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而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开始时多在中上腹或脐周围,为阵发性疼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或十余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阑尾所在部位呈持续性疼痛。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体温可能正常或有轻度升高,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可在38-39℃左右,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后体温可高达39-40℃左右,体检右下腹象限有固定压痛点,或伴有反跳痛及肌卫。并发局限性腹膜炎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范围不超过下腹部一个象限,无扩散趋势;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时,腹痛自右下腹扩展至全腹,腹膜刺激征超过一个象限,且有扩散趋势;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右下腹出现半岛形肿块,有明显压痛,体温明显升高。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学说有神经反射、阑尾腔梗阻与细菌感染三种。阑尾粘连或其系膜过短可形成扭曲,阑尾腔内的粪块,狭窄、寄生虫等均可使阑尾腔梗阻,而阑尾肌肉的反射性痉挛可使阑尾腔中已存在的部分梗阻变为完全性梗阻。阑尾腔近端发生梗阻使阑尾粘膜分泌物不能排出,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血运受阻,有利于阑尾腔内存在的大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等自破损处侵入,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病史、右下腹象限有固定压痛点或伴反跳痛、肌卫的体征,轻度或中度升高的体温与白细胞计数。 西医至19世纪后半期才对急性阑尾炎有了较详细的认识,1886年正式定名为“阑尾炎”,直到本世纪初确定以手术为主的治疗原则。我国当代开展的急性阑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摸清了一些非手术疗法的治疗规律,扩大了非手术疗法的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急性阑尾炎非手术与手术疗法适应征的选择,国内多数单位认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宜采用非手术疗法;复发性急性阑尾炎,应根据过去发作的次数、间隔时间的长短加以选择,对发作间隔很久或仅发作1-2次者,仍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急性阑尾性腹膜炎或称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是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手术疗法,国内开展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本病的研究,取得较好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肠痈”的范畴。肠痈可分为大肠痈与小肠痈,包括了很多种腹腔内化脓性炎症,大肠痈主要指的是急性阑尾炎。大肠痈这个名称在《内经》已有记载,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总结了汉朝以前治疗肠痈的经验,制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以后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与明朝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更进一步指出了瘀血凝滞、剧烈运动、产后败瘀、不慎起居等因素都能引起肠痈。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性阑尾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1.[处方名称]阑尾化瘀汤 [功能主治]功能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主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消散期。 [处方组成]川楝子15克、延胡9克、丹皮9克、桃仁9克,木香9克、银花15克、生大黄9克(后下),水煎服。 [辨证加减]血聚成块者加红藤30-60克。 [疗程疗效]治疗210例,治愈者192例,占91.4%;无效者18例,占8.6%。 [处方来源]天津市南开医院。 [处方备注]本组病例系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院普外科观察结果,天津南开医院根据中医对肠痈的病因病理认识,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对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包括腹膜炎和阑尾脓肿)进行辨证分期治疗,即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本方主要治疗瘀滞期阑尾炎,临床热象不显著,主要表现气滞血瘀症状,如不寒不热或仅有微热,脘腹胀闷,嗳气纳呆,恶心反胃。气滞重则腹痛绕脐走窜,血瘀重则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或出现肿块。大便正常或秘结,尿清或黄,脉象弦紧或涩或细,舌苔白,舌质正常或有紫斑。 2.[处方名称]施氏肠痈方 [功能主治]功能通下,理气。主治重型急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与复杂型阑尾炎(年老体弱或合并其它夹杂症的阑尾炎、复发性阑尾炎)。 [处方组成](1)巴豆、生大黄,共研细末,装入肠溶胶囊,每颗含巴豆霜0.08克、生大黄粉0.25克,顿服1-2颗,温开水吞服。(2)乳香90克、没药90克、木香120克、川朴180克、生大黄180克,蜜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3-4次,每次3克,首剂可与(1)方同时口服,也可略迟30分钟后服。 [辨证加减]阑尾周围脓肿除同样口服上述丸剂外,每日加皮硝60克,外敷肿块处。患者症情稳定后再服用肠痈汤:赤芍15克、桃仁15克、蛇舌草30克.枳实15克、生大黄粉3-9克(冲)、制半夏9克,5-7剂,水煎服,以资巩固。 [疗程疗效]治疗218例,166例治愈,占76.15%;无效52例,占23.85%。本法治疗近期出现并发症者ll例,占5.05%。 [处方来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施维锦。 [处方备注](1)方为峻下剂,一般药后3小时左右开始连续腹泻,该组有5例泻下次数过多甚至引起虚脱。所以,对年老体弱患者,尤其在夏令季节要慎防脱水,药量要适当控制。少数患者用药后3-4小时仍不排便,为保证泻下、荡涤肠道瘀积,可重复1剂。巴豆霜对胃粘膜有刺激,可引起恶心、呕吐,故须装入肠溶胶囊以防止消化道副反应发生。 3.[处方名称]阑尾膏药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理气攻下,活血祛瘀,主治急性单纯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炎并发局限性腹膜炎。 [处方组成]当归120克、香附120克、红藤120克、丹皮120克、败酱草180克。以上5味以麻油6000克浸泡3天后开始熬炼,炸焦黄后加蒲公英180克、大黄120克继续熬炼,待全部药炸枯黄,过滤去药渣,再继续熬炼药油,熬至药油滴水成珠后才可下3000克陶丹中,再熬炼半小时,不断搅动,使丹烟出尽后停止,待药油稍凉投入清水去火毒3-7天,取沉淀物加热熔化,再加乳香90克、没药90克、血竭90克、木香120克,研成细粉末掺匀,摊膏备用。 使用时先确定压痛点及范围,选用大小合适之膏药,文火略加温后贴于患处皮肤,以手掌在膏药上按摩片刻。腹壁脂肪厚者或诊断为盲后位阑尾炎者,可于背部相应部位加贴膏药。每1-2日更换l次,至腹痛消失、体温正常或仅有麦氏点深压痛时,改为3-5天更换1次,至压痛完全消失为止。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l00例,单用本方71例,加用中药及抗生素29例。治愈61例,好转29例,总有效率为90%;无效者10例。 [处方来源]安徽医学院急腹症研究室。 [处方备注]该组通过临床观察与试验认为,膏药外敷可促进局部与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活跃增生与吞噬作用加强,对阑尾局部与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均有明显刺激作用。在局部产生湿热使疼痛显著改善。还认为膏药外敷可调节肠道运动和阑尾蠕动,使阑尾腔内聚积物易于排空,促进局部炎症消退 4.[处方名称]锦红汤 [功能主治]功能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主治急性单纯性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 [处方组成]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9克(后下)、川朴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阑尾周围脓肿,生大黄改制大黄,加桃仁15克、赤芍15克、败酱草30克、木香9克;肿块边界清楚、体温逐渐正常,可加三棱9克、莪术9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生大黄可加至15克,另加败酱草30克、黄柏9-15克、米仁12克、木香9克,1日2剂分4次服;热盛伤阴者,加鲜生地30克、鲜石斛15克;阴损及阳者,加熟附块9克(先入)、炮姜4.5克、焦白术9克,生大黄改制大黄;并发麻痹性肠梗阻,可加入甘遂末1.2克经胃管分次注入,注入后夹管2-3小时,再以大承气汤〈生大黄9-15克(后下)、芒硝9克(冲)、枳实9克、川朴9克〉浓煎200毫升自肛门内滴注;并发盆腔脓肿,可用金黄散15-30克,加入温藕粉调成200毫升稀糊状作保留灌肠。 [疗程疗效]治疗452例(其中单纯性87例,轻型化脓性262例,并发局限性腹膜炎57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16例,阑尾周围脓肿29例,阑尾术后残余脓肿1例),有效者422例,占93.36%,无效者30例,占6.64%,全组无死亡病例。 [处方来源]沪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顾伯华等。 [处方备注]实验研究发现,本方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能促进肠道的输送速度,产生明显的泻下效应;能使机体肠管内水分增加,从而排出水样粪便;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腹膜通透性呈现双相调节的作用。本方还可结合辨证加减用于急性胆道感染 5.[处方名称]疗痈丸 [功能主治]功能峻下,解毒。主治急性单纯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处方组成]巴豆霜、生大黄各1份,明雄黄2份,共为细面调匀,装入胶囊备用,每丸含生药0.3克,以温开水送服1-2丸、药后3-4小时不大便可再服1丸。以后每日1丸,连服2-3天后停服。 [辨证加减]服本丸2-3天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右下腹尚存深压痛者可加用红藤煎(红藤30克、赤芍15克、枳壳9克、木香9克、败酱草15克、生甘草6克)。 [疗程疗效]治疗241例,治愈者l09例,占45.2%,无效改手术者132例,占54.8%。治愈109例中,单用疔痈丸者54例,加用中药红藤煎者54例,加用西药穴位封闭者3例。 [处方来源]北京市宣武医院外科 6[处方名称]阑尾炎合剂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急性阑尾炎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 [处方组成]银花60克、蒲公英60克、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冬瓜仁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木香10克、大黄30克,每剂水煎200毫升,每日2-3剂,分4-6次服完,小儿酌减。 [辨证加减]大热大渴加生石膏、天花粉;呈脓肿及条索者加山甲、皂角刺、三棱、莪术;后期体虚加当归、党参,酌情减少清热解毒药,不用通里攻下药。 [疗程疗效]治疗1066例,治愈或基本治愈917例,占86%;无效149例,占14%。 [处方来源]豫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协作组董守元 [处方备注]董氏等认为局限性腹膜炎可内服中药为主,而弥漫性腹膜炎则要采取中药和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静脉滴入抗生素等。活血化瘀药在早、中期应用可促进炎症的消退、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后期应用可预防复发。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者,可用中药外敷:如河南省人民医院用银花液离子透入;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用鲜蒲公英捣碎成糊状外敷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7.[处方名称]复方忍冬藤煎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通下排脓。主治急性阑尾炎性腹膜炎。 [处方组成]忍冬藤6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60克、青黛12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木香10克、生大黄30克(后下),每日1剂,煎后分4次服。 [辨证加减]服煎药同时另用疗痈丸(见前方),但孕妇、体弱与肠道伴有慢性炎症者禁用。 [疗程疗效]治疗197例,195例治愈,2例死亡。 [处方来源]北京市宣武医院王涛。 [处方备注]本病治疗关键在于攻下。入院后1-3天内,每日至少泻6次或10次以上;如病情好转,生大黄应酌情减量。在攻下的同时,也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合并腹腔或盆腔脓肿者,经轻泻后,一般可使脓肿逐渐消退,必要时可穿刺抽脓,并注入抗生素。(朱培庭) 乳没膏 [药物]生乳香、生没药各等量。 [用法]上药研未,用陈醋、75%乙醇各半将上药调成药泥。先确定压 痛点及范围,将制好的药泥贴于患处。腹壁脂肪厚者,或诊断为后位阑尾炎 者,可在背部相应区加贴。药泥厚约 3 毫米,大于病灶范围,用油纸纱布固 定,每天换药 1 次,药干后随时调湿。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阑尾炎 30 例,痊愈 22 例,好转 6 例,无效 2 例。 [病例] 张×\u65292X女,40 岁,农民。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伴 发热,呕吐清水。检查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伴肌紧张,腰大肌试验、 结肠通气试验、麦氏征均阳性,体温 38.5°\u65315X,脉搏 80 次/分,血压 14.7/9.33 千帕斯,白细胞 17.1×\u65321X09/L,中性 0.80。诊为早期化脓性阑尾炎。用上方 外敷 3 次,右下腹疼痛消失,体温正常,复查白细胞 9.2×\u65297X09/L,中性 0?69, 痊愈。 [来源]鄂声浩。陕西中医 治阑尾炎(肠痈)妙方 1大黄牡丹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尝, 肠痈初起腹按痛,泻热攻瘀自能康。 【组成】大黄15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冬瓜子15克,芒硝6克(分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泻热祛瘀,散结消肿。 【方解】方中大黄泻肠间瘀热结聚,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与大黄合用,苦辛通降下行,共泻瘀热;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协大黄、丹皮活血散瘀滞,并能通便;冬瓜仁清湿热,排脓散结消痈。诸药合用,使湿热瘀结之毒迅速荡涤,自可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主治】肠痈初起,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或有发热、或右足屈而不伸、脉滑数。可用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肠梗阻、肠蛔虫阻塞、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盆腔炎,输精管结扎术后局部感染以及多种外科急腹症等病症。 【加减】为加强疗效,可加用金银花、红藤、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白花蛇舌草;或配合外敷(大黄、芒硝、大蒜),针灸同用。临床如兼见高热,可加黄连;右下腹出现肿块,加赤芍、当归;伤阴口渴,加生地黄、玄参。 【附记】患者如为老人、孕妇、或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应用期间,需严密观察,如有症情恶化,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锦红片 【来源】现代·《方剂学》 【歌诀】锦红片中用大黄,红藤厚朴蒲公英, 研末为片日三服,清热解毒消痈奇。 【组成】生大黄15克,红藤30克,蒲公英30克,厚朴12克。(原方未注明剂量,此为笔者汤剂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每服4片,日服3次。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方解】方用大黄、红藤清热活血,消痈止痛;配以蒲公英清热解毒以助消散;厚朴行气以助止痛。药仅四味,力专效宏,用之临床颇验。 【主治】右下腹疼痛、身发寒热。可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道感染等病症。 【加减】若见疼痛较剧,可加乳香、没药;舌质红绛,加赤芍、牡丹皮;发热,加金银花、连翘。
3薏苡附子败酱散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肠痈内脓已形成,薏苡附子败酱投, 温阳排脓善消痈,用之临床效堪奇。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9克,败酱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阳排脓消痈。 【方解】方用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消痈排脓,合以附子温阳散滞。综观全方,扶正与祛邪兼用,共奏温阳排脓消痈之功。 【主治】肠痈内脓已成,症见腹皮急、按之濡、压痛不显著、面色苍白、脉细弱。可用于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盆腔炎、多发性胸腹腔脓疡以及引产术后脓毒血症、支气管胸膜炎、卵巢恶性肿瘤等病症。 【加减】阑尾炎,一般合大黄牡丹汤;阑尾脓肿,可加桃仁、红花、广木香;慢性盆腔炎,加夏枯草、丹参、赤芍、延胡索、木香;多发性胸腹腔脓疡,加皮尾参、蒲公英、红藤、金银花、皂角刺、黄连等。 【附记】本方对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见有阳虚证候者,亦为适宜。肠痈腹痛较甚,并有高热、便秘者,忌用。
4加味四逆散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加味四逆是良方,用治肠痈效果好, 柴芍枳壳生甘草,黄连川楝广木香。 【组成】柴胡30克,白芍30克,炒枳壳12克,生甘草6克,广木香10克,黄连6克,炒川楝子18克。 【用法】水煎服。无论急性慢性均可服。急性者每日一、二剂,昼夜服,连服5~7天可痊愈;慢性者,每日1剂,服5~7剂,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但难根除,日后易复发,复发时仍可再服此方,同样有效。 【功效】理气活血,清热除湿。 【方解】本方系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四逆散”【主治】阳症热厥。《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方主之。”“热厥”是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而致手足厥逆,同时还可能出现脘腹疼痛,或泄利不畅,里急后重等症状,皆因气机不畅所致。因此,当用和解表里,疏理气机,调和肝脾之剂疗之。四逆散重用柴胡透热解郁,枳壳(实)下气泄热,一升一降,相互配合以和解表里,升清阳,降浊阴;重用白芍敛阴柔肝止痛,甘草和中益气,互相配合是仲景芍药甘草汤以缓急舒挛,和肝脾,解疼痛。四药配合,能达解热止厥止痛之目的,四药皆性味平和无毒,乃舒肝理脾之平剂。再加广木香、黄连、川楝子以增强清热理气止痛之力,为治肠痈之效方。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加减】热重者,加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湿甚者,加苡米30克,冬瓜仁30克。
5消炎通便方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消炎通便紫银藤,公英甘桔赤白芍, 枳壳丹皮丝瓜子,桃仁归尾番泻叶。 【组成】金银花60克,活血藤(即红藤)30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丝瓜子15克,桔梗10克,炒枳壳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牡丹皮10克,甘草10克,当归尾10克,桃仁泥10克。另用番泻叶10克,泡水(兑药汁中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日夜频服。便通则去番泻叶。本方可连续服3~5剂,至便通,痛止,腹中和,饮食如常则停服。 【功效】清热散结,行气破滞,活血消瘀,泻火败毒。 【方解】湿热火毒酿成肠痈,外寒热,内腹痛,上呕逆,下便闭,乃气血瘀滞,肠道阻塞。故方用苦辛性寒之紫花地丁散热解毒,治一切痈疽无名肿毒;用甘平之蒲公英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用色红味苦之活血藤(正名赤藤、红藤、省藤),治肠痈,祛风止虫;用苦辛甘温之当归尾养血生肌,排脓止痛;用苦酸微寒之赤、白芍活血脉,散恶血,消痈肿疝瘕;用辛甘微寒之牡丹皮破积血,疗痈疮,泻血中伏火;用苦平微甘之桃仁泄血滞,去血痞,通大肠血秘;用甘平之丝瓜子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消肿滑肠,治疝痔痈疽;用苦辛而平之桔梗升提气机,养血排脓,治肠鸣腹痛;用苦酸微寒之枳壳消胀破气,利膈宽肠,消痰,散癥结;用甘平之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消肿解毒以消炎止痛解毒;再加轻苦、微寒之番泻叶以通大便。如饮食与药物服后都呕吐而出,宜另用吴茱萸、黄连、半夏、陈皮、藿香、川椒、厚朴、生姜等辛温大热之品,以散逐中上二焦之寒湿痰饮,加一味大苦大寒之黄连作司道以降逆止呕。但此药初服切忌大口吞咽,只可点滴频饮,待几分钟后,才可少量吞服。为此逐渐增加将此药服完后,则中脘痰饮寒积消除,再服消炎通便方。如腹痛甚者,可按上述穴位针刺,其痛当时可缓。 【主治】肠痈(阑尾炎)。 【加减】若腹痛紧者,先用针灸以止其痛。 针灸止痛法: 针穴: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委阳。 先针右下肢, 后针左下肢, 留针15分钟至30分钟。 患处及天枢穴用梅花针叩打, 可以止痛。 呕吐药难入者,先止其呕。便闭不通者,先通其便。 止呕降逆方:如呕吐不止,药难入腹者,即先用下方。 淡吴萸10克,炒黄连5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炒川椒5克,厚朴10克,生姜3片。 水煎频服,每次只服一酒杯。缓缓吞下,呕止则服消炎通便方。 【附记】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饮食先用流质,后用半流质,不可骤用坚硬食物,切记切记!
6肠痈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肠痈汤中紫地丁,银花枯翘蒲公英, 归芍玄麦生甘草,地榆苦参薏苡仁。 【组成】紫花地丁、夏枯草、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各20~30克,当归、赤芍、玄参、麦冬各15~20克,生地榆、苦参各10~15克,生薏苡仁25~35克,生甘草8~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方解】方用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当归、赤芍、生地榆凉血活血;夏枯草清热化痰;苦参、薏苡仁清热利湿;玄参、麦冬清热养阴;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消肿之功。 【主治】急性阑尾炎。 【附记】用本方治疗258例,经服药3~8剂后,治愈者251例,占9729%,无效者7例(症状未见减轻改为手术治疗)。治愈的251例中,经随访,均未见复发。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外科(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