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7.左金丸药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8 发布于山东

77.左金丸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左金丸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黄连180克 吴茱萸30克
加减;   
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
2.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
本方现代常用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证者。1.胃脘痛  2。妊娠恶阻  3.胁痛  4. 胃炎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主治肝火犯胃,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 证治要点。
左金丸  (《丹溪心法》卷1)
    [异名]  回令丸(《丹溪心法》卷1)、萸连丸(《医学入门》卷7)、茱连丸(《医方集
解.泻火之剂》)、佐金丸(《张氏医通》卷16)、二味左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  黄连六两(180g)  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  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6g)。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本方证是由于肝气郁于本经,郁而化火,肝火犯胃而成。厥阴经气不
畅,则见胁肋疼痛;肝火犯胃而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甚则上逆而见呕吐;肝火循经
上炎,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肝经郁火之象。关于本方证的病机和症状特
点,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精辟地概括为“肝火燥盛,左胁作痛,吞酸吐酸”,此即本
方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配伍意义]  本方为肝经火旺,横逆犯胃而设,故其治法为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凡与“火”、“热”有关的上冲呕吐酸水等,泻火降逆是必用之法。方中重用黄连,因其
味苦性寒,一者清泻心火以泻肝火,所谓“实则泻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
二者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降,标本兼顾,一举两得,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为适
宜,故用之为君。纯用苦寒又恐郁结不开,故又少佐辛热疏利之吴茱萸,取其下气之
用,可助黄连和胃降逆;其性辛热,开郁力强,反佐于大剂寒凉药中,非但不会助热,
且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又能制黄连之苦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合而成方,共成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辛开苦降,寒热并投,泻火而不凉遏,温通而不助热,即所谓
“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证自愈。
    关于本方的命名,吴昆曰:“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而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
平肝,故曰左金”(《医方考》卷2)。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肝火犯胃,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证者。
  [使用注意]
  1.本方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2.吐酸属胃虚寒者,本方忌用。
  [源流发展]  本方为元代医家朱震亨所创,出自《丹溪心法》卷1,用于治疗肝火
胁痛。追溯其源,早在北宋初《太平圣惠方》卷59已载由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组成
的茱萸丸,治疗水泻不止。北宋末《圣济总录》卷34由黄连一两、吴茱萸半两组成的
甘露散,治疗暑气;同书卷165由黄连一两、吴茱萸半两组成的茱萸丸,治疗产后赤白
痢疾日久,脐腹冷疼。以上三方均早于左金丸。朱氏可能受到这些方剂的影响,将黄连
与吴茱萸的比例定为六比一,从而创制了本方。自左金丸问世后,即为历代医家广为沿
用。在有关医籍的记载中,方名也屡有变更:例如,(医学入门》卷16名之佐金丸等。
  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衍化而成的方剂则有如下数方:(保婴撮要》卷10四味茱连丸,
由吴茱萸、黄连、神曲、荷叶各等分组成,治疗腹胀噫气吞酸,食不能化;此方《证治
纤.幼科》卷3又名四味萸连丸。《医学入门》卷7四味萸连丸由黄连、吴萸、桃仁、
陈皮、半夏组成,治疗痰火挟瘀,吞酸。  《医学正传》卷4连附六一汤,由黄连六钱,
附子一钱组成,有清热止痛之功,主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不知医必要》卷2左金
汤,由黄连、吴茱萸、陈皮组成,兼可和中,治疗肝火胁痛。以上数方均是对左金丸立
法和配伍用药的进一步发展。
  [方论选录]
  1.吴昆:“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乎肝,故曰左
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此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医方考》卷2)
  2.汪昂:“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
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吴茱辛热,能人厥阴,行气解郁,又能
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以立功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3.胡天锡:“此泻肝火之正剂。肝之治有数种:水衰而木无以生,地黄丸乙癸同源
是也;土衰而木无以植,参苓甘草剂缓肝培土是也。本经血虚有火,用逍遥散清火;血
虚无水,用归脾汤养阴。至于补火之法,亦下同乎肾,而泻火之治,则上类乎心。左金
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
并以辛温开其郁结,惩其扦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左金
者,木从左而制金也。”(录自《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
    4.陈念祖:“肝实作痛,惟肺金能平之。故用黄连泻心火,不使克金;且心为肝子,
实则泻其子也。吴茱萸人肝,苦辛大热,苦能引热下行,同气相求之义也;辛能开郁散
结,通则不痛之义也。”(《时方歌括》卷下)
    5。费伯雄:“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开,不但治胁痛肝胀,吞酸疝气等症,即以之
治时邪霍乱,转筋吐泻,无不神效。”(《医方论》卷4)
    6.秦伯未:“本方主治肝火胁痛,吞酸嘈杂,口苦舌红,脉象弦数。由于黄连人心,
吴萸人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萸为反佐药。我认
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
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
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萸用量,效果更捷。”(《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吴昆释其方名为黄连泻心火则肺金无畏,肺可行金令平肝于左,故名左
金。并谓此方一君一臣,乃制小其服,用于治疗肝邪未盛。汪昂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讨
论此方配伍,黄连泻心火,乃实则泻其子,黄连泻心火,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故达
平肝之目的,并谓黄连苦寒泻火乃“寒者正治”,吴萸辛热行气解郁乃“热者从治”,如
此配伍,相济为用。胡天锡总结治肝之法,认为方用黄连以直折上炎之肝火,吴茱萸辛
热实为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可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陈念祖认为方中吴萸其
苦能引热下行,乃同气相求,辛能开郁散结,通则不痛。费伯雄评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
开。秦伯未则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本方用吴萸是因为本方证症结所在,黄连、
吴萸合用乃辛苦合用,对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者,酌用吴萸则效果更捷。诸家之论,从
不同的角度阐发了本方的配伍意义及证治特点,可供临床参考。
    [验案举例]
  ,1.胃脘痛  《广西中医药》(1989,1:21):某男,36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
胁1月余,伴见恶心,吞酸,肠鸣,心烦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
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服西药疗效不佳。中医诊为胃脘痛,证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
以清肝和胃,方以左金丸,1。5g,qk.,2次/H。经治后疼痛消失,恶心、吞酸缓解,肠鸣减轻。
    2。妊娠恶阻  《湖南中医杂志》(1990,3:14):某女,25岁。妊娠2月,呕吐较甚,
饮食难进,曾服香砂六君子汤2剂,呕吐反剧。刻下症见:频吐酸水或苦水,脘闷胁
胀,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证属胎元初结,肝火素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治宜清肝降逆,和胃止呕。方以左金丸加味:黄连4g,吴茱萸1g,苏梗6g,茯苓lOg,
竹茹30g,服2剂后,仅有时欲呕,能进食少量稀粥,胸闷,口苦,心烦,舌红,苔薄
黄,脉小弦而滑。原方加黄芩、当归身各6g以清热安胎,又进3剂,诸症悉除。
    3.胁痛  《湖南中医杂志》(1990,3:14):某女,34岁。近3 Et来右侧脘胁隐胀,
时剧痛连及肩背,加重1天。经外科诊为急性胆囊炎(单纯型)。诊见身微热,体温
38.5"C,胸闷,纳呆,右脘胁胀痛,恶心呕吐,面赤口苦,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证属肝胆实热,阻遏胁络。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和胃,方以左金丸加味:黄连
5g,吴茱萸1g,蒲公英15g,郁金lOg,枳实lOg,连服3剂,胁痛明显减轻,热除呕
止,唯纳食欠佳,予原方加焦三仙各6g以健胃消食,连进4剂,诸症消失。
    按语:案1之胃脘痛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故用左金丸清肝和胃,其痛自
止。案2恶阻,为胎元初结,加之肝火素旺,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其治自当以清
泻肝火,和胃止呕为主,用左金丸加苏梗、竹茹、黄芩等安胎之品,使火清胎安,诸证
悉除。案3胁痛,为肝胆实热,气机不畅,胃气不和所致,治宜疏泄肝胆,清热和胃,
方以左金丸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枳实、郁金疏肝理气而愈。
    [临床报道]  胃炎  以本方随证加苏梗、佛手、竹茹、陈皮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27例,服药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88.9%川。另有以本方加味治疗胃炎吐酸112例,其中高酸性胃炎69
例,浅表性胃炎26例,胃溃疡17例。热证加竹茹、青蒿;气虚者加党参、白术;湿阻
中焦加苍术、厚朴。结果:治愈98例,显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2%tx。
    [实验研究]
    1.抗溃疡作用  本方加味能提高阿司匹林、氢氧化钠、盐酸乙醇所致大白鼠胃粘
膜损伤的溃疡指数抑制率,有效地减轻大白鼠胃粘膜损伤程度。其保护作用随用药剂量
递增,至4g/kg体重时,溃疡指数抑制率达91.18%l“。
  2。制酸作用  本方加味能明显抑制大白鼠活体胃灌流模型的基础胃酸分泌,并显
示效价与剂量有关,4g/kg剂量时抑制率为83.6%,优于生理盐水空白组和阳性药雷尼
替丁组(P<0。05-0。01)。此外,还抑制五肽胃泌素诱导泌酸,抑制率为53%C4j。
    [附方]    .
    1.戊己丸(原名苦散,《养生必用》,录自《幼幼新书》卷26)  黄连  吴茱萸  白
芍药俱锉如豆,同炒赤  各五两(各lOg)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引起的胃
痛吞酸,腹痛泄泻。
  左金丸是本方去白芍,再改变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而成。本方黄连与吴茱萸等
量而用,是清热与开郁并重,配伍白芍意在和里缓急。有疏肝理脾和胃之功,故可用于
治疗肝脾不和之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2.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原名大香连圆)  黄连去
芦须二十两(600g)用茱萸十两(300g)  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
(150g)  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功能:清热化
湿,行气止痛。主治: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
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
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
  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左金丸黄连六
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戊己
丸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
脾(胃)不和证;香连丸连、萸同炒后去吴茱萸,意在清热燥湿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 
附方;戊已丸         
黄连10克 吴茱萸10克 炒白芍10克   
疏肝理脾,清热和胃。肝脾不和引起的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戊己丸(原名苦散,《养生必用》,录自《幼幼新书》卷26)  黄连  吴茱萸  白
芍药俱锉如豆,同炒赤  各五两(各lOg)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引起的胃
痛吞酸,腹痛泄泻。   
附方;香连丸      
组成;黄连600克(用吴茱萸300克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 木香150克(不见火)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原名大香连圆)  黄连去
芦须二十两(600g)用茱萸十两(300g)  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
(150g)  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功能:清热化
湿,行气止痛。主治: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
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
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