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绿色时报11月12日报道 “无边沙海一叶舟”是对甘肃民勤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相接外,其余均被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边缘风沙线却长达408公里。从地图上看起来更为直观:在大片黄色的沙海中,狭长的民勤绿洲就像一片单薄的绿叶,岌岌可危。而今天,在总理的重视和关怀下,这片“绿叶”已有了一双“大手”的呵护,那就是紧贴绿洲边缘呈“C”形围绕,将民勤1/4国土面积纳入保护范围的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古城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遏制两大沙漠合龙、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民勤的两副面孔 9月,民勤最好的时候,没什么风沙,偶尔下点小雨。地里的辣椒、棉花、瓜果丰收待摘,农民的脸上满是喜悦。初来的外地人会为眼前的富庶景象所迷惑,然而当地人却清楚地知道,眼前这种安宁祥和的景象,只是民勤的另一副面孔。短暂的雨季过后,便是挨也挨不到头的风沙。纵使在这个季节,跨过这绿洲的边界,进入沙漠,稍遇刮风,也会黄沙弥漫。 县域内94.5%的面积是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全县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2646毫米——这才是民勤的现实。 在连古城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进军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了位于县城西南的红崖山,极目远眺。四周环绕的漫漫黄沙和盐碱荒漠令人触目惊心,只有远处绿洲边缘上依稀可见的农田防护林带跳跃着生命的绿色,令人顿觉无比珍贵。沙漠离农田和民居近在咫尺,虎视眈眈,民勤绿洲边缘的景色令人愈发感到抵御风沙的紧迫性。“民勤一旦失守,风沙将截断兰新铁路和312国道,进而威胁到整个河西走廊乃至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也将不复存在。”李进军不无忧虑地说。 巡护也是一种宣传 红崖山保护站管护区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车子绕过标有“保护区界”字样的界碑、界桩进入保护区,抬头远望,如长龙般的封护抚育围栏和星罗棋布的保护碑、宣传牌把我们引领到保护区的腹地:绿意盎然的梭梭、红柳、白刺等众多沙生植物,在微风中频频向我们点头,茫茫大漠展现出勃勃生机。这时,远处传来了“突突突”的摩托车声,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位全副“武装”的护林员在巡护。护林员记者见过很多,但像连古城这样“威风”的却没见过:只见他们个个身骑摩托,统一着装,车上“公益林管护”的小红旗煞是显眼……李进军笑着介绍,管护人员这样着装可不是为了“威风”,因为保护区面积大,他们平均每人都有七八千亩的负责区域,如此着装是为了在管护的同时起到一种宣传和警示作用。随着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前社区群众因修路、建筑等随意乱采石、挖沙、取土等现象得到有效遏止,游牧滥牧等现象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勤锋保护站是民勤生态治理的“西大门”,曾经是民勤风沙危害的重点地段之一。而今天,宣传彩门高高耸立,公路两旁红白相间的围栏水泥桩如同一个个生态卫士,护卫着一望无际的梭梭林和白刺包。曾经在梭梭林间游牧的羊只已踪迹全无,初步形成沙结皮的地面告诉我们,这里已被封护很久了。 从昔日的风沙弥漫,到今天的绿意融融,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历程。 自2005年8月管理局成立以来,针对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特点,管理局把植被资源保护作为保护区建设的第一要务,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着力强化人工造林、围栏封育、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林政管理等资源保护修复工作。5年的时间,在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的管护和建设工作飞步迈进,已经省级核查确认的国家级公益林达263.2万亩,其中纳入国家补偿面积173.19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3万亩、围栏封育780公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5万亩、新建和扩建保护站点15处。不难想象,管理区工作人员为阻挡两大沙漠合拢、保卫民勤绿洲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一棵苗能挡一碗沙 又是一个民勤特有的晴天,阳光晒得沙地都有一些发烫。我们来到北中滩察看去今两年造的万亩人工林。一望无际的绿色植株以梭梭、白刺、沙蒿为主,一片生机盎然,平均盖度已达到30%,成为大滩乡四北等村风沙前缘地带的绿色屏障,对阻碍流沙前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紧挨着的一片保护区刚成立时种下的梭梭已有一米多高,盖度达到60%。 吉普车在沙海中颠簸,司机小心地躲避着每一株可能被车轮压到的灌木。“心疼啊,每一棵都是辛苦栽活的,一棵苗能挡一碗沙!” 在如此干旱瘠薄的沙地上造林实属不易。人们先用麦草将沙隔成一个个小方格,然后栽上梭梭等沙生植物,再从村里拉来一车车水,一株株地浇,当年还要再浇一次水才能达到80%的成活率。 尽管如此艰难,但“不治沙就无法生存”,在风沙的伴随下长大的每个民勤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对他们来说,用农闲时间压沙植绿,就是守护家园。 在团结村边的沙地上,记者见到了正带领群众埋压沙的连古城保护站站长陈永明,记者问他这些年在村子周围治沙感觉到什么效果没有,他说一起干活的这些老乡就住在周边,他们才最有发言权。泉山镇新西村的田多明今年46岁,黑瘦个不高,他指着不远处的沙丘告诉记者:“那里再过去就是我家的地,种的棉花。以前风沙大,一起风几米内连人影都看不见,庄稼一场风下来全打死了。治沙我们农户才能活啊!去年北边保护区内种的梭梭全都绿了,有六七十厘米高,有点风也不起沙了,庄稼不受害。屋里也干净了,以前炕上只能铺帆布袋子,因为不沾沙。老百姓都说过去刮风沙子收一架子车,现在就收一簸箕。”陈永明也指着不远处几堵残破的土墙让记者看:“那是以前农民自己堆的防风墙,现在也失去作用了。” 做一棵搏击风沙的胡杨 一望无际的荒漠中,一排排人工栽植的梭梭迎风摇曳,一个个沙丘也在白刺包的“镇压”下俯首听命,不时有一只只不同种类的鸟儿从空中飞过。保护区的同志告诉我们,近年来,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禁猎措施,不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悄然恢复,不时有巡护人员发现野生动物踪迹,前不久就曾在南湖保护站附近观测到十几只的一群鹅喉羚。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现有各种野生动物89种,其中1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一级保护动物金雕1种和鸢、雀鹰、白头鹞、灰背隼、游隼、短耳鸮、荒漠猫、鹅喉羚等11种二级保护动物。像鹅喉羚这样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在在保护区经常可以看到,但在保护区设立以前,几乎已经被猎打得看不到了。倘若运气好的话,还能遇见平时很难看到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或许是金雕、荒漠猫,也或许是野生的锁阳。 在勤锋保护站记者还看到了人工接种的肉苁蓉。苁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寄生于梭梭的根部。近些年,保护区加大天然植被保护力度,禁止采挖、樵采,在重点地带实施了封护抚育,同时开展了肉苁蓉人工接种试验项目,使肉苁蓉寄生的梭梭种群出现恢复性增长。下一步,保护区计划通过采取保护、抚育及人工接种等措施,逐步恢复扩大肉苁蓉种群量。 也许是记者的祈祷感动的老天,采访结束前民勤终于迎来了一场珍贵的小雨。记者问李进军接下来打算怎么干?他说当然还是继续抓好保护、封育和造林。“总理那年来民勤,对民勤的干部群众说: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一定要实现的目标。只要发扬胡杨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代代干下去,就一定能实现——我们就是要做这样一棵搏击风沙的胡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