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败毒散 方剂来源 明。《摄生众妙方》。 组成与用法 荆芥3克 防风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柴胡 3克 前胡3克 枳壳3克 桔梗3克 茯苓3克 川芎3克 甘草 3克 原方用散剂,每服15-30克,加生姜3片、薄荷3克,水煎服。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剂量按常规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痉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产后高热,疟疾,痢疾,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治疗流行性感冒。对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而属风寒型者最宜。如鼻塞甚者,可加苍耳子(《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产后高热 本方加味改汤剂,治疗10例。其中败血症2例,产褥感染8例。属瘀血发热,加益母草、桃仁、红花、丹参;暑湿发热,加生石膏、知母、厚朴、半夏、黄芩,热甚持续不退,加黄芩。结果:痊愈9 例;无效1例,因败血症死于中毒性脑病(《中医杂志》1986年第6期)。 (3)疟疾 本方改汤剂,加党参、荷叶治疗。结果;服药1剂后,午后虽仍有寒热,但已减轻;继进5剂,神情爽和,病愈(《吉林中医药》 1986年第2期)。 (4)痢疾 本方改汤剂,加白芍、木香治疗。结果:服药2剂,汗出壮热解,身痛减,下利减轻;前方去羌活、独活、荆芥,加秦皮、槟榔, 2剂后利止,前方加党参,调理3日告愈(《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2 期)。 (5)接触性皮炎 本方水煎服,并用苍耳草、苦参、蛇床子煎汤熏 洗局部,治疗因接触“六六六”粉而致病者。结果:服药17剂,痊愈(《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2期)。 (6)荨麻疹 本方改汤剂,加党参,治疗顽固性荨麻疹5年者。结果:连服3剂,微汗出,疹消退;前方去羌活、独活,加蝉衣、牛膝、白术,党参增至20克,3剂后,尻部残存疹块亦消,未见复发(《吉林中医药净1986年第2期)。本方改汤剂,去枳壳、茯苓,加升麻、当归尾、红花、苏木、天花粉,治疗18例。结果:痊愈11例,好转3例,无效4例。对荨麻疹伴有便秘者,疗效更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第儿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感受风寒湿邪三者俱重之感冒。方用荆芥、防风发散风寒,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柴胡、薄荷透表泄热,着重于解除风湿在表之患;且荆芥、防风与柴胡寒热并用,羌活、独活上下风湿之痛同治,柴胡、桔梗升浮与前胡、枳壳沉降相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剧烈、肢体酸痛、邪笃正盛,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痢疾初起,加木香、黄连;疮疡初起,加银翘、蒲公英;皮肤病,加苦参、蝉衣、薄荷、牛蒡子等。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人参败毒散,即本方去荆芥、防风,加人参、生姜、薄荷组成,功能益气解表,散风祛湿;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痠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苔白腻,脉浮且无力。银翘败毒散(《医方集解》),即本方去荆芥、防风,加银花、连翘组成;功能败毒疏表,清热解毒,主治痈疮红肿疼痛,属热毒为患者。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即本方去荆芥、独活、前胡、枳壳、茯苓、甘草,加薄荷、连翘、山栀、玄参、升麻、当归、黄芩、芍药、牛蒡、红花组成;功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发颐及痈疽初起。仓廪散(《普济方》),即本方去荆芥、防风,加人参、陈仓米组成,人生姜、薄荷煎,功能益气解表,败毒止呕,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呕吐。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杂病源流犀烛》荆防败毒散,由羌活、独活、柴胡、前胡、人参、桔梗、枳壳、茯苓、川芎、荆芥、薄荷、人中黄、牛蒡子、防风组成;主治捻头瘟(又名虾蟆瘟),喉痹失音,项大腹胀。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以及方中的防风、羌活、独活、川芎、前胡,对流感病毒原甲型及亚洲甲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