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疔 红丝疔之名出《疮疡经验全书》。《济生方·丁肿论治》曰:“红丝疮证,乃丁疮之类。”《外科正宗·疔疮类》:“红丝疔起于手掌节间,初起形似小疱,渐发红丝,上次手膊……。” 红丝疔是指多因手足皮肤损伤,感染邪热火毒,走注经络所致。以细红丝一条,迅速向上攻窜手膊或小腿,疼痛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疔疮。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淋巴管炎。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前臂及小腿内侧。 2.在手部或足部有原发病灶存在,从原发病灶处起有“红丝”隐于皮内,迅速向近 心端走窜,按之坚硬,压痛明显。肘、腋或膝、股附近核肿大疼痛。 3.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鉴别诊断] 1.青蛇毒:下肢为条索状红肿而不似“红丝”,压痛部位与该处静脉走向一致,全身症状较轻,局部病变消退较慢。 2.股肿:常有手术或分娩后较长时间卧床史,下肢肿胀、疼痛、增粗,皮肤发白或青紫。 [辨证论治] 1.火毒窜络证:红丝较细,红肿而痛,全身症状轻微,舌苔薄黄,脉浮数。清热解毒、祛瘀通络。 2.火毒入营证:患肢红丝粗肿明显,一条或二三条,迅速向上蔓延。全身寒战高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清营解毒。 红丝疔 鱼脐疔 红丝疔是一种手足疔继发或四肢末端皮肤感染病毒后,邪毒窜入经脉,并很快向上走窜危及内脏的疾病。是一种“走黄”逆症。而鱼脐疔是一种感染了疫死的牛马猪羊等病毒而形成的特殊的烈性传染病,疮型凹陷如鱼脐,故得其名。此两种病都需高度重视,抓紧治疗。 红丝疔治法和处方 红丝疔治疗可参照颜面手足疔疮两节。亦可用截红丝放血外治后,再敷五味去湿散。同时,内服下方:金银花24克,赤芍9克,黄连6克,僵蚕、防风各4.5克,蝉衣、甘草、青皮各3克,牛膝、十一 红丝疔 鱼脐疔 红丝疔是一种手足疔继发或四肢末端皮肤感染病毒后,邪毒窜入经脉,并很快向上走窜危及内脏的疾病。是一种“走黄”逆症。而鱼脐疔是一种感染了疫死的牛马猪羊等病毒而形成的特殊的烈性传染病,疮型凹陷如鱼脐,故得其名。此两种病都需高度重视,抓紧治疗。 红丝疔治法和处方 红丝疔治疗可参照颜面手足疔疮两节。亦可用截红丝放血外治后,再敷五味去湿散。同时,内服下方:金银花24克,赤芍9克,黄连6克,僵蚕、防风各4.5克,蝉衣、甘草、青皮各3克,牛膝、泽兰各6克,。 鱼脐疔治法及处方: 初期处方:黄芩、黄连、栀子、黄柏,、金银花、连翘各适量,水煎服。或用玉露膏掺蟾蜍合剂外敷患处。 中期处方:生地、丹皮、连翘、金银花、黄连、黄芩、栀子、大青叶、野菊花、甘草各适量。水煎服。壮热者加服紫雪丹。也可用白降丹加蜂蜜调匀敷焦痂,促其脱落。 后期处方:一般不再内服药物,但可用生肌玉红膏、盖贴太乙膏外治。 鱼脐疔和丹毒、颜面疔疮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下陷如鱼脐。此应特别注意。 本病多发于四肢,因有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故名叫“红丝疔”其病因多由内有火毒凝聚,外有手足部发生疔毒,毒流经脉而发病。方用二药;防已五克,细辛三克加米酒二两不要加水煮后外涂,从红丝内向外涂,干后再涂,一般涂几次后不痛。发热也随之退下 红丝疔 菊花糊剂 [药物] 鲜野菊花 30 克,大蒜 1~2 瓣。 [用法]上药洗净,共捣绒备用。备清洁凉水一盆,用消毒后的尖锐瓷 片在病灶四周刺 4~5 次,把患肢置于水中,再沿“红线”寸寸刺之,浇水冲 洗出血处,待血不流时,取出患肢,用上药敷之,随于急换。 [疗效] 此方治疗红丝疗有奇效。 [来源] 戴昌钰,四川中医 1991; (7) : 31 注意:刺血时不要刺得太深,以稍出血为宜,一定要避开血管,以免夫 血太甚。病情严重者可配上药取汁兑凉开水多次服。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外科(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