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损伤
4.1 活血行气散
【来源】许钜材,《江苏中医》(6)1990年
【组成】郁金、制香附、炒枳壳、制乳香、制没药、丹参、延胡索、瓜蒌皮、桔梗、制半夏各9克,金橘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解】凡损伤,多因气滞血瘀,阻遏经脉,不通则痛。方中香附、枳壳、瓜蒌皮、金橘叶行气止痛;丹参、乳香、没药、郁金、延胡活血祛瘀;且延胡、郁金兼行气活血双重作用;肺主宣发肃降,治节一身之气,故佐以桔梗、半夏宣肺气、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胸胁脘腹损伤。证见胸胁闷胀,脘腹痞满,咳呛作痛更甚,痛无定处。肿处按之凹陷复起,或伴有唇紫、呼吸短促,舌红或紫,苔白,脉弦紧。
【加减】伤甚者,可配用外治,其效更显。
【疗效】验之临床,屡收良效。
4.2 颅内消瘀汤
【来源】邱绪襄,《千家妙方·下》
【组成】麝香0.06克(研末冲服),川芎、血竭(研末冲服)各6克,丹参15克,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三棱、莪术、香附、土鳖虫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或用管喂。
【功用】通窍活血,消瘀止痛。
【方解】外伤性颅内血肿,皆由损伤血瘀所致。方中以麝香通窍活血;以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以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土鳖虫破血消瘀;以乳香、没药、血竭活血止痛,并佐以香附行气。诸药合用、共奏通窍活血、消瘀止痛之功。
【主治】外伤性颅内血肿。
【疗效】治疗各种类型(硬脑膜外血肿、胸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及不同病程(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共22例,无1例治疗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均获痊愈。并经脑血管造影、超声波及眼底照相等特殊检查,都证实血肿治愈消散。疗程:急性及亚急性3~5周,慢性2月以上。
【附记】本方不适用于颅后凹血肿及急性血肿伴严重脑挫裂伤或凹陷性颅骨骨折病人。孕妇禁用。临床运用,只要仅守本方,不作加减,本方服后无不良反应及药物副作用
4.3 消肿通络汤
【来源】赵炳南,《千家妙方·下》
【组成】金银花30克,连翘、当归、赤芍、牛膝各9克,赤小豆、鸡血藤、车前子各30克,防己15克(包),活血止痛散1/4瓶(市售,兑服),云南白药1小瓶(市售、兑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消肿、活血通络。
【方解】外伤而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郁而化热,出现膝关节骨膜炎症渗出,表面灼热,功能障碍,治以清热消肿、活血通络之法,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当归、鸡血藤、车前子行水消肿,活血通络;赤芍凉血活血;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牛膝引药下行,配合活血止痛散、云南白药,加强活血通络及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共奏捷效。
【主治】急性创伤性关节炎。
【疗效】临床屡用,颇见捷效。
4.4 通窍祛瘀汤
【来源】林如高,《林如高骨伤验方》
【组成】当归、赤芍各9克,川芎、菖蒲各4.5克,桃仁、朱砂、琥珀、防风各6克,钩藤9克,蝉衣、甘草、沉香各3克,麝香0.1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喂服。
【功用】疏风养血,通窍活络。
【方解】重伤之后,因耗竭气血,或气血内郁,则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清肃失司,人事不省。方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活血祛瘀;麝香、菖蒲活血散结;沉香使逆气下降,收纳正气;琥珀、朱砂镇心安神;蝉衣、防风、钩藤散风胜湿,熄风止痉;佐以甘草通行十二经络,故起疏风养血,通窍活络之作用。
【主治】重伤昏迷,人事不省。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4.5 理气化瘀汤
【来源】孙呈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15克,郁金、桃仁、红花、大黄、莪术、茯苓、炮甲珠(先煎)各10克,延胡索、甘草各6克,车前子12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胸壁挫伤后,初期瘀血未凝,气机尚通,疼痛不明显,伤后3~5天,血瘀气滞明显,故疼痛加重,呼吸咳嗽则痛剧,以后疼痛逐日减轻,轻者持续1~2周,重者月余。此乃血瘀气滞由凝聚到消散的一个病理规律。方用柴胡、郁金、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以桃仁、红花、莪术、炮甲珠活血化瘀、软坚消瘀;大黄攻下逐瘀;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导瘀从二便而出,通畅气机;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胸壁挫伤。
【加减】咳嗽有痰,加杏仁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脾虚便溏,去大黄,加山药12克;有热者,加连翘12克,生栀子、赤芍、丹参各10克;疼痛明显者,加白芍、三棱、乳香、没药各12克。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验证,疗效满意,肯定可靠。
4.6 活血舒筋汤
【来源】朱文海,《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橘叶、桔梗、乌药各9克,赤芍、落得打各15克,红花、青皮、陈皮各6克,土鳖虫、荔枝核各12克,小茴香3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头二煎内服,日2次;第3煎熏洗患处,每日1~2次。
【功用】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方解】阴部为足厥阴肝经所循行,故用药多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曾予《伤科大成》中“活血止痛汤”治疗,疗效欠佳,因方中肝经用药太少之故。后经化裁加味,再经验证,疗效显著提高。方中以当归、川芎、乳香、没药、赤芍、落得打、红花、土鳖虫活血祛瘀,舒筋通络;配以橘叶、桔梗、乌药、青陈皮、小茴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与活血药配合,其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尤著。故效颇佳,而且疗程缩短2/3。是治疗阴部挫伤的有效良方。
【主治】阴部挫伤。
【疗效】治疗40例,均获痊愈。疗程7~28天。
4.7 牛蒡子汤
【来源】石仰山,《中医杂志》(5)1985年
【组成】牛蒡子、白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半夏、白芷、桑枝(剂量可随症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达气血,开破痰结,疏肝宣肺,导其壅滞。
【方解】外伤虽多由扭捩闪挫起病,实因积劳致虚、气血内亏、风寒湿邪乘机窃踞而伤筋阻络。《仁斋直指》云:“气血和平,关络调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瘀滞,则痰聚而生。”又云:“痰涎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掣痛,手足掣制隐痛,故有‘痰生百病’之谓。”临床所见,痰每与风、寒、湿、热之邪相合为病。外伤之证,亦多“兼邪”而发。方中牛蒡子辛寒滑利,通行十二经络,宣肺利气,豁痰消肿;白僵蚕辛平宣化,消痰散结而和气血,为厥阴肝经之药;二味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经络顽痰浊邪,是为主药;助以秦艽之辛寒,独活之辛温,和血舒筋,通达周身,透阳明之湿热,理少阴之伏风。更伍用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活血破瘀,化湿排脓而生新;半夏之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肿而和胃。复使以白蒺藜之辛温疏肝风、行气血且散瘀结;桑枝养筋通络、祛风湿而利关节。全方以辛取胜,宣达气血,开破痰结,疏肝宣肺,导其壅滞;寒温兼用,温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风逐湿之力尤捷。
【主治】周身四肢、颈肩腰骶麻痹疼痛,牵强掣痛,或早期筋膜损伤、筋结、筋块或骨骱宿伤,关节不利,或兼身热,或见形寒,苔白而腻者,均可加减用之,每多取验。
【加减】临床应用,尤须随证化裁。寒湿盛者,合麻桂温经汤增减,或加制草乌以温经通阳;风湿盛者,加用羌活、防风、煨天麻以泄风燥湿;痰湿内阻、胸脘痞胀,苔厚腻者,可入平胃散,陈胆星、瓜蒌、薤白;若渐有化热之象,去半夏、白芷,加忍冬藤、焦山栀以清泄;顽痰胶结,或痰瘀互结,酌选丹皮、赤芍、红花、炙甲片、片姜黄;欲和胃气,则取木香、蔻仁、建神曲;若肝虚,筋失濡养,加当归、生地、白芍、首乌、牛膝、桑寄生等养血柔肝、荣筋和络;若气阴不充、脾虚痰湿,加党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化湿,养筋舒络;若肾阳不足,火不化气者,则取鹿角、仙灵脾、石楠叶以助阳温经、强筋通络;若气血因筋络瘀阻失其流畅者,又宜相机选用舒筋活络之品,若病已损及元阳,当宗调中保元汤出入施治。
【疗效】多年临床验证,疗效颇佳。
4.8 复元活血汤
【来源】印会河,《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10克,当归30克,桃仁、红花各10克,赤芍15克,自然铜10克,大黄3~6克,天花粉30克,炒山甲、土鳖虫各10克,夏枯草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解】外伤后遗症症状繁多,表现复杂,给临床辨证分型带来一定困难,印氏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抓住外伤后血行阻滞,瘀血停留的病理机制,以疼痛为主症,采用理血通络,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外伤后遗症取得满意疗效。方中天花粉用量尤大,本方能续筋骨,还能生津润燥。对于瘀血停留,阻滞津液布化而出现口干咽燥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山甲片走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生牡蛎软坚消肿,用于积块肿痛疗效较好,与夏枯草配合则散结、消肿作用更佳;土鳖虫、水蛭、虻虫皆为破瘀血、消坚积、化瘀血的主要药物。本病皆瘀血延久,瘀结日深,单用一般的活血破瘀药实难奏效,故重用虫类或鳞甲类药以化瘀血。这些药历来被认为药性猛烈或有毒性,一般用量较小,但印氏用量较大(10克),时间较长(1年之久),亦未见不良反应,多能获得满意效果,颇值得借鉴。
【主治】头部及腰部外伤后遗症。
【加减】腰痛者,加牛膝10克;头痛者加桔梗10克;头痛剧烈或伴有癫痫发作者,加水蛭、虻虫各10克。
【疗效】治疗40余例,均获显效。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观察,本方不仅治疗头、腰部外伤后遗症效果好,而且用治其他部位外伤后遗症,只要随证稍作加减,并加引经药,效果亦佳。确为治疗一切宿伤疼痛的有效良方。
跌打损伤
概况: 跌打损伤主要包括由于跌扑、刀伤、殴打、闪压、擦伤以及运动损伤等导致局部或者全身的疼痛、肿胀、伤筋、踊损、出血、皮肤青紫等外伤现象,也包括呼吸时内部刺痛等内脏损伤。伤科方药中国伤科一术,颇有特长,且具神妙迅疾之功。骨碎可接、筋断可续,皮肉破绽、血流肠出,莫不可治。或用灵敏之手法,或用灵验之药品,在顷刻间奏起死回生之效。用药有古方可循,而诊断及手法非研究与经验别无他法。治伤者,必须有高深研究,及相当之经验。唯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始可奏效。本文介绍内外损伤药方和治伤膏药方两则。 1、内外损伤药方(凡伤各部按症加减) 川芎6克 归尾6克 生地6克续断6克 苏木3克 乌药6克 泽兰3克 甘草八分 木香七分 生姜三片 木通3克 乳香6克去油 没药3克 去油 桃仁6克去皮尖童便陈酒各一杯冲服 血凝胸者:加砂仁八分//血攻心窍而欲绝者:加淡豆豉钱半//气攻心窍而欲绝者:加丁香3克。 神志昏迷,狂言呓语者:加人参3克 ,辰砂五分//喉间失音,不能言语者:加木香一钱,菖蒲3克。 全身发热,其势极甚者:加柴胡五分,黄芩3克 ,白芍3克 ,薄荷七分,防风3克 。 腰部受伤者:加破故纸3克 ,杜仲3克 ,肉桂八分,小茴香八分。 因伤大便不通者:加大黄钱半,朴硝五分//因伤小便不通者:加荆芥3克,大黄八分,瞿麦3克。 鼻部受伤者:加辛荑3克 ,鳖甲3克 //耳部受伤者:加磁石3克 。 眼部受伤者:加石决明3克 ,蔓荆子3克 //面部受伤者:加独活3克 ,细辛3克。 乳部受伤者:加百合3克 ,贝母3克 ,漏卢3克 //胸部受伤:加柴胡八分,枳壳3克,韭汁一杯。 腹部受伤者:加大腹皮3克 //小肚受伤者:加小茴香3克 ,急性子3克 。 背部受伤者:加砂仁3克 ,木香3克 //两胁受伤者:加蛇床子3克 ,槐花3克。 骨节肿痛者:加人参3克 ,附子3克。 2、伤膏药方(外敷) 此膏功效极大,与上面药方一并使用,可鼓掌立愈。 红花12克 白芷12克 甘松12克 细辛15克 山艿9克六曲9克 麝香3克 白川9克 丁香9克 川芎6克 血竭3克 生军6克 上药研为细末,煎炼成膏用,用上好青细布均摆之,折叠完好,勿使受潮。 3、跌打损伤气血不足 验方组成:熟地克 淮山 炙草 白茯苓 归身 杜仲故纸 木瓜 牛膝各15克 乳香 没药各10克 黑豆30克 茯神 枣仁 白术 白芍各12克 肉桂6克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气血不足 用法用量:浸酒15天,每次服30毫升,每日三次 4、跌打损伤内伤 验方组成:万年青60克 红漆木芯 透骨消各60克米酒500毫升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内伤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一剂 跌打挫伤验方 组成 川芎6克 白芷6克 白菊花9克 甘草3克 细辛2克 生石膏12克 功用 止痛、祛风、清热。 主治 头部挫伤,肿痛伴有头晕者。 组成 当归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白芷10克 川芎8克羌活8克 蔓荆子8克 槟榔8克琥珀8克 制南星8克 乳香8克没药8克 升麻6克 肉桂3克辰砂1克 功用 祛风通络,行气活血。 主治 脑震荡。 加减 如虚弱之人出血过多者,加西洋参8克。 跌打挫伤验方 组成 葛根15克 水蛭15克 萹虫10克 川芎20克 赤芍9克红花9克 全蝎(研、冲)6克白芷12克 细辛3克 甘草6克 功用 通脑逐瘀。 主治 脑震荡后遗症。 加减 偏头痛加柴胡6~12克;后头痛加葛根至30克;巅顶痛加藁本6~9克;前头痛酌加升麻;热盛脉数酌加黄芩、黄连;睡眠不安酌加龙牡;恶心呕吐酌加半夏、竹菇;眩晕酌加泽泻、白术等;服本方数剂后无热证者酌加黄酒。 跌打挫伤气滞瘀阻作痛者验方 组成 当归9克 川芎4.5克 赤芍9克 制乳香4.5克 制没药4.5克木香3克 炙甘草3克 泽泻9克桃仁6克 香附9克 党参15克砂壳3克 功用 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腹部挫伤,气滞瘀阻作痛者。 跌打挫伤气血两伤胸闷不舒者验方 组成 升麻6克 柴胡6克 归尾9克 川芎6克 赤芍9克 桂枝6克 红花6克 丹皮6克 桔梗9克 甘草3克 苏木6克 功用 理气定痛,活血破瘀。 主治 气血两伤,胸闷不舒者 跌打骨折、筋断验方 跌打骨折、筋断验方 方1:骨折方 自然铜2.1克、制钱子1克研末,用热酒分两次冲服。 方2:骨节脱离方 骨节脱离者,用生蟹捣烂热酒调服,渣涂患处半日,骨内咯咯作哬即好。 方3:治筋腱绝伤方 筋绝伤者,用蟹王足髓熬纳创伤处,筋可续生。 方4:治筋断再续方 旋覆花又名金沸花,其根功能续筋,断者捣汁滴伤患处,渣敷其上、半月后才拆开、筋即续生 主治:一切跌打损伤包括骨折初期 a.大黄1000 栀子 800 芙蓉叶800 公英500 乳香500 没药500 以上诸药打粉用最细筛子,筛后即可。外用。 b. 肱骨外上髁炎 用斑蝥, 丁香等分研细沫, 米醋和匀外敷肱骨外上髁处1小时, 发泡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出黄液,消毒后.结束 此方效果很好 c.栀子配透骨草、生川乌草乌、自然铜、土元。共为细末,山西陈醋外敷,消肿止痛,效果很好
主治跌打磕碰后瘀血青肿不散。取留种的老茄子(黄色长形为佳),用手撕成食指粗细条状(勿犯铁器)。用瓦片或旧缸碴焙干(皮、肉、籽具全),研为细末。于临睡前用黄酒冲服15克,取微醉为度。一般1-3日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