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附照片)李兰娟院士在北京领奖 文汇报 2014年1月13日
2014年1月10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李兰娟院士从国家总理李克强手中接过了大红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获得如此殊荣,团队全体成员在人民大会堂门口集体合影后即刻回杭,这群埋头研究的学者,习惯以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留下科学带来的美妙时刻。 主要完成人简介: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Lancet、NEJM等SCI收录杂志发表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211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主席,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会长;《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28部。还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技术副总师、“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责任专家组组长。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执着开创“李氏人工肝系统” 我国是肝病高发的国家,现有各型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超过1亿人,部分患者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重症肝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肝衰竭研究已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 在同事和病人的眼中,李兰娟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生命因重症肝炎在眼前消失,李兰娟心痛不已,那时她就暗暗下定决心立志攻关重症肝炎的国际医学难题。 1986年,李兰娟医生获得青年科研基金,课题经费仅为3000元人民币,就是依靠这仅有的3000块钱,她开始了自己漫长的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之路。研究初始,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当时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少人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怀疑。同时,因为重型肝炎病情实在危重,治疗难度很大,连一些课题组成员都有些动摇了,但李兰娟深信,只要攻克治疗中的技术难点,肯定能成功。 面对病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分信任的目光,李兰娟医生以她救死扶伤济天下的胸怀和坚强不服输的性格,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余年的不断努力和艰苦创新,使人工肝终于获得成功。她根据肝衰竭的不同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创建了对肝衰竭治疗独特有效、技术完善的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可有效清除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体内蓄积的各种毒性物质,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 面对成绩,李兰娟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和她的团队甚至没有来得及庆祝,就一头扎进对人工肝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的研究。 1999年到2007年,李氏人工肝进入关键的发展期。针对人工肝治疗中出现的一些如球蛋白下降、血浆需求量大、毒素清除不够完全等技术难题,李兰娟继续发展李氏人工肝技术,创新性地应用小孔径血浆分离器,既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又避免了低球蛋白血症、低胶体渗透压,减少了促肝细胞生长素、补体等有益物质的丢失,同时可减少一半的新鲜血浆使用量,综合效益大大增加。 2007年至今,李氏人工肝技术进入成熟期。李氏人工肝不断开拓创新,核心的肝衰竭诊治技术获得新的提升。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李兰娟团队创建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人工肝系统。 为进一步提高李氏人工肝疗效,李院士团队继续攻关,进一步优化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拓宽人工肝适应症和技术推广的适宜性。 同时,李兰娟带领研究团队,运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方法,率先发现39个肝损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建立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不同类型和阶段肝病的特殊代谢谱,创建了肝衰竭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模型,人工肝治疗预后预测准确率达96%,为肝衰竭个体化治疗、提高人工肝疗效提供可靠的预测方法。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人工肝技术能够暂时性地取代受损的肝脏行使各项功能,包括:清除血液内的胆红素和毒素,补充身体需要的通过肝脏自身合成的凝血因子和蛋白质。李院士表示,现在的人工肝疗效大大提高,使得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 为了这个成果,浙大一院的百人团队付出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毫无保留传授人工肝技术 大家对李兰娟院士的称谓特别多:李院士、李教授、李老师、李厅长、李医师,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她最喜欢的,是李医师。 这位从医40年的医生,从早时的赤脚医生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感染科医生、专家、教授、院士。如今,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依然是“李医师”。 医者仁心,在李兰娟看来,对于重症病人而言,就地治疗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希望。所以,她和团队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传授人工肝技术。 所谓人工肝技术,就是一种借助体外的机械装置,通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液过滤等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衰竭患者体内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并最终挽救病人生命的国际医疗新技术。 李兰娟院士介绍,肝脏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它有四大功能,包括蛋白质合成、代谢、解毒以及分泌胆汁。肝功能衰竭时,这些功能都会出现问题,导致黄疸快速上升,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凝血因子减少造成大出血等,都会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 针对重症肝病的病死率高达70%-80%,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重症肝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缺乏早期预测预警的新方法,以及难以阻断肝病重症化进程等重症肝病诊治的国际性医学难题。李兰娟院士带领100余位科研人员艰苦攻关,把重症肝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在关键领域获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和重要技术突破:(一)、创建独特有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Li-ALS),治疗肝衰竭获重大突破,广泛推广应用,显著降低了肝衰竭病死率。(二)、首创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新方法,创建重症肝病肝移植预后评估与预警体系,实现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新突破,引领中国肝移植发展并走向世界。(三)、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首次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立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判断标准,创建纳米抗菌肽治疗内源性感染和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的新策略,引领国际肝病微生态学发展。(四)、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肿瘤标志物和药物靶标研究有重大发现,为临床重症肝病预警预测、诊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显著降低了患者病死率,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重症肝病患者的生命。 见到小闫时,他正和同学打着篮球,如果不知道内情,没人会把他和重症肝病患者联系在一起。三年前,年仅10岁的他被查出患了重度肝衰竭,在其他医院治疗不见起色时,小闫的父亲听说浙大一院治疗肝衰竭有一套,于是,赶紧将孩子送往浙一。父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觉惊惧:“送到浙大一院时孩子已经昏迷,身上插满了管子,喊他也没任何反应,那种心急和心痛真的难以言表。”当时孩子的胆红素高达370多,已经是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李兰娟院士立即组织实施救治,首先采用人工肝技术将胆红素降下来,再采取不同的组合治疗,小闫恢复得很好。 六年前,正值豆蔻年华的小陈在一次平常的感冒中,发热的同时出现了眼白以及全身皮肤发黄的现象,忧心忡忡的家人将她送到了浙大一院。“原本以为毛病不严重,住个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小陈爸爸说,“没想到,女儿得的是药物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陈当时胆红素水平最高达到了355umol/L,出现了神智不清、烦躁的情况,全身皮肤也出现了一块一块的淤青,最后陷入了昏迷。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小陈爸妈惊慌失措。李兰娟一边安慰他们,一边立即安排小陈做人工肝治疗,没多久,小陈神智开始清晰起来,各项指标出现明显的好转。 “为病人进行人工肝治疗,目的是把病人血液中过高的胆红素(俗称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予以清除,改善肝脏的环境,帮助患者恢复。”李兰娟院士说。目前,国际规定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是不能做肝移植的。幸运的是经过人工肝治疗后,小陈的MELD评分从35分降为22分。正是这个减少的13分,让小陈有了进行肝脏移植手术的宝贵时机。在肝移植手术后两个星期,捐肝的父亲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女儿也顺利出院。现在六年过去了,小陈和正常人一样的学习和生活。 目前,李氏人工肝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为了推广,李兰娟及其团队特别成立了浙江省人工肝中心及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国家级人工肝成果推广学习班。李院士主编了国内首部《人工肝脏》专著,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肝衰竭诊疗指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指导和规范我国人工肝的临床应用。 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一个个病人的治愈,一例例经验的总结,使李氏人工肝技术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同行纷纷前来了解学习李氏人工肝技术,邀请李院士在国际大会作专题报告,在权威杂志《TherApherDial》上发表“中国人工肝30年回顾”综述。同时,李院士团队在国际顶级的专业杂志《NatureNanotechnology》、《MolecularCell》、《Hepatology》、《PNAS》等发表SCI论文276篇,影响因子(IF):883;获发明专利18项,成功转让9项。李兰娟院士分别在2012年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2013年第4届国际人体微生态大会和2013年国际血液净化大会担任大会主席并作专题报告,大大提升了我国在肝衰竭、人工肝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亚太肝病学会(APASL)《慢加急性肝衰竭专家共识》中专门提到,人工肝明显提高肝衰竭生存率,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