育德;仁智俱备,应蒙以养正。如此,教育才能循道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