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3 微观上海 ↑↑上海文化地标手绘地图↑↑ ↓看不清?请点击本文最后的“阅读原文”↓ 历史上的上海,被称为“文化码头”。当时,不管是说的、唱的、写的、画的,无论出自哪里,名气如何,都想到上海走一走,露露脸。时至今日,上海的文化码头,已经面向全球,上海的文化舞台,也成为国际舞台。上海文化设施的空间规划、地理特色,成为今天的模样,可以说,无一处是偶然。它们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图书馆 上海的图书馆如今星罗棋布。不仅每个区都有,且社区街道也会有图书室。开放、共享、教养,这就是图书馆背后的文化寓意。 其中,被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列为代表性的图书馆有三个: 一个是建于上世纪的上海图书馆。其空间设计,告诉人们要正襟危坐、好好读书,为科学和知识贡献一切。这符合那个年代求知的文化氛围。 第二座是2010年开馆的浦东图书馆新馆,空间设计追求人性化,充满了新世纪的新理念。人们可以躺着看书、斜着看书,甚至走廊席地而坐,也能成为看书场所。即使不用苦思冥想,来此小坐也无妨。这种空间设计对年轻人颇具吸引力。 第三座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它面朝华山路,做成了一个立面,利用材料的折光,立面上有水印的钱学森头像。这已经超出了图书馆的功能,更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参与了环境构建。来往路人不必进入图书馆,仅仅路过,一抬头、一瞥眼,也能获得价值传播的效果。 在上海的文化地图上,我们肉眼看到的图书馆只是一个个类似的小点,但其实每一座具体的图书馆,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定位与内涵,有待每一位爱书人去体验。 画廊 每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如巴黎、柏林、伦敦、纽约等,都有艺术家们的聚集地。艺术家及他们的“画廊”,既美丽了一座城市,也大大丰富了城市的多元文化。北京曾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之一就是798艺术区的存在。 上海从来就是一座既有历史积淀又充满时尚前卫力量的大都会。画廊主要以市中心、两河附近比较密集,再向四周散射。河沿岸的工厂仓库,不仅仅保留了这座工业城市的记忆,如今也是当代艺术的发展空间。 这种风格被称为“LOFT”,最早来自上世纪70年代,欧美高度工业化的城市,遗留下大批废弃的破旧工厂和仓库。高大宽敞的空间有利于艺术家们的创作,激发他们的灵感,再加上相对低廉的房租,让大批艺术家进驻被废弃的“LOFT”厂房,最终演变为新型文化创意聚集地。 由此不难理解,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拥有大量老厂房、老仓库,被称为“中国LOFT的高地”。这是上海得天独厚的艺术禀赋。也是如今上海画廊与艺术聚集区前赴后继、顺利发展的土壤。比如莫干山50、新天地、田子坊、红坊等,充满着现代中国艺术的气息,也让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复古而又时尚,文艺而又理性。 电影院 在如今的上海,出门有电影院,这几乎就与出门找地铁站一样方便,一座座或大或小的电影院星罗棋布点缀在城市的文化地图上。 对于市民们来说,看电影是最常接触的文化消费。你可能不太看话剧、不太听音乐会,但你一定会去看电影。看电影也日渐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不仅看电影的过程是社交,看完后和朋友聊电影也是社交。 而对于商场来说,电影院也成为和餐饮一样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因为这能帮助吸引更多顾客光顾。甚至有人认为,评价一家商场的等级,从其电影院的规模、档次就能够判定。而新开的影院也成为文艺青年们必须“签到”的地方,没去过就“OUT”了。 电影无疑是一种文化,而当下的电影院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2013年,在徐家汇,上海又增添了一处和电影有关的文化地标——上海电影博物馆。总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是一座融展示与活动、参观与体验为一体,涵盖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示等功能的行业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四大主题展区、五号摄影棚及1座艺术影厅。观众在这里既可以了解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又可以休闲娱乐,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咖啡。 1月7日,当得知邵逸夫在香港离世,有不少影迷特意来到上海电影博物馆,追寻邵先生的电影人生,这里记录着邵氏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的史实。 剧院 1955年的文化广场 资料照片
装饰一新完成调音的文化广场 沈家善摄于2011年6月
东方艺术中心 本报记者张海峰摄于2004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