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府逐瘀丸

 jctaixu 2014-01-14

 杨新民
  大约在四十几岁时,有一次公出上海。我与一位同事在街头上见到电脑预测健康的机器。我们二人分别进行了检测。对我的预测是:要提防脑溢血。要求我每天上下楼梯若干次,骑自行车也可。
  这次检测之所以给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的心脑血管系统确实有问题。我发现自己血液很粘稠,有时碰破伤口,血色发暗不说,还会很快凝住。
  按照中医理论,气血为生命之本,气血充盈,身体健康;气血衰微,则意味衰老。
  我认为,保持心脑血管的通畅,活血化瘀最为重要。
  

1978年,我第一次读到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我的印象中,王清任这位清代医生,医术十分高明,他不盲从经典而有创见,我尤其注意他的“血府逐瘀汤”。
  首先,这一剂活血化瘀方,能够治疗头痛、胸痛、心里热,饮水即呛、不眠、心跳心忙等那么多病症,给人启示是:许多种疾病,究其实质,都同气滞血瘀有关。
  第二,令人称奇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病症,居然用血府逐瘀汤这同一剂药而得救治。第一个病例是江西某巡抚,他74岁,夜晚躺下必须坦胸露腹,方能入睡,盖一层薄布也断不能入眠。他患这个怪病已经七年,召王清任诊治,用“血府逐瘀汤”五副而痊愈。第二个病例是一女子,22岁,夜晚躺下,需令仆妇坐在她胸口上方能入睡。她患此病已经2年,王清任同样用“血府逐瘀汤”,三副而愈。
  一个是胸不任物,一个是胸任重物,两个完全相反的病例,用“血府逐瘀汤”都可治愈,说明他们的病因都同血瘀有关。现代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可治疗神经官能症,这位“胸不任物”的江西巡抚和那位“胸任重物”的女子,究其病源,或许都是一种神经感觉系统错位所至,虽然表现各异,但病因都属于神经官能症之类,故能同一剂药而治愈。
 

 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我到药店里寻找,恰好有此药的成方“血府逐瘀丸”出售,据营业员说,很少有人买这种药,我却如获至宝,买回去试用。
  我夙血瘀,一用之下,效力果然不凡。
  最明显是消化系统,不管你吃了多少饭菜,多少油腻,一丸血府逐瘀下去,根本不用怕消化不了,吸收不了。
  凡有肚腹胸胁疼痛,用药一丸,迅速止痛。
  给两腿增力:我曾饭后服用血府逐瘀丸,然后骑自行车去南岗,感觉上坡蹬车,腿部十分增力,轻松如飞。记得此方中有牛膝一味,也许是它的引血下行之功吧。
  止呃逆:我曾偶然用血府逐瘀丸一味,止住了呃逆,当时惊喜不已,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新发现。后翻阅《医林改错》,方知王清任早已将呃逆归于血瘀,他说:“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更重要的是,每服此逐瘀丸,顿觉呼吸通畅,似有补氧之功。它的作用,不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局部作用,而是一种全身的、整体的良性调节。试想,经常性的活血化瘀,使气血畅通,川流不息,岂不可以防止百病!
  

我服用“血府逐瘀丸”至今已有20多年,除了伤风感冒,一般平时经常服用,成为我的颐养要药。
  每当我服用这乌黑的蜜丸,心中就对200多年前的王清任充满了敬仰,对我国古代医药的神奇功效赞叹不已。使我不解的是,翻开中国医学史,王清任的名字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篇幅中,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样大书特书。

自然,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史资料中,王清任和他的活血化瘀疗法只是沧海一粟。况且,王清任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被视为离经叛道,为一些正统人士所不齿,故现今流传下来的资料比较有限。但时间是无情而公正的,作为中医药学中活血化瘀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医学成就正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范围之广,对现代医学的启迪之深,实在令人激动不已。

 

仅就血府逐瘀汤而言,其临床新用案例愈来愈多,大有令人应接不暇之势。随便拿来我手头的剪报,就有:三叉神经痛、眩晕、流产后腰痛、血瘀性头痛、胸痛、乳癖、痛经、产后发热、输卵管积液、惊恐征、老年性室性早搏、食不知味、低热、自汗、矽肺、药物性皮炎、臁疮、慢性荨麻疹、皮肤搔痒症等等,据说还有人将其应用于癌症的防治。
  

我不是医学研究者,只能从个人体验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不但是治病良药,亦是老年人的颐养良方。人到老年,气血日渐瘀滞,导致百病丛生。经常服用“血府逐瘀丸”,可以行气活血,逐瘀生新,调整脏腑,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任何一种药物,包括“血府逐瘀丸”,都是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万应灵药”。以上我的体验仅是我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个例,不一定适于所有的人。因此,作为药品,最好还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特点,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服用与否。
  此外,目前市面上血府逐瘀丸种类不少,质量也不尽一样,我一般选用一种吃了效果不错的,以后不再换牌子。新剂型我从来不吃,因为有一次买了一种,吃过后,觉得效果不如蜜丸,以后就总是吃传统蜜丸。

 

 

 

血府逐瘀丸是血府逐瘀汤剂改成,是活血化瘀治则的基本方剂之一,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有抗炎消肿,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行气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周围微循环畅通,解除组织郁血,缺血,促进渗出物吸收,恢复视力功能等作用。

主要成分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黄牛膝、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甘草

本品为棕黑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甜,微苦。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

四逆散-----行气而舒肝

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

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本方为治疗因瘀血内阻于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而设,即王清任所谓“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畅胸止痛。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地(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有气行则血行之意。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妙在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诸证可愈。

 

 

1.治疗三叉神经痛:本病临床主症为面颊部疼痛,连及目与上牙齿,痛如电击,时发时止,昼夜不宁。有人用血府逐瘀丸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6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疼痛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38例,有效者(疼痛明显减轻,并能忍受者)6例,无效者(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2例,总有效率为96%。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丸,2丸/次,3次/日,痛止后1丸/次,温开水送服。7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2~3日即见显著效果。

 

2.治疗梅尼埃综合征:本病属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其病机为肝肾不足,阴精亏损,阴虚火旺所致。采用血府逐瘀颗粒治疗梅尼埃综合征患者67例,效果显著。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颗粒,1袋/次,3次/日,温开水冲服。服至症状消失时止。5日为1个疗程。

结果:67例中,经用药3~5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眩晕症状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者)53例,有效者(眩晕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能自理)12例,无效者(眩晕症状未减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2例,总有效率为97%。

 

3.治疗淤血型高血压:现代医学研案认为,血瘀贯穿在高血压的整个病变过程,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脏腑功能的日益低下,气血运行失调的加重,血瘀的程度也日趋严重。故应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淤血型高血压患者,效果颇佳。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3次/日,温开水送下。10日为1个疗程。服本药期间,停服其他降压药。

效果: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高血压(淤血型)患者82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其中显效者(舒张压降至正常或下降≥2.0kPa)59例,有效者(舒张压下降至正常或下降0.5~1.5kPa或收缩压下降至正常)20例,无效者(症状有所改善,但血压未降至有效水平)3例,总有效率为96%。据观察,应用血府逐瘀胶囊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的下降。症状改善时间为3~5日。

 

 

4.治疗萎缩性胃炎: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忧思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使脾胃虚弱所引起。其病机多属气虚、血瘀、寒凝。应用血府逐瘀丸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36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消失,病理活检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消失)17例,有效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病变轻度改善,病理活检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或肠上皮化生有所减轻)18例,无效者(用药3个疗程后复查,症状、体征,胃镜检查、病理活检均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为97%。观察研究,血府逐瘀丸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或是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均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丸,1丸/次,3次/日,温开水送下。30日为1个疗程。

 

 

5.治疗胃脘痛:本病的中医辨证较为复杂,临床证型繁多。但胃脘痛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一般由实到虚,久则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进一步由气滞而致血瘀。故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血府逐瘀胶囊主之,效果满意。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10日为1个疗程。

结果: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胃脘痛患者78例,经用药1~2个疗程后,其中临床治愈者(服药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追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53例,有效者(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1年内偶有复发,但用本药又有效)22例,无效者(症状有所改善,但停药即发),3例,总有效率为96%。一般3~5日见效。

 

 

6.治疗浅表性胃炎:本病主要表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减退,时有嗳气、脘腹胀满。祖国医学泛指胃痛。其基本病理(机)是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不通则通”。采用活血祛瘀,理气镇痛的血府逐瘀颗粒治疗,效果显著。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颗粒,1袋/次,3次/日,开水冲服。15日为1个疗程。结果:用血府逐瘀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患者54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其中临床治愈者(自觉症状和上腹部压痛消失,食欲恢复正常)38例,有效者(自觉症状和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食欲增加)14例,无效者(自觉症状和上腹部压痛未见明显改善)2例,总有效率为96%。

 

 

7.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采用血府逐瘀丸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6例,经用药1~2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28例,显效者9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3例。有效率为94%。

方法:内服血府逐瘀丸,2丸/次,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30日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酒、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8.胃癌:有人用血府逐瘀丸合大黄廑虫丸治疗胃癌患者例,内服1丸/次,3次/日,温开水送下。经服药20日后,疼痛基本消失,症状明显好转,精神转佳。

 

 

9.治疗早期肝硬化:中医认为,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尚无腹水者,其病机主要为“气结”与“瘀血”阻滞肝脾所致。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故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之,效果显著。

用法: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2支/次,2次/日。20日为1个疗程。

结果: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早期肝硬化患者93例,其中门诊:42例,住院51例;男63例,女30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65岁,平均48.5岁。有肝病史者72例,体检发现者21例。93例中,显效者(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检查肝脏比治疗前缩小1~2.5cm或恢复正常)78例,有效者(主要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复查肝脏有缩小)14例,无效者(临床症状及检查指标未见明显变化)1例,总有效率为99%。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扩张肝内血管,增加肝血流量,促进肝细胞再生,并能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溶解纤维组织。故能使肝功能明显好转和肿大的肝脏缩小。对延缓肝硬化的病程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10.治疗顽固性呃逆:采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15例,经用药1~3日后,其中治愈者12例,显效者2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93%。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口服液,1支/次,3次/日。一般服药1~2次即可收到明显效果。治愈者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

 

11.治疗痛经:有人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痛经患者63例,其中已婚者39例,未婚者24例;年龄20~35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6个月。痛经发生在经前者13例,经期者20例,经后者15例,经前至经期者7例,经前至经后者5例,经期至经后者3例。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3次/日,温开水送下。嘱其经前5日开始服药至经净为止。连服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结果: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痛经患者63例,其中用药1个疗程临床治愈者16例,用药2个疗程临床治愈者18例,用药3个疗程临床治愈者20例;有效者(疼痛基本消失)7例;无效者(疼痛依然如故或稍减)2例。总有效率为97%。

 

 

12.治疗闭经:有人用血府逐瘀丸治疗闭经患者28例,年龄21~36例;病程1~7年;未婚者11例,已婚者17例;初潮年龄最大者18岁,最小者13岁。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丸,2丸/次,3次/日。温黄酒和温开水各半送服。服至痊愈为止。

结果: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闭经患者28例,经用药10~25日后,其中治愈者(月经来潮,并出现双相基础体温)20例,有效者(月经来潮,但基础体温单相,阴道细胞涂片好转)6例,无效者(治疗10日以上,仍未见月经来朝)2例。

 

 

13.治疗急性乳腺炎:应用血府逐瘀颗粒治疗急性乳腺炎患者24例,经用药2~6日后,其中治愈者23例,显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100%。

用法:口服血府逐瘀颗粒,1袋/次,早、中、晚各服1次,温黄酒.和温开水各半冲服。一般服药1日后,症状明显减轻。

 

 

14.治疗乳腺增生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气不舒,血瘀痰凝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散结。故采用血府逐瘀胶囊主之,效果满意。用法:内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25日为1个疗程。疗效: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乳腺增生患者81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者(乳房硬块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53例,有效者(乳房肿块缩小2/3以上,诸症明显好转)25例,无效者(经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96%。

 

 

15.治疗慢性荨麻疹:本病属祖国医学“风疹”的范畴。多由湿热、风邪所致。治宜活血消疹。应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16~71岁;病程6个月至15年。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口服液,1支/次,3次/日,服至痊愈止。

结果: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59例,其中治愈者(皮疹及自觉症状消失,停药1年以上未见复发)50例,有效者(用药期间皮疹及自觉症状消失,但停药6个月内偶有复发)7 例,无效者(治疗10日左右,皮疹及自觉症状未见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7%。

 

 

16.治疗皮肤瘙痒症:本病是一种有皮肤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的疾病。笔者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皮肤瘙痒症患者32例,经用药5~10日后,其中治愈者29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1例。

用法:内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一般服药2~3日后,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17.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尤以男性为多。常常以反复出血为特征,故又称青年性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属祖国医学“暴盲”的范畴。应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16例(28只眼),经用药2~3个疗程后,其中显效者(眼内出血全部吸收,视力增进5行)12例,有效者(眼内出血显著吸收,视力增加2~3行)3例,无效者(治疗前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1例,总有效率为94%。

 

 

18.治疗颈椎病:有人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颈椎病患者25例,其中治愈者20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2%。一般服药25~30日见效。钟清治等用本药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

 

 

19.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据报道,李洁霞等应用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5例,效果显著。治疗组15例,应用加减血府逐瘀汤,桃仁、赤芍、桔梗、枳壳各12g,红花6g,当归9g,生地黄、龙利叶、岗梅根各15g,牛膝10g,柴胡3g。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丹参注射液3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对照组12例,均常规西医治疗。用药15日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15例,其中显效者(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胸片示炎症明显吸收)13例,好转者2例。对照组12例中,显效者9例,好转者3例。

 

 

20.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组40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黄芪24g,当归、生地黄、大青叶、麦门冬各15g,红花、赤芍各8g,连翘、蒲公英、葛根各20g,人参6g,甘草5g。休克加制附子、五味子;心律失常甘草炙用,加苦参;胸闷痛加瓜蒌、郁金;发热加柴胡、石膏;呕恶加半夏、竹茹;烦躁失眠者,加远志、夜交藤。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40例,用1,6-二磷酸果糖(FDP)150ml,静脉滴注,1次/日。均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用2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30,16例;好转7,13例;无效3,11例;总有效率为92%,72%(P<0.01)。

 

 

21.治疗特发性气胸:治疗组30例,用本方。若胸刺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制延胡索、三七粉;血瘀气滞,胸闷甚者,加沉香、郁金;体虚者,加黄芪、党参;咳嗽、黄痰者,加黄芩、鱼腥草;液气胸者,加葶苈子、泽泻;症状减轻后,改用补肺肠:生黄芪、牡蛎各30g,党参20g,麦门冬、当归、白术各10g,白及、百合各15g,三七粉(冲)3g,炙甘草6g。均每日1剂,水煎服。分别7,15日为1个疗程,用1~2个疗程,对照组30例对症治疗,均酌情胸腔穿刺抽气,1次/日。

结果:两组分别痊愈26,17例;显效3,9例;有效1,4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用本方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03例,显效(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复常,随访2年未复发)49例,有效4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方药:当归、生地黄、牛膝、红花、枳壳各9g,桃仁12g,柴胡、甘草各3g,赤芍12g,川芎、桔梗各5g。左侧痛者,加栀子、黄芩、羚羊角;右侧痛者,加独活、细辛;连巅顶痛者,加藁本、细辛;痰热者,加胆天南星、清半夏、天竺黄;肝阳上亢者,重用牛膝,加钩藤、石决明;久病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芪;入络者,加全蝎、蜈蚣、细辛。每日1剂,水煎分2或3次内服。停用其他药。

 

 

23.治疗睾丸炎:据报道,用本方加味[含柴胡、赤芍、牡丹皮、当归、生地黄、川芎、牛膝、枳壳、桃仁、红花、蒲公英、青黛(包)、甘草],局部红肿甚者,加黄柏;胀痛甚者,加橘核;附睾结节者,加夏枯草、浙贝母;夹湿者,加苍术(或萆薜、薏苡仁)。2日1剂,水煎后分6次内服。10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日,用1~3个疗程。结果:36例中,痊愈29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24.治疗偏头痛:据报道,用本方(含当归、赤芍、生地黄、牛膝、川芎、桃仁、红花、桔梗、枳壳、柴胡、甘草)治疗偏头痛52例,效果显著。痛剧者,加全蝎、僵蚕;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口苦苔腻者,去生地黄,加龙胆草、黄芩;眩晕者,加天麻、菊花;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结果:52例中,痊愈23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25.治疗充血性心衰: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本方(含当归、生地黄、玄参、桃仁、红花、太子参、柴胡、赤芍、桔梗、桂枝、枳壳、川芎、怀牛膝、丹参、全瓜蒌)。与对照组均常规西药治疗。结果:两组分别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心衰评分改善>75%)14,3例;有效25,27例;显效1,10例。主要症状、体征、心功能三项(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指标改善及肺瘀血消失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

 

 

26.治疗支气管哮喘:据报道,用本方(含桃仁、苏子、炙麻黄、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柴胡、枳壳、葶苈子、桔梗、川芎、赤芍、甘草)。表寒者,去生地黄、炙麻黄易生品,加苏叶、桂枝;寒邪者,加干姜、细辛,风热犯肺者,加黄芩、鱼腥草、生石膏;肺肾两虚久哮者,生地黄易熟地黄,加红参、蛤蚧、黄芪、紫河车、骨碎补;脾虚者,加党参、茯苓、白术。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发作期西医常规治疗,对症处理;用1个疗程。

结果:61例中,临床治愈21例,好转3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2%。

 

 

27.治疗视网膜震荡:治疗组36例,用本方(含当归、川牛膝、茯苓、生地黄、赤芍、川芎、柴胡、泽泻、丹参、车前子)。眼底渗出较多者,加夏枯草、海金沙、白芥子;后期者,酌加补益肝肾药。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与对照组均用曲克芦丁、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皮质类固醇口服。病情好转加肌苷、三磷腺苷等。结果:两结分别显效(视网膜水肿消退,出血渗出吸收,见黄斑部中心凹反光,视力明显恢复)24,15例;有效9,8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为92%,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8.治疗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组20例,用本方加减;对照组15例,用贝那普利10mg/日,顿服。两组均常规用3联(环孢素胶囊、硫唑嘌呤、泼尼松)疗法:对症处理,均8周为1个疗和。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症状消炎,实验室指标复常)7,5例;有效6,4例;进步各5例;无效2,1例。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及全血黏度4项指标治疗组用药前后及血小板治疗后组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

 

 

29.治疗胆囊炎:用本方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气滞甚者,加香附、青皮、陈皮;痛甚者,加白芍、甘草;呃逆、嗳气者,加厚朴、莱菔子、姜半夏;湿热甚者,加黄芩、金钱草。10日为1个疗程,禁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腻之品。结果:100例中,痊愈8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

 

 

30.治疗咳嗽:据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咳嗽60例,咳甚者,加杏仁;痰多者,加橘红;咳喘者,加鱼腥草、千里光、委陵菜;咽痒不适者,加挂金灯。

对照组60例,用头孢氨苄胶囊0.5g/次,牛黄蛇胆川贝液10ml/次,3次/日,口服,均1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41,29例;好转16,19例;无效3,12例;总有效率为95%,80%(P<0.05)。

 

31.防治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两组各50例,治疗组用血府逐瘀胶囊,4粒/次,3次/日,口服。与对照组均常规用抗生素,加压包扎,引流。用10日,结果:两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5%,61%;19%,18%;94%,79%(P<0.05);皮瓣坏死分别5/36,14/35例(P<0.05)。

 

 

 

 

 

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可用于血虚诸症,多种出血,热病伤阴,心烦失眠,虚风内动以及虚劳燥咳等症。

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可用于风寒表症,畏寒呕吐风寒咳嗽还可以解毒。

两药合用,一温一凉(阿胶虽性平但偏凉),温凉相抵,一补一散,使补中有散,补正而不恋邪。生姜的温胃作用又可以促进阿胶的吸收,使阿胶更好的发挥其补血的作用。生姜的发散作用又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使阿胶补血不至于发生淤血。阿胶的凉润之性又可以抵制生姜的温散作用,不至于因服生姜而生火。

两药相配,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完全可以一起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