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1.蒿芩清胆汤药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9 发布于山东

51.蒿芩清胆汤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蒿芩清胆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青蒿4.5~6克 淡竹叶9克 仙半夏4.5克 赤茯苓9克黄芩4.5~9克 生枳壳4.5克 陈皮4.5克 滑石9克 甘草粉1.5克青黛0.5 克 
 加减;
1.若呕多,可加黄连、苏叶。
2.湿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朴。
3.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
现代本方常辨证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反流性 胃炎、慢性胰腺炎、急性胃炎、肾盂肾炎、疟疾、盆腔炎、钩端螺旋体病等辨证属于少 阳湿热痰浊证者。 1.湿温发热  2.疟疾   3.胆囊炎  4.病毒性感冒  一、内科 1.胆汁反流性胃炎  2.浅表性胃炎  3.高血压病 4.发热 发 5.病毒性乙型脑炎   6.荨麻疹   7。汗症   8.肠伤寒  二、外科 1.急腹症  2.阑尾炎  3。肝脓肿  
[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 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数而右滑左弦。 本方适用于胆热犯胃,湿热痰浊中阻所致的证候,属热重于湿者。 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  淡竹茹三钱(9g)  仙半夏钱半(4。5g)
  赤茯苓三钱(9g)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9g)  生枳壳钱半(4。5g)  陈广皮钱半(4.5g)  碧玉散(包)三钱(9g)
    [用法]  水煎服。    ,
    [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
  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数而右滑左弦。
    [病机分析]  湿热邪郁少阳胆经,正邪分争,少阳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则寒
  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胆热犯胃,灼津为痰,湿热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见
  干呕呃逆。病在少阳,湿热痰浊为患,故舌红苔白腻,或间见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配伍意义]  方中青蒿脑(即青蒿新发之嫩芽)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
秽化湿,正如《重庆堂随笔》卷下云:“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病要
药。又清肝、胆血分伏热”;黄芩苦寒,清泄胆腑湿热,并为君药,既透邪外出,又内清
湿热。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两药配伍,加强化痰止呕之
功;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导湿热下泄,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中,
消痰除痞;陈皮理气化痰,宽畅胸膈,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去热清气机通利,少阳枢机
得运,脾胃气机得和,自然寒热解,呕吐平,诸症悉除。正如何秀山云:“此为和解胆经之良
方也,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重订通俗伤寒论》)。
    [类方比较]  本方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作用,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
不适者。但两方在主治、病机、配伍上均有差异。本方主治少阳里热偏盛,湿热痰浊中
阻之证,临床除有往来寒热、胸胁胀痛外,更见热重寒轻,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吐
黄涎粘液,甚或干呕,舌红苔白腻。小柴胡汤主治伤寒邪人少阳,胆胃不和,:胃气虚
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弦等。从配伍上看,
本方取青蒿配黄芩为君,青蒿性味苦寒而气味芳香,既能清透少阳邪热,领少阳之邪外
出,又擅长化湿辟秽,与清少阳胆热之黄芩配伍,更切合病情。更用竹茹、半夏、陈
皮、枳壳行气化痰,降逆止呕;用碧玉散、赤茯苓清利湿热,使邪有去路。全方共奏清
胆利湿,和胃化痰之功,属祛邪方剂,并无补益作用。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为主,柴
胡性味苦平微寒,其性属木而喜升发,功擅清透少阳邪气,兼能疏畅少阳气机之郁滞,
配以黄芩,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胆热,两者合用以透其表而清其里,和解半表半里之
邪。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更用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益气,希冀助正托邪,祛邪
外出。综观小柴胡汤之配伍,邪正兼顾,药性子和,作用全面。
    [临床运用]    .
    工.证治要点  本方适用于胆热犯胃,湿热痰浊中阻所致的证候,属热重于湿者。
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呕多,可加黄连、苏叶清热止呕;湿重,可加藿香、薏苡仁、白蔻
仁、厚朴以化湿浊;小便不利,可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清利湿热。
    3.现代本方常辨证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反流性
  胃炎、慢性胰腺炎、急性胃炎、肾盂肾炎、疟疾、盆腔炎、钩端螺旋体病等辨证属于少阳湿热痰浊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寒凉,素体阳虚者慎用。
    [源流发展]  本方来源于《重订通俗伤寒论》,作者是清代浙江绍兴名医俞根初。
俞根初以擅治伤寒而蜚声医坛,是著名的伤寒学家。但其学术思想又受温病学派的影
响,故在清代伤寒学派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应用伤寒论方药上,融古汇今,知常达
变,博采众长,参以己意,蒿芩清胆汤即是其中之一。蒿芩清胆汤与《伤寒论》小柴胡
汤同治邪在少阳之证。但针对本方系少阳热重,湿热痰浊中阻所致,故在组成上仅保留
了小柴胡汤中的黄芩、半夏、甘草,以青万伍黄芩共清解少阳胆热为主,复用温胆汤
(以枳壳易枳实,赤苓易茯苓)清热化痰,和胃降逆。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下行。说
明蒿芩清胆汤实为小柴胡汤、温胆汤、碧玉散相合化裁而成。
    [疑难阐述]  本方君药为何选青蒿而不用柴胡?这要从两药性能谈起,柴、蒿虽均
苦、辛而寒,为少阳肝、胆经之要药。但同中有异,其中柴胡性微寒,善于疏散少阳半
表半里之邪热,并无化湿作用;而青蒿寒凉之性胜于柴胡,清透之力较柴胡尤甚,且又
芳香化湿,对于少阳湿热痰浊证更为合拍。
    [方论选录]
    1.何秀山:“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
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
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
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
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重订通俗伤寒论》)
    2.何廉臣:“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
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重订通俗伤寒论》)
    3.朱良春,等:“方中青蒿性味苦寒,专去肝、胆伏热,领邪外出,配合黄芩、竹
茹,尤善清泄胆热,解除热重寒轻之症;半夏、陈皮、枳壳不但能化痰浊、消痞闷,配
合黄芩、竹茹,更能止呕逆、除心烦;赤苓、碧玉利小便、清湿热,协同青蒿、黄芩可
治黄疸。本方配伍周到,是和解胆经,清利湿热,从而解除寒热如疟和湿热发黄的一张良方。”(《汤头歌诀详解》)
    4。冉先德:“方中青蒿、黄芩为君,清少阳胆热;陈皮、半夏、枳壳、竹茹为臣,
降逆化痰;赤茯苓为佐,,清利湿热;碧玉散为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少阳胆热一
清,脾胃痰湿得化,则诸症自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评议]  对本方配伍意义的论述,诸家虽略有出入,但基本一致。何秀山认为本方
证病发于手足少阳经,病位累及三焦、胆、胃,见解精辟。何廉臣从青蒿、柴胡的功用
出发,结合本方证病机,阐述两者取舍的理由,比较透彻。朱氏等将本方扩大应用于湿
热发黄证,是其临证经验的总结。湿热黄疸,其病机多属湿热病邪熏蒸肝胆,胆汁外
溢,而见发热,身目发黄,溲黄等症。两证虽不同,但病因则一,属异病同治。
    [验案举例]
    1.湿温发热  《天津中医》(1995,5:20):某男,35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9
月16日。起病半月余,始恶寒,后继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2℃,经某院诊断为
“上呼吸道感染”。来我院就诊时患者仍高热(了39~C),少汗而热不退,精神疲惫,头
沉且重,肢倦乏力,口渴不欲饮,脘闷纳呆,呕酸苦水,小便黄赤,大便粘滞不爽,舌
质红,苔黄腻。辨证:患者发病于夏秋初交之际,乃湿热郁遏气分,阻滞中焦,弥漫上
下之证,证属湿温发热。治以清热利湿,化浊降逆之法。方以蒿芩清胆汤加味。青蒿
30g,黄芩12g,枳壳log,竹茹15g,半夏log,赤茯苓15g,陈皮log,连翘20g,荷
梗lOg,黄连9g,吴茱萸3g,碧玉散lOg,连服3剂。二诊:服药工剂后热退,3剂后
体温正常。现自觉身倦乏力,四肢酸楚,纳少不思饮食,苔已渐化,脉滑有力。观其脉
证,湿热之邪未能尽除,以原方去黄连、吴茱萸,加化湿消导之白蔻12g,六曲lOg,
服用4剂后,诸证悉除而愈。嘱其注意饮食调理。
    按语:蒿芩清胆汤原治少阳湿热痰浊证。作者化裁奉方,用治夏秋之际,暑湿交
蒸,阻滞中焦,弥漫上下之湿温证,获得佳效,从而拓宽了该方的应用范围,变化了用方思路。
  2.疟疾  《江西中医药》(1983,6:30):某女,26岁,已婚,工人。1979年5月18
日上午8时人院,住院号9057。患者5月15日开始发病,每于怕冷寒战10分钟后继之
高热,持续2—3小时,微汗出,热稍退,继而又反复发作,一日发作数次。17日在省
某医院验血找到疟原虫,停经45天,不能使用奎宁,转我院中药治疗。询其口干渴喜
热饮,全身酸痛困重,胸闷呕恶,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查体温38℃,舌体胖,质暗
红,苔黄厚腻,脉寸关弦数,两尺滑。血液化验:白细胞12800/mm3,中性78%,淋
巴22%,查到疟原虫。尿常规:白细胞+++,脓细胞++,妊娠免疫试验阳性。西
医诊断:疟疾、尿路感染、妊娠。中医辨证:湿热弥漫三焦,热重于湿。治则:清宣郁
热,兼以利湿。处方:青蒿、条芩各15g,生石膏30g,竹茹、法半夏、陈皮、枳壳、
草果各9g,碧玉散lOg。当天寒热仍作,晚上8时体温达40℃,至12时降至38.2"C。
次日寒热未作,体温37.1—37.7℃。人院第三天起体温一直正常。上方服4剂后改用
竹叶石膏汤、益胃汤益气和胃,兼清热生津。患者因原下肢肌肉萎缩,继续住院治疗至
7月2日出院。住院期间未再发热,化验多次均未查到疟原虫。
  按语:疟疾病位不离少阳,然而如王士雄所说:“风寒之疟可以升散,暑湿之疟必须
清解。”江南患疟多因湿热,见于夏秋,故每以蒿芩清胆汤加草果清胆利湿截疟,热甚者加石膏。
  3.胆囊炎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1:34):某男,46岁,工人,1978年5月9
日诊。反复发作右上腹部疼痛,伴畏寒发热,已3年余。此次发作已2天,右上腹部剧
烈疼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查体温38.9℃。巩膜黄染,腹软,肝胁下2cm,质软,
伴有压痛,脾未扪及,右上腹部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墨菲征阳性。化验:白细胞
14600/nln/,中性86%。肝功:黄疸指数36单位,谷丙转氨酶160单位,碱性磷酸酶
16.6单位。超声波:胆囊见3.5cm液平。内科诊断:胆囊炎。曾服氯霉素、胆酸钠等,
见效不显,转中医治疗。诊见面目俱黄,色鲜明,右上腹部疼痛,拒按,形寒,身热,
口苦,纳差,便结,尿黄,脉弦滑而数,舌红苔黄腻根浊。证属肝胆气滞,湿热壅遏。
治拟清热利胆,化湿和胃。青蒿、黄芩、茯苓各12g,郁金、枳实、法夏、竹茹、金铃
子、鸡内金(研细)、玄胡各log,陈皮6g,茵陈、碧玉散(包煎)各20g。4剂。腹痛
已减,体温下降至38℃,面目黄染如前,腹胀便结未减,脉弦滑,苔薄黄腻。复查血
象:白细胞1160/rran3,中性76%。病有转机,再服原方4剂,加元明粉12g(冲服)。
药后,泻下秽臭大便,量多,腹胀痛已除,巩膜、皮肤黄染明显消退,但下午仍有低
热,体温在37.5℃左右,胃脘不适,欲呕,两脉弦滑不数,舌苔薄腻。拟原方减碧玉
散、元明粉,加半夏为12g,再服4剂。病情继续缓解,改青蒿lOg、黄芩lOg,原方续
服7剂。并嘱肝功能检查。5月24日肝功报告:黄疸指数6单位,谷丙转氨酶、碱性
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所治胆囊炎,证属湿热蕴蒸肝胆,气郁化火,胃失通降。如照搬原方,
不甚合拍。作者取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之功,配伍郁金、元胡、川楝子、茵陈等疏
肝利胆之品,更加元明粉通腑泄浊,获满意疗效。说明用方贵在随机应变。
    4.病毒性感冒  《四川中医》(1988,11:20):某男,18岁。1976年8月3日诊。患
者于6天前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体温38.7℃,头痛、身痛、纳差,恶心呕吐,、某医
院诊为病毒性感冒。给予病毒灵、板蓝根注射液等,治疗无效。诊见:发热恶寒,体温
39.1℃,头胀痛,胸胁满闷,纳差干呕,口干苦但饮水不多,尿黄少,大便干,舌尖边
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辨为邪郁少阳。治当和解少阳,兼清里热。选用蒿芩清胆汤
加味。青蒿12g,黄芩、枳壳、清半夏各lOg,竹茹15g,茯苓9g,陈皮、青黛(包
煎)、甘草各6g,滑石20g,板蓝根30g。服药2剂后,热退身安。复诊改用竹叶石膏汤,2剂告愈。    .
    按语:作者以本方加板蓝根主治病毒性感冒,辨证属湿热郁遏少阳,热邪偏盛。以
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更加板蓝根清热解毒,取得满意疗效。据现代研究,蒿芩清胆汤
抗菌消炎、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较强,用于治疗因细菌、病毒引起的高热,具有退热快、作用持久等特点。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胆汁反流性胃炎  陈氏以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淡竹茹、姜夏、茯苓、陈皮、
枳壳、黄芩、炒白术各lOg,柴胡、甘草各6g,炒谷麦芽各15g)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80例。结果,痊愈60例,好转19例,无效1例。痊愈率75%,好转率23.75%,总有
效率98。75%。雷氏以青蒿、黄芩、枳壳、炒竹茹、制半夏、陈皮、赤茯苓、碧玉散
为基本方,疼痛甚者,加川栋子、吴茱萸;上腹饱胀者,加香附、苏梗;反酸多者,加
川连、代赭石;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舌质淡者,去茯苓、碧玉散,加太子
参、炒白术;夹瘀者,加丹参、九香虫。共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显效43例,有
效9例,总有效率100%L2,。林氏等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35例原发性反流性胃炎(非
手术后所致),结果:经胃镜复查有效率92.59%,总有效率94.28%。加减方法为:加
黄连、白及粉以减轻胃粘膜充血;加大黄配枳壳行气消积,更与茵陈配伍,利胆汁而止
逆流,减碧玉散(保留甘草)E33。吴氏、雷氏均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显著疗效L4.5j。
    2.浅表性胃炎  程氏等以青蒿、竹茹、姜半夏、黄芩、碧玉散、赤苓、炒枳壳、
陈皮为基本方,口粘较甚者加藿香、佩兰,纳谷减少者加炒麦芽、鸡内金,胃脘部火灼
难忍者加蒲公英、大贝母。治疗浅表性胃炎121例,其中男80例,女41例,均经纤维
胃镜检查确诊。临床诊见:口苦粘腻,纳谷不佳,恶心,胃脘隐痛伴火灼感,舌淡红,
苔黄腻,脉濡缓。治疗结果:治愈88例,占72.7%;好转26例,占24.5%;无效7例,占5.8%。总有效率为94.2%。
  3.高血压病  金氏等认为高血压病常伴有眩晕、头胀、头痛、耳鸣、失眠、烦躁
等症状,都与胆有关。胆的功能不但参与消化,并能主持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如果胆
的功能失常,胆气上逆,则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和气血津液的输布,可出现血压升高。
笔者对于高血压属胆热气逆者,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每获佳效,并举2例病案予以验证[”。
  4.发热  金氏以青蒿、黄芩、柴胡、竹茹、清半夏、云苓、枳实、陈皮、青黛、
滑石、甘草为基本方,热重加栀子,气郁加木香、郁金,湿重加苍术、白蔻,失眠加远
志、合欢花,气虚加太子参。治疗功能性低热56例,每日1剂,7天为1疗程。经过
1—2个疗程的治疗,痊愈4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1%L83。姚氏
以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高热34例,其中败血症发热2例,病毒感染发热3例,胆囊炎
发热4例,疟疾发热3例,小儿夏季热2例,原因不明发热14例,术后感染发热3例,
肝脓肿发热3例。热度波动在38.5—41℃之间。辨证加味:热毒重者加银花、连翘、
地丁、蒲公英;寒热似疟明显者加柴胡、常山、草果;湿浊偏重者,可加白蔻仁、厚
朴、苡仁等;呕吐甚者加左金丸降逆止呕。出现黄疸者可加茵陈、苦参、金钱草、山栀
等。术后发热、刀口感染、肿痛流脓者可加皂刺、炮甲、白芷、银花等托散透脓。败血
症热毒甚者可加用五味消毒饮。治疗结果:34例发热病人,服药1—3剂即可退热,特
别是原因不明发热、病毒感染及,J~JL夏季热的发热,只要药中病的,可一剂霍然热
退19j。王氏以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发热不退的患者21例,多数患者经西药治疗无效,
临床检查未见与发热相关的器质性病变,属西医病毒性感染范、围。患者服药后发热均
退,1—3日热退者4例,4—7日热退者11例,:、l周以上热退者5例,1例体温未下降
至正常.10]。另外,姜氏用以治疗扁桃体炎高热、朱氏用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均取得满
意疗效。孙氏报道以本方加味治疗夏季高热56例,主要症状:发热,微恶寒或寒
热往来,有汗或无汗,脘腹胀满,纳呆泛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结果:
痊愈43例(76.8%),有效u例(19。6%),无效2例(3.5%)。加减法:热邪重者加
银花、连翘;湿邪重者加白豆蔻、厚朴、藿香、佩兰;阳明热盛者合白虎汤;热盛津伤
者加北沙参、麦冬、石斛。焦氏曾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女青年原因不明的低热。
症见胸脘闷胀,胁肋不适,先冷后热,冷少热多,心烦,食欲不振,低热多发生在14—
23时,后半夜渐渐消退,但次日仍作,久久难愈,苔白,脉细数等。处方如下:青蒿
15~30g,黄芩10g,银柴胡9—12g,竹茹6—9g,枳壳10g,陈皮9g,半夏6—9g(口
渴者不用),地骨皮9—12g,生白芍9g,丹皮10g,秦艽12—18g,茯苓12g,香附9g,
青黛6g(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工5剂左右,如有效,再服15剂。有的服两月左右而愈[1.。
    5.病毒性乙型脑炎  陈氏等以蒿芩清胆汤合香薷饮、小承气汤化裁治疗乙型脑炎
“热重于湿型”,取得满意疗效,并举病案予以验证。陈氏等还报道以蒿芩清胆汤合香薷
饮治疗乙型脑炎“初期”,症见:身热无汗,恶寒,头痛项强,或头重如裹,身困乏力,
伴有呕吐,昏睡,口不渴或渴不多饮,舌质正常,苔薄白稍腻,脉濡或濡数。与对照组
比较,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15,t6]。
    6.荨麻疹  吴氏从少阳论治荨麻疹,用清泄少阳,通利三焦,开发腠理、驱风外
出的蒿芩清胆汤为基础方,随兼证加减用药,收到满意的效果。并举验案为证un。
    7。汗症  应用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汗症28例,其中盗汗23例,自汗5例。治疗
结果:服药6剂以内,汗止且余症悉平为显效占24例;以服药6—10剂后,基本不出
汗或汗量极少,伴随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占3例;以服药10剂以上而症状无改善或
加重者为无效,仅1例。邓氏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盗汗2例,亦收到满意疗效[19J。
    8.肠伤寒  王氏以本方加减为基础治疗肠伤寒50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24例,有效n例,无效1例。
    二、外科
    1.急腹症  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急腹症中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并感染、胆道
残余结石并感染、急性胰腺炎等,疗效满意,其原因是这些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
肝胆湿热、通降失常,蒿芩清胆汤正切合这一病机。文中并举案例数则予以验证c,”。
    2.阑尾炎  王氏等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辨证属湿热内郁、弥漫三焦型急性阑尾
炎42例。加味方法:若寒热往来明显,加柴胡;大便秘结或不爽,加大黄,以大便通
畅为度;痞满胀痛者,加厚朴、郁金;腹痛较剧者,加元胡、川芎。治疗结果:临床治
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者)27例,显效
(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半年内有复发者)12例,无效(经治72小时病
情无好转或加重而转手术治疗者)3例,总有效率92.8%。
    3。肝脓肿  卢氏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辨证属“胆热湿阻”,屡获显
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采用蒿芩清胆汤治疗肝脓肿,退热作用明显,一般1—2剂即
可控制热势,而且作用持久巩固,主要因为方中除有清胆热药外,还有化湿和胃药,这对病体恢复及退热的巩固起着保证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