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凉膈散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凉膈散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大黄60克 朴硝60克 甘草60克 山栀仁30克薄荷30克 黄芩30克 连翘120克 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克,加竹叶3克、蜜少许,水煎服。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主治胸膈烦热、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齿痛鼻衄、便秘溲赤、面赤唇焦、舌红苔黄干、脉滑数等症。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一结膜热,慢性鼻窦炎,肠炎,肺炎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还可用于治疗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菌痢,急性肝炎,胆道感染,急性阑尾炎,百日咳,小儿麻疹等病症。例如: (1)急性扁桃体炎 以本方为基础,改为汤剂,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32例。壮热惊厥者,加紫雪散,扁桃体化脓、口腔糜烂者,配犀刮散局部吹敷,鼻衄者,加白茅根、丹皮、生地、仙鹤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者,加蒲公英、夏枯草、贝母、瓜蒌,舌红苔剥者,加麦冬、生地;表证未罢者,加薄荷、牛蒡子,咳嗽者,加杏仁、桔梗、浙贝母,呕吐者,加姜竹茹。结果:30例痊愈,2例因呕吐而服药中断({浙江中医杂志}1987 年第3期 (2)急性咽一结膜热 本方去甘草、蜜,加银花,水煎取汁100~150 毫升,频服,每日1剂,治疗32例。结果:全部痊愈;其中服药1天热退为5例,2天热退为15例, 3天热退为6例,4天热退为5例,5天热退为1例;服药4—8天,眼及咽部红肿均消退《{新中医》1990年第 3期)。 (3)肠炎 本方加黄连、土茯苓、半枝莲,治疗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儿童霉菌性肠炎18例。结果;治愈工6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 1989年第1期)。 (4)大叶性肺炎 本方去竹叶、蜜,加鲜芦根、杏仁、川贝母、瓜蒌治疗。结果:患者药后频下臭秽稀水便;次日体温降至38。C,胸痛减轻,第3天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均降至正常范围,痰色变白,第6天症状基本消失(《天津医药}1977年第2期)。 (5)支气管扩张咯血 以本方为基础,治疗30例。其中咯血多者, 00茜草根、白茅根、白芨;胸膈胀满者,加枳壳;胸痛者,加瓜蒌皮,气急者,加苏子;痰多者,加橘红、半夏、胆南星,咳脓痰者,加鱼腥草、芦根、薏仁、桔梗;痰少、舌红苔少、脉数者,去朴硝、大黄,加生地、沙参、贝母、麦冬、元参、丹皮、百合。结果: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第5期)。 (6)慢性鼻窦炎 本方加菊花、荆芥穗治疗。患者素体阳盛,郁热内蕴,肠腑失濡而燥结,复感外邪,风热遏郁而上蒸,以致清窍壅阳。结果:服药3剂后。头痛好转,浊涕减少,后以本方稍作加减共服12剂,获愈(《山西中医}1986年第5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上中二焦邪热炽盛之证。方用薄荷、黄芩、山栀清泄心肺胸膈之郁热,疏散上焦之风热,合以调胃承气汤泻下通便,导邪热从下而出;清上泄下,可使上中二焦之邪热迅速消解,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胸膈灼热如焚、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心烦口渴者,加天花粉,并重用栀子以清热生津,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地骨皮以清心热,咽喉肿痛甚、壮热者,加石膏、山豆根、板蓝根以清热利咽,咽喉腐烂者,加锡类散吹喉,以清热解毒消腐;吐衄不止者,加白茅根、白芨、藕节凉血止血,胸膈胀满者,加枳壳、瓜蒌宽胸理气,麻疹初期而见疹色深红、目赤鼻干、喘渴欲饮、脉洪数者,去朴硝、大黄,加石膏、牛蒡予以清热透疹解毒。 佘氏清心凉隔散(《温热经纬》),即本方去朴硝、大黄,加石膏、桔梗 组成i功能凉膈解毒;主治热毒壅阻上焦气分。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舌红苔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