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第四式:右手绕脐腹按摩 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图5)

图5
第五式:左手绕脐腹按摩以左手由左→上→右→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图5)
第六式:推按左侧胸腹 左手做叉腰状,置左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腹股沟(俗称大腿根)处,连续推按21次。(图6)

(图6)
第七式:推按右侧胸腹 右手做叉腰状,置右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左手中三指按在右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腹股沟(俗称大腿根)处,连续推按21次。(图6)
第八式:盘坐摇转 改为盘坐势,两手拇指在里,四指收拢,握捏成拳(道家称为“握固” 图8),分别轻按两膝上,全身放松,足趾微向下屈。上身微往下俯,进行缓缓摇动。先自左向前、向右、向后、按顺时针方向摇转21次;然后自右向前、向左、向后、做逆时针方向摇转21次。
摇转的幅度宜大,如摇转向左时,应将胸肩摇出左膝;摇转向前时,宜将上身摇伏膝上;摇转向右时,应将胸肩摇出右膝;摇转向后时,上身宜尽量往后倒。摇转以满足为妙,但又不可心躁图速。(图7)


图7 图8
练习次序:将一至八式依次作完为一遍,每次应连作7遍。作完后,起身盘坐,按第八式摇转,左右各21次。
长生揉腹注意事项
1练功前一般要求解开衣裤,以直接揉摩为宜。姿势第一至第七节,以正身仰卧为主。
2 揉腹时必须凝神静虑,动作轻松、柔软、缓慢的的运动,不能用拙力,保持呼吸匀畅,切忌闭气着力。摇转上身时不可过快过急,练功后应自感轻松舒适、无疲劳感为度。
3 依次做完前七节为1度每次可做2—3度,最后以第八节摇身毕,初练功者早晚各做一次,不可间断,只要持之以恒,必见成效。每次如认真作,大约需要三十分钟,越慢越好。倘遇有事,早晚两次必不可少。
4 练功期间,由于胃肠臑动增强等生理功能的变化,常会出现腹内作响(肠鸣音)、嗳气、腹中温热或易饥饿等现象,这属正常的练功效应,可顺其自然,无须作任何处理。
5 凡腹内患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及妇女妊娠期间均不宜练此功。
长生揉腹效验
1 腹部温热:一般认真作到第六到七遍时会感到腹部温暖,这是内气汇聚的表现。
2 胃肠蠕动有声:坚持揉腹,动作熟练后慢慢每次都会出现胃肠蠕动的感觉,有时甚至别人也能听到你肚子“汩汩”的声音,这是内气汇聚后运行通畅的表现。
3 头脑清爽愉快:认真作完揉腹保健法,会感到明显的头脑轻松,疲劳感一下子消失,因为揉腹可以使中焦气健运,清气上升,头脑轻松。
4 排除宿便:揉腹后可能出现大便黑臭、或者拉肚子、肚子疼等表现,这是内气汇聚攻冲宿疾、排出胃肠毒素的表现。
5 食欲改善:胃口变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身体瘦弱者体重会增加;虚胖者身体会变得结实,肚子赘肉消失,腹部有弹性,这是元气汇聚充沛的表现。
6 面色光润、身体健壮:坚持锻炼揉腹,面色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皮肤细嫩,身体强壮,因为长期揉腹可以使内脏血运丰富,内分泌协调,内脏元气充盛自然面色红润,身体强壮。
长生揉腹养生机理
中医学角度: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有肝、脾、胃、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脏器分布,因而腹部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本保健法与普通的揉腹方法不同,不仅将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而且揉法一直沉到丹田,将中焦和下焦连成一片,通过圈揉和回环晃海,横向联通足阳明胃肠、足太阳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等经脉,使整个腹部的内脏得到运动。使内气迅速汇聚运行,坚持揉腹法,自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证,补不足,泻有余,消食之道,妙应无穷,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本功法属于强壮功法,通过培护脾肾达到补气益精的目的,因此常练此功,有助于治疗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肝炎、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早泄等虚损性疾病,同时对于女子痛经、月经不调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角度:
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淋巴液循环,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增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从而有助于防治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和便秘等疾病。另外,坚持揉腹还可迅速消除积存在腹部的脂肪,有助于防治肥胖症,因为血液大量进入腹腔,因此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此外,揉腹可以产生的“啡肽”类物质,能够迅速缓解大脑疲劳,使人产生愉悦清爽的感觉,非常有助于脑力劳动者恢复疲劳。

从十二经脉循环的路线看,除太阳膀胱经外,其余十一经脉均穿过横膈,经过心下部位。临床上胸膈心下部位病变征象较为常见,而且相联系关脏腑较多,病理变化复杂,这既是由于该部位居清阳浊阴交界处,与心、肺、肝、胆、脾、胃、大小肠等脏腑相邻,又与多数经脉过心下穿横膈、联系膈膜上下诸脏腑具有密切的关系。
十二经脉在腹诊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十二经脉分布区域来分析胸腹征象的内属脏腑经脉;
二是从同一经脉联络多个不同脏脏组织和不同经脉相近循环路线的相互关系中,说明某些胸腹征象的错误复杂关系。
腹诊的生物全息律
腹部作为一个系统,特别是大肠,同样其每一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或者叫全息图)在化学组成上具有相应内脏组织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胸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
十二时钟腹诊法
脐为时钟的针轴,将12点朝上,与6点画一直 线,与腹中线重叠,那么腹部各部位的疼痛即可在钟表中定出位置来,根据具体的定位使可探讨该部位和相对应的病变关系。
同时可根据大肠的全息对应关系,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对应到全身所属各部。
根据大肠全息诊断:
升结肠主诊胸部头部疾病;
横结肠主诊上腹部疾病;
降结肠主诊下腹部疾病;
乙状结肠主诊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直肠主诊子宫、前列腺等。
12点:诊心、胃
腹部12点按压时,在12点上方有实感,多是心脏问题。
12点以下的,像一条筋一样在任脉是实的,多有胃病。
1~2点:诊脾、肾
腹部1~2点按压时感觉实者,多有腰腿痛和容易产生疲倦,拒按者多见于胰腺炎。
3~4点:诊腰、腿
腹部3~4点按压时感觉比较实,但无结节者,是腰腿痛的初期。按压时感觉硬实,并有结节者,腰腿痛已比较严重。
5~7点:诊卵巢
腹部5~7点按压时,有凹凸并有滑动结节感要注意卵巢襄肿,卵巢炎则按压时比较实。
有红、热时,则注意有炎症。
6点:诊子宫、前列腺
腹部6点按压有实感,多有炎症。
有滑动的结节感,腹微凸和青筋,腹冷,容易发生肌瘤。小腹腹力强往往容易便秘,腹力弱往往容易便溏,往往患有过敏性结肠炎,大便时溏、时硬。
拍打后阳性反应炎症多见紫红点;
肌瘤多见紫黑瘀点。
8点:诊头部和咽部
腹部8点近压时有实感不拒按,多有感冒头痛、咽痛。有实感拒按并有压痛感,多长期头痛、慢性咽喉炎。
9点:诊颈、肩
腹部9点按压时有实感,多有肩、颈痛。拒按并有结节,多为颈椎增生且容易引起血压不稳和肩周炎。
10~11点:诊肝、胆
腹部10~11点按压时有实感,多有胆襄炎。有结节感,多有胆石。
如果腹部红痣多兼腹实者,多有脂肪肝或其他肝病。
十二时钟中点法
中点(脐中):诊小肠
脐中拒按者,大多数在脐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冷症状。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者,饮食不注意时,大便时硬、时溏,硬溏的程度与腹部结节的大小有关。
腹诊手法
腹诊是指医者用手抚按、按压胸腹不同部位以了解腹症的一种诊断方法。
依轻重不同分为轻手循抚、沉手寻扪及重手推按三法。
轻手循抚法
该方法操作四指并拢平伸,以手掌平放病人胸腹部,轻加压力,自胸上而脐下作轻轻滑动接触按或扪按。
此法适用于了解胸腹部的一般情况,对于推测病人的整体情况,判断病症的寒热虚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抚按腹壁肌肤之润燥滑糙,可以检查内在津液精血之荣枯。
在热性病腹壁肌肤润泽是津液充沛,汗源有资之据;如干燥灼手,为热炽津耗,不得发汗之症,有汗湿而粘滞不爽者为湿热郁滞,无汗灼热为热邪鸱张。
慢性病腹部宜润滑丰腴为佳,是有病而精气未伤,如腹部枯燥欠泽,肌现皱纹重叠为营备亏虚;
皮下脂腋失荣,如腹部肌肤粗糙交错,摸之戟手,为血枯或内有瘀血之象。
扪按
将手掌固定按压在胸腹的某一局部,并停留一段时间,通过医者感觉到的体表温度变化,以了解疾病不同的寒热性质。
如始按甚热,久按反不觉热者,多为外感发热;
久按热益甚者,多为内伤发热或湿温发热或肠腑有湿热积滞;
热手按
将手温热,按病人胸腹部或有病变处,并询问其喜恶,或观察病人的反应,以判断症的寒热,喜热按者多为虚寒症,恶热按者多为实热症。
重手推按法
重手推按法主要在于了解腹腔深部及腹底的情况,一般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侧按或垂直按压,以了解腹内肿物的部位、形状、质地软硬、压痛与否。
当重按触及肿块后,从肿块的边缘进行挤压,以了解肿块的移动程度 。
腹诊方法
腹诊的步骤应该是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地进行。
并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首先诊察胸部的一般情况,注意形态是否正常,
体形是消瘦还是肥胖,有无膨隆、凹陷或脐凸。
呼吸是否急迫,有无局部肿块,创伤、水肿和溃疡。
腹皮肤润泽、潮湿、干涩、甲错或皱褶,肤色如何,有无发红、黄疸、皮疹、条纹、瘀斑、水泡、色素深着或青紫血脉。
体温是否正常,有无局部灼热或寒凉。
腹正中线(任脉)是否凹陷或宽度增大
腹壁是平软、肥厚还是瘦薄,弹力如何,有无疼痛。
部位所在是喜按还是拒按
腹诊姿式
先令患者解开衣衫,然后仰卧床上。
头部放平,或略高于躯体。
两腿舒展伸直,两臂沿两胁自然放平,或交叉在头后。
要求患者左侧(或右侧),用右手(或左手)施术。
用力适度,从上到下,由浅入深,有序进行,以探索者腹症真伪。
精神要专一,手力要适度,做到神随手移,手随神触,得随神出,病随手解。
腹诊顺序
为了防止在腹诊时发生遗漏,要求必须依照一定的顺序按步进行。先查胸部、次及心下、旁及两胁、中查脐部、后及小腹。
在按步进行腹诊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统观胸腹,全面循按,以了解胸腹的肌肤的润燥滑涩、紧张松驰、色泽鲜枯、胸形腹装有无异常。其次是分步检查时,要重点突出,以便确定腹症的主次,真假有无。
全面观察,重点诊查,对症施法。
脐诊
圆形脐
圆形脐左右上下直径几乎相等。凡圆形脐如果脐大而深,丰满有神,脐根坚定为体壮长寿。
相反地,如脐浅小,轮廓不整,脐根无力,不论男女身体都较虚弱,内分泌不正常。经常有容易疲劳、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现象。
三角形脐
三角形脐有如下四种:
向上形三角(▲):多半胃、胆和胰脏的情况不佳,而且便秘者多。
向下形三角(▼):多有胃下垂、慢性胃肠炎、便秘及妇科疾病。
三角形偏右( ):易患肝炎、胆襄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
三角形偏右( ):易患胰腺炎、糖尿病应注意便秘、大肠粘连等。
“一”字脐
“一”字脐有横“一”字形和直“丨”字形,看起来好像一条直线或横线“一”字,多为过敏性结肠炎,大便时溏、时硬,对食物比较敏感而影响大便。偏便溏者多为直“丨”字形,偏便秘者多为横“一”字形。
凸脐
凸脐是肚脐凸起高于腹部。
不管任何情况下凸脐都是最差的脐形。
小儿脐凸易患顽固性消化系统疾病。
成人脐凸常见到的是肝硬化、癌症的腹水病人,并伴有腹部青筋凸后,多患奇难杂症。
腹部压痛反应
(1) 腹部按之不痛者为常态或病症轻,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痛越重者病越重。
(2) 腹部按之疼痛者为实症,按之疼痛减轻者为虚症。
(3) 腹部疼痛,按之痛甚或拒按者为邪实内,如胃肠燥结、瘀血等,也主寒甚。
(4) 腹部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处;疼痛范围小者病灶局限,范围大者病情重。
(5) 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者,称小结胸,为痰热互结所至;胸脘腹皆硬满疼痛,手不能近者,称大结胸,为痰水相结所致。
(6) 不管男女患者,若脐下至曲骨穴有一条筋如纯,以指按之不解者,为淋癃之候。
(7)按腹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者,为瘀血。
(8) 腹部局限性肿胀,按之疼痛者为损伤或疮疡;表皮发热,按之局部灼热烙手,疼痛拒按者,多为内痛;痛在心下脐上,硬痛拒按,按之痛甚者为食积;痛在脐旁小腹,按之有块应手者为血瘀。
(9) 脐之左右两侧有压痛者,多为血瘀。
(10)心下有疼痛胀满感,立位时有压痛,见于多种胃病。
(11)脐左方至脐下有抵抗压痛,是体内有瘀血的重要腹症之一。

怎样利用腹诊诊察月经病?
五脏六腑之中,有三脏五腑位于腹部。十二经脉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均循行于腹部。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也都在腹部。月经病的症状与体征,大多数表现在腹部。腹诊是中医四诊在腹部的具体运用。因此,腹诊在月经病的诊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1)望腹:望腹主要观察其腹部外形之隆起与凹陷、腹壁之滋润与枯燥、皮肤色泽之深浅等。 ①望腹辨虚实:一般情况下,腹部凹陷者多属虚,隆起者多为实;腹壁滋润者多为气血旺盛;枯燥者多为津血损伤;腹部平坦少皱者属气血尚盛;松弛多皱者为气血亏虚。 ②望腹诊瘀血:望腹部皮肤诊断瘀血内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出:“内有干血,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角化、发硬、颜色深褐、鳞屑增多等表现,均属肌肤甲错。大凡腹部皮肤有以上体征者,多有瘀血内阻。 (2)闻腹:闻腹是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腹部的一种诊法,由于诸多不便因素,后者较少被医者采用。 ①闻声响辨虚实: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中说:“腹形充大,鼓之板实者,实也;腹皮绷紧,鼓之空空者,虚也。”此言确有一定临床价值。腹部膨胀的病人,叩之回声板实者,以气滞血瘀之类病证为多;击之有空空回声者,多为气虚或气滞作胀。通过区别不同的声响,可为立法用药提供一些有益的依据。 ②嗅气味辨寒热:在月经病的诊察辨证过程中,病人坐在诊断桌前,或卧于诊察床上,常可散发出某些特殊的气味。湿热下注者,每可闻到腥臭的气味;臭腐难闻者,多有热毒内蕴。医者如能悉心体察,用嗅觉辨别不同的气味,对于分辨病之寒热尚属可靠。 (3)问腹:月经病的大多数症状。都表现在腹部,而患者腹部的主观症状,必须通过询问方可获得,所以问腹在月经病的诊断上极为重要。有关内容已在问诊中叙述,此处仅简要介绍如下: ①问腹辨寒热:寒热辨别资料的搜集,主要依靠询问。如见小腹冷痛者多属宫寒,可见于月经后期、经来量少、痛经等;如见腹痛遇热益甚,则多属血热,或阴虚内热,可见于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等。 ②问腹辨虚实:病之属虚属实,决定立法用药的原则确立。以痛经为例,《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有实……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虚实既明,用药自有头绪。 ③问腹定病位:腹部一般可划分为上腹、脐腹、少腹、小腹,每一部位均分布有不同的经络与器官。上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小腹属冲任。在月经病中常涉及的有脐腹、少腹、小腹,这些部位是生殖器官的主要分布区。子宫位于小腹,附件位于少腹。通过询问病变的不同部位,可缩小考虑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诊察。 (4)切腹:切腹是中医腹诊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即是医者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腹部,或切或触,或按或推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及病势等。 ①切腹辨寒热:诊查患者腹部发凉或发热,根据触觉所得,可帮助医者对疾病进行寒热的定性。 ②切腹辨虚实:以腹部的疼痛为例,《素问·调经论》中说:“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张石顽曾谓:“凡痛,按之痛剧者,血实也;按之痛治者,气虚血燥也;按之痛减,而中一点不快者,虚中夹实也。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张氏之论,确寓至理,对于虚实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 ③切腹定病位:病变部位的判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切腹时所搜集到的资料。仍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类月经病为例:两少腹按之作痛,其病多累及厥阴经,多属肝气郁结为病;腹痛绕脐,按之如山峦高下不平者,其痛所累少阴经,多属肾气不足为患;上腹按之或胀或痛,其痛所累太阴经,多属脾的病变;小腹按之或痛或胀,多属冲任二脉为病等。通过切按明确病累经脉与脏器以后,便可为临床辨证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