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金华万佛塔

 谁与争feng 2014-01-14

                       金华万佛塔

     在老一辈金华人心目中,万佛塔就是金华城的地标性建筑,明代金华府治图和清代金华府城图中都可见万佛塔醒目的身影。

     《金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中有万佛塔形制的描述:“该塔是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八角形,初建为九层,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层,层层棱角飞檐,高达50米。塔体内设扶梯,曲折而上,凭栏远眺,双溪似带,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长不径尺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其数万计,故俗称‘万佛塔’。由于建造时间早,塔身层次多,规模高大,雕饰华丽,誉满东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

     关于万佛塔的建造年代有多种记载。清初张明焜的《漱石居稿》载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母亲庆祝百岁生日而建;《大清一统志》载建于唐代,可能因为当时在塔上发现过隋唐文物的缘故;《明万历金华府志》则记载“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旧名永福,吴越钱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密印,后废,改建分司,有塔九级,屹峙云际中,玲珑可梯,治平初建,明隆庆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记至”;目前较为统一的说法是根据《清光绪金华县志》的记载,万佛塔是宋朝嘉祐年间高僧居政募建,始建于嘉祐七年(1062),大约到治平初年建好。因每块砖头上都雕有佛像,俗称“万佛塔”。因为这塔,寺名又改为万佛寺。万佛塔初建时为9层。明清年间,塔顶经常被大风吹落。道光年间由和尚定钦募资大修,加高为13层,内设楼梯曲折而上,可眺望金华全城。

     根据当年地宫发掘出土的石刻经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当院上方住持都勾当劝缘传清凉祖教观沙门居政立”的字样,所以文物部门对万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终断为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

     在抗日战争时,金华城区的防空警报信号设在塔中,一旦发现日机空袭,塔上便有人鸣钟示警。

     1939年,国民党军队79军军长王铁汉借口该塔目标过大,易招日军飞机轰炸,而将该塔拆毁。从此,万佛塔便在金华城中彻底消失了。

      在万佛塔的老家金华,只留下一个“塔下寺”的地名,还有一个“倩女幽魂”的传说(塔下的永福寺据考是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的发生地),寺与塔的遗址早已被73051部队医院所覆盖,当年地宫的石板也被搬到了太平天国侍王府保管。似乎烟消云散的万佛塔终究是不会在金华人记忆里磨灭的,二十年前就有人呼吁重建万佛塔,时过境迁,要想恢复万佛塔绝非易事,单凭几张万佛塔的老影像和文史资料里的潦潦几笔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所谓的复建实物大可不必,但可以考虑恢复遗址,规划遗址公园,再加上数字化模拟复原的展示手法来重现万佛塔曾有的辉煌,这才是对它真正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