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先待后 ——史学在中国之九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1-14

守先待后

——史学在中国之九


  □罗志田
  对于往昔的探索和了解,本不仅为了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专业史家曾否自问:史学变得“现代”以后,与人生的关联何在?
  所谓传统,或许就像孔子所说的,“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同时又“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礼记·中庸》)。古人常说:盐化于水,盐已无形,而仍在水中;且每一滴水中,皆有盐在。历史亦然。它早已进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招之未必来,挥之难以去;就像曾化于水的盐,不必有形,不必可见,却始终存在,且无所不在。
  换言之,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那些在意识层面未曾经验过的往昔,仍以经验的形式存留在我们的行为之中。或正因为传统处于一种难以追忆的朦胧状态,而又对后来的社会、思想、政治和生活等产生着实际的影响,它就特别需要解释。史学即不啻传统的解释者。前面说了,记载也是诠释;而任何解释,皆不排除创意。历史与史学,就这样相辅相成,在不断解释中发展。
  古往今来,本是一个持续的长程。借《易经》的说法,史学首先要“彰往”,不能让人类的往昔湮没;然后要“藏往”,维持人类的历史记忆;进而还要“察来”,知道人类怎样可以比过去更好。藏往不是要复古,察来也并非预测。所谓以史为鉴,不仅是认识和了解到自己或他人过去的成败,遂可以摹仿或规避;更要设身处地,以体会前贤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分享其行事中的喜怒哀乐,以达成个体或群体的心灵提升。
  温故知新的意义,正在于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人多远虑,然后可以少近忧。过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机会和选择,以及我们曾否进行了足够的努力;也可以提示我们当下所处的地位,帮助我们思考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也只有多识前言往行,才能守先待后。从人类到本土,都还有无数前言往行,等待着史学从业者去探索和发现。就像知道治史不可能完全客观仍可朝客观方向努力一样,认识到史学有其外在功能,并承认这一事实,应不致影响史家趋近并揭示历史真相的学术努力,或许反可增强专业学者的敬业之心。至于史学本身的学术发展,有其内在的戒律和讲究,此则史家皆知,毋庸赘言于此。
  今日不仅史学是“危”与“机”并存,世界大体也都是一种“危”与“机”并存的状态。历史已经说明,人类的确在不断进步,但也时有退步。今人已不易相信历史会向着一个(神或人)既定的理想目标前进,但我们或可以不让历史朝某些方向发展。面临着已被过度开发的自然和日呈纷乱的世界,大至人类,小到个人,若不能比过去做得更好,前景绝不乐观。倘若真能做得更好,明天自然也会更美好。这就是历史重要之所在,也彰显出史学的意义。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