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Torpedo)是一种由携带平台发射入水,能以自身动力在水中航行,用战斗部毁伤舰船等目标的水中兵器。发端于美国南北战争时的一种碰杆式水雷,是19世纪新发明的海军武器之一。由于他在水下航行,相当隐蔽,而且直接攻击舰船的水下部分,破坏船体的水密性,使目标进水沉没,杀伤大,逐渐成为近代海军的主要武器之一,它的出现使轻型舰艇拥有了抗衡主力战舰的手段。鱼雷武器传入日本,还要从这个岛国打开国门,面向世界说起。 19世纪中叶,日本还是一个封闭的东方岛国,不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的舰队率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使日本人看到了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早在幕府末期日本就积极从国外进口武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近代国家过渡,奉行“富国强兵”政策,引进武器和军事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明治8年(1875年),初建的日本海军向英国订购了最现代化的军舰,也包括一些类似现代鱼雷的武器。明治11年(1878年)交付日本海军(日本人称之为“外装水雷”)。这种武器是鱼雷的雏形,其使用方法和现代鱼雷相差甚远,只是在小艇上绑几根长杆,杆头捆绑着水雷,作战时需要操纵小艇趁着夜色接近敌舰,使杆头的水雷碰撞舰舷而诱发爆炸,毁伤目标。这种近乎与自杀的作战方式非常危险,在历史上也没有取得什么惊人的战果。日本人把这种碰杆式水雷称为“外装水雷”,并在1号水雷艇(共4艘,1号、2号、3号、4号,二战后期的特攻艇“震洋”就是这种明治时代外装水雷艇的改进型)上装备过,据说曾在甲午海战中使用过。 世界上最早的鱼雷 世界上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鱼雷是1866年英国人怀特黑德(Whitehead)在阜姆(Fiume,今克罗地亚里耶卡)制造成功,它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前进,最初航速只有6节,雷头装药量也仅有10几千克,而且航行深度不稳定。由于怀特黑德的名字直译是“白头”,他发明的鱼雷也被称作“白头鱼雷”。日本称这种能自航的水中兵器为“自动水雷”。1877年—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俄国海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军舰“塞弗”号,各海军强国也开始重视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日本也在明治17年(1884)年进口了最早的自动力鱼雷,但不是从英国,而是从一个德国厂家——位于柏林的施瓦茨科普夫股份有限公司(Schwartzkopf)采购的,该公司拥有生产怀特黑德鱼雷的专利权。日本人购买了200枚直径356毫米(14英寸)的鱼雷。这种带有深度调节器的鱼雷被德国人称为“黑头鱼雷”,日本人购进后改称为84式“朱式鱼雷”,其雷头装药量为21千克,以压缩空气为动力,航速8节,射程约300米。明治21年(1888年)日本又购买了307枚最新式的德制鱼雷,称为88式“朱式鱼雷”,弹头装药量约为40千克,航速提高到22节,射程也增加到600米。日本人之所以选择德国货而不是英国鱼雷,是因为德制鱼雷航速更高,而且其青铜制的压缩空气容器不易生锈。 美国海军的早期鱼雷 随着鱼雷装备日本海军,第1~4号水雷艇于明治20年(1887年)拆下了外装水雷,换装了鱼雷发射框,所谓的“鱼雷发射框”就是一个收纳鱼雷的框架,平时通常放在军舰上,鱼雷发射时把发射框沉入海中,拉动绳索,启动发动机,将鱼雷发射出去。明治时代300吨左右的木制敷设艇和拖船,战时常被安装上鱼雷发射框,以充当临时鱼雷艇,担任港湾的防卫任务。还有些鱼雷艇上不使用鱼雷发射框,而是将鱼雷直接吊在船舷的吊杆上,发射时只要松开吊杆上的机关,鱼雷就被投入海里。四年后,日本海军又对鱼雷发射装置进行了改造,装备了鱼雷发射管。除了在小型舰艇上装备鱼雷外,日本海军还将鱼雷装备给主战舰艇,在明治22年(1889年)下水的日本自建的巡洋舰“高雄”号上就装备了“朱式鱼雷”。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双方都使用了水雷艇参战。 从“冷走”到“热走” 明治26年(1893年),日本从德国购买鱼雷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日本海军向英国订购“吉野”号巡洋舰的时候,还在怀特黑德公司采购了100枚“白头鱼雷”,运回国后称为26式鱼雷。从此以后,日本人和英国的厂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1895年,鱼雷技术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怀特黑德将奥地利人路德唯格·奥布里(Ludwig Obry)制作的陀螺仪安装到鱼雷的舵机上,极大地提高了射击精度。明治31年(1898年),日本海军从怀特黑德公司购买了一枚弹径457毫米,带方向舵,两叶螺旋桨的鱼雷,为了和同样购自该公司带有四叶螺旋桨的鱼雷相区别,前者称为30式A型鱼雷,后者称为30式B型鱼雷。以这两种鱼雷为基础,日本开始了仿制外国鱼雷,自行生产,直到自主研发鱼雷的历程。两种30式鱼雷都在位于吴港的海军兵工厂里进行仿制和批量生产。最初是完全地复制外国产品,后来日本技术人员也开始尝试进行一些自主改进。在随后的几年中,日本又从怀特黑德公司进口了两种弹径分别为356毫米和457毫米的鱼雷,分别命名为32式和34式鱼雷。在32式鱼雷的基础上,吴港、横须贺和佐世保的海军工厂仿造出了457毫米的37式鱼雷,装药量增加到100千克。上述的这些鱼雷都没有燃烧室,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也被称为“冷动力鱼雷”(日本人称为:冷走鱼雷)。 1905年,鱼雷技术又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靠空气和燃料混合燃烧来产生动力推进的“热动力鱼雷”研制成功(日本人称为:热走鱼雷)。这种鱼雷是美国工程师莱维特于1904年发明的燃烧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是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喷入燃烧室点燃,靠急剧膨胀的气体来驱动扭杆,进而带动螺旋桨旋转前进。“热动力鱼雷”又分为两种“干式热动力鱼雷”和“湿式热动力鱼雷”,区别在于后者在燃料燃烧之际向燃烧室内喷洒水雾,产生水蒸气,使得燃烧室内的燃气急剧膨胀,以增大动力。后者在雷体中存有淡水,在燃烧室壁周围循环,一部分用来冷却燃烧室,另一部分用来喷洒水雾产生蒸汽增强鱼雷动力。 日本海军于明治38年(1903年)从怀特黑德公司进口了一种“干式热动力鱼雷”。在吴海军工厂详细研究了该型鱼雷,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先前仿制的经验,研制出了第一种国产鱼雷——38式2B型鱼雷,射程为7000米,雷头装药量95千克。当时日本海军还制造了一种称为38式1型的“冷动力鱼雷”,这两种38式鱼雷直径都是457毫米。日本人之后又从怀特黑德公司购买了两种后续型号的“干式热动力鱼雷”,分别称为42式和43式。43式鱼雷有533毫米(21英寸)和457毫米(18英寸)两种直径,前者装备在大型军舰上。一般来讲,这些鱼雷采用四缸活塞式发动机,三或四叶高强度钢制螺旋桨,装有水压计、陀螺仪、操纵机构和流线型的雷体。 自主研发 由于速度更高,射程更远,“湿式热动力鱼雷”成为了世界鱼雷发展的主要方向,日本人也加紧了这方面的前进步伐。吴海军工厂鱼雷部通过对湿式鱼雷发动机的研究和实验,在1911年研制成功44式1型(533毫米)和2型(457毫米)鱼雷,这是日本最早的国产“湿式热动力鱼雷”,他的压缩空气罐起先是进口产品,几年后由日本的室兰钢铁公司和往友炼钢厂自行生产,而鱼雷其它零部件从一开始就由吴厂制造,国产化程度很高。44式鱼雷最高速度36节,射程7000米,533毫米的1型雷头装药量为160千克。 44式鱼雷的发动机和加热系统偶尔会失灵,射程也相对较短,这些缺点促使了6年式鱼雷的开发,后者在大正3年(1914年)开始设计,全新的发动机和加热系统使射程大大增加,达到了15000米,最高航速36节,雷头装药量为205千克,并且在1916年投入现役之前经过了横须贺鱼雷学校的测试。长崎的三菱兵工厂参与了这种鱼雷的制造,在此前鱼雷的开发制造由海军工厂独揽,不允许民间共产参与。在6年式鱼雷的基础上,日本又开始发出8年式鱼雷,直径达到了610毫米(24英寸),雷头装药量为345千克,最高航速38节,射程高达20000米,是当时世界上投入使用的最大的鱼雷,它采用了和6年式鱼雷相同的系统构造,于1921年研制成功。同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各海军列强商定,将鱼雷的最大直径限制为533毫米,所以日本的超口径鱼雷在国内被严格保密。这两种鱼雷都被大量生产,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是日本海军的主战装备之一,从老式的“峰风”级驱逐舰、L4型潜艇到“球磨”级轻巡洋舰都装备有6年式鱼雷,“睦月”级和早期的“吹雪”级驱逐舰装备有8年式鱼雷。 《华盛顿海军条约》使日本海军的规模只能保持在美国海军的70%,为了能够和数量上占优势的对手抗衡,日本海军决心走质量制胜的道路,开发战斗力更强的舰船和威力更大的武器。鱼雷自问世以来,就是小型舰艇对付大型战舰的一种主要手段,日本人称之为“弱者的兵器”,鱼雷被日本海军当作一种对舰队具有强大支援作用的大威力武器。日军对雷击战术的重视几乎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尽管有条约限制,日本人还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秘密研制更强大的大口径鱼雷。日本的技术人员意识到,要全面超越对手,在现有鱼雷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改进是不能达到目的,需要大幅度的技术创新。更快、更强、更远成为日本鱼雷开发不懈追求的目标。日本在昭和元年(1926年)从怀特黑德公司订购了最新型的高速鱼雷,它采用双动双汽缸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四缸发动机作为动力,航速达到了46节,分别比6年式和8年式鱼雷快了10节和8节。这批鱼雷在1927年到1929年被生产出来,然后运到日本。7名日方技术专家被允许考察了整个生产过程,这为他们以后开发本国的高速鱼雷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快本国鱼雷研制的步伐,吴海军工厂在1922年建立了鱼雷实验部,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对自身的研发经验进行总结,这一切都为日本开发610毫米和533毫米高速鱼雷创下了良好的条件。起先,新式610毫米鱼雷被称为“C型实验鱼雷”,于1928年命名为90式鱼雷,但一般认为1932年才投入服役。533毫米改进型鱼雷被称为“D型实验鱼雷”,也就是后来的89式鱼雷。通过效仿怀特黑德鱼雷发动机的技术,89式鱼雷的速度达到了45节,90式鱼雷则为46节,射程分别为10000米和15000米。89式鱼雷被装备在“海大”型等各级潜艇上,90式鱼雷被装备在巡洋舰和驱逐舰上。但是,这两款鱼雷仍是基于外国技术开发的,仍然采用传统的油气动力,而且性能上也不占有绝对的优势,日本需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级鱼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